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小故事」編排入每一章,把教材帶進生活,每則故事搭配真實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書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和當代研究平衡」(a balance of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全書涵蓋經典研究及其新近研究,讓學生看見社會心理學的演進與深度。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和新的共同作者Sam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

  ☆新!第九版大幅更新了新近研究的參考文獻。新!每章開頭的學習目標帶領學生鳥瞰全文。新!每章的主要段落在結束時加上複習題,幫助學生更能掌握教材。章末摘要為整章提供簡潔速記的內容,幫助學生複習與準備考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Elliot Aronson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20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二十年歷史中唯一獲得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這三項大獎的人。

Tim Wilson

  Tim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頒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出教學獎;2010年獲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傑出科學獎;2015年獲頒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心理科學獎。

Robin Akert

  Robin Akert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主修心理學與社會學,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實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衛斯理學院,在教學生涯早期便得過Pinanski教學優異獎章。她的著作主要探討非語文溝通,最近獲得美國大學婦女協會的研究資助。她已經在衛斯理學院教了三十年的社會心理學課程。

Sam Sommer

  Sam Sommer在威廉斯學院取得學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教於麻州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系,研究主題涵蓋刻板印象、偏見、團體異質性,尤其特別關注這些現象在法律領域的運作。他在塔夫茨大學得過多項教學獎,包括Lerman-Neubauer傑出教學與論文指導獎、傑拉德・吉爾教授年度獎。

譯者簡介

余伯泉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專任於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現任開南大學應華系(外籍生專班)暨研究所副教授、開南華語中心創立主任。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思想、心理學史與方法論、組織理論、漢字與羅馬拼音互動、對外兒童華語教材教法、兒童台語教材教法。

陳舜文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合聘於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學習與動機、心理學知識論,以及道德心理學等。

危芷芬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曾任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性別角色與性別議題。

余思賢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慕哲人社創社長,現任東吳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浪人食堂創辦人。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集體行動心理學、浪人心理學。

李茂興

  台灣大學土木系學士,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專業翻譯家。
 
 

目錄

Elliot Aronson i
Tim Wilson ii
Robin Akert iii
Sam Sommers iv
原  序 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0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7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3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7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8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3
摘 要 102
測 驗 103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10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8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3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1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53
經由內省認識自己 159
經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認識自己 166
從他人瞭解自己 177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3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6
自尊:我們如何感受自我 190
摘 要 195
測 驗 196

Chapter 6 為自己辯護的需求:減輕失調之得與失 199
認知失調理論 20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辯護 216
摘 要 236
測 驗 238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41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43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50
態度如何改變? 255
廣告的威力 269
抵抗說服性訊息 280
摘 要 285
測 驗 286

Chapter 8 從眾:影響行為 28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92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95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302
運用社會影響的策略 319
服從權威 328
摘 要 341
測 驗 342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45
什麼是團體? 346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54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64
衝突與合作 378
摘 要 388
測 驗 389

Chapter 10 人際吸引:從第一印象到親密關係 39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96
科技年代的人際連結 413
愛情與親密關係 418
結束親密關係 433
摘 要 438
測 驗 439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43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52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60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72
摘 要 477
測 驗 478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81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82
社會情境與攻擊 498
媒體暴力 506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13
摘 要 526
測 驗 528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31
定義偏見 533
偵測隱藏的偏見 548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53
導致偏見的原因 557
減少偏見 569
摘 要 581
測 驗 583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85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89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93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602
摘 要 608
測 驗 609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611
壓力與人類健康 613
因應壓力 624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30
摘 要 633
測 驗 634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3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3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53
摘 要 660
測 驗 661

專有名詞 663

 
 

譯序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致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三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家,分別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了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了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出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別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獎項分為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寫作貢獻獎,E.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歷史中,唯一獲得三大獎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台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合,台灣人面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中國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柴舉入灶」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不同文化例如集體主義會產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世故」等個人主義社會沒有的概念。閱讀本書可以啟發你發現台灣社會的有趣故事。但是本書還沒有加入台灣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我們期盼本書未來加入更多台灣心理學豐盛且深入的研究成果,而非僅是簡單的介紹。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台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志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出版必須感謝多人的合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文獻,過去採用紙本印出,本版採用網路提供。專有名詞儘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本《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第一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4年版),1999年第二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7年版),2011年第三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0年第七版),2015年第四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3年第八版),2019年第五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6年第九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出版時的理想,是期盼中文本能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本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三年,或許是台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五位主要譯者之一李茂興係台大工學院高材生,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揚智出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版新增社會心理學博士余思賢擔任譯者。除李茂興外,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台灣大學受業於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謹誌
2018年12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06
    $45
  2. 二手書
    06
    $45
  3. 二手書
    08
    $60
  4. 二手書
    08
    $60
  5. 二手書
    2
    $160
  6. 新書
    56
    $446
  7. 新書
    85
    $680
  8. 新書
    85
    $680
  9. 新書
    85
    $680
  10. 新書
    9
    $720
  11. 新書
    9
    $720
  12. 新書
    93
    $744
  13. 新書
    95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