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致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三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家,分別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了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了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出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別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獎項分為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寫作貢獻獎,E.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歷史中,唯一獲得三大獎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台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合,台灣人面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中國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柴舉入灶」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不同文化例如集體主義會產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世故」等個人主義社會沒有的概念。閱讀本書可以啟發你發現台灣社會的有趣故事。但是本書還沒有加入台灣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我們期盼本書未來加入更多台灣心理學豐盛且深入的研究成果,而非僅是簡單的介紹。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台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志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出版必須感謝多人的合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文獻,過去採用紙本印出,本版採用網路提供。專有名詞儘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本《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第一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4年版),1999年第二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7年版),2011年第三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0年第七版),2015年第四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3年第八版),2019年第五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6年第九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出版時的理想,是期盼中文本能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本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三年,或許是台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五位主要譯者之一李茂興係台大工學院高材生,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揚智出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版新增社會心理學博士余思賢擔任譯者。除李茂興外,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台灣大學受業於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謹誌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