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

臺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
定價:500
NT $ 332 ~ 450
  • 作者:黃子倫等20人
  • 出版社:冶市仔
  • 出版日期:2019-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731015
  • ISBN13:9789869731010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眼看著養大我的傳統市場要被拆了,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105年在台灣大學舉辦一場無邊界大學的「傳統市場討論會」中,我在台上分享以下的話:

  傳統市場  是讓人信任的地方!
  如果你沒有信任,你會去傳統市場嗎?

  傳統市場  是讓人距離變小的地方!
  在過年時很擠喔!你為什麼要去呢?因為,你覺得在傳統市場讓人靠一下,也是沒有關係的!

  傳統市場  是知識傳遞的地方!
  你問市場攤商,牛肉要川燙的是要買哪一種?要燉的買哪一種?要炒的要買哪一種?在傳統市場,一定可以得到答案!

  傳統市場  有時間的味道!
  當你忙到不知幾月幾號,經過傳統市場,聞到肉粽香,傳統市場會告訴你,端午節就要到了!

  傳統市場  是回歸人本質的地方!
  在網路上下單,東西就寄到家;在超市排隊刷條碼付帳,你可以完全可以不用說話;在傳統市場你會對話,你會......找回人的本質!

  歡迎你,來到傳統市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子倫


  城市,總是一直是吸引著我。因為城市擁有歷史、不同社群所建立出的文化,也因此堆疊出許多故事。我喜歡探索主流敘事之外各種城市議題,刺激自己能對城市有更多元的認識,也思考如何藉由研究促進公共利益。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及大專院校兼任講師。興趣在於都市研究、教育實踐及城鄉導覽設計,平時撰寫研究期刊與各種都市及教育評論並投書於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電子報、眼底城事、天下獨立評論、報導者等……。
 
 

目錄

推薦序  蘇睿弼    廖那坡利、何照雲
序   黃子倫  詹秀珠
前言:大台中發展與建國市場  黃子倫

第一章 屬於台中記憶的「建國市場」
    建國市場作為公有市場的政策回顧  劉嘉文
    搬不走的住家與鄰里關係      劉嘉文
    神明的生存術:重新定著的廟宇─福德祠、聖母宮 劉嘉文
    我的家是天堂-談台中市建國市場的拆遷 黃子倫
    來一場市場的字型散步-看見新建國市場 朱書漢

第二章 市場就是我的「家」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    石煌傑
    過年,沒這麼簡單!    施岱均
    建國市場和「新隆發醬園」 蔡官典
    綠指甲的回憶       詹秀珠
    建國市場前半生─丸擇行  林建鋒
    寫一篇蘭花姐的故事    陳子鎮
    讓建國市場被看見:秀珠姐的奇幻之旅 黃子倫

第三章 市場的日常生活            
    信仰
    節慶
    賣力
    大隱

第四章 拆遷前的那一刻            
    有一村
    買菜幫
    拆遷前的攤商
    眷村告別會
    無名的雙手
    告別市場感恩會
    送別
    時空膠囊
    重生

第五章 從紀錄成為市場人           
    帶著畫筆,走進建國市場 洪蕊蕾
    一生最燦爛的歲月、辛苦的歲月,都是在這裡-遷移啟事 林煥文、黃郁晴
    走進建國市場紀錄 緣由  張民龍
    那一天想做的事 詹秀珠
    博感情的所在  紀建廷
    手的故事    施沛均
    沒藥醫的手   江振聲
    你曾聽過建國市場嗎?  李其霖
    市場記趣    張評造
    看見這些美麗的故事與奇蹟 陳宜煊
    叫日頭起床的人 沈懷一

跋   一座未完待續的市場 黃子倫
 
 

推薦序

當拆除已成事實,紀錄便是義務


  記得那是2015舊曆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還在當兵的年輕人來中區再生基地拜訪我,這位名叫連浩禎的年輕人,拿著他多年來拍攝建國市場的影像記錄與我分享,然後告訴我他想在即將被拆除的建國市場辦個攝影展。

  看著他拍攝建國市場人來人往、並肩雜沓的日常生活影像,我不禁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曾經在當兵前花了二個月的時間,在即將被拓寬的汐止老街,記錄傳統打鐵店影像的那段青春時光。遙想年少,青春易逝,面對這些即將被拆除與改變的人事地物,記錄它們其實也是記錄自己的青春歲月,我想眼前這位年輕人,在記錄建國市場的同時,也真實誠懇地在面對著自己的春青!

  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告訴他,然而要完成它,並不是單靠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而且要有恆心與毅力,我介紹他連絡一個關心台中都市發展的團隊--台中田調團,也帶他認識了基地的幾位志工,包括台中教育大學的白勝文、李其霖,以及寫作中區的朱書漢。隔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年輕人寄來了一份「建國的前半生」企劃書,勾勒了他的展覽構想,並設立了粉絲專頁,從那個時候開始,建國市場的記錄行動算是正式啟動。

  隨著粉絲專頁的攝影與貼文宣傳,慢慢地有年輕人開始踏入建國市場來記錄影像,然而辦展覽是需要空間的,我看到市場二樓有許多閒置的店鋪,透過當地張碧芝里長的幫忙,很幸運地取得224之2之29號店鋪的使用權,在白話文、李其霖、書漢等人的協助下,以最經濟的方式整理出這個空間,並讓這些年輕人自主企劃這個空間的活動,他們成立了「建國路224號--建國市場田調分享團」臉書社團。

  「當拆除已成事實,紀錄便是義務」這是他們的行動號召,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漸漸匯集起來,逢甲建築系學生在此辦畢業個展,1095團隊的東南亞藝術家朋友也在此辦過展覽。來市場參觀的人變多了,年輕人們開始導覽建國市場,而原本就是市場長大的秀珠姐的加入,創立了「買菜幫」與設立「看見建國市場」臉書社團,更是讓記錄建國市場的行動,有了更多連結在地情感的可能性。

  這本書收集了建國市場拆除前後,許許多多經歷其過程的年輕人、在地攤商、行動者們的觀察記錄與感想,這是一本屬於市民大眾的書,描述一座已經消失、但卻長存在人們記憶中,代代傳誦的獨特市場!

  她是這個城市文化的大廚房,她就是--建國市場!
 
中區再生基地 蘇睿弼     寫於大肚山2018.12.05

作者序

拆遷的那一刻


  拆遷前的建國市場

  我第一次聽到「建國市場」是從同班同學口中聽到,由於他媽媽從彰化市跑到建國市場工作,直覺地認為建國市場是一座很大的批發與零售市場,可以吸引很多攤商並且掙點錢。的確,「建國市場」因為聚集了許多市集而成為了一個「地理名詞」,它已經並非指涉「建國公有零售市場」,而是包含建國市場與周遭的私有市場,每到假日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然而,2016年這座市場隨著大台中車站都市計畫必須拆除。由於我從事城市研究,且當時建國市場已有拆遷的新聞,因此我前往建國市場,試圖了解這座城市所發生的事情,試圖捕捉屬於這座城市即將消逝的人、事、物。

  因此我開始搜尋有關建國市場的拆遷,發現有關於市場自救會爭取權益的消息。於是我懵懂的踏入建國市場,開啟了數年難分難捨的緣分。第一位我所遇到的是「蘭花姐」。她聲音宏亮的跟我提及爭取權益的過程,讓我開始了解「市場」面臨的問題,也促使我關注「建國市場」的價值。

  很幸運地,這座市場價值並沒有被大眾簡化為數字,而是挖掘特有的「市場人情味」。2015年三月,開始有人聽聞市場拆遷的消息而前往記錄,在中區再生基地的協助下,開啟了紀錄拆遷前的建國市場。

  紀錄建國市場

  2015年三月,來自雲科大畢業生想要拍攝建國市場,透過中區再生基地與我聯繫之後,嘗試要進行這項計畫。然而,最終不了了之。但是7月在中區再生基地的協助下,由李其霖、白話文持續進行紀錄的工作。當時匯集了許多人,包含至今持續協助的彩繪家蕊蕾,都是2015年7月第一次接觸建國市場。這一群人成為日後重要的紀錄者,甚至在資源匱乏之下仍在2016年舉辦了建國市場攝影展。

  藉由紀錄建國市場,我有幸的認識許多紀錄者。雖然我逐漸退出田野現場,且沒有更進一步與各個攤商聯繫,但我仍能透過各個紀錄者了解市場的情況。同時,秀珠姐創立的「買菜幫」添加了例行性的市場導覽,助於連結社會大眾與攤商之間的認識,讓建國市場不再僅是一個「買菜」的地方,而是一個「情感」聯繫的所在。

  由於拆遷前許多紀錄者的進駐,提供了建國市場大量的「回憶」。而這一本書就是集結當時紀錄者、在地居民與攤商的自創作品。當然,還有許多優秀作品仍未收錄其中,但這也代表著建國市場拆遷前一刻,累積了許多能量並透過不同的方法呈現給社會大眾。

  「市場」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對於市場的關注並非強調「拆遷」,而是認為每一個心中都是自己的「菜市場」,而這座市場可以喚起每一個人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不論這座市場是傳統市場還是超級市場,每一個人都會有一段時間是與市場相當緊密。因此這一本集結的作品並不只是小眾作品,而是希望能推廣到全台灣、甚至是關注「菜市場」的任何地區,因為菜市場是融入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影響著我們的「五臟廟」。

  市場可以呈現一個地方的性格,不論是農作物、各式肉類產品,不但反應出自然地理特性(地形、氣候等),也回應人文性格(食材偏好、飲食習慣)。因此《臺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即是透過不同的紀錄者呈現出「市場」的樣貌,尤其是屬於臺灣、屬於臺中的市場。本書收錄各個節慶活動,反映市場的熱鬧氛圍以及眾人如何歡慶節日,也呈現豐富的生活樣貌,因此市場呈現的是我們的生活以及屬於我們的「地方」,而這就是重要的「在地」。

  另一方面這本書背後也值得思考市場的「全球」議題。除了食材背後如何透過全球連結使我們能夠購買之外,建國市場也有許多移工前往購買食材烹飪家鄉菜,從中顯示出市場不僅是地方,而是在全球化與多元族裔融合之下呈現「全球」的連結。

  因此,市場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一棟建築,而是連繫地方、連結全球的所在。而多樣的市場也讓每一個人投射出不同的感觸,市場可能是陪伴阿嬤買菜的兒時記憶、可能是移工買家鄉料理消解鄉愁的所在、可能是攤商養育一家人的地方。因此,市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而這本書即希望呈現如此多元的樣貌,讓讀者能夠理解一座市場能有如此多的詮釋。

  成書過程

  這本書之所能夠出版最大的推手莫過於詹秀珠,她不斷地努力尋找各種機會出版。自2016年拆遷過後紀錄者少了,攤商也對於拆遷前的焦慮降低,紀錄建國市場也隨著市場拆遷之後沒有下一步彙整。雖然我提出可以彙整大家的紀錄並出書的可能,但遲遲沒有下文。是詹秀珠積極尋求資源下才促使這本書的誕生,也讓「建國市場」能夠持續被看見。因此成書的過程,詹秀珠成為我在田野、書籍收集與編排過程中,最好的夥伴也是值得學習的長輩。

  本書是由多位作者所撰寫的合輯,每一位作者聽到建國市場要出書時,皆義不容辭地提供各種素材讓這本書更加完善。我要特別感謝參與這本書的每一位作者、紀錄者、攝影師,大家發揮所長,讓建國市場的人、事、物能夠永久的流傳。
 
寫於 馬尼拉奎松市
黃子倫
 

內容連載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    石煌傑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從三歲住到十八歲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在那成功路依舊繁華,第一廣場依舊是第一廣場的年代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在那個沒有新光三越,只有龍心百貨的台中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從建國市場的地下一樓,一路住到最高的四樓

對的,你沒有看錯,我住過建國市場的地下一樓
就是那永遠潮濕陰暗的地下停車場
爸爸剛開始在停車場工作,媽媽和姊姊還沒有一起過來台中
我不記得那時候他們在哪?到底是還在蘇澳?還是在桃園?
總之,她們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
我三歲,和爸爸住在給停車場員工休息的小房間裡
小房間裡有四張床,給不一樣組別的人睡
爸爸和我佔據了一張有蚊帳的床
其他的叔叔伯伯們是大夜班時在床上小寐一下
我和爸爸則是一直睡在那裡

『住』在地下室的日子現在看來很奇妙
三歲的我,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覺得難受或不舒服
爸爸在地下室的廁所裡幫我洗澡

是的,你依舊沒有看錯,就在那個男生的公共廁所裡
爸用水龍頭接了一大桶水,用個瓦斯爐燒一些熱水
就這樣的幫我洗了起來
晚上的停車場沒有什麼人
所以幫小朋友洗澡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但三十幾年後,我發現我從沒問過爸爸,那你怎麼洗澡呢?
爸爸,你會不會覺得那個地方住起來很不舒服呢?

我總是不敢問......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我不是唯一住在地下停車場的孩子
當年住在地下室的日子,我唯一的玩伴
是同樣一家子住在地下室,撿回收維生的婆婆的孫子

我不知道他們的那個『家』,到底該怎麼形容
其實就是建國市場地下停車場樓梯下方,一個像是儲藏室的挑高空間
但裡面擺了床,擺了電視,我想,那應該是他們的家沒錯
婆婆撿回收的東西,還在女廁旁擺了一個小攤擺衛生紙
讓內急的市場攤販們,可以無後顧之憂
只要備妥硬幣,就可以匆匆的來這裡領去一份衛生紙
迅速解放後再回去攤位拚搏

我其實完全不記得玩伴的模樣了,只知道他叫做『阿建』
後來他到底去了哪裡?還在建國市場嗎?他一直在那個小房子裡嗎?
唯一確認的只有,我不是那地下室裡唯一的孩子!
我是建國市場的孩子,我從建國市場的停車場開始認識建國市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6
    $332
  2. 新書
    79
    $395
  3. 新書
    79
    $395
  4. 新書
    88
    $440
  5. 新書
    88
    $440
  6. 新書
    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