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0年走訪拍攝,深入每一座有橡實的臺灣山林,
是一本最完整,傾注所有熱情的臺灣殼斗科植物圖鑑
★官方‧學術‧環境機構各界好評推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_林華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長_張彬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_董景生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_胡哲明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_鍾國芳
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處長_曾彥學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作者_鐘詩文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植物分類博士_楊國禎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_李家維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_李偉文
若看過美國暢銷動畫電影「冰原歷險記(Ice Age)」,大家一定知道那隻名叫鼠奎特(Scrat)的史前松鼠為了追逐一顆果實,展開瘋狂的冒險之旅,那果實在牠心中是無比的神聖耀眼,值得以性命相搏。模樣如此奇特的果實好似也曾出現在另一家喻戶曉的日本動畫「龍貓」中,當兩姐妹在雨天等公車時奇遇了龍貓,姐姐還將雨傘贈給牠,龍貓則以一小包果實做為回禮,晚上兩姐妹高興的將果實播在土中與龍貓跳著發芽舞,果實越長越高竟然一夜長成大樹。
這些樣貌可愛,看似戴頂帽子的果實,在許多卡通和兒童繪本中出現過,讓我們從小就對它一點也不覺得陌生。這種果實在西方稱之為「acorn」,而我們則叫它「橡實」。
橡實其實是一類稱為橡樹的樹木果實的特稱,主要由有硬殼的堅果和帽子狀的殼斗所構成,模樣討喜吸引人,而植物學家則依據這特殊的構造將她們歸類為「殼斗科(Oak Family;Fagaceae)」,即殼斗家族或橡實家族。
本書深入一座又一座有橡實的臺灣山林,長期觀察在臺灣的45種殼斗科植物生態樣貌,從新吐枝芽、花開花落、果實發育成熟的過程…看似靜態的森林其實瞬息萬變,而這種種的姿態皆以鏡頭記錄,清楚呈現在您眼前。除了實地觀測,同時也以科學求證的精神,查找植物標本館的鑑定樣本,以及過往植物學家的文獻資料,以探究殼斗科植物座落在臺灣的由來,並描繪出它們與臺灣這塊土地連結的故事。
本書設計:
●每一種橡實都以去背圖呈現帶果枝條、堅果構造、果實發育過程;帶花枝條、雌雄花序、花苞構造;葉片上下表面與各種時刻觀測到的葉形變化,可清晰辨識每一種植物的特徵。
●描述在臺分佈位置、保育評估,以及長期觀測紀錄的殼斗科物候,兼具植物鑑賞與生態涵養意義。
●繪製苦櫧屬、石櫟屬、櫟屬共3張直觀圖解式檢索圖,可根據花、葉、果外部特徵,按圖索驥一步一步辨識出殼斗科種類。
---------作者序---------
自願為樹的僕人,志在傳達她們各種美麗的姿態,
期許廣眾能愛上她們,以大自然為師,
並且一起守護森林!
小時候在圖書館我最愛翻看繪本與圖鑑一類的書,甚至用零用錢買的第一本書也是介紹東北角潮間帶生物的圖鑑。大學為了能四處遊山玩水而選念森林系,我最愛的課程是植物分類學和樹木學,因為課本裡都是圖畫或照片,且授課老師都會安排實地野外勘察植物,能出去玩又認植物多好啊!那時數位相機正剛興起,不必負擔龐大底片費用,於是也購入一台隨身攜帶,看到漂亮或不知道的植物就拍下作紀錄查詢。當植物越認越多,越覺得每種植物都有不一樣的美與迷人之處。為她們拍照是我在學時最大的樂趣,欣賞她們的美讓我感到心滿意足。
2008年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想繼續親近植物,選擇到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擔任助理,以便就近每天欣賞與拍攝植物。剛好研究所論文題目與試驗地和研究中心有地緣關係,工作上也有我能貢獻之處,時任主管的黃主任一口就答應。很幸運地,美麗的蓮華池森林就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辦公室。
住了三個月後發現,看似靜態的森林其實是瞬息萬變,新吐枝芽、花開花落、果實的成長、落葉等。對我來說每天都是第一次的體驗,第一次遇見她們、第一次觀察抽芽、第一次遇見開花、第一次見到結果。即使已經在書中見過照片或文字描述,每個親眼所見還是給我滿滿的感動,但也有感過往圖鑑所能表達的極其有限。於是我就用野人獻曝的心情開始構思如何將這種感動分享出去、如何能將植物變化的各種美表現出來。不過植物種類太多,光是一個科好好的拍完就得花上非常久的時間。剛好那時候是許多橡實掉落的季節,她們迷人的樣貌特別吸引我,因此就把殼斗科當素材開始了。只要一有時間我就四處去看她們,朋友同事都說我被山上的「樹仔精」迷的神魂顛倒沒藥醫了。但我覺得自己只是為殼斗科服務的僕人,想把她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姿態記錄下來並且傳達出去。
於是我邊拍邊想,嘗試各種手法,參考各式圖鑑圖譜的優點再加上現場實際觀察,漸漸摸索出這本書的架構。例如最早接觸到日本圖鑑--假日森林系列《橡實與松果》,全去背圖的表現方式讓我印象很深,還有廖日京教授2003年出版《臺灣殼斗科植物之圖鑑》,以大量黑白手繪圖呈現做深入探討,是了解臺灣殼斗科植物的必讀之作。因此我想到把傳統的手繪圖全部以彩色去背圖代替來試試看。後來又看到德永桂子全水彩手繪的《日本橡實大圖鑑》,讓我更加確信去背圖的呈現方式。
2011年初,我在蓮華池的工作告一個段落,辭謝長官、主任、同事們的關照,就帶著累積二年多以來觀察、拍攝與文獻閱讀的經驗,和十萬元積蓄,繼續把所需的圖片補齊。雖然不知道十萬元能支撐多久,但就抱著勢在必行的決心,所幸過程中多有前輩、學長姊給予臨時工作,讓我不至於斷炊,這一年又把大部分種類再重新拍攝一次。
進入2012年,開始著重在照片、資料整理與寫作上,最為困擾的是各家植物誌學名使用差異甚大,但又無法逃避這些分類問題,因此開始比對各種分類看法與證據,過程中也發覺不少疑問。後來選用廖日京教授的觀點,再對少數種類做調整。廖教授對殼斗科植物研究數十年如一日,一有新的證據與資料就加以檢視,並反省過去的處理方式,因此每隔數年即有新的著作發表。我的看法是,殼斗科植物族群龐大、變異極多,卻又有如一張白紙,臺灣植物研究百年以來,歷經許多植物學家的努力,漸漸讓這群植物的面容越來越清晰,時至廖教授手上,終於將輪廓精細完整地勾勒出來,我們後人的圖鑑僅只是為其塗抹上色吧。在探尋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植物本來就不是生來被分類的,人類在面對浩瀚無窮的大自然也沒有對錯之分,有新的事證發現與過去認知不同時再予以更正即可,而要認真的是追尋證據的過程是否精確,只要在科學精神下,眾人持續努力終將趨於真實。
在我整理資料過程中,各大標本館的數位化資料給予極大的便利性,許多原始發表文獻和模式標本皆能透過網站觀看與搜尋,如果沒有這些快速透明的原始資料,這本書根本無法完成。心中非常敬佩前人在沒有電腦網路下還能進行繁雜的分類工作,所付出的苦心不是我們能體會的。而有的時候,無法從相片鑑定的標本,我還是會親自到各大標本館查看,才能更精確描述殼斗科各種的形態變化與分佈範圍,減少因標本鑑定不同所產生的誤差。對模糊較無把握的分佈點我先予以刪除,而看到有特殊形態的標本,也盡可能依循標本資訊親至產地尋找拍攝,放入圖鑑中。不過,山林之大以我個人之力根本以管窺天,無法詳盡陳列也在所難免。
在這本書的製作過程中,內容隨著我的見聞一起成長,從被單純的美所感動而想呈現美麗圖片、到漸漸熟悉特徵變化範圍與物候的規律性、最後經歷有趣的故事或探索爭議性的問題,並嘗試找出解答。書中濃縮了不同時期殼斗科植物給我的感受,所以您會看到在每個物種開始都有果實、花、葉子等圖片,欣賞各物種的姿態,並輔以圖說來描述細微的特徵,觀察她們之間的異同,最後以文章搭配風景圖呈現植物與人與環境的互動,而在部分特質相近的種類,即合作一文便於比較。因此本書的特點在於,無論您是喜歡欣賞植物之美的讀者、想更深入認識殼斗科的自然愛好者、或者發覺疑問想一起探索答案的玩家,這本書都有可看之處,並陪伴您一起成長,值得一再玩味。
從念森林系到接觸野外這麼長的時間,我認為最寶貴的不是獲得植物的知識與技術,而是生活態度塑造。例如包容的審美觀,即使是同一棵樹上也難找出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也不會有相同的果實,久而久之會覺得〝不一樣〞是很健康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敞開心胸接納,就會發現各有各的美麗,以此心態面對周遭不一樣的人事物也多能正面看待。反觀工業化社會經常講究一致性、標準化,美與不美也設下定義,稍有不同就會視為異類,如此一來,想像力就容易被侷限,更不懂得尊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另外還有謙卑與同理心,跟大自然相比,人是如此渺小脆弱,不論身分背景,於大樹面前只是一個微小的過客。抱著謙虛的心態進入森林與面對環境時,就會去思考一些行為會不會對森林造成影響,以及如何避免干擾她們?即產生了同理心。這堂自然課是現代人的必修課程,由大自然來教授我們思考人類扮演的角色與該負起的責任,少了,就是人生中的缺憾。
橡實可愛迷人,是許多人關注她們的起點,初見到果實的興奮之情確實難以按耐,但激情後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思考與關心的議題。因此這本書最期望的是分享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殼斗科植物,先親近她、了解她、認識她、愛上她,進而大家一起保護她。也希望大家在野外時能了解森林中的果實都有其任務與使命,不採稀有植物、不過量採集、不剪枝條、不挖取小苗是對她們基本的尊重,屬於森林的不要帶走,不是森林的不要留下。此外,切莫購買栽植採集過程不透明、來源不清楚的果實與苗木;或者隨意種植不是附近母樹所產的苗木,以減少雜交風險。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守護殼斗植物,守護臺灣森林。
最後要感謝老婆從婚前就不斷支持與鼓勵,容忍我長時間以無業遊民的身分與樹搞出軌。謝謝同事們與各領域朋友在山中一起流汗工作、找樹拍照,並與我分享知識見聞,都讓我收穫良多。謝謝曾經給我工作的長官、學長姐、購買我所製作的殼斗科海報的朋友們,幫助我解決經費問題。謝謝曾經教導帶領我入門的老師、幫助我解答解惑的學者專家們。感謝麥浩斯出版社張淑貞社長、編輯錦屏、美編維綺大力協助,讓我能自由發揮並給予專業建議,使這本書更加圓滿。謝謝林務局局長、林試所所長與老師們,在試閱本書內容之後都予以肯定並答應推薦。這麼多年來,幸虧有大家的協助與陪伴,這本書才得以出版,確實得來不易,這份恩情我一直都相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