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定價:360
NT $ 284 ~ 324
  • 作者:于丹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18-11-1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615943
  • ISBN13:9789863615941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央視數個大型節目撰稿人
  ★北京電視臺首席策劃顧問
  ★獲獎無數、國家級文化傳播學者
  ★2006年十一長假期於《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論語》開講,大受好評


  中國殿堂級文化學者──于丹教授十七年傾盡心力經典巨作

  《于丹〈論語〉心得》銷售五百萬冊,創下中國單本印刷書籍最高紀錄

  最好不過人間四月天,最美不過中國古詩詞。

  一首首流傳至今的絕美詩句, 在日常不經意的瞬間觸發心底的幽思。我們何不停下匆匆的腳步,品一品最美古詩詞,總有那麼一首能讓你潸然淚下。


  在今天,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心變粗糙了,漸漸忘記,我們都是在詩歌裡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從小就背誦過「床前明月光」、「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懵懂的年紀就認識了李白與杜牧的鄉愁。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我們為什麼關注意象?並不是它能夠讓我們今天不發愁,而是我們的愁能有所託付,可以言說。

  雖然我們都不是詩人,可總會在人生的某種時刻,忽然間詩情上湧;總會有那樣一個關節點,我們品味人生,為心靈充電;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我們想尋找真實的自己。

  如同古人詠春悲秋、寄情暮月;揮劍壯志、舉杯消愁,藉由自然與生活中的意象抒發心緒,但求知己。而在時空流轉快速的現代,懂得我們的人,就藏在詩詞中,你一旦翻開,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體味到詩的美,體味到詩人之心,那種與古人交流的「懂得」,永不誤讀,點滴在心。我們的生命,也許因此而不再孤單。

本書特色

  ●不只是單純的詩詞賞析,更用現代日常言談來輕鬆品味古典。
  ●將內容包含:季節、日月、鄉野田間、登高望遠、俠客胸懷、飲酒抒懷,將詩詞融入日常生活。
  ●大量引用漢、唐、宋代的名家、名作,一本書即能通讀古代經典。
  ●以詩歌品味生活,從春、秋、明月、斜陽、田園、登臨、劍俠、飲酒八大主題引發的思緒,貫穿五千年中國的古詩詞,賞讀文學之美、詩人文豪的心境。

名人推薦

  于丹是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橋樑。——中國哲史學家‧李澤厚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于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啟動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為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讓世界進一步瞭解中國,于丹教授近年來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巴西等國舉行了多場大型文化講座,引起了海外觀眾的強烈反響,受到各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于丹‧遊園驚夢》等。其中《于丹〈論語〉心得》銷量已達五百餘萬冊,目前已在三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目錄

代序:喚醒心中的詩意       
 
壹  春風飛揚     
引子:一年之計在於春       
歲月在春光中甦醒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嚦嚦:只道不如歸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贈別離(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個人走過的春天       
 
貳  秋思浩蕩     
引子:悵望千秋一灑淚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節   
綠荷凝恨背西風(秋之意象之一)   
萬葉秋聲裡,千家落照時(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搖落處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風之約: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涼好個秋   
 
三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學一顆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生生之證:秦時明月漢時關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   
 
肆  斜陽晚鐘     
引子:吟到夕陽山外山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守望一段斜暉脈脈水悠悠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生命安頓:終古閒情歸落照       
 
田園林泉       
引子:田園是一種狀態       
法天貴真,琴書消憂   
守拙才能歸園田   
飲酒與歸田,直寫胸中天   
鳥倦飛而知還(田園意象之一)       
把世界關在門外(田園意象之二)   
田園的煙火氣:把酒話桑麻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陸  登臨況味     
引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落日樓頭,欄杆拍遍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柒  劍嘯長虹     
引子:千古文人俠客夢       
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熱血詩情:醉臥沙場君莫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捌  詩酒流連     
引子: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代跋:享受詩意,成就最美的人生
附錄:補充資料
 

代序

喚醒心中的詩意


  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裡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麼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②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長大以後,戀愛中或失戀時,誰沒有想起過李商隱的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春蠶和蠟燭,兩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過詩歌,變成了我們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

  再長大一些,開始工作,忙碌、煩惱紛至遝來。我們想安靜,想放鬆,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⑤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夕陽下,陶淵明的詩意溫暖了後世的每一叢帶霜的菊花。

  然後,我們日漸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複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我們的一己之悲比起來,那樣浩蕩的悲傷、深刻的哀痛,是不是會使我們的心稍稍放下一點,使我們的胸稍稍開闊一些呢?

  終於當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一口氣,想起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面對逝水流光,這裡面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那種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穫,不也是一種深沉的人生嗎?

  今天,很多人會疑惑,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還是一種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們的房貸、醫藥費、孩子的學費,還有每個人的工作現實、生活夢想,詩歌變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得詩意盎然。

  我很喜歡的一位中國人林語堂先生,他曾經在《吾國與吾民》○八中說過一段關於詩歌的話——

  平心而論,詩歌對我們生活結構的滲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似乎普遍認為對它感興趣,卻又無所謂的東西……如果說宗教對人類的心靈起著一種淨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生產生出一種神祕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的生物表示體貼的憐憫,那麼依我所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裡沒有發現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那些宗教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黑暗生活之上點綴的漂亮補丁,是與疾病和死亡聯繫在一起的。但他們在詩歌中發現了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詩歌透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儉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聖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在這個辛苦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的悲傷、屈從、克制等情感,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淨化人的心靈。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舍炊煙嫋嫋升起,並與流連於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人們對鄉間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親切,要溫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它教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採茶女和採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以及那些飽受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把詩歌稱做中國人的宗教。我幾乎認為如果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於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倖存至今。不過,要是沒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國詩歌也不會在中國人生命中獲得這麼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國人的文學和藝術天才使他們用充滿激情的具體形象思維去進行想像,尤其工於渲染氣氛,非常適合於作詩。他們頗具特色的濃縮、暗示、聯想、昇華和專注的天才,不適合於創作具有古典束縛的散文,反而可以輕而易舉創作詩歌。這種詩歌的意義在於詩人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詩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與自己生死相依,共用人間的歡樂與悲傷。

  之所以把林語堂先生這段文字抄寫在這裡,是因為我覺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練簡約、直指要害的語言,概括出中國人和詩歌之間的關聯。

  林語堂離我們不遠,他所展現的是一個游走於世界的中國人的心靈,是一個現代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詩歌傳統的認識和品味。他不認為詩是生活的點綴,他把詩歌稱為中國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們的科學技術更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物質更繁盛了,我們的個人眼界更開闊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詩意有所託付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能不能夠喚醒心中的詩意呢?

  其實,詩意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詩意隨時會醒來,但在它醒來的時候,我們要準備好一顆中國人的「詩心」來迎接它。

  漢代的人曾經說過:「詩者,天地之心。」漢代人眼中的「詩」主要是指《詩經》。天地如此壯闊,長天大地之間,生長著萬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變,萬物草木的生長,人的命運變遷和人生的細微動靜,共同合力,凝聚成詩。在天地和時間之中,唯獨人是「有靈」的,陸機在《文賦》△中說「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壯觀的天地和遼遠的時間,一起湧進人的心靈,此刻,我們的那種感動就是詩意,把它表達出來就是詩歌:「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然而,在詩思澎湃,心靈像春水一樣豐盈、潤澤的時候,我們怎樣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說出來、寫出來?我們還是缺少一種表達方式。這時,中國的詩人們像林語堂前面所說的,去向自然借:「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

  春花,夏蟬,秋葉,冬雪,分別只是一種風景嗎?不,在詩人筆下,它們轉變成為一個個意象,成為詩人感情的寄託。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花一葉,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靜的風景,在詩人眼中、心裡、筆下,活躍起來,流動起來,寄託著人心詩情。

  有了風景,有了詩情,有了意象,這種美好就足夠了嗎?在中國詩歌裡,還有意境。什麼是意境呢?就是林語堂說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景物與人心,一靜一動,互相映襯、互相呼應乃至融合,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構成一個流動的空間,這種藝術境界就是意境,讓人品味,讓人沉湎。
 
 

內容連載

引子:一年之計在於春
 
中國人愛說「沐春風而思飛揚,淩秋雲而思浩蕩。」春風秋雲,春來秋往,思緒翩躚,是春天和秋天,與我們的生命有著特別深刻的呼應嗎?
 
在漢語裡,和時間觀念最親密的詞,大概就是春秋了。問老人家的年齡,會問「春秋幾何」,一說到年華流光,也喜歡使用一個詞——「春秋」,連歌裡也在追問著「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甚至在中國的古代典籍裡,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刪訂最後定稿的魯國編年史,也是中國較早的史書之一。後來,叫「春秋」的書更多了,比如秦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齊國晏嬰的《晏子春秋》。因為孔子編的史書叫《春秋》,那段歷史——從西元前七七○年到西元前四七六年,也被我們叫做「春秋」。
 
為什麼我們用「春秋」二字來概括歷史?怎麼從來沒管它叫「冬夏」呢?也許,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原文明發軔的黃河流域,相比於酷暑嚴冬,溫暖的春、涼爽的秋,更適於中國人的詩情吧。
 
中國人喜歡用春、秋之間的變化來形容時間的流轉。白居易①的《長恨歌》②裡有名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寫的是唐玄宗離宮之前和回宮之後強烈對比的心靈之感。安史之亂之後,人在歸來的時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這種滄桑心理的落差變化,為什麼會用「春風桃李、秋雨梧桐」來形容呢?
 
實際上,春秋更多變化的特徵,冬夏更多穩定的特徵。小樓一夜聽雨聲,第二天滿眼繁花,從聽覺到視覺的轉變,這個情景是春天能看見的;一夜聽風聲,第二天滿地落葉,這個情形是秋天能看見的。在夏和冬,雖然也有雨有雪,有風有雷,可是雨過天晴,變化不大。春與秋,生物的甦醒和衰殘,都在瞬間完成,來得那麼驀然那麼劇烈,強化了人和風景相遇時猝不及防那一瞬間的感動,深深地激蕩我們的內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春秋之間,我們看見生命的成長和希望,也看見生命的頹敗和老去的感傷……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春秋上寄予了這麼深的詩情的原因。
 
什麼是春天?春天其實是人心中朦朧的一種憧憬,是對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中,時間剛剛開始,人們可以一點一點地把夢想種在現實的土地上,看它開花,看它抽穗,看它結果。這個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人還可以企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4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5
  6. 新書
    83
    $297
  7. 新書
    85
    $306
  8.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