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從神學到生活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的初信造就手冊,而是在救恩論與終末論的雙重視野下,就「品格」與「德性」做出深度檢視的信仰反省力作;所涉及的還包括成聖觀、聖靈論、教會論、與倫理學等內在交織的延伸議題。賴特提問:從「信主後」到「見主面」之間,我們當如何活著?其回應是,以信望愛(及其他內蘊的德性)活著;又問:如何操練德性?每每提及「品德」,我們總在律法主義(規則)與廢律主義(自由)之間兩極擺盪,賴特的關懷是:完整基督教意義之下的德性究竟該如何養成?作者在新約的嶄新詮釋下,並在個人及群體的整全視域中,就德性如何在恩典下的操練,以致產生「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 )至終成為「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做出了精彩的闡釋與應用。
賴特以其一貫純熟的文筆,在豐富的歷史、聖經與神學看似艱澀的論述中,往往借助生動的生活經驗與例子(飛行員、園丁、騎腳踏車等)加以闡明,其中不乏精練雋永的文句瞬間抓住讀者。誠心邀請您開卷品讀。
陳世冠
台北信友堂牧師
推薦序二
讓救恩有諸內、形於外
在基督信仰裡,自由與律法常處於緊張關係。因新約的教導,我們常防範成為滅絕師太式的法利賽人,但師太的陰魂常驅之不散,變種成各類「應該主義」(你是基督徒就應該這樣、那樣⋯⋯),以規矩、傳統之名,不斷論斷人、箝制人。可惜當我們要以聖靈裡的自由來擺脫其牢籠時,又可能失了分寸,陷於「稱罪為義」的窘態,同樣變成另類「應該主義」,一種不寬容的寬容。從「應該」到「應該主義」,不過一步之遙。賴特教授在本書裡,把這種緊張關係轉化為辯證過程,指出信主之後,我們要轉化品格,操練那有諸內而形諸外的德性。至於德性有啥用?那就好像張無忌學太極,在似乎把一切的招式(律法)都忘卻後,才能得心應手(聖靈裡的自由)地耍出太極拳。賴特此書談內功,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所以別顧著花拳繡腿,咱們先來練練功。
王礽福
香港宣道出版社社長
序
從信仰願景回溯現今生活
本書有點像是《純.基督教》(Simply Christian ,天道書樓)和《意外的盼望》(Surprised by Hope
)的續集。我在那兩本書中,談論了我所認為的早期基督教的基本原則(當然也談了很多別的事)。這原則就是:神這位創造者,定意要在最後把天國和這世界結合在一起,而且這計畫已經在耶穌基督裏明確地開始了。這異象將為我們看待基督教信仰和生活的方式,帶來根本性的影響。尤其在《意外的盼望》中,我提出論證,說明基督徒的最終盼望,不是只有「上天堂」這樣簡單而已,還包括復活進入神新的創造,就是「新天新地」之中。
要談論這些事情的原因之一,是根據耶穌最早的門徒所說的,因為耶穌復活的親身經歷,所以復活和新創造早就開始運作了。我在那兩本書中有稍微提到,這樣的發現會在哪些方面影響基督徒在世上的責任,尤其是基督徒的行為。在本書中,我想要更多談論這個主題,並且會特別關注基督徒「品格」和「德性」的概念。我主要的論點是:應該從人生最後的終點,理解和塑造基督徒現今的生活,包括責任和個別的呼召,因為達到這終點是我們被創造和救贖的目的。如果對那終點愈了解,就愈能知道往那終點的路怎麼走。
我在本書所提出的論述,並不是「倫理學」的完整陳述,更不是涵蓋所有場合的成套規矩,儘管有些人期待在討論基督徒行為的書中,可以找到這類的的內容。接下來,我會解釋為什麼懷抱這樣的期待去思考這些議題是錯誤的。相對的,本書主要是探索基督徒品格如何形成,作為一般品格如何形成的個別範例。我特別花心思,仔細解釋了一些新約中的關鍵經文。如果從別的角度來探討,這些經文經常被誤解或是被稀釋。我也試著把早期基督徒如何思考「行為」這個議題拿出來探討,對早期基督徒而言,「行為」應該被含括在更大的目標「敬拜」和「宣教」中來討論,而非落在另外的範疇中。
我已經盡力用大眾化的語氣寫作本書,也約束自己不要陷入當代關於基督徒行為的學術論辯中──不論是整體或細節。熟悉這些對話的讀者,應該很容易就能猜到我是沿用哪些作者的進路,或是特意與誰保持距離。在本書結尾,我列出了一些對我來說很有用的資源,以及一些學術對話。我也盼望本書能夠為這些對話做出些微貢獻。我特別希望能夠提醒新約聖經的讀者,在以美德為主題的行為議題討論上,偉大的傳統所帶來的啟發,是超過他們原本所以為的;我也希望能提醒那些喜歡談論德性理論的人,新約能帶給他們的啟發,是超過他們所預期的。除此之外,本書還有一個主要重點:刺激未來的基督徒(不管是身處於何種傳統的哪種基督徒)能夠樂意且熱情地追求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德性,讓他們的品格重新被塑造,使他們無論是個人或在群體中,都成為神要我們成為的人。這意味著,我們要積極關注敬拜和宣教,也要留意我們自己的品格被塑造的過程,作為達成這兩個目標的關鍵途徑。
對在基督教圈子以外,但願意接觸這本書的讀者,我有些話想說:我在其他地方曾經提到過,在充斥懷疑精神的西方世界中,為何我還是相信有一位神創造了這世界,而且祂最終會把這世界撥亂反正。我們那無法被澆熄的夢想──關乎自由和美麗、秩序和慈愛、改變這個世界的種種,當我們將其置入信仰神的框架中,就都能得其所哉。這位神不但創造世界,要在將來把一切都安置好,甚至還讓人類參與在這過程當中。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這些議題:在這充滿混亂的世界中,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好」?我們又如何能發現:身為人,到底意義為何?本書旨在提供雙重的挑戰:挑戰基督徒以嶄新的角度思想基督徒行為的本質;並且挑戰所有人徹底思考,真正地成為人(to
be genuinely human)究竟是什麼意思。我認為,當我們真正地了解這兩種挑戰後,它們會出現交集。
這本書的類型,並不適合用來探討爭議性題目。以本書的目的而言,我預設拿撒勒人耶穌的言行,與新約四福音書的記錄相差不遠。這方面的議題,我在其他的作品中,寫的更為詳細,好與那些與我採取截然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論辯。同樣,我也預設保羅寫了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上個世紀,這觀點也曾經受到許多學者質疑。不過,本書的論證並不奠基於上述這兩項預設的任何一項。因為這個理由,以及降低本書論述主線受阻的風險,我不會再提到這些問題。談及教會中的生活,以及基督徒在未來世界所面對的挑戰,讓我自覺困窘的,是我只熟悉現代的西方教會。認識來自世界不同地方、教會傳統南轅北轍的基督徒,對我來說是非常享受的事。我希望能繼續從他們身上學習,也更多認識他們。但我不能假定我有足夠的見識來講述關於他們的事情。在理想的狀態下,我應該每次論說時,都要以「現代西方基督徒」來表達我本身這個限制,但這只會讓文章讀來過於繁雜和怪異。我相信讀者們──特別是身處世界不同地域的讀者──都能夠理解,我只是從我有限的眼光進行敘述。希望各地讀者能夠寬宏大量,不計較我狹隘的觀點,並且能夠運用智慧,把我所講的內容轉變成為符合他們處境的意思。
本書中聖經經文的翻譯,是採用我自己的翻譯(編註:中譯本經文則引用新標點和合本)。新約經文大多都是依據我在《真是這樣?!》(For Everyone )系列的新約手冊(《馬太福音.真是這樣?!》等)中所提供的譯文。這系列是由倫敦的SPCK和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城(Louisville)的Westminster John Knox
出版社所出版(編註:中文版由友友出版)。如同以往,我很感謝我的出版社和編輯,特別是在HarperOne 出版社的茂德林(Mickey Maudlin)及濤博(Mark Tauber),還有在SPCK的金士頓(Simon Kingston)及莫莉雅提(Joanna
Moriarty)。他們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和鼓勵。我也要感謝在德倫(Durham)的同事,對我持續的支持。在後記,我有寫下對諸位同事的感謝之語,感激他們的幫助。
我特別感激我的太太。她對我的寫作,一直抱持著強勁的熱誠。即使有意料之外的壓力臨到她,她也願意更多地分擔我們的家庭事務。在寫作關於德性主題文章的同時,不可能會沒有注意到身旁的愛,我也不可能思考愛的主題時,卻沒有想到她。之前我有兩本書是獻給她的,分別標誌著我人生和工作上的重大轉捩點。就如同以往一般,我懷抱著愛和感激的心情將本書獻給她。而這兩樣感情,這些年來已經被塑造成為內心深處、更加堅強的心靈力量。
賴特
奧克蘭堡(Auckland Castle)
二○○九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