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筆者1999 年返國,開始推動當代生命倫理學之教學、研究與服務,不覺已過近二十個寒暑。2003
年翻譯並註釋本書,獲得當時醫策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教授的大力推薦,採用作一般醫學訓練之臨床倫理全國性教材、種子教師訓練用教科書,之後也獲得當時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鄧昭芳教授推薦公會贈書予全體會員,以及許多師長的愛護與推薦,使得本書在臺灣醫學倫理教育革新的歷史中,從「傳統醫德教導」轉變為「倫理思辯與實踐」之進路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與功能。筆者時常在醫學教育或生醫倫理研習會中,碰到新生代、中生代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甚至是醫護學生,聽到他們告訴我「蔡老師我是看你的書長大的耶」、「我準備推甄時有看你的書喔」…,總令我不禁莞爾。2009
年本書二版時,筆者就譯註部分重新修訂,因為臨床生命倫理在大家的努力推動下有許多進展,醫療法規亦多有更迭與制訂。而過去這十年間,國內在生命末期照護、器官移植、兒童及少年照護、人工生殖、基因醫學、醫學研究、學術誠信、知情同意、利益衝突、愛滋權益、倫理諮詢、倫理教育…等議題上都持續地有新發展,也帶來新的倫理法律問題及挑戰;而醫療機構面對各種醫療或教學評鑑時,病患家屬權益、臨床倫理委員會與倫理諮詢、機構倫理指引與政策也是重點考核項目。而儘管本書原著之出版有年,但是其核心理論與觀念清晰易懂,每章以案例、倫理、法律、政策、案例解決之呈現方式亦深具啟發性與實用性,這些優點使得本書仍然很有參考價值,譯註的再修訂也成為必要。
筆者走過這二十年的臨床倫理、研究倫理、生命倫理教育之推動歷程,欣見醫界與社會對於許多生命倫理議題之認知與參與提高了、臨床執業及醫病溝通的模式逐漸改變,對於病人自主、知情同意、隱私保障、公平對待等病患權益之尊重與維護加強了。儘管血汗醫護、醫糾風險、商業化趨力等打擊專業素養與承諾(professionalism and
commitment)的挑戰是有增無減,但是在所有醫護專業的養成過程中,臨床生命倫理教育所能提升之倫理意識(ethical awareness)、知識(knowledge)、思維技能(thinking skills)、溝通與實踐(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都是面對上述挑戰、做好每日臨床工作、照顧病患權益、維繫專業素養、最終幫助醫護人員在逆境與困境中依然能實踐醫療志業的必備基本功夫。希望本書修訂再版,能繼續助益同業們於這些臨床技能的養成,進而反映在病患權益及醫病關係之提升。文末,筆者也要特別紀念當年支持本書出版、推動醫學教育改革不遺餘力的謝博生教授(前輩已在今年初驟逝)並向他致敬與致謝;感謝向來關懷醫學倫理教育並身體力行的台大學長醫策會林啟禎董事長特別為序推薦,也感佩金名圖書公司邱延禧老闆持續耕耘出版醫學人文叢書的努力。謝博生教授在序言最末寫到「善用本書來提升個人的倫理判斷力,成為新世紀醫療體系中符合社會期待的良醫」,相信是給予每位讀者最親切的叮嚀,讓我們一起努力以不負期許!
蔡甫昌 謹識於
臺大醫學院及臺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