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作者孫武,其創作時間是春秋時期。《孫子兵法》其內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句子,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為「三十六計」。及至明末清初,有人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編撰成《三十六計》一書,但此書編撰者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三十六計》提出的計策,都是簡單、具體、明確的。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書中最傑出的兩部,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精華。本書將兩本巨著合而為一,不僅注釋和講解原文,還加上古代戰爭及權謀故事等事例,增強了趣味性,更加通俗易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孫武
字長卿,生於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後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並屢獲奇功。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乎滅楚。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已譯為多種語言,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
孫武
字長卿,生於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後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並屢獲奇功。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乎滅楚。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已譯為多種語言,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
目錄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
不可輕易發動戰爭/018
觀五事而知勝負/023
君主必須信任所用之人/030
行兵打仗,就是施行詭詐/036
戰前預算勝負概率/042
第二篇 作戰篇
不宜長期用兵/047
將敵人之資為我所用/052
激起士氣方能勝/058
第三篇 謀攻篇
不戰而勝為上策/063
力不如敵時避其鋒芒/070
國君不宜干涉戰事/074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079
第四篇 軍形篇
先求不敗後求勝/084
打敗注定失敗的敵人/089
心存僥倖往往不能取勝/094
勢不可當,才能取勝/099
第五篇 兵勢篇
正兵對戰,奇兵制勝/104
出擊敵人,動作要迅猛/110
變化表象,調動敵軍/114
選擇人才,為軍隊造勢/119
第六篇 虛實篇
把敵人引到預定戰場/124
攻打敵人必定救援之地/128
分散敵人的兵力/132
掌握戰爭的主動權/137
根據敵情變化而改變戰術/143
第七篇 軍爭篇
以迂為直,不誤軍爭/149
有效利用指揮作戰的手勢和號令/156
避開敵人的鋒芒/160
小心敵人的詭詐/165
第八篇 九變篇
權衡利弊,適時放棄/169
將領有五個致命弱點/175
第九篇 行軍篇
四種地形的處軍之道/180
觀察敵情,透過現象看本質/186
帶兵行軍要寬嚴並施/193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種原則/198
六種戰敗,將帥有責/203
地形不可忽視/209
第十一篇 九地篇
「爭地」之內不要強攻/215
深入敵國腹地時,軍心更堅/221
蒙蔽視聽,隱藏意圖/227
置之死地而後生/233
觀察諸侯意圖,謹慎結盟/238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戰效果顯明,應擇勢而用/244
第十三篇 用間篇
間諜是取勝的關鍵/250
三十六計
原 序/258
第一計 瞞天過海/259
第二計 圍魏救趙/262
第三計 借刀殺人/265
第四計 以逸待勞/269
第五計 趁火打劫/273
第六計 聲東擊西/276
第七計 無中生有/279
第八計 暗渡陳倉/282
第九計 隔岸觀火/287
第十計 笑裡藏刀/291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295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298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302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305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309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312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316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319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322
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327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331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334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338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341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345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349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354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359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363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367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371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375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380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384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388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392
第一篇 始計篇
不可輕易發動戰爭/018
觀五事而知勝負/023
君主必須信任所用之人/030
行兵打仗,就是施行詭詐/036
戰前預算勝負概率/042
第二篇 作戰篇
不宜長期用兵/047
將敵人之資為我所用/052
激起士氣方能勝/058
第三篇 謀攻篇
不戰而勝為上策/063
力不如敵時避其鋒芒/070
國君不宜干涉戰事/074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079
第四篇 軍形篇
先求不敗後求勝/084
打敗注定失敗的敵人/089
心存僥倖往往不能取勝/094
勢不可當,才能取勝/099
第五篇 兵勢篇
正兵對戰,奇兵制勝/104
出擊敵人,動作要迅猛/110
變化表象,調動敵軍/114
選擇人才,為軍隊造勢/119
第六篇 虛實篇
把敵人引到預定戰場/124
攻打敵人必定救援之地/128
分散敵人的兵力/132
掌握戰爭的主動權/137
根據敵情變化而改變戰術/143
第七篇 軍爭篇
以迂為直,不誤軍爭/149
有效利用指揮作戰的手勢和號令/156
避開敵人的鋒芒/160
小心敵人的詭詐/165
第八篇 九變篇
權衡利弊,適時放棄/169
將領有五個致命弱點/175
第九篇 行軍篇
四種地形的處軍之道/180
觀察敵情,透過現象看本質/186
帶兵行軍要寬嚴並施/193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種原則/198
六種戰敗,將帥有責/203
地形不可忽視/209
第十一篇 九地篇
「爭地」之內不要強攻/215
深入敵國腹地時,軍心更堅/221
蒙蔽視聽,隱藏意圖/227
置之死地而後生/233
觀察諸侯意圖,謹慎結盟/238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戰效果顯明,應擇勢而用/244
第十三篇 用間篇
間諜是取勝的關鍵/250
三十六計
原 序/258
第一計 瞞天過海/259
第二計 圍魏救趙/262
第三計 借刀殺人/265
第四計 以逸待勞/269
第五計 趁火打劫/273
第六計 聲東擊西/276
第七計 無中生有/279
第八計 暗渡陳倉/282
第九計 隔岸觀火/287
第十計 笑裡藏刀/291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295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298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302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305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309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312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316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319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322
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327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331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334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338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341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345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349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354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359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363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367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371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375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380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384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388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392
序
經典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裡著急,恨不得把一切有價值的書都搬來給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關懷多,責任多,總想著未來幾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們都能閱讀著幾千年的經典,讓未來因為他們的經典記憶風平浪靜、盛世不斷,給人類一個經久的大指望。
我們要說,這簡直是一個經典的好心腸、好意願,唯有稱頌。
可是一部《資治通鑑》,如何能讓青少年閱讀?即使是《紅樓夢》,那裡面也是有多少敘述和細節,是不能讓孩子有興致的,孩子總是孩子,他們不能深,只能淺,恰是他們的可愛;他們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氣讀完,也恰是他們蹦蹦跳跳的生命的優點,絕不是缺點!
這樣,那好心腸、好意願便又生出了好靈感、好方式,把很長的故事變短,很繁複的敘述變簡單,很滔滔的教誨變乾脆,很不明白的哲學變明白,於是一本很厚很重的書就變薄變輕了。是的,它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來的偉岸和高大,但是它們讓孩子們靠近了,捧得起來了,沒讀幾句已經願意讀完了。於是,一種原本是成年後正襟危坐讀的書,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把玩耍的手洗得乾乾淨淨的時候,已經讀將起來,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這樣的經典和高山,留在他們的記憶裡當個「存目」,等他們長大了以後再去正襟危坐地讀,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個變本加厲的新亮度來,當成教授和專家。而如果長大了實在忙得不可開交,養家糊口,建設世界,沒有機會和情境再閱讀,那麼那小時候的閱讀和記憶也已經為他的生命塗過了顏色,再簡單的經典味道總還是經典的味道,你說,一個人在童年時讀過經典改寫本,還會是一種羞恥嗎?還會沒有經典的痕跡留給了一生嗎?
所以經典縮寫本改寫本的誕生,的確也是一個經典。
它也許不是在中國發明,但是中國人也想到這樣做,是對一種經典做法的經典繼承。經典著作的優秀改寫,在世界文化先進、關懷兒童閱讀的國家,是一個不停止的現代做法,是一個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說起這件事,已經絕不只是舉英國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極為豐盛。
所以,我們也可以很信任地讓我們的孩子們來欣賞中國的這一套「新經典」,給他們一個簡易走近經典的機會;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勞永逸,可以邊出版邊修訂,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時簡直沒有缺點,於是這個品種和你的出版,也成長得沒有缺點。那時,這一切也就真的經典了。連同我在前面寫下的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為孩子做事,為人生做事,是應該經典的。
梅子涵
導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書中最傑出的兩部。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句子,意為敗局已定,退卻才是上策。此後,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為「三十六計」。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據歷史上的線索,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編撰成《三十六計》一書。遺憾的是,此書編撰者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三十六計》提出的計策,都是簡單、具體、明確的,操作性非常強。原著中對於每個計策的解說,均借鑑《易經》和古代兵書的措辭方式,文字精簡,內涵豐富,準確剖析了敵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機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在中國古代兵書中,內涵最豐富的,並不是《三十六計》,而是《孫子兵法》。後者更博大精深,體系性更強,思維更嚴謹,對戰爭本質的挖掘更深刻。
《孫子兵法》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兵書之首(另外兩部是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和宮本武藏的《五輪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其創作時間是春秋時期,作者是孫武。孫武(約西元前五三五~?),字長卿,本來是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後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並屢獲奇功。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看來,最初的《孫子兵法》並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漢朝時是八十二篇。根據史料,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認為,將八十二篇刪節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孫武本人,是孫武草創,由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的誕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春秋時期及以前的戰爭極為頻繁、殘酷、多樣,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孫武之前,已經出現了大量兵學理論成果,這為更優秀的著作作好了鋪墊;第三,則歸功於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在中國歷史上,孫子被尊稱為「兵聖」,《孫子兵法》被尊稱為「兵學聖典」,兩千多年來,歷代軍事家無一例外地從中吸取營養。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孫子兵法》仍然發揮著作用,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人際關係以及經濟管理等各個方面。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裡著急,恨不得把一切有價值的書都搬來給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關懷多,責任多,總想著未來幾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們都能閱讀著幾千年的經典,讓未來因為他們的經典記憶風平浪靜、盛世不斷,給人類一個經久的大指望。
我們要說,這簡直是一個經典的好心腸、好意願,唯有稱頌。
可是一部《資治通鑑》,如何能讓青少年閱讀?即使是《紅樓夢》,那裡面也是有多少敘述和細節,是不能讓孩子有興致的,孩子總是孩子,他們不能深,只能淺,恰是他們的可愛;他們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氣讀完,也恰是他們蹦蹦跳跳的生命的優點,絕不是缺點!
這樣,那好心腸、好意願便又生出了好靈感、好方式,把很長的故事變短,很繁複的敘述變簡單,很滔滔的教誨變乾脆,很不明白的哲學變明白,於是一本很厚很重的書就變薄變輕了。是的,它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來的偉岸和高大,但是它們讓孩子們靠近了,捧得起來了,沒讀幾句已經願意讀完了。於是,一種原本是成年後正襟危坐讀的書,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把玩耍的手洗得乾乾淨淨的時候,已經讀將起來,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這樣的經典和高山,留在他們的記憶裡當個「存目」,等他們長大了以後再去正襟危坐地讀,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個變本加厲的新亮度來,當成教授和專家。而如果長大了實在忙得不可開交,養家糊口,建設世界,沒有機會和情境再閱讀,那麼那小時候的閱讀和記憶也已經為他的生命塗過了顏色,再簡單的經典味道總還是經典的味道,你說,一個人在童年時讀過經典改寫本,還會是一種羞恥嗎?還會沒有經典的痕跡留給了一生嗎?
所以經典縮寫本改寫本的誕生,的確也是一個經典。
它也許不是在中國發明,但是中國人也想到這樣做,是對一種經典做法的經典繼承。經典著作的優秀改寫,在世界文化先進、關懷兒童閱讀的國家,是一個不停止的現代做法,是一個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說起這件事,已經絕不只是舉英國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極為豐盛。
所以,我們也可以很信任地讓我們的孩子們來欣賞中國的這一套「新經典」,給他們一個簡易走近經典的機會;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勞永逸,可以邊出版邊修訂,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時簡直沒有缺點,於是這個品種和你的出版,也成長得沒有缺點。那時,這一切也就真的經典了。連同我在前面寫下的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為孩子做事,為人生做事,是應該經典的。
梅子涵
導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書中最傑出的兩部。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句子,意為敗局已定,退卻才是上策。此後,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為「三十六計」。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據歷史上的線索,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編撰成《三十六計》一書。遺憾的是,此書編撰者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三十六計》提出的計策,都是簡單、具體、明確的,操作性非常強。原著中對於每個計策的解說,均借鑑《易經》和古代兵書的措辭方式,文字精簡,內涵豐富,準確剖析了敵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機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在中國古代兵書中,內涵最豐富的,並不是《三十六計》,而是《孫子兵法》。後者更博大精深,體系性更強,思維更嚴謹,對戰爭本質的挖掘更深刻。
《孫子兵法》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兵書之首(另外兩部是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和宮本武藏的《五輪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其創作時間是春秋時期,作者是孫武。孫武(約西元前五三五~?),字長卿,本來是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後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並屢獲奇功。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看來,最初的《孫子兵法》並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漢朝時是八十二篇。根據史料,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認為,將八十二篇刪節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孫武本人,是孫武草創,由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的誕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春秋時期及以前的戰爭極為頻繁、殘酷、多樣,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孫武之前,已經出現了大量兵學理論成果,這為更優秀的著作作好了鋪墊;第三,則歸功於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在中國歷史上,孫子被尊稱為「兵聖」,《孫子兵法》被尊稱為「兵學聖典」,兩千多年來,歷代軍事家無一例外地從中吸取營養。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孫子兵法》仍然發揮著作用,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人際關係以及經濟管理等各個方面。
內容連載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
不可輕易發動戰爭
【原文】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首要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發動戰爭,以及如何作戰,都必須經過縝密的分析、觀察、研究,再作決策。
【歷史再現】
吳越爭霸
西元前四九七年,越國2國王允常去世。吳國3國王闔()閭()是允常的宿敵,他聽說這個消息後,沒有多加考慮,就想趁越國辦喪事的機會出兵攻打。第二年,闔閭親自率兵攻打越國。
吳軍入侵時,允常的兒子勾踐已經即位。父親的亡靈尚未安息,仇敵就來侵犯,這讓勾踐十分憤怒。他挑選了幾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稱為「敢死隊」。吳軍來犯時,勾踐分三次派出敢死隊,讓他們衝到吳軍陣營前面。敢死隊衝出去後卻不作戰,而是對著吳軍怒吼,然後齊齊拔刀自刎。吳軍從未見過這樣的戰法,個個目瞪口呆。就在這時,勾踐派出越軍突襲吳軍,吳軍猝不及防,四處逃散,吳王闔閭也被射傷,不久就去世了。
闔閭臨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不要忘記勾踐的殺父之仇。夫差謹記在心,夫差即位後,開始養精蓄銳,重整吳軍,就這樣過了兩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帶領吳軍操練兵法,一心想殺死自己為父報仇。他就想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大臣范蠡勸阻說:「兵器說到底是凶器,無論什麼樣的戰爭,首先都是違背道德的,主動攻擊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這麼做。」勾踐不聽范蠡的勸說。西元前四六四年,越王勾踐率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出動全國的精兵強將勇猛迎敵,最後大敗越軍,把越王圍困在會稽山4。
這個時候,勾踐才明白過來,將戰爭當兒戲是大錯特錯的。他追悔萬分,歎息道:「看來我要死在這裡了!」他聽取范蠡的建議,向吳王請罪,請求做他的奴僕。吳王答應不滅越國,並饒勾踐一命,將他押送到吳國做奴隸。此後三年,勾踐忍辱負重,讓夫差消除了戒心才允許他重返越國。
回國後,勾踐臥薪嘗膽5,修整國家。幾年過去,越國實力已經大致恢復。但是勾踐沒有輕易出擊,而是聽從大夫逄()同的建議,結交齊國,並與楚國、晉國交好,等待時機聯合三國之力攻打吳國。
第一篇 始計篇
不可輕易發動戰爭
【原文】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首要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發動戰爭,以及如何作戰,都必須經過縝密的分析、觀察、研究,再作決策。
【歷史再現】
吳越爭霸
西元前四九七年,越國2國王允常去世。吳國3國王闔()閭()是允常的宿敵,他聽說這個消息後,沒有多加考慮,就想趁越國辦喪事的機會出兵攻打。第二年,闔閭親自率兵攻打越國。
吳軍入侵時,允常的兒子勾踐已經即位。父親的亡靈尚未安息,仇敵就來侵犯,這讓勾踐十分憤怒。他挑選了幾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稱為「敢死隊」。吳軍來犯時,勾踐分三次派出敢死隊,讓他們衝到吳軍陣營前面。敢死隊衝出去後卻不作戰,而是對著吳軍怒吼,然後齊齊拔刀自刎。吳軍從未見過這樣的戰法,個個目瞪口呆。就在這時,勾踐派出越軍突襲吳軍,吳軍猝不及防,四處逃散,吳王闔閭也被射傷,不久就去世了。
闔閭臨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不要忘記勾踐的殺父之仇。夫差謹記在心,夫差即位後,開始養精蓄銳,重整吳軍,就這樣過了兩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帶領吳軍操練兵法,一心想殺死自己為父報仇。他就想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大臣范蠡勸阻說:「兵器說到底是凶器,無論什麼樣的戰爭,首先都是違背道德的,主動攻擊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這麼做。」勾踐不聽范蠡的勸說。西元前四六四年,越王勾踐率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出動全國的精兵強將勇猛迎敵,最後大敗越軍,把越王圍困在會稽山4。
這個時候,勾踐才明白過來,將戰爭當兒戲是大錯特錯的。他追悔萬分,歎息道:「看來我要死在這裡了!」他聽取范蠡的建議,向吳王請罪,請求做他的奴僕。吳王答應不滅越國,並饒勾踐一命,將他押送到吳國做奴隸。此後三年,勾踐忍辱負重,讓夫差消除了戒心才允許他重返越國。
回國後,勾踐臥薪嘗膽5,修整國家。幾年過去,越國實力已經大致恢復。但是勾踐沒有輕易出擊,而是聽從大夫逄()同的建議,結交齊國,並與楚國、晉國交好,等待時機聯合三國之力攻打吳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