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朋序
余擇定主題,戮力以赴,容有不當之處,尚請見諒,然述史乃藏諸名山之事,絕不敢譁眾取寵,嘵嘵不休,有瀆諸君清聽。值此《羅馬帝國衰亡史》首卷出版之際,就余著述之構想,聊為數語。
偉哉羅馬,舉世所譽,經此變革,雖毀猶榮,僅將千三百年之衰亡,區分三期以述之。
其一起於圖拉真至安東尼家族當政,帝國之勢力與威望臻於鼎盛,難免日中則昃之危,覆滅西部帝國雖為日耳曼與錫西厄蠻族,亦為歐洲現代文明國家之先世,變局之劇烈直至羅馬之權勢為哥德之君王取代而後已,結束之期當為六世紀初葉。
其二概述查士丁尼即位,明法教戰,復興東羅馬帝國之基業;及於倫巴底人入侵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亞非兩洲之行省,伊斯蘭教之崛起與傳播,君士坦丁堡之內憂外患,查理曼大帝建立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時為公元八百年左右。
其三歷時最長,達六個半世紀,首述西部帝國重建,迄君士坦丁堡失陷於土耳其人,墮落之王朝遭受絕滅之命運,語言與習俗承古代羅馬之餘蔭,唯其統治僅限於一城耳,述史難免涉及十字軍之盛衰,希臘帝國慘遭蹂躪之始末,且余出於癖好,不免爬梳中世紀羅馬之前塵往事。
余將首卷倉卒付梓,差錯在所難免,勉力完成開宗明義之前部,要將安東尼至西羅馬帝國覆亡,作一完整之述著,必以第二卷不為功。後續各卷僅存奢望,成敗不敢斷言,欲照構想行事,治古代史與現代史為一體,則有待上蒼厚愛,賜余多年之健康、閒暇與堅毅耳。
愛德華.吉朋述於倫敦本廷克街
1776年2月1日
譯者序(節錄)
精選本緣起
席代岳
聯經出版公司在2003年出版《羅馬帝國衰亡史》六冊全譯本,過了幾年發行人林載爵先生,為了使本書擴大閱讀的層面,嘉惠沒有充分時間或購買能力欠佳的讀者,希望我再編一本精選本,當時我正在全力翻譯《希臘羅馬英豪列傳》和《蒲魯塔克札記》兩部書,沒有時間從事這項有意義的工作。2017年6月底,我與林載爵發行人見面,林先生提到十年以前這段往事,認為現在這是我補救的機會,何況他當仁不讓要履行一個出版者應盡的責任,便促成了這次精選本的出版。
受到宗教、普世道德觀影響的各語文版本
刪節本或精選本有兩種型式和功能:一種是篇幅太長內容太多進行的刪節和精選;據說英文的刪節本就有六種之多,我在1975年購得梅寅生譯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刪節本,原文的編者是摩西.海達斯(Moses Hadas),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吉朋的名著;1998年左右讀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羅(D. M.
Low)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卷刪節本的中文譯本,這部書給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就是因為當時的大陸和台灣沒有中文的全譯本,才不自量力投身這份極其艱困的工作,還有1970年休.特雷費—羅珀(Hugh Trevor-Roper)的一卷刪節本;日文也有幾個刪節本,我見過2003年蕭逢年先生譯的日文刪節本;此外各種語文的刪節本更是不勝枚舉。
另外一種是因內容不妥所做的刪節,我在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看到一部共三冊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刪節本,十九世紀的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將吉朋的著作和他本人視為洪水猛獸和無恥文人,只是《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名聲太過響亮,教會無法制止不讓人接觸,為了適合教徒和年輕人的閱讀,將原著當中與教義不合或攻擊教會的章節全部刪除,還有一些用字不雅涉及強暴荒淫的段落,也都清除殆盡,特別是第四十七章第二節海帕蒂婭(Hypatia)被殺的情節,塗抹得毫無痕跡;看來是真對西方啟蒙時代以來自由開放思潮的絕大諷刺。
本書三大主題:文明社會、蠻族入侵、宗教信仰
我對本書的編纂採用紀事本末的體裁,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的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和紀傳的優點,詳於記事便於閱讀,要想得知史跡的原因結果以為鑑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體不可。本書一共安排二十八個主題,唯一與我國歷朝幾本「紀事本末史書」不同之處,在於每個主題的範圍極其龐大,內容包羅萬象,即使寫成一本專書都綽綽有餘,現在只能列舉犖犖大端,難免有遺珠之憾。我認為本書的主題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文明社會,也就是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生活塑造各方面的綜合研究,第二是蠻族入侵,包括蠻族的區分,人侵的方式和時程、遷移和定居、重大戰爭影響、權力的篡奪和帝國的滅亡等;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討論基督教的建立、發展的過程、異瑞和分裂、政教爭執、伊斯蘭教興起、十字軍東征等。本書所擬定的二十八個重大事件當中,屬於第一類有十六個,第二類有九個,第三類有七個,而且前三冊到西羅馬滅亡有十四個主題,後三冊有同樣的數目,使得內容和分布的狀況達成平衡。
結構安排—篇幅、章節、注釋
刪節本或精選本的編排各人都有不同的著眼;文字有的冗長有的濃縮、取材有的繁複有的簡潔、編年有的零亂有的忽略,章節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形成重點;我認為精選本的架構和文字至少要保持原作篇幅的三分之一,否則史實的敘述就會交代不清,嚴謹的體裁變得支離破碎、優美的文字缺乏宏偉氣勢。同時精選本的編排應以一冊為準,這樣才能減低售價和便於攜帶。再則精選本會在若干章節或段落造成斷層,人、時、地、事的關係無法貫連,閱讀起來有時不知來龍去脈,加上版面有限,注釋都已刪除,對於內容的了解更加困難,所以個人認為精選本在於讓讀者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可以獲得整體的印象和主要的情節,要想深入研究,還得費更大的工夫去讀全譯本。
文句堅持—去除英式語法
本書在二十世紀獲得定評是「文重於史」,「文學傑作」的名氣已經勝過「史學鉅著」,譯者感受的壓力在於如何表達出文學的特質和美感,特別是中文要體現的流暢、優雅和博大。所以再參照原文進行謹慎的修訂,更正譯文的錯訛和脫漏,舉凡西式用語,諸如:但是、雖然;若干表示時態的子句「當時候」、以後、以前、被動式和被動語氣、所有格代名詞等等,盡量加以刪除。原文的段落非常冗長,本次修訂再加以細分,更能吻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即使每頁頁底的注釋全部刪除,特別重要的說明文字也用括弧列在本文內頁,一目了然。
目次修訂—強調主要歷史事件
精選本的章節使用文字鮮明的標題和編年,讀者只要先瀏覽卷首的目次,就可以大致明瞭主要的內容。在這二十八個主題當中,像是「顛覆西羅馬」、「西歐的雛形」、「哥德人共主」、「拜占庭英雄」、「查理曼加冕」、「阿拉伯先知」、「東歐的曙光」這幾章,是由原書單獨一章中摘錄編成,刪去多餘的節次和文字,讓敘述的內容能夠脈絡一貫,情節的發展保持氣勢暢通,其餘十九章由原書多數章節合併而成,內容的取捨很難兼顧簡潔的需要,前後的連接讓人產生突兀之感,讀者必須保留想像的空間。全譯本六冊在時間的安排上是前緊後鬆,然而後三冊幾個膾炙人口的章節,像是查理曼的加冕、穆罕默德的傳教和對外的征戰、十字軍東征、蒙古和韃靼帝國相繼崛起,精選本都有完整的敘述,尤其是最後描述君士坦丁堡被圍和陷落的生動情節,讓人低首沉思有不勝欷歔之感。
精選說明—與全譯本對照
全譯本六冊共有七十一章,約為二百萬字(不包括前言、注釋、索引和辭彙),精選本編為二十六章;刪除較多的部分是在第二冊的第十九、第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這四章,內容是君士坦丁諸子的爭執、朱理安的登基、施政、進軍和陣亡、華倫提尼安的在位、遊牧民族的發展和哥德人的勝利等;第三冊是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和三十七等三章,內容是東羅馬皇帝阿卡狄斯和政教的爭執、霍諾流斯的亡故和汪達爾人入侵北非,以及阿萊亞斯教派的興亡;第四冊是第四十二、四十三、四十五和四十七等四章,內容是突厥的興起、波斯的戰爭、托提拉的哥德王國、和巴比倫人的狀況以及教會的發展等;第五冊是四十八、五十一、五十六和五十七等四章,內容是東羅馬王朝的傳承、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敘利亞、埃及、阿非利加(今日的利比亞西部和突尼西亞)和西班牙、意大利和西西里的王國、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起源以及東帝國的狀況等;第六冊的六十九、七十、七十一等三章,內容只寫十二到十七世紀長征的景況。刪除這些項目主要在於敘述的零亂和資料的分散,很難形成獨立的主題,還有就是重要性和獨特性在對比之下稍嫌不足。
這裡特別要提到原書第十五章〈基督教的發展及早期教會的風格、作為、數量和狀況〉和十六章〈從尼祿當政到君士坦丁統一天下,羅馬當局在此一時期對基督教的作為〉,很多刪節本都全部採用不刪一字。那是因為這兩章在歐美的宗教界引起很大的爭論所致,教會人士對吉朋指責的重點有二:一是沿用自古以來無信仰者對教會惡意攻擊的模式,譁眾取寵,了無新意;二是別具用心,選用不實材料,竄改歷史文獻,喪失公正的學術立場。吉朋在1779年針對似是而非的攻訐,寫了一篇〈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若干文段的答辯〉,總算平息眾怒,等到後面五卷出版,裡面涉及「政教之爭」及「伊斯蘭教」,引起軒然大波,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批評和譴責仍未中止。精選本與基督教有關的主題計有「基督教興起」、「信仰與異端」、「叛教的皇帝」和「十字軍東征」等四章。我對這部分的刪節所持的立場,就是盡量保留史實有關的部分,至於神學方面的問題,很難做出正確的評估和深入的探討,只有捨而不用予以刪除,這點要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