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 作者: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 譯者:譚天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9-10-05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商業周刊》1664期書摘推薦▊
你我的成功,都需要他人的力量,
關鍵就在「找對」人際關係,
健康且長久地維持下去。
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是成是敗,身邊的其他人扮演重要角色。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更好,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這就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本書作者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是知名的領導顧問,也是一位暢銷作家,他以界線(boundary)系列著作聞名,包括《過猶不及》(Boundaries)、《為領導立界線》(Boundaries for Leaders)等書。
在《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他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分為四種,也就是關係空間的四個角落:
一號角落:斷了連線,沒有聯繫
二號角落:壞的聯繫
三號角落: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
四號角落:真正的聯繫
一個人想成功,關鍵就在於找到「第四號角落」,並且遠離其他三個角落。
無論是好的關係、壞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他人都對你具有影響力,但是,千萬別忘了,只有「你」能夠決定他們用什麼方式來影響你。
作者以案例結合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菁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而努力,並且懂得善用「他人的力量」,與他人建立正向的聯繫,將對方的正能量灌注到自我成長,並且健康且長久地維持下去。
本書將告訴你怎麼利用這種影響力,找對人際關係,這才是一個人突破極限、超越自己、邁向巔峰的關鍵。
|目次|
【推薦序】斷了的線,如何成為一張接住自己的網 文/江孟芝
【推薦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文/劉奕成
【推薦序】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
【推薦序】主動付出、勇敢求助,成功需要「他人的力量」 文/楊千
第一章:遭人疏忽的真相
力氣用盡了?再用一些力
神秘與必然
另類對話
第二章:聯繫的學問
關係的幾何結構
改變神話解密
強大的發現
第三章:聯繫的四個角落
不能成長茁壯
你在哪裡的可能性
一號角落:斷了連線
困在一號角落
二號角落:壞的聯繫
二號角落像什麼樣
三號角落:以假亂真的「好聯繫」
三號角落像什麼樣
三個角落的圓環路口
第四章:前往第四號角落
真正的聯繫
虛偽的面
失去了心
不一樣的計畫
找到你的需求
第五章:優秀表現靠什麼
重新加油
資訊與學習帶來活力
活力類型要正確
不一樣的揮桿
早期預警跡象
第六章:自由與控制
自我控制
取得掌控
油料與自由間的平衡
第七章:自由有應盡的責任
這種責任
負起你的責任
責任追究與期許
對抗與回饋
腦與回饋
有用與可行
後果與痛苦
練習與回饋
自由,責任,與愛
第八章:拔去猛獸的毒牙
惡性循環
方法與手段
第九章:正確的督促之道
敞開胸懷
考慮來源
伸展
十倍挑戰
一步一步來:樓梯計畫
總而言之
第十章:找外人參與
內化
那不是你的問題
改變頻道
結構
第十一章:百慕達三角的關係
致人於死的三角關係
解決辦法
第十二章:信任
了解
意旨與動機
能力
性格
結論:好人不會落在最後
謝啟【推薦序】斷了的線,如何成為一張接住自己的網
文/江孟芝|夢界實驗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作家/演說家/研究所講師,著有《不認輸的骨氣》
對我來說,《他人的力量》是告訴我如何與他人聯繫的力量,重新在工作、婚姻、家庭、朋友之中得到良好的關係,進而得到更好的自我。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在阿德勒的論述中,我們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並且賦予自己自由、解放與被討厭的勇氣。然而,在亨利‧克勞德這本書當中,不僅講述人際關係的斷捨離,還以更實際、更積極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我們該如何改變人際關係,這種改變,是我長期以來,一直想要找的具體應用。
我是一個非常內向,而且有社交恐懼的人。當然,表面上我社會化的很好,在公共場合與人進對應退都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工作之餘,我非常渴望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安靜地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看書,那是我感到最舒適的時候。
長期以來,享受孤獨一直是我擁抱的價值。適度脫離群體,學會和自己相處,讓我感到自在,卻也讓我處於斷了線的空間裡,也就是亨利所描述的「第一號角落:與外界斷了聯繫」。
我知道要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外向的人,是不可能的,也不太實際,所以我選擇擁抱真正的自己,我也以為我只能夠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
從小到大什麼都要靠自己的生活,已經是我根深蒂固的習慣。想學畫畫自己找老師、學校科系自己決定、出國費用自己想辦法、申請學校也不靠任何代辦,反正我堅持什麼都自己來,從不會要求別人幫忙自己,我認為這本來就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嗎?
不過,這樣的選擇是有副作用的,長期以來精神壓力大、心力交瘁、容易焦慮、緊張、沮喪,還伴隨著失眠問題等等。成功一定會付出代價,我一直深信著唯有經歷過這些副作用,才能達成目的。我根本就是一號角落的標準患者。
不過亨利‧克勞德告訴我們,其實不用把自己逼到如此。
有時候,我也會走到亨利所描述的「第二角落:壞的聯繫」裡去,不管再怎麼小心,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當然也會跟不投緣、不喜歡的人共事,而陷入第二角落的惡性循環。「第三角落:表面上很好的聯繫」我就比較少去了,我一直以來都知道三號角落的存在,所以積極也刻意地繞過它,不沈迷於任何會讓我短暫感覺到快樂的東西。
令我驚訝的是,有「四號角落:真正的聯繫」的存在。我長期在一、二、三號角落撞牆,好像找不到出口,像一條斷了的線,總有一天自己會摔傷,而四號角落讓我成為一張接住自己的網,不僅是自我成長,更是柔軟地向他人展現成熟的一種身段。
真正的聯繫,是表達自我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給予。「需求」是什麼呢?試想著如果今天你迷了路,手機又沒電沒網路,該怎麼走到目的地呢?像我這麼鐵齒的一號角落人格,只會讓自己不斷的迷路、不斷地摸索,在錯誤的方向裡一遍又一遍的嘗試,直到找到正確的位置為止。
不過,如果我今天可以敞開心房,向路人開口問路,相信我不用花一整天的時間迷路,馬上就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需求」,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刻,並且接受他人的反饋。而我,從來都不敢讓別人知道我有需求,因為我很怕麻煩別人、打擾別人。
還是自己來就好吧?這樣就可以避免跟別人產生連結,也不會有欠別人一份人情的感覺。這樣的擔憂,讓我一直以來選擇自己承受一切,默默地在森林裡繞啊繞的,花比他人多的時間與力量才抵達終點。
《他人的力量》就是在告訴你如何正視自己的需求,打開心房走到第四角落,我們可以不用自己承擔一切,應該勇於讓別人走進自己的生命裡,一起並肩作戰,一起走到終點。這讓我想棄了一句非洲諺語:「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一個人,走得比較快,但是一起走,走得比較遠。)」人生最重要的不在於你走的多快,而是你到底能夠走的多遠。
這本書不是要你刻意接近某人,去利用別人的金錢、地位、或是人脈的意思,這是一本告訴你打開自己的內心,讓別人走進你的生命,會讓你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比孤單一個人的時候更堅強,並且走得更長遠。一條線容易斷,但是一張網卻充滿彈性,讓你不論在哪裡落下都能穩穩地被接住,重新得到從谷底爬起來的力量。
我看了這本書之後,發現了不用改變自己,卻能夠讓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更加的緊密與正面。敞開心胸,接受他人反饋,廣納海川,人生海平面才會漸漸上升。
從現在開始,開始編織屬於自己的一張網吧!一個令你感到安心、自在、不再害怕墜落的安全網,從第四角落重新找到新的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有無限的潛能,只要你懂的讓大家陪你一起,這就是他人的力量。
一個人固然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別擔心,這本書陪你一起走出人生新高度!
【推薦序】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同物種的他者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這從小猴子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類似的狀況。如果小嬰兒在人力照護不足的機構中長大,可能會有容易哭泣、退縮、憂鬱,以及體重減輕、睡眠困擾等身心問題產生。當這些嬰兒長大,對於跟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也會經歷困難。
所以照顧者不僅僅是提供嬰孩成長所需的生理養分就夠了,還要藉由肢體與口語互動傳遞愛與關懷,給予嬰孩充分的心理滿足。當照顧者跟寶寶與幼兒進行適當的遊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愉悅的經驗,這能為大腦的神經元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所以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就是「他人的力量」,對於人類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直接影響最基本的生理結構。而大腦未良好發育,則可能進一步損害往後的心智能力。
從嬰幼兒期,一直到兒童青少年,除了家人之外,老師與同儕對於一個人的適應,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當家庭功能不彰時,孩子能跟家人以外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常能深切而悠遠地對一生有重大的助益。
不管是身教的概念,又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再再強調以身邊的人所構成的環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與作為。
在現代的智力理論中,也提到智力的展現,跟一個人能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或甚至創造新環境,來增加自己適應的能力有關。就像是一個領導者並非在所有智力層面都能有超卓表現,而是他懂得尋找合適的夥伴,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個人長處或集體優勢得以發揮。
就心理治療來說,良好的治療便是提供了一個讓當事人成長與改變的支持環境。甚至有人認為,當事人與治療者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產生效果的主因,而治療者的理論知識與治療技術只是其次。換言之,所謂的心理治療,可說成是將改變的動力,逐漸還給當事人的過程。
不管我在執行個別或團體治療、工作坊,又或者是演講與出版,這些或深或淺的心理衛生工作,常有不少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認為自己的正面改變是由於得到了我的幫助。我常討論各種維繫心理健康的知識,也介紹不同資源,讓想要用心理學知識自助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清楚的意識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從「治療」走向「自療」,能肯定自我與信賴自己,為自己負責與做決定。
當事人或許剛開始依賴關係,讓理智能重新運轉。最後希望這些力量回到當事人身上,從治療關係中獨立出來,並且在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帶來較佳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死亡率。高社會支持的人,也比低社會支持的人,更能應對壓力,並且有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也就是說,一個充分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的人,能經營健康的人際網絡,願意求助也是一種能力。懂得求助的人,除了慣於克服可能被拒絕的挫折感,還能增加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更強化彼此的關係連結。
我們一般討論的「連結」,在這本書翻成「聯繫」。這本書的重點是,藉由人際間「真正的聯繫」,我們才能汲取他人力量,並且相互支持。
「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部心、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兩造都完全呈現,彼此相知,而且也相互投入。任何一造都能坦然與對方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與需求。」
這種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關係,就作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要生存,想做的事情一多,像是經營一家公司,至少需要幾個他人來組成一個社群,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的限制。
作者在書裡面也以經營家庭為例,不但談到了教養中常提到的自主與責任的界線,而且還引用了腦科學研究,討論關於正向與負向回饋的比例如何調配,對一個人最為合適。
「研究結果顯示,當每接獲一個負面訊息就能接獲五個正面反饋時,我們的腦反應最佳。根據商務研究,最佳比率事實上是六比一。表現最好的人接獲的正面對負面反饋比是幾近六比一,表現最差的人的正、負面反饋比是幾乎相反的一比三。表現最好的人每聽到一個負面反饋會聽到六個正面反饋,表現最差的人聽到的負面反饋比正面反饋多出三倍有餘。我們當然需要負面反饋(有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但比率與口氣要對,讓我們的腦可以接受。」
對於我們文化裡的父母來說,暫時把正面與負面回饋的比例調成接近一比一,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現實中負面回饋的比例常遠遠多於正面回饋)。父母就是家庭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在這本書裡談到了不少關於「真正的聯繫」的特徵,還有實際案例,以及經營這種關係的具體作法。像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以及運用傾聽、信任與溝通,還有避免掉入受害者陷阱等。
基本上,套用我的說法,是當事人藉著這樣的關係,能啟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然後這樣的能量,還能在關係與團體中相互激盪,形成正向的循環。
願我們能藉者像作者這麼有實務經驗與智慧的「他人」,讓我們在遭遇困頓時,翻開這本書,就能找到如知交好友般的支持,幫助我們重新振作。然後因此充滿活力,也活得更自由。祝福您!
【推薦序】主動付出、勇敢求助,成功需要「他人的力量」
文/楊千|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二○○八至二○一○年曾借調至鴻海集團擔任董事長室永營專案(人才培訓計畫)顧問
所謂管理,就是與人相處、建立關係,憑藉他人的力量成就事情。
在今天變動快速又複雜的社會中,沒有一位高階主管能夠憑著一己之力,一手搞定所有事情,因此,管理的工作都需要借重別人來協助完成。即便是一位獨居老人,在生活上必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他人的協助。
從歷史上來看,漢高祖劉邦提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時,就承認自己「帶兵打仗不如韓信,治國不如蕭何,出謀策畫不如張良。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能得天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成功,需要他人的力量」。
《他人的力量》這本書,談的就是如何善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作者將「關係」分成四類:斷了連線、壞的聯繫、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以及真正的聯繫,其中只有「真正的聯繫」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必須盡可能勇於向他人求助:情緒上的,專業上的,或者是社群的聯繫。
作者鼓勵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盡可能都懷抱謙卑胸襟,主動付出、勇於求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好就必須相互信任,我們要靠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
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信任他人,也需要贏得他人的信任。所以,本書最後一章就是談學習正確的信任來信任正確的人,這讓我想到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
►借重「他人的力量」,成就台灣半導體產業
一九七四年,台灣想發展半導體產業,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先生,延攬當時任職於美國無線電(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的潘文淵先生回台籌備。潘先生回台之後,暫住台北圓山飯店寫企畫書。
當時任教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胡定華教授(按:前旺宏董事長,二○一九年七月十一日凌晨於睡夢中辭世,享壽七十七歲),主動打電話給潘先生毛遂自薦,表明他願意負責統籌工研院與RCA半導體技術移轉,並且自願擔任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所長。日後胡老師常常分享這個自身經驗,鼓勵學生「主動付出所學、勇於爭取機會」。
胡定華老師與潘文淵先生建立關係,從無到有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這就是善用「他人的力量」的成功範例。
►真正好的關係,取決於彼此信任的程度
一九八二年,孫運璿部長透過潘文淵,邀請當時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TI)的張忠謀先生回台幫忙。張先生告稱,當時他在德州儀器的待遇分為三部分,本薪、紅利加上股票選擇權,可是政府最多只能付他本薪。
當時張先生沒有立刻答應,但是互動過程中,孫部長的誠意感動了張先生而得到信任。一九八五年,張先生終於結束美國德州儀器的工作,回到台灣工研院擔任院長。
張忠謀先生跟工研院(尤其是電子所)同仁的關係,也是「從無到有」,說明了人在職場工作,想成功,就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掌握「施與受」的平衡,幫助別人也能成就自己
記得我在交大唸書時,胡定華老師剛回台任教,我們是他教的第一屆學生。多年之後,有一次胡老師與我分享,他在一九七九年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任內,協助籌設聯華電子。
當時胡老師勾選所內適合的同仁調任聯電。隔天,在調任名單中的曹興誠(按:一九七四年進入工研院服務)向胡老師抗議:「老師不要我了。」胡老師跟他說:「你在經營管理的表現,會比留在工研院做研究來得好。」
一九八○年聯電成立,由曹興誠先生出任副總經理,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
此外,胡老師在一九八六年負責籌設台積電,當時,他也勾選適合的工研院同仁調任台積電。
胡定華老師對於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人物,以及最具規模的聯電與台積電的創始員工,從潘文淵、曹興誠到張忠謀先生,都有相當認識並且建立關係。可以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借重「他人的力量」,主動付出也勇敢求助。
以上的簡短故事,說明人與人的關係,除了家人不能由自己選擇之外,大部分的關係都是建立於後天不同時空的際遇,誰能順勢掌握「他人的力量」,不僅能夠幫助別人,也能成就自己。至於應該如何建立關係,借重他人的力量,做一個懂得平衡「施與受」(give and take)的人,答案就在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