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定價:660
NT $ 250 ~ 627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博物館展覽工作,因此應該要放在不只是藝術行政的區域,更要放在經營管理領域的圖書區中。

  本書的豐富資源,供展覽工作者實際應用與參考:
  全美近二百位展覽專家和各界學者的心得與建言
  多種將展覽以專案工作模式來分析的圖表與格式
  全書範例來自全美一百多所展覽機構和展覽
  重要籌展工作的章節後提供實戰用參考書目

  本書適合誰來讀?
  對於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或學生來說:建築、平面設計、環境美術設計、工業設計、數位媒體、燈光與劇場、室內設計或景觀建築,《創造展覽》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源。因為,博物館作為一個趣味與意義並存的產業,如果您有志於此,而且勇於創新與喜愛挑戰,這本書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對本書來說,展覽是什麼?
  一檔展覽涉及了無數的學科、各種實體材料與知識內容,但是它的目標是為了幫助觀眾更加完整理解複雜的題材並從中獲得樂趣。因此,這個過程必然牽涉到多重層面且需要透過各種不同模式的合作來達成。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創造展覽》
  是第一本從團隊合作的角度談籌辦展覽的專書。
  是第一本以專案階段的方式來拆解一個展覽籌備過程的工具書。
  也是第一本提供多重身分和工作角度來看待籌備展覽的教科書。
  更是一本提供博物館人籌展時面臨到各種心理、工作難題該如何應對的指南書。

  這本書的內容有?
  本書內容涵括主題發想、展品設計到布展、開幕甚至到卸展等各個階段,一應俱全。透過一個個籌展階段的說明,引導讀者理解到創造一個展覽在不同時間該有什麼準備,會遇到什麼難題,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工作方法和技巧來應對籌展每個時期會遇到的疑難雜症。

  這本書的特色?
  本書通篇環繞著「展覽是一個需要高度團隊合作、明確分工與分層承擔責任的大型專案」與「從構思到設計展項都要顧及到觀眾的需求和體驗」兩個主要宗旨;兩位作者在書中不斷鼓勵大家找出創新的方法來面對問題,搭配上百所博物館、展覽機構和公司專業人士的經手案例和心得,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個散發著「良善」、「分享」與「體貼」特質和生命智慧的籌展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寶莉・麥肯娜-克萊思(Polly McKenna-Cress)


  曾任美國費城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博物館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所長與系主任,設計公司Alusiv, Inc.高級主管。集顧問、作家、教育人員等身份於一身,專門輔導機構、部門和團隊執行展覽規劃、企劃、設計與專案管理。具備二十五年以上的博物館和設計公司專業經驗,經手超過六十檔規模、預算、複雜程度不一的展覽。

珍娜・卡緬(Janet A. Kamien)

  生前從事執行顧問、寫作與策略規劃等相關工作。具備四十年以上博物館工作資歷,曾在四間重要博物館任職,亦為獨立顧問。她曾參與、諮詢和輔導超過一百件詮釋專案和策略藍圖。

譯者簡介

金振寧


  美國華盛頓大學動物學及植物學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理論碩士。兩個孩子的母親,熱衷於當代藝術、閱讀與文字工作,目前於非營利組織工作。
 
 

目錄

謝詞
前言
導論

第一章:團隊合作
何謂合作
為何要合作?
為何博物館要講求合作?
如何團隊合作
案例研究: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科學館
內在的必要需求

第二章:不同的立場與行動步驟
納入不同立場,打造黃金團隊
每個團隊必備的五個立場
行動步驟
危機與陷阱

第三章:機構的擁護者
為頂尖展覽創造良好的環境
下樁打基礎
擘劃機構的重大變革
〈提前規劃〉,強・科(Jon Coe)
〈未來一百年該何去何從?〉,萊絲莉・史瓦茲(Leslie Swartz)
〈反映機構形象的展覽〉,查理・華特(Charlie Walter)
評鑑、點評與許可
機構的文化與風險
評量結果並從中學習

第四章:展覽主題的擁護者
畢竟展覽是有主題的!
方法與哲學
物件導向或構想導向
展覽主題專家會遇到的難題
〈用物件呈現歷史〉,潔西卡・紐沃斯(Jessica Neuwirth)
〈一位藝術史學者的觀點〉,瑞秋・麥克蓋瑞(Rachel McGarry)

第五章:觀眾體驗的擁護者
為觀眾企劃展覽內容
展開行動:形塑展覽概念
整理資訊的方法
整合與提出初步的概念
組織概念,使之成為連貫的敘事
〈關於說故事的故事〉,萊絲莉・貝德弗(Leslie Bedford)
展覽的記錄與呈現
鍛造細節:這工作到底怎麼辦才好?
〈教育人員作為教育擁護者〉,莎里・羅森斯坦・沃伯(Shari Rosenstein Werb)
鍛造細節的方法

第六章:設計的擁護者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擁護立場
設計擁護者:在合作關係中工作
展覽設計的主要原則
設計提案
空間規劃與參觀動線
格式塔(Gestalt)-經由五感形成的整體感受
〈燈光的影響力〉,羅蘭・何普恩(Lauren Helpern)和崔西・克雷納・波里門伊(Traci Klainer Polimeni)
訊息即媒介:不同的展示模式
〈應變執行之輪〉(此標題建議全譯),傑夫・霍克(Jeff Hoke)
〈環境佈景設計〉,理查・克萊思(Richard Cress)
〈多媒體的整合〉,理查・路易斯(Richard Lewis)
〈展覽中魔術與錯覺的運用〉,黛安・波羅芙(Diane Perlov)
〈博物館中劇院與沉浸式環境的營造〉,唐娜・勞倫斯(Donna Lawrence)
〈物件劇場〉,保羅・馬丁(Paul Martin)
無障礙且適合普羅大眾的通用設計
〈無障礙設計〉,萊斯・卡森(Lath Carlson)
環保的實踐
〈永續發展的展覽〉,萊斯・卡森
結論

第七章:專案與團隊的擁護者
專案與團隊管理
規劃展務流程
編列預算
團隊管理

第八章:團隊合作的方法與技巧
從合作過程得到最大收穫
工作過程的記錄
發想和雕琢點子的方法
整理概念和視覺紀錄
〈草圖作為團隊的視覺工具〉,朵蒂・邁爾斯‧罕巴(Dottie Miles Hemba)
決策與評量
〈評量〉,傑夫・海沃(Jeff Hayward)
〈先導測試〉,戴娜・史勞斯(Dana Schloss)與凱薩琳・傑夫(Katherine Ziff)
〈原型作為測試點子的方法〉,艾瑞卡・凱斯納(Erika Kiessner)
〈觀眾權利法〉,茱迪・蘭德(Judy Rand)
〈撰寫成功的提案申請書〉,喬治・梅爾(George Mayer)

第九章:展務流程與階段
如何建立展務流程
展務流程的大綱
展務流程的階段
開展後的工作:評量、維護、進化和記錄
展覽謝幕

索引
人名索引
機構名稱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展覽索引

 
 

推薦序

博物館學學者  徐純教授


  2002年第一次到大連參加兩岸博物館學的研討會,我發表的論文是美國團隊取向的展覽規劃模式在東方文化的適用度,立即引起大陸很多博物館人與博物館學教授的反應,研討會後我一路到北京、天津自然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都用這個主題演講。2003年,就將這堂課程連帶著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選這堂課的學生,一起到上海復旦大學文博系開課了。這是我第一次帶學生跟大陸的學生一起上課,行前寫了一篇合作與創造,交給每位與我同行的學生,除了因為我多年與美國展覽界學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之外,也想到台灣與大陸的學生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之處,合作會產生的問題必然會阻礙了展覽的「創造性」。

  說到這裡,再讓我們看看這本書的書名《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跟我的合作與創造看起來好像就是同一回事了!也就是說,這本書就是美國博物館界「團隊合作」的展覽創造,那麼,它是否也適用於東方文化的博物館?

  其實東方文化中也不失有合作與創造,只是在用在展覽上時,我們常常會提到「獨立策展人」,而且這個人常常以英文curator來畫等號,殊不知這只是表面的直譯,沒考慮到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不同之處,就在於用展覽來創造群體的共識,就跟這本書的目次的第一章「合作」來創造!而合作與創造出來的就是博物館的展覽,我們需要的方法論就是這本書。

  謝謝金振寧幫我們作展覽的博物館人翻譯這本書!
 
 

內容連載

導論
 
一間博物館無論有何價值,這價值均來自於它的作為,而非它是什麼博物館。—史蒂芬・威爾(Stephen E. Weil)1
 
除了資訊、價值和體驗,博物館還能提供民眾什麼樣的社會功能?請容我提出兩項:刺激與培力。在此,參觀博物館的行為本身應視為一個起點而非句點,意即在民眾離開博物館之後,他們獲得的體驗仍能長久持續下去。      —史蒂芬・威爾2
 
博物館已發展到一個死胡同,未來該何去何從?博物館長久習慣把展品放在台座上供人欣賞,簡簡單單地為隨性的觀眾維護和展出東西,這種基本展示手法早已不足。如同圖書館,時至今日博物館的任務已從典藏和保存,演變成以教育為首,現在更必須具有現實意義、擁有主張並肩負社會責任。
 
現代博物館板塊的第一個大變動,是從物件取向轉為觀眾取向,展覽的意義「不只是關於某些物,而是為某些人而產生」。近年的改變則是將觀眾視為合作對象。許許多多的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僅擁抱這些改變,也成為這些改變的提倡者,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推動這樣的議題。這些人甘冒風險,協力重塑許多博物館和古蹟,將之從一成不變的狀態轉變成有動能、包容性和符合現實世界的機構。但是博物館能夠做的事不僅止於此,其實有更多可能性。
 
1.www.lukeweil.com/_pages/stevePage.html
2.《博物館再思》(Rethinking the Museum),1990
 
前述的這些情況對博物館任務有何劇烈的影響和改變,我們又該如何達成任務?
 
任何展覽的開始都牽涉到各種盤根錯節的合作關係,許多機構在發起展覽時均不曾確實分析或評量這當中所牽涉到的「如何做」和「誰來做」。反而焦點始終放在最終的產品之上,這也不錯,卻不見得能使展覽發揮最大潛能。如果博物館計畫是在美美的環境中展示物質文化,這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但是從館博界、贊助人、相關群體到整個社會其實都有更高的期待,公共機構不可視而不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8
    $250
  2. 新書
    55
    $360
  3. 新書
    79
    $521
  4. 新書
    9
    $594
  5. 新書
    95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