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資深攝影記者余如季長年記錄新聞與外交事件,亦曾花費7年,以相機、電影機記錄鷺鷥生態。一生倡導保育自然生態、守護民俗文化,並付諸行動,促成綠川美化(同心花園運動)與臺中民俗公園之成立。
作品囊括庶民生活、自然生態、影視劇照、新聞時事、空拍與省政建設等多樣風貌。尤其長期記錄中部地景與常民生活,留存的畫面成為中部環境變遷的重要歷史紀錄。
余如季是臺灣空拍攝影始祖。《白鷺人家》紀錄片獲1967年亞洲影展金禾獎,同年獲選第6屆十大傑出青年。拍攝的紀錄片、新聞攝影曾獲數座金鐘獎、金馬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靜儀 Wang Ching-i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道地的臺中人,長期致力口述歷史,並參與多項政府委託人物傳記計畫。熱愛教學,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專題與競賽,多次獲模範教師、教學績效特優教師等殊榮。著有《臺灣省議會歷任議長副議長略傳》(2016)、《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2014)、《戰後臺中縣的地方派系與縣政發展1951-2005》(2012)。主持臺灣省諮議會委託的省議員傳記計畫,於2014 年出版《臺灣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等系列叢書共六大冊;共同主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委託之臺灣全志人物志編纂計畫,並於2018 年付梓。
王靜儀 Wang Ching-i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道地的臺中人,長期致力口述歷史,並參與多項政府委託人物傳記計畫。熱愛教學,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專題與競賽,多次獲模範教師、教學績效特優教師等殊榮。著有《臺灣省議會歷任議長副議長略傳》(2016)、《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2014)、《戰後臺中縣的地方派系與縣政發展1951-2005》(2012)。主持臺灣省諮議會委託的省議員傳記計畫,於2014 年出版《臺灣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等系列叢書共六大冊;共同主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委託之臺灣全志人物志編纂計畫,並於2018 年付梓。
目錄
部長序
館長序
小傳
1.「白鷺人家」掌鏡人
來臺依親
「攝影」開啟一生的工作
鷺鷥記錄與得獎影片
2.新聞報導與紀實攝影
時事留影紀實
臺中的外交大事
臺中昔日地景與常民生活
影視劇照
3.動靜態影像雙紀錄
紀錄片敲開臺灣電視公司大門
省政報導與重大建設
4.攝影師、攝影記者、攝影家
推廣攝影教育的行者
構築城市美學的社會回饋
影像留於青史遺作公諸世人
附錄
注釋
余如季大事紀
參考書目
館長序
小傳
1.「白鷺人家」掌鏡人
來臺依親
「攝影」開啟一生的工作
鷺鷥記錄與得獎影片
2.新聞報導與紀實攝影
時事留影紀實
臺中的外交大事
臺中昔日地景與常民生活
影視劇照
3.動靜態影像雙紀錄
紀錄片敲開臺灣電視公司大門
省政報導與重大建設
4.攝影師、攝影記者、攝影家
推廣攝影教育的行者
構築城市美學的社會回饋
影像留於青史遺作公諸世人
附錄
注釋
余如季大事紀
參考書目
序
導讀
小傳:臺灣攝影家 余如季(1932-2016)
余如季,1932 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1945 年雙親過世,擔任臺中女中校長的大姐余麗華將弟妹接來臺灣。就讀臺中一中初中部時,余如季接觸了大姊代學校保管的方型120 中片幅相機,開啟與攝影的不解之緣。臺中一中畢業前,余如季向同學的父親商借相機,替全校師生拍攝在校活動照片,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大學聯考落榜後,余如季在市府兵役科擔任臨時雇員,負責記錄徵兵業務相關情況,他善用拍照專長,拍攝照片做為程序說明,藉此獲得了隨行拍攝臺中市林金標市長視察市政的機會。為求照片發布的時效性,決定自己學習沖洗技術,後於1957 年創辦「攝影之友社」。
1959 年,余如季開始拍攝白鷺鷥群居生態,幾乎與拍照同時,他也以動態影像(使用電影機錄影)記錄鷺鷥生態。克服候鳥的季節性並更新攝影設備,耗費7 年時間於1966 年完成《白鷺人家》黑白紀錄片,於1967 年獲第14 屆亞洲影展金禾獎,可說是本土生態攝影的先驅。之後進一步與編劇張永祥、導演林福地合作拍攝《白鷺人家》劇情片,該片榮獲1968 年西班牙國際兒童影展最高推崇獎,以及第6 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更在該年獲選第6 屆十大傑出青年。
余如季深耕中部多年,以鏡頭記錄意外災害、大小事件、政治外交等新聞時事,如:1959 年八七水災、1961 年臺中市美國新聞處成立、1963 年泰王浦美蓬訪問臺中、1969 年金龍少棒隊凱旋歸來時民眾於臺中車站歡迎場面,乃至1957 至1965 年外賓至霧峰北溝故宮博物院參訪等,都被他詳實記錄下來。以報導記者身分認識導演李行後,更有機會前往側拍中央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曾為1960 年代健康寫實電影《蚵女》(1964)與《養鴨人家》(1965)、愛國電影《還我河山》(1966)等捕捉許多生動畫面。
1956 年拍攝第11 屆臺灣省運動會照片時,余如季有感靜態影像無法捕捉運動的力與美,萌生以影片來記錄的念頭。1959 年他嘗試用8 厘米電影機錄製臺中師管區例行性演習,完成個人首部紀錄片《寶光一號動員演習》。
余如季是臺灣空拍攝影始祖,早在1969 年他便搭乘直升機拍攝臺中市區,留下臺中市景的歷史畫面。1970 年起,余如季成為專職的臺視特派中部記者。同年,受委託拍攝建設中山高速公路的紀錄影片,他在工地間穿梭捕捉鏡頭、在直升機上俯視空拍,歷經7 年完成《康莊大道》紀錄片,於1978 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此後也陸續拍攝長榮海運紀錄片、臺中港、南迴鐵路等,這些珍貴的影像至今仍持續被引用與觀閱。
1982 年余如季以直升機空拍方式報導南部九三水災,獲得生平第一座新聞攝影電視金鐘獎。爾後數年間,亦不斷有報導作品獲得獎項肯定。
余如季不遺餘力培養攝影人才,擔任臺中市攝影學會理事長的12 年間,開設免費攝影課程以及補習班型態的攝影速成班、攝影進修班、錄影研習班等,教育推廣成果豐碩。余如季也熱心社會公益,曾任臺中扶輪社社長、惠明盲童學校董事,倡導保育自然生態、推動書香社會和特殊兒童教育。1995 年余如季自臺視退休,此後南極、北極、亞馬遜雨林、東非、西藏高原、崑崙山脈,都有他的蹤跡。一生強調公共文化財概念,余如季的遺願是將所有創作公諸世人,讓中外人士得以回顧與利用。「不斷追求創新」是余如季的座右銘,他的鏡頭始終是忠實的見證者,默默地記錄,將影像留於青史。
小傳:臺灣攝影家 余如季(1932-2016)
余如季,1932 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1945 年雙親過世,擔任臺中女中校長的大姐余麗華將弟妹接來臺灣。就讀臺中一中初中部時,余如季接觸了大姊代學校保管的方型120 中片幅相機,開啟與攝影的不解之緣。臺中一中畢業前,余如季向同學的父親商借相機,替全校師生拍攝在校活動照片,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大學聯考落榜後,余如季在市府兵役科擔任臨時雇員,負責記錄徵兵業務相關情況,他善用拍照專長,拍攝照片做為程序說明,藉此獲得了隨行拍攝臺中市林金標市長視察市政的機會。為求照片發布的時效性,決定自己學習沖洗技術,後於1957 年創辦「攝影之友社」。
1959 年,余如季開始拍攝白鷺鷥群居生態,幾乎與拍照同時,他也以動態影像(使用電影機錄影)記錄鷺鷥生態。克服候鳥的季節性並更新攝影設備,耗費7 年時間於1966 年完成《白鷺人家》黑白紀錄片,於1967 年獲第14 屆亞洲影展金禾獎,可說是本土生態攝影的先驅。之後進一步與編劇張永祥、導演林福地合作拍攝《白鷺人家》劇情片,該片榮獲1968 年西班牙國際兒童影展最高推崇獎,以及第6 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更在該年獲選第6 屆十大傑出青年。
余如季深耕中部多年,以鏡頭記錄意外災害、大小事件、政治外交等新聞時事,如:1959 年八七水災、1961 年臺中市美國新聞處成立、1963 年泰王浦美蓬訪問臺中、1969 年金龍少棒隊凱旋歸來時民眾於臺中車站歡迎場面,乃至1957 至1965 年外賓至霧峰北溝故宮博物院參訪等,都被他詳實記錄下來。以報導記者身分認識導演李行後,更有機會前往側拍中央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曾為1960 年代健康寫實電影《蚵女》(1964)與《養鴨人家》(1965)、愛國電影《還我河山》(1966)等捕捉許多生動畫面。
1956 年拍攝第11 屆臺灣省運動會照片時,余如季有感靜態影像無法捕捉運動的力與美,萌生以影片來記錄的念頭。1959 年他嘗試用8 厘米電影機錄製臺中師管區例行性演習,完成個人首部紀錄片《寶光一號動員演習》。
余如季是臺灣空拍攝影始祖,早在1969 年他便搭乘直升機拍攝臺中市區,留下臺中市景的歷史畫面。1970 年起,余如季成為專職的臺視特派中部記者。同年,受委託拍攝建設中山高速公路的紀錄影片,他在工地間穿梭捕捉鏡頭、在直升機上俯視空拍,歷經7 年完成《康莊大道》紀錄片,於1978 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此後也陸續拍攝長榮海運紀錄片、臺中港、南迴鐵路等,這些珍貴的影像至今仍持續被引用與觀閱。
1982 年余如季以直升機空拍方式報導南部九三水災,獲得生平第一座新聞攝影電視金鐘獎。爾後數年間,亦不斷有報導作品獲得獎項肯定。
余如季不遺餘力培養攝影人才,擔任臺中市攝影學會理事長的12 年間,開設免費攝影課程以及補習班型態的攝影速成班、攝影進修班、錄影研習班等,教育推廣成果豐碩。余如季也熱心社會公益,曾任臺中扶輪社社長、惠明盲童學校董事,倡導保育自然生態、推動書香社會和特殊兒童教育。1995 年余如季自臺視退休,此後南極、北極、亞馬遜雨林、東非、西藏高原、崑崙山脈,都有他的蹤跡。一生強調公共文化財概念,余如季的遺願是將所有創作公諸世人,讓中外人士得以回顧與利用。「不斷追求創新」是余如季的座右銘,他的鏡頭始終是忠實的見證者,默默地記錄,將影像留於青史。
內容連載
1. 「白鷺人家」掌鏡人
來臺依親
1932 年11 月15 日,余如季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家中一共有9 個兄弟姐妹。1945 年,雙親相繼過世,大姐余麗華當時擔任光復後第一任臺中女中校長,遂將弟妹們接來臺灣照顧。余麗華姊代
職,特別照顧年紀較小的余如季、余昆泰兄弟倆,冬季天氣嚴寒時,在物質缺乏下,余麗華就用廢棄的軍毯縫製成大衣,讓他們得以禦寒。她也常常帶弟弟到各地旅遊,兩兄弟尤其對日月潭邵族的風土人情和特有樂器杵音留下深刻印象。
余如季來臺後,初就讀臺中市立初級中學(今居仁國中),後轉入臺灣省立臺中一中初中部二年級。當時余麗華擔任臺中女中校長,曾代學校保管一台方形120 中片幅相機,余如季因此有機會接觸相機,成為其在攝影方面的啟蒙,從此開啟七十餘年來他與攝影的一段不解之緣。
余如季曾在回憶中說道,由於父母早逝,他從小就知道要自立自強。青少年時期雖由兄姐照顧長大,他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當時生活拮据,他總是想辦法自己掙錢。小學的余如季開始跟三哥余如山學習口琴,很快就能吹一口好琴。初中時顯露才華,學校同樂會表演少不了他,還上中國廣播電台表演。高中考入臺中一中高中部,擔任臺中市口琴聯誼會訓練班的講師,兼任該會口琴隊的指揮。余如山除了是余如季的口琴啟蒙老師,兩人還一同研究出一種複音吹法,一人吹奏時聽起來像兩人合奏;余如季也憑藉音感自編口琴樂曲,甚至在1952 年高中畢業前夕,自行刻鋼板、油印,出版《口琴名曲集》一書。
由於累積的音樂基礎,余如季也加入臺中一中軍樂隊,他有精確的音準與音感,可以聽出每一種樂器的演奏正確度,因此在1952年成為軍樂隊指揮。當時臺灣社會樂隊很少,所以一中軍樂隊總是被邀請到婚喪喜慶場合演奏,余如季因此得到一些外快,不到20 歲,已經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賺取生活費。
臺中一中畢業前,學校請真美照相館替應屆畢業生拍攝個人照與合照,余如季也向同學的父親商借一台相機,替全校各班師生拍攝在學校活動的生活照,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可以說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
來臺依親
1932 年11 月15 日,余如季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家中一共有9 個兄弟姐妹。1945 年,雙親相繼過世,大姐余麗華當時擔任光復後第一任臺中女中校長,遂將弟妹們接來臺灣照顧。余麗華姊代
職,特別照顧年紀較小的余如季、余昆泰兄弟倆,冬季天氣嚴寒時,在物質缺乏下,余麗華就用廢棄的軍毯縫製成大衣,讓他們得以禦寒。她也常常帶弟弟到各地旅遊,兩兄弟尤其對日月潭邵族的風土人情和特有樂器杵音留下深刻印象。
余如季來臺後,初就讀臺中市立初級中學(今居仁國中),後轉入臺灣省立臺中一中初中部二年級。當時余麗華擔任臺中女中校長,曾代學校保管一台方形120 中片幅相機,余如季因此有機會接觸相機,成為其在攝影方面的啟蒙,從此開啟七十餘年來他與攝影的一段不解之緣。
余如季曾在回憶中說道,由於父母早逝,他從小就知道要自立自強。青少年時期雖由兄姐照顧長大,他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當時生活拮据,他總是想辦法自己掙錢。小學的余如季開始跟三哥余如山學習口琴,很快就能吹一口好琴。初中時顯露才華,學校同樂會表演少不了他,還上中國廣播電台表演。高中考入臺中一中高中部,擔任臺中市口琴聯誼會訓練班的講師,兼任該會口琴隊的指揮。余如山除了是余如季的口琴啟蒙老師,兩人還一同研究出一種複音吹法,一人吹奏時聽起來像兩人合奏;余如季也憑藉音感自編口琴樂曲,甚至在1952 年高中畢業前夕,自行刻鋼板、油印,出版《口琴名曲集》一書。
由於累積的音樂基礎,余如季也加入臺中一中軍樂隊,他有精確的音準與音感,可以聽出每一種樂器的演奏正確度,因此在1952年成為軍樂隊指揮。當時臺灣社會樂隊很少,所以一中軍樂隊總是被邀請到婚喪喜慶場合演奏,余如季因此得到一些外快,不到20 歲,已經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賺取生活費。
臺中一中畢業前,學校請真美照相館替應屆畢業生拍攝個人照與合照,余如季也向同學的父親商借一台相機,替全校各班師生拍攝在學校活動的生活照,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可以說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5折$383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5折$428
-
新書$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