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林百年紀

台灣山林百年紀
定價:490
NT $ 340 ~ 458
  • 作者:李根政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8-1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984000
  • ISBN13:9789863984009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李根政在三十歲以前,沉迷於藝術創作,總是喜歡描繪樹木與田野,然而後來卻覺得自己筆下的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那時他便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而眼睜睜看著自己描繪的對象消失,讓他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是不行的,必須要為大自然做點什麼。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本書記錄了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鉅細靡遺的論述不同時代的執政者分別採取什麼樣的林務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是如何影響到當時的森林,甚至是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對大多數住在大都會的人來說,山林中的樹木,是在觀察範圍以外的。但是透過這一本書,讓讀者不必進入圖書館,就可以從詳細的數字以及作者拍攝下來的相片中,淺顯易懂的接觸到台灣的森林史。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作者希望藉由這本書,可以開啟台灣關於山林議題新一波的討論。希望能夠讓讀者,聽到山林的聲音。

名人推薦

  田秋堇  監察委員
  李寶蓮 《女農討山誌》作者
  柯金源  紀綠片工作者
  馮小非  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楊國禎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陳清圳  雲林縣華南實驗小學、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
  劉炯錫  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TFCDA)創會理事長
  歐蜜 . 偉浪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
  戴興盛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根政


  1968年出生成於金門,1993年移居高雄,二十幾年來以南方為基地,致力於環境運動、厚植公民社會、捍衛民主體制。喜歡和一群人努力改變社會,愛寫書法,逛傳統市場,和老婆散步議論身旁樹木植物。

  現職: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學歷: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新竹師範學院美勞系畢業。

  經歷:
  2015-2016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共同召集人,不分區立委參選人。
  2014 「330民主黑潮五十萬人占領凱道活動」總策劃與主持人。
  2013-2016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
  2008 公共電視台「有話好話.南部開講」節目主持人。
  2007 辭去教職,創辦地球公民協會(2010轉型為基金會),擔任執行長至今。
  2005-2007 擔任環保署第6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2003-2004 協助籌設台灣生態學會,擔任首任祕書長。
  2000-2002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1998-2007 創立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投入保護森林、水資源、反石化污染等環境運動。
  1993 開始以義工身分參與柴山保護運動等南方環境運動。
  1988-2007 國小教師17年。

  得獎榮譽:
  2008 中央通訊社10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得獎人。
  2008 新竹師範學院傑出校友獎;金門金寧中小學傑出校友;金門古寧國小傑出校友。
  2004 天下雜誌陽光世代「共生世界守護者」代表人物。

  藝術創作紀錄:
  2016 生祥樂隊「圍庄」、「動身」雙專輯封面及樂曲標題書法。
  2015 生祥樂隊「我庄」專輯封面及樂曲標題書法字;地球公民基金會「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封面及篇章書法字。
  1999 趨山走海八人素描聯展(金門),隨後,因從事環境運動停止創作。
  1997 新竹師院邀請傑出校友回校個展。
  1993 新竹市文化中心三人水墨聯展。
  1992 金門社教館「花崗岩島的春天」水彩個展。
  1991 新竹市文化中心典藏書法作品──楓橋夜泊。
  1991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水彩個展。
  1988 竹師畢業美展國畫第1名、水彩第2名。
  1986 人選全省美展、光華寫生比賽大專組第2名。
  1986 入選省展、高市美展優選。



 
 

目錄

圖與文 聽見山林的聲音
推薦序  台灣是我們共同的母親 Omi Wilang (歐蜜‧偉浪)
推薦序  繼《看見台灣》後,讓國人省思未來的路 楊國禎
前言
致謝與篇章說明
 
第一部:大伐木時代與森林保護運動(1912-2003)
第一章、我所知道的大伐木時代
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1912-1945)
國民政府,耗竭式的森林砍伐(1945-1991)
林相變更,原始闊葉林淪為紙漿(1965-1989)
大伐木時代,究竟砍了多少樹
森林保護運動的初聲(1987-1991)
小檔案:檜木、台灣杉
 
第二章、搶救棲蘭檜木林──雪山山脈殘餘的官營伐木
退輔會森林開發處──政府特許的伐木事業
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
失焦的對話:保育和林業
催生棲蘭(馬告)檜木國家公園
原住民與山林保育
社會運動與改革之窗
插曲:民進黨政府鬆綁天然林禁伐令
搶救檜木林與我
小檔案: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範圍
 
第二部:造林,以國土保安之名的森林毀壞(2002-2012)
第三章、錯誤造林政策,毀林三萬多公頃
反全民造林運動
全民造林背景與作法
各方說法  
屏東滿洲造林現場
全民造林,毀了多少森林
插曲: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土地
 
第四章、馬政府種樹減碳之騙局
京都議定書:空白的土地造林才能減碳
花蓮瑞穗林道伐木造林
苗栗山林的呼喚
超過200億元的獎勵造林,留下的是什麼
 
第五章、伐木養菇──我們吃掉多少森林
台灣養菇產業鏈
伐木──取得養菇材料
伐木過程與伐木跡地
碎木工廠
太空包製造
栽培與管理
一年2300公頃森林消失的代價
伐木的管理哪裡出了問題?
解決之道
小檔案:法定的山坡地是什麼
 
第六章、限制伐木補償
全國首創:屏東縣政府限制伐木政策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
 
第三部:經濟林的再定位
第七章、日本殖民遺物──黑心柳杉的故事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柳杉得了黑心病
百年失敗
8,000萬柳杉造林,何去何從
 
第八章、熱帶雨林帶給台灣的訊號
達邦樹.無聲的吶喊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
台灣木材消費與自給率
非法木材的管制
企業和消費者的行動
 
第九章、國產木材的前景
FSC經濟林──台灣林業的重新定位與轉型
台灣第一家FSC:正昌林業
屏東永在林業
8萬林農?台灣還有林產業嗎
小檔案:國際森林認證(FSC)
 
 
第十章、莫拉克風災與公共工程
誰是山林破壞者
山崩、土石流的歷史因素
人定勝天的公共建設
治山防災是永續錢坑
從常態預算,變成天文數字的特別預算
原住民遷村的傳統智慧
減少不必要的工程,才是山林復育
 
第四部:重生──山林復育之夢
第十一章、生態學家和獵人的森林
魯凱族:達巴里蘭的保育區
天乙山的山林大夢
獵人.生態學家.農人的森林
 
第十二章、嘉義中埔──檳榔園變森林
曹榮旭──讓森林自己長回來
戴良彬──科技人向自然學習 ,中埔東興村的森林復育
扭轉政府獎勵的方向
小檔案: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
 
第十三章、鎮西堡 ,與森林共存的原住民部落
檜木神靈
部落的光和影
與森林共存的農業
部落、社區參與山林的治理
 
第十四章、台灣是森林小國?第4次森林調查解讀
台灣有多少森林
人均森林面積
國有林、私有林占比
闊葉樹、針葉樹等各種森林的比例
生產木材的人工林有多少
森林違規使用變農田有多少
關鍵評論
 
第十五章、山林的未來、公民的力量
國土計劃能否建立新秩序
保育體制──林務局與國家公園的定位
山坡地的明智利用
健全民主體制、守護山林
 
 

前言

  之一


  這本書出版的機緣,是來自參政的挫敗。2016年,我推動了綠黨、社會民主黨共組聯盟,並代表參選不分區立委,大選結果得到308,000多張政黨票,沒有跨過5%的門檻,無緣進入國會;在此之前也拒絕了民進黨擔任不分區立委的邀請,選後,回顧了最想做的幾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要寫這本書,可以說,這是自己參政運動挫敗,所產生的意外動力。

  許多朋友總是問我,為什麼在環保運動這條路上堅持至今?

  在青少年和30歲之前,我沈迷於藝術創作,最常描繪的對象是樹木和田野,也只有在那裡,我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有一次在古寧頭雙鯉湖畔寫生結束前,把自己的畫作放在草地上,突然覺得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我那時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二方面,那段期間,常常眼睜睜看著描繪的對象消失,因此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或者為珍愛的大自然做點什麼?也許是這樣的初心吧!

  1993年,我和400年來許多漢人渡台的路徑類似,從金門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從一個只有木麻黃和少數原生植物的戰爭島嶼,來到熱帶邊緣的高雄,因為受到柴山保護運動的啟蒙,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至今,柴山和淺山地區最常見的樹木,例如圓盾狀的血桐葉,徽章般美麗的構樹葉,粗狀亮綠的姑婆芋,樹木與藤蔓交纏的熱帶海岸林,隨時散發著無比的生命力,仍然深深地吸引我。

  而這些善緣連結的起點,是因為我愛上了一個熱情的高雄女子──怡賢,20多年來我們相愛相知,讓我得以浸染南台灣熱情澎湃的人和土地,改變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支持著我從事社會運動,這是我和福爾摩莎最深的緣份。在思考辭去教職時,她就說:「要做,就要確認自己沒有為這個社會犧牲的感覺,如果有,那就表示還沒準備好。」

  30歲之後,我放下了畫筆從事環保運動;40歲那年,我辭去教職和高雄的一群伙伴創辦了地球公民協會。進入50歲之後,回望這20年來,有幸和愛鄉愛土的有識之士,為台灣的環境奮戰,在許多議題和場域深受許多師長的啟蒙和幫助,更有同儕和晚輩的協力同行,這份思情實在難以一一言表。寫這本書的心情,我想起了哪吒剔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有點像是剝盡自己在這方面地所知交付社會,藉以感謝恩情,二方面,人生尚有許多大課題,想要自由自在地往下半輩子前行。

  台灣的森林、野生植物是浩瀚的綠海,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更是生活和洗滌心靈的良伴,我的夢想是:台灣的天然林獲得良好的保護,山區人們的產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得以與森林共存;都會鄉鎮裡的公園綠地打造成在地植物的森林;園藝店裡培育販售各種台灣原生植物,不必強調珍貴稀有;藝術家、文學家、花藝愛好者充分了解台灣植物之美,廣泛地創作,和土地建立起深刻的連結,也豐富美化人們的家居生活。

  而個人的小私心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實現一個夢想,重拾畫筆,畫一片森林,表達我的敬意。

  之二

  台灣的山地占國土面積七成,在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山崩土石流、洪災都成了新常態,2300萬人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山區聚落和原住民族的傳承發展都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2005年海棠颱風之後,我在台北坐上計程車,司機阿伯操著外省口音開口便罵:都是陳水扁啦!害我們被「水扁」得這麼慘!以前二位蔣總統時代都沒有可怕的土石流……。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我在南台灣的海邊、河岸、山區和聚落,看到數不清的漂流木;山區災民的流離死傷,原住民遷村之議沸騰。

  這是老天爺──氣候變遷的錯?或者誰之過?

  台灣島約在250萬年前浮出水面,屹立於太平洋,至今漫長的98%光陰是野生動植物的自然世界;直到舊石器時代,距今約5萬年前才開始有少數人類在海邊定居,7,000、8,000年前,現今原住民的祖先陸續來到,過著以採集、狩獵及自然農耕的生活,這是西方人眼中美麗之島、福爾摩莎的原型。

  四百多年前,漢人帶來了集約農耕文明、貨幣交易,荷蘭、鄭氏王朝帶來了專制政權,平原地區的開發從此展開;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國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原住民族被武力征服,開啟大伐木時代;半世紀前,國府延續日本統治,加速了工業化的腳步,犧牲了山川土地、空氣,成就了經濟奇蹟。

  如果我們以自然史的時間尺度來看,這短暫的文明開拓史僅佔台灣島的萬分之一,但卻產生了滅絕式的影響力。

  我們歌頌著「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價值觀,視水、土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資源,在近半世紀水土災難之後,各種「永續工程」,則創造源源不斷的政商利益集團,不僅浪費公帑,也無助於減災。

  森林是水之源,平原地帶的農業灌溉、民生用水、工業用水都依賴它。砍伐原始森林付出的代價,幾乎難以彌補,要靠數個世紀的努力,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近年來山林復育似乎已成社會主流意識,但怎麼做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適逢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山林政策正在轉型,林務局也同時完成了第四次森林調查,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口,極需社會共同為無聲的山林和山區住民,一起思考出路。大伐木時代的歷史不應遺忘,傷痕應該努力撫平;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筆者並非歷史專家,這本書試圖以一個環保運動者的角度,側重於我所經歷的時代和親身參與事件,把與政府高度衝突的經驗,做一個梳理報告,希望影響更多人士對山林問題有系統化的了解,作為社會對話的基礎。

  兩年來,越寫越覺得自己的不足,好比在畫一幅畫,單是勾勒輪廓就困難重重,但回想起在演講的場合,許多人聽完後往往都熱切的說著:這些事情不是應該放入教科書,成為人民的通識嗎?於是就這樣繼續硬著頭皮寫下去。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希望這本書,可以開啟台灣山林政策的新一波討論。
 
 

內容連載

第一部:大伐木時代與森林保護運動(1912-2003)

數百萬棵檜木和原始森林消失的真相是什麼?無聲的台灣山林也需要轉型正義。從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的那一刻,直到1991年政府宣示全面禁伐天然林,台灣歷時八十年的大伐木時代才算結束。

這是台灣人最該知道的歷史反省,教科書失落的大塊。

在這時代中,1988年台灣人第一次走上街頭,要求保護原始森林,整頓林政弊端;十年之後,1998年保育人士再度發起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徹底終結了台灣百年官營的伐木事業。這段歷史帶給我們什麼省思?又留下什麼待解的習題?

第一章、    我所知道的大伐木時代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是著名的民歌美麗島的歌詞,以漢人的角度描述著祖先來台辛苦求生存的過程,而換得的是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這句子出自連橫在1920年出版的《台灣通史卷八賦田志》,原文是:臺灣為海上荒土,其田皆民之所墾也,手耒耜,腰刀槍,以與生番猛獸相爭逐,篳路籃縷,以啟山林,用能宏大其族,至於今是賴,艱難締造之功,亦良苦矣。當明之世,漳泉地狹,民去其鄉,以拓殖南洋,及至臺灣者亦夥。山林未伐,瘴毒披猖,居者輒病死,不得歸,古有埋冤之名。

我們可以說:這是四百年來漢人的史觀,開拓者的單一視角。在這樣的史觀下,原始森林、未開拓的野地,皆是荒土。原住民被稱為生番,與猛獸並列,皆為開拓者的敵人。早已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想必不能接受,如果山林有聲、樹有靈,它們也不會同意,這是我常常一邊跟著吟唱,卻又帶著強烈不安的原因。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顯然必需重新反省。

我所指稱的大伐木時代,是指從日治到國府治台期間,由政府主導、大規模計畫性砍伐原始森林,取得木材的時代,從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開通,到1991年國府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這導致了台灣原始森林的淪亡。有關在荷蘭、鄭氏、清國時期為增加耕地而伐木,乃至伐樟取腦,並未在本書探討範圍。

大伐木時代是台灣開發史上重要的一頁,但由於伐木的歷史並不光采,林業單位和學界常以避重就輕,甚至美化的方式陳述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從未記載,相關的學術討論很少進入公眾的視野,因而,幾乎被國人所遺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9
    $340
  2. 新書
    75
    $368
  3. 新書
    79
    $387
  4. 新書
    79
    $387
  5. 新書
    79
    $387
  6. 新書
    79
    $387
  7. 新書
    79
    $388
  8. 新書
    85
    $417
  9. 新書
    93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