佛教傳入中國後和中國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學說。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一方面印度發展著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斷傳來,給予了它持續的影響;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中國佛學思想也逐步成熟,構成了如天台,賢首,禪宗等各種體系。因此,所謂中國佛學,既不同於中國的傳統思想,也不同於印度的思想,而是吸取了印度學說所構成的一種新說。本著所講述之中國佛學,即是以此為主。
中國佛學來源於印度,而又不同於印度,這一特點,也就規定了它的特殊研究方法。其基本點是,在理解中國佛學時,首先要注意到中國佛學同印度佛學的關係。印度佛學在不斷的變化,我們就要注意到這些變化給中國佛學以怎樣的影響;注意中國佛學在這過程中,與印度佛學保持了多大的距離。總之,要以印度佛學的發展為尺子,用來衡量中國佛學發展的各階段,並藉此以看出兩者之間的異同,以及中國佛學的實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呂澂
1896年生(清光緒23年)
原名呂渭,後改名呂澂,
字秋逸,也作秋一、鶖子。
江蘇省丹陽縣人
師範鎮江中學畢業
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肄業
考入民國大學經濟系
1914年至日本留學專研美術
1916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務長
1922年任支那學院學務處主任
1943年任支那學院院長
中國佛教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副主編
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兼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9年逝世,享年93歲
近代研究佛學的學者當中,以呂澂的貢獻最為睥睨世人。呂澂通曉多國文字,佛學著作等集於一身,半個多世紀以來,呂澂以其探隱抉微,窮原竟委的治學精神,深為後人所敬重,而他研究領域的廣袤,在中國佛學界中亦少有人堪與比擬。他誨人不倦,甘於淡泊的出世情懷,以及不慕榮利的高潔情操,至今令人景仰,可謂近代佛學巨擘。
呂澂
1896年生(清光緒23年)
原名呂渭,後改名呂澂,
字秋逸,也作秋一、鶖子。
江蘇省丹陽縣人
師範鎮江中學畢業
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肄業
考入民國大學經濟系
1914年至日本留學專研美術
1916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務長
1922年任支那學院學務處主任
1943年任支那學院院長
中國佛教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副主編
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兼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9年逝世,享年93歲
近代研究佛學的學者當中,以呂澂的貢獻最為睥睨世人。呂澂通曉多國文字,佛學著作等集於一身,半個多世紀以來,呂澂以其探隱抉微,窮原竟委的治學精神,深為後人所敬重,而他研究領域的廣袤,在中國佛學界中亦少有人堪與比擬。他誨人不倦,甘於淡泊的出世情懷,以及不慕榮利的高潔情操,至今令人景仰,可謂近代佛學巨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47折$237
-
新書6折$299
-
新書79折$394
-
新書79折$394
-
新書79折$395
-
新書85折$424
-
新書9折$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