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持者的話
希望之光
月光下,一隻隻尾巴掛著小燈籠的火金姑,閃閃飛舞!
黑暗裡,有光!
黑暗裡,螢火蟲閃閃發亮,一如天上耀眼繁星!
這是四月台積公司台南廠區的月夜光景。櫛比鱗次的原生樹林、野生花草,交錯叢生;月光下,清潺的水塘裡,田螺、蝌蚪、青蛙,躍然眼前。
這樣的月夜光景,得來不易!
自民國九十五年起,台積公司全面推動綠建築,以促進環保節能績效。新建晶圓廠房及辦公大樓均採行美國LEED-NC(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New Construction, 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新建工程)與台灣綠建築EEWH(Ecology,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Health)標準進行規劃,台南晶圓十四廠三期於民國九十七年率先取得美國LEED黃金級及台灣EEWH鑽石級認證,同時也在營運基地同步打造「生活綠園區」;十年後,「生活綠園區」成功打造螢火蟲棲地,也讓台積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座擁有螢火蟲的高科技綠色廠房。這證明了──高科技與工業,是可以跟生態共存共榮的。
《爸爸的祕密基地》這本繪本,以生動且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了台積公司「生活綠園區」螢火蟲棲地的樣貌。閱讀這本繪本時,我的腦中浮現台積員工及志工夥伴們整理這塊棲地的畫面:穿上寬垮的青蛙裝、戴上手套,在烈日下整理水池植栽、撈取水中蔓生藻類,汗水滑落、舉步維艱,卻又人人臉上滿是笑容與知足的表情。我也曾經遇過這些志工夥伴,個個拿著紙筆與科儀設備,記錄每一筆水體生態資料;那模樣,專注堅定,美麗至極。
我常覺得,螢火蟲是黑暗中的明亮光體,那麼我們這些營造棲地環境的台積夥伴,更是未來社會的希望之光。台南廠區晶圓十四廠第三期生態池之所以能夠營造出多樣化的林相環境與自然植被,成功復育台灣原生種水生黃緣螢,這群充滿熱血又有活力的員工及志工夥伴們功不可沒。是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前來營造螢火蟲的家。是他們,讓台積公司能夠朝創造更友善的環境,邁開步履,卻又步步踏實。更開心的是,這本繪本的作者,認同台積電的生態理念,是真心喜歡這裡的人,是真心想要把這段歷程記錄下來的同好,能夠與台積電共生共榮,這是台積最大的資產!
《爸爸的祕密基地》 這本繪本的誕生,承載了許多期盼與希望。闔上繪本,我期待未來「生態綠園區」出現這樣的場景:
在台積員工及志工夥伴們的陪伴與引導中,白天,孩子們在「生活綠園區」追逐蝴蝶、觀察一景一物、讚歎大自然中每個細微的小生命。正午,孩子們靜心讀著繪本,朗朗書聲、童稚畫語。夜晚,他們輕聲緩步,小心翼翼發現每隻掛著小燈籠的螢火蟲,驚喜於水塘中頻頻冒出來say hello的青蛙、蝌蚪。所有的生命都在這裡,迎光、向月。
這本繪本,是穿針引線的媒人,搭起了台積與下一個世代溝通的橋梁,也搭起台積與地球永續共存的平台。未來,不只台積電台南廠區,台中廠區的「生態綠園區」、新竹廠區的「教育綠園區」,都會陸續誕生,也都會循此模式,靠著志工夥伴的雙手,點點滴滴打造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綠園!
童年,沃野!這裡將孕育出台積下一代成長、滋養的土地基因。
跟螢火蟲一樣,都是──希望之光!
張淑芬(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的話
幾乎每年都得按時去台積電報到,為「希望閱讀計畫」的志工們演講。對我這個完全沒有科技細胞的人來說,儘管進出都得經過層層安檢關卡,然而廠區那些白色、龐大廠房裡的一切,我實在一點興趣也沒有。雖然志工們個個溫暖可親,但除此之外,這家科技公司和我這個為小孩說、寫故事的人之間,似乎還有著宛如大峽谷般的距離。
直到偶然看見了「台積電復育螢火蟲」的新聞報導。
那則小新聞之所以攫住我的目光,是因為原本南轅北轍的兩個名詞「台積電」和「螢火蟲」竟然被擺在一起。這啟動了我的好奇與靈感,決定趁演講之便,一探究竟。
八月炙烈的豔陽把腳下的柏油路灼燒得滾燙,但一鑽進通往台積電生態園區的小通道,卻馬上迎來一陣涼爽的清風。眼前的一切令我瞠目結舌,櫛比鱗次、高低參差的台灣原生樹木,以及種類繁多的灌木和野生花草,將我團團圍困,幾乎看不見面前被踩踏出來的林間小徑。放眼所及,生氣盎然的自然林相,讓人無法置信這一切竟是由人工刻意穿鑿、營造的,就連身旁那道潺潺清溪,也是雨水、RO逆滲透飲水機回收水和空調冷凝水經過處理後匯流而成的。
我跟隨導覽人員循著小溪前行,來到復育螢火蟲的水塘,不僅水質清澈無瑕,挺水、浮水和沉水等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也一應俱全,水裡還有小魚、蝌蚪和田螺,這所有的元素都代表了對環境極其挑剔的螢火蟲能夠在這裡生存繁衍的條件。我在那裡佇足片刻,雖是烈日當空,但彷彿已能看見這裡夜晚群螢飛舞的畫面了。
儘管世人多以「實用性價值」(utilitarian value)衡量企業發展對自然帶來的戕害,不過,如果企業也能以自身的專業和資源,從「生態學與科學的價值」(ecologistic-scientific value)有系統的支持或協助探究自然,透過觀察、實驗和研究,更深入理解自然的功能與內涵,或許就能漸漸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跟大自然共同創造永續共榮的關係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