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閱讀與美德培養
細讀當代臺灣兒童文學名家撰寫的這些「傳家故事」,令人想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雷根時代的教育部長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編選的《美德書》(The Book of Virtues :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一書。這位教育學者竭盡全力,從世界經典名著中,蒐集能讓讀者產生勵志作用,從而展現和培養珍貴恆久的美德的故事。
為什麼班奈特要賣力的去做這件辛苦工作?因為他發現,現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有些偏差現象,只重視子女未來的成就,因此教養重心幾乎全放在教導子女如何在學業、運動場上或職業場上與他人競爭,把子女的成就放在一切之上,卻不管(或忽略)孩子的禮儀或品德。
在班奈特看來,父母只教育子女追求私益,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會使得子女未來必須處在一個更不安全、更不幸福的社會中求生存。身為教育家,他特別重視品德教育,開始從世界經典名著中,蒐集能讓讀者產生勵志作用,從而展現及培養珍貴恆久的美德的故事。《美德書》全書分為十大主題:自律、憐憫、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信仰。
所謂美德,見仁見智,只要是正向的都是。前臺灣大學精神科醫師宋維村在為《漢聲精選世界成長文學》系列撰寫的序文中,提到少年人格成長的必備十大品德:勇氣、正義、愛心、道德、倫理、友誼、自律、奮鬥、責任、合作。對照之下,他的說法與班奈特的重疊頗多,足以證明中外學者都想藉由文學作品,做為品德教育的輔助,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讀者的品格。
《100個傳家故事》每篇作品的篇幅雖不長,卻都隱含前面提到的一種以上的美德,非常適合親子閱讀。父母應該與子女一起共讀這些好故事,並且鼓勵孩子說說他們細讀後的感受。父母要謙卑細聽孩子的一言一語,千萬不要插嘴中斷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回頭詳細剖析故事的內涵;在不動聲色的討論中,潛移默化的功能會發揮無遺,影響孩子一生的處世待人方式。
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 口中的「受過教育的野蠻人」(the Educated Barbarians),鼓勵孩子大量閱讀這類名家書寫的優秀作品,是不二法門。
張子樟 青少年文學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