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份職場監獄逃脫計畫
大家都聽過「美國夢」的準則:上好大學。取得適當的學位。覓得優秀企業裡的一份工作。投入三十五年的歲月。得到一支金錶。退休。
但是,除了創造收入之外,這麼做,究竟實現了什麼呢?那樣的過程,解決了最高的熱情、人生目的、內心召喚等較大的課題嗎?這條路已不再吸引當今進入職場的年輕一代。他們親眼看見了父母的遭遇—父母依循了那樣的安排,結果在抵達職涯盡頭時卻只有一種感覺:今生得到的不過是一份薪水。
那就是工作一輩子渴求的結局嗎?或者還可以有更多?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為了得到「保障」而工作的危險。凱利談到自己的轉變:在得到升遷機會後,他只感覺到自己彷彿即將走入陷阱當中。凱利選擇了離職,用自己的夢想取代曾經被給予的「保障」幻覺。
曾有人說:「對一個人內在的冒險精神來說,傷害最大、最能摧毀人心的,莫過於有所保障的未來。」保障不是我們的朋友,它更有可能埋葬了我們的冒險精神,以及我們對全然活著所擁有的熱情。
凱利運用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作為引人入勝的類比,描述他自己如何從「監獄」轉換過渡到「報償計畫」。我很能理解那種感受—一心想要無憂地處在為自己人生事先寫好的劇本裡。
我成長的農場,距離實際拍攝《刺激1995》的鯊堡監獄約十六公里。而且就跟那個引人入勝的情節如出一轍,我為自己擬定了非常明確的計畫。我原本會從高中畢業,然後加入父親,和他一同經營家庭農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清晨五點半擠牛奶,然後在炎炎夏日裡扔著大捆大捆的乾草塊。然而,我想要完成更多、擁有更多、成為更多。我需要自己的逃脫策略。
但就像《刺激1995》的男主角安迪一樣,我知道我的未來由我決定。「我想,人生可以總結成一個簡單的選擇: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會發現,你也可以選擇好好設計並構築你的未來。你將走過九個步驟,一步步使你從「監獄」邁至「報償計畫」。
大部分的我們都欣然接受出現在眼前的第一份聘書,很感激能得到這份工作。但接下來的幾年到來,當我們心中的焦慮逐漸深化、當光是掙錢已不再足夠時,也就是在那些時刻,我們日漸醞釀、渴求想望的人生目的開始升起,想要造就自己獨特性的感受隱約浮現,遠超過下一次升遷的誘惑。
我們不禁納悶,難道工作是:
•必要之惡,耗盡了週末短暫可以享樂的時間?
•支付帳單和展現責任的主要方法?
•向父母證明大學學位是合理投資的一種方式?
•最短的退休之路?
或者,還有更多?
哦,是的,我們知道還有更多。
本書提出「你是誰」,作為「你想做什麼」的起點。你愈是了解自己,就可以愈有自信地從事適合你的工作。何況你愈是認識自己,就愈會體認到,你可以自由選擇有意義、有目的、有利可圖的工作。不管你是十八歲或六十八歲都無關緊要,這個過程都可以為你效勞。
你將會從本書中找到證據,確認與安全保障和千篇一律相較,「意義」是更吸引人、更令人振奮的。金錢最終永遠不夠補償你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你必須要有一份明確的意義、目的和成就感。活生生的靈魂必會尋求自主自治、支配掌控和人生目的,而不甘侷限於終生職位、養老津貼和退休方案。
體認到我們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隨之而來的便是接受工作結果的責任感。我們的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以及工作提供的報酬,確保我們的工作正在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這些全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在今天的職場中,沒有人是被困住的。我們可以選擇。
對許多人來說,本書將會展現一個過程,喚醒你兒時擁有的夢想、熱情和憧憬。對某些人來說,過去幾年來職場上的合併、精簡、解僱、強迫退休、以及其他種種出其不意的變遷,猶如一記響亮清澈的警鐘,喚醒了一直耐心等待重生的夢想。也許你有機會用清新的視角來看待「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這個大哉問。
讓自己好好浸淫在這本書當中,允許自己重新表達那些可能一直潛抑在渴望裡的強烈衝動,渴望自己負起責任,渴望自己表現得更成熟穩重。一旦你領悟到,有意義、有目的且有利可圖的工作確實是有可能的事,你就已經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邁向正在重新覺醒且可能等待著被釋放和表達的夢想與熱情。突然間,得意自滿和「舒適的痛苦」變得令人難以容忍,將夢想擱在架上的想法變得令人無法接受。
你不僅擁有這個機會,也有責任去找到或創造能將你提升至最高召喚的工作。
你跟許多其他人一樣,也可以體驗到這趟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從「正職」轉換到你的「夢想工作」。
好好享受這趟旅程吧!
丹.米勒(Dan Miller)《紐約時報》暢銷書《48天找到你愛的工作》(48 Days to the Work You Love)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