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

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
定價:460
NT $ 190 ~ 537
 

內容簡介

  老年不是詛咒,而是時間的饋贈。
  智慧往往出現在老年,但老年不保證一個人擁有智慧。

  當大腦衰老時,如何讓心智變得更強大?

  本書以相當獨特且正面的角度,探討了老化的大腦,以及心智老化的議題。在這個人人都害怕心智能力退化的時代,全球知名的神經心理學家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博士(Dr. Elkhonon Goldberg)帶來一系列令人訝異的新證據,證明老化雖然使大腦失去某些功能,但同時也在其他層面上大有斬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年紀增長同時也帶來「智慧」上的增長,運用過去一生中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讓自己能夠快速地以模式辨認的能力,做出有效率的決定。

  高德伯博士也對人類大腦老化背後的神經機制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解釋。智慧是老年的產物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是年老就一定可以變得有智慧。怎樣的心智才能在累積經驗之後,可以將專長、才幹,提升轉化為智慧?而得到時間最棒的餽贈?

  高德伯博士也以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智慧的形成,提出許多歷史上直到晚年,也依舊能夠有極大成就的藝術家和領袖們,做為有力的佐證。

  本書富含知識性卻有饒富趣味,概述大腦精巧的構造在人類一生中如何發展及演變。作者也透過研究指出,年輕時度過的活躍心靈生活的人,可以讓我們擁有許多認知工具,這些認知工具可以在我們年老時,賦予我們強大力量,可以保護我們對抗時間對於神經功能削弱。

  身為神經心理學家和認知神經科學家的高德伯,寫這本書的目的根本是為了解決自己與身邊友人面對老化的焦慮問題,並試圖提出有教育意義的答案,讓即將進入熟年的人們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以為即將來的老年做準備。老化並非沒有好處,老化是智慧的代價,而智慧是無價的。

  目標讀者群
  1.即將在十年到二十年內邁入老年的中年世代,如何面對老年的焦慮以及老後生活。
  2.對於人類大腦老化背後的神經機制有興趣的科普讀者。
  3.想開始進行大腦認知運動的讀者。

好評推薦

  對「大腦的悖論」的讚揚:

  「印象深刻……相當廣博的探討……《大腦的悖論》收集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證明即便進入晚年,還是有可能維持敏銳的心智能力。」──肯尼斯.西爾巴(Kenneth Silber),《美國科學人雜誌》心智版

  「大好消息!我們的大腦能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好!高德伯博士所提出的證據簡單明瞭,且毫無爭議…相當具有知識性且讀來興味十足的書。」──黛安.史圖特(Diane Stressing),《誠懇家日報》(The Plain Dealer),克里夫蘭

  「以一本充滿眾多與大腦相關資訊和想法的書而言,大腦的悖論非常深入淺出,令人享受閱讀的過程。高德伯博士是一個化繁為簡的天才,也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作家。」 ──《大腦》

  推薦
  「這本書運用發育神經心理學、腦細胞定位與電腦科學等領域最新的研究結果,優雅地解釋了大腦老化……高德伯博士翻轉了我們對於左右大腦半球具有不同功能,以及前額葉功能的錯誤假設…在這個大力歌頌青春的年代,很開心地能有一本書提醒我們,雖然年華老去,但我們還是在智識上,有所成長。」──愛瑪・克里頓─米勒(Emma Crichton-Miller),《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倫敦

  「書中提到當我們步入晚年,不全然都是處於失去的狀態,智慧便是我們最重要的收穫。這是年歲漸長最寶貴的附加價值。」──安東尼奧.達馬西奧,《笛卡兒的錯誤:情緒、推理與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的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埃爾克諾恩.高德伯 ELKHONON GOLDBERG


  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博士是《大腦總指揮:一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Executive Brain)、《大腦新的總指揮》(The New Executive Brain)以及《創造力》《Creativity》等書作者,同時也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臨床教授。目前他也以神經心理學家的身分自行開業,而且是認知神經心理學領域相當活躍的研究者。

  個人網站:www.elkhonongoldberg.com/

譯者簡介

黃馨弘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於生醫新創公司任職。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腦的一生
第二章: 大腦的四季
第三章: 當歷史上的偉大心靈們,邁入晚年
第四章: 文明社會中的智慧
第五章: 模式的威力
第六章: 探索「記憶」巷
第七章: 永不消失的記憶
第八章: 記憶、模式與智慧的神經機制
第九章: 提「前」做決定
第十章: 全新的事物、熟悉的事物與大腦兩元性
第十一章: 變動的大腦二元性
第十二章: 吃了百憂解的麥哲倫
第十三章: 夏季最熱的一天
第十四章: 多動動你的大腦
第十五章: 模式加速器
 
終章: 智慧的代價

致謝
參考資料
名詞中英對照

 
 

前言

  身為一個認知神經科學家,我已經很習慣在實驗室冷靜地討論與大腦相關的抽象概念;身為一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我的專業訓練,讓我對腦功能障礙或腦傷的跡象高度警覺。不過,這樣的敏銳,只適用於﹁別人﹂的腦損傷,當換成自己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時,我不斷痛苦盤算著自己腦中各種可能狀況。想到還要等待檢查結果出爐,我不禁感到害怕。

  這麼自相矛盾的人,可不只我而已。我和許多朋友聊過—都是一些世界級的神經科學家、神經學家與精神科醫師—他們也都承認,他們對自己脖子以上的部位是否健康,都不感到好奇。對於自己大腦的狀況,他們可是一點也不感興趣。這種﹁與我無關﹂的態度,總會伴隨著一聲神經兮兮的訕笑,但我卻能理解他們的想法。

  對我而言,不確定性令人感到焦慮;而試著釐清事實,不管最終結果為何,則至少能讓人做好心理準備。過去我的好友和死敵們,直言不諱地用了許多動物學上的用語來形容我的性格,可從來沒有人說我是一個抱持鴕鳥心態的人。我為自己遇到困難總是勇於迎「頭」面對的個性感到驕傲;而此刻,我也勇於一「頭」栽進腦部掃描儀的磁圈當中。一開始,我找了神經外科醫師朋友吉姆.休斯(Jim Hughes),希望他能幫我開個核磁共振轉診單。但他嘲笑我的這個點子,試著說服我別去做腦部掃描。

  「萬一發現良性腦瘤怎麼辦?」吉姆說,「你接下來的人生會受盡折磨的。」他提到美國神經外科之父哈維.庫興(Harvey Cushing)的例子,他就長了良性腦瘤。

  我天真地回應說,我覺得自己夠堅強,可以理性面對任何結果。而且,瞭解總是比一無所知更好。
  「如果這樣,萬一我們在你的腦子裡發現不好的東西,」吉姆生氣地說,「那會換成我非常自責!」
  在一番激辯後,我們都認為為了滿足我那病態的好奇心,讓吉姆感到自責似乎是可接受的風險。吉姆已默然表示同意。

  身為一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及認知神經科學家,過去三十五年來,我研究了各種人類大腦損傷會對人類心智造成的影響,也看過、分析過數以百計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影像。但儘管這麼說,這卻將是我此生第一次見到自己大腦的影像。我比一般人都更知道,再輕微的腦傷,都能對一個人的心智甚至靈魂,造成極大的破壞。但在正式檢查前的最後評估階段,我對吉姆說的句句都是真心話。我真的相信,即便最後的結果很糟,我還是能夠承受任何消息,而且無論如何,知道總比無知好。於是就在    

  一個陽光普照的四月天,我走進曼哈頓中城區的哥倫布圓環核磁共振影像中心。

  幾天後,檢查報告和影像檔案送到我手上了(一般不會把影像檔案交給患者,但畢竟我是同事)。這影像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但也沒有什麼特別令人開心之處。放射師認為,我的大腦皮質溝(位於大腦表面,如同胡桃殼上的皺褶)和腦室(大腦中的空腔,裡頭充滿包圍大腦的腦脊髓液)大小皆正常。就我自己看來,腦溝的確完全沒有異狀。但即便年長者的腦室本來就會稍微擴張,我的腦室看起來還是稍微偏大。這表示我的大腦可能有些微萎縮。

  另外,影像報告中也提到,在我的左大腦半球白質(當較長的神經通路連結大腦遠端區塊,並圍成名為「髓鞘」、富含脂肪的白色組織,此稱作白質)中有兩個小區塊發出較高的訊號強度。我有注意到這個部分。這種影像上的訊號所代表的意義不明,就我的狀況來說,它們最有可能表示我大腦中有局部缺血病變,也就是一部分的腦組織已因缺氧而壞死。不然就是我大腦中有某個區塊的髓鞘消失了。依據我個人的見解,這表示我有輕微的腦部損傷。

  影像報告的其他內容並不全都是壞消息。我的內頸動脈與基底動脈的腦血流正常流動,磁振造影擴散影像也沒有異常。這表示我的主要動脈都非常乾淨、沒有阻塞,也沒有脂肪碎塊堵在裡頭,我的血管都相當健壯。這個結果跟幾個月前做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相符。我的血壓雖略為偏高,但大致上還算正常,感謝上天,這表示我突然嚴重中風或是動脈瘤破裂的機率極低。我的海馬迴(腦中海馬形狀的結構,對人的記憶至關重要)大小正常,這相當令人高興。因為海馬迴的萎縮,往往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為了讓自己不要再對檢查結果緊張兮兮,我決定拜訪著名的紐約長老教會醫院( 這裡正好是我第一次到美國時,以學者身分工作的地方 ) 的約翰.卡若南(John Caronna)醫師,他同時也是紐約最頂尖的神經學家。卡若南醫師對人親切熱情,他仔細為我做了身體檢查,也看了我的腦部影像,還將這些影像交給他的同事—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神經放射部主任過目。他們兩位都認為,考量到我的年紀,就算有兩個疑似缺血的小點區域,也是非常正常的。

  「看起來是顆有被妥善使用的大腦,如此而已。」卡若南醫師用他那極具特色又迷人的幽默口吻說。

  但畢竟我看過了數以百計的腦部掃描影像,我還是覺得我的腦室比同齡的人要來的大,而那兩個在影像上很明顯、可能表示缺血的小點,也並非必然跟年紀大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我的腦部掃描拿給我的老友山福德.安庭(Sanford Antin)醫師看。山迪是紐約最有經驗的神經放射學家之一,在我的科學生涯中,我們合作了不少具開創性的專案。

  山迪看著我的核磁共振影像,立刻認定其中一個點狀物只是假影、不必予以理會,並且很有信心又詳盡地向我解釋假影是如何產生的。然後他說,另一個點狀物也沒有顯著意義,從而認定我的腦溝和腦迴,以各種年齡層的標準來說都非常正常,還誇我有顆「美麗的大腦」。

  於是,我終於放下內心的擔憂。回想起來,這次腦部掃描事件可用兩個有趣的角度觀察:神經系統的角度與神經官能的角度。以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般人是否也該在到達某個年齡之後把我所做的檢查列為例行健檢的一部分?這值得討論。也許不需要每年做,但每三到五年可以做一次。預防性的檢查越來越重要,畢竟隨著年歲增長,面對苦痛我們越發脆弱。因為如此,在全球醫療機構的大力推動下,大腸鏡成為對抗大腸癌的一種手段。乳癌篩檢、攝護腺篩檢也都有類似意涵。然而,我們很少為大腦做預防性檢查,彷彿大腦不是人體的一部分一樣。這極沒道理,因為在老年人口裡,失智的發生率往往與其他疾病不相上下,甚至高於其他疾病。

  心智、大腦以及身體

  這種毫無邏輯又令人感到不幸的態度,大概來自兩個未經證實的假設:一個來自一般大眾,一個來自醫療專家。直到近代,很多人都還不認為心智是人類生理的一部分,這受到醫學和準醫學所能檢驗的範圍所限。這觀念當然並不正確,這是笛卡爾心物二元論的延伸。今日,接受過全民普通教育的大眾越來越多,人們已經具備心智是大腦的一部分、同時也就是身體的一部分的觀念。而這個觀念,將會是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至於醫療專家,則往往質疑這些能提早診斷出失智的方法。畢竟目前還沒有失智症的治療對策,即便提早診斷出來也於事無補。套句軍事術語來說,這一類的資訊「無助於行動」,等同於沒用,它們只會讓病人感到難過而已。沒有治療對策的診斷結果,僅會為社會帶來更多財務負擔。但這個十年前還準確而令人悲傷的、不言而明之假設,轉眼間已經過時了。各種保護大腦免於老化的藥物或非藥物性治療,如雨後春筍般竄出。簡單來講,說失智症「無藥可救」的假設,已不再屬實。

  雖然道理是這麼說,但我發現我的反應還是不免神經兮兮。我很確定和我同年紀的人不管有多開明,對於年歲漸增都感到神經緊張(也許越開明的越緊張),而且每個人表現緊張的方式還都不太一樣。身為一個神經科學家,我的反應是立即預約一個腦部核磁共振掃描;而其他人面對上了年紀後的精神官能症則有不同做法。一般人會拼命否認,更精確地說,是拒絕瞭解,我也親眼在一些同事身上看到這樣的狀況。

  這次的經驗讓我開始認真思索,在現代社會中,當一個人的腦袋承載著一個衰老的心靈時,命運會如何。和大多數生命體或大自然中的事物一樣,大腦的健康和失能狀態,並非總是涇渭分明。其中有著極大的「灰」色地帶──即便大腦「灰」質也是有灰色地帶的!

  「戰後嬰兒潮」這個字眼雖然源自美國,卻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十年間,如同北美一樣,歐洲與蘇聯的出生率迅速飆升。如今整個社會都在關注「阿茲海默症」的流行,我和數以百萬計同年齡層的人,感受到一樣的焦慮。當中有很多人,也許幾乎是所有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只是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而這些焦慮究竟有哪些只是過度緊張,哪些卻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呢?一部分是現實,一部分是過度緊張。當人在步入中年後期時,開始擔憂個人的精神官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預見的。對我來說,這樣的狀態是豐富多彩的,不管是好還是壞。畢竟以我的專業知識,我知道大腦如何正常運作,也瞭解大腦無法正常運作的各種狀況。我和同年齡層的人不同,我身為腦科學家和臨床人員,靠著診斷和治療各種腦損傷帶來的影響為生,每天都在面對衰老的心靈和處理失智症。若我能探究自己對於老年的焦慮,肯定能幫助許多人。我希望,像我這樣一個漸入晚年的神經科學家所進行的反思,能為各種各樣與我同齡的人帶來助益。當我們年輕時,我們被無名的欲望驅使向前,我們什麼都不怕。然而,正如俗諺說的:當我們老邁,我們只想安穩過日。所謂的「安穩」,是否只是一種停滯不前?所有與老化相關的心智變化都是不好的嗎,或是其實也有些好處? 在我持續探索自己的心智狀態後,我認為老化對我而言,除了焦慮和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外,其實沒什麼壞處。我注意到一件讓我很滿意的事:比起三十年前的我,我現在就算單靠直覺,也不太會做出什麼荒唐蠢事。我的思緒非常清楚,某些時候運作得甚至比以前更好。多數人年老的時候,想法會變得保守,而我卻總是不斷讓自己更勇於向前。我在心中向「停滯不前」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太過安穩的生活,跟死了有何不同?我一點都不想要那樣的生活。

  在這段自我追尋的過程中,我感到最可惜的,便是我無法將這些心智上的改變量化後做比較。例如總體來說,我目前的心智狀態比起十年前,雖不能說變得較脆弱,但也不能說變得更強大。我只知道,我的心智和以前有所不同。過去面對問題時,我總是抽絲剝繭地一一擊破,現在則是試著找出其中相似的模式。現在的我,早已對於那些孜孜矻矻、勞心勞力的算計不在行,卻也不像以前那麼需要這些能力。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對於自己感到得意,因為我不需要任何筆記,就能聽懂一堂神祕難解的進階數學課,而且還通過幾個月後的考試。但我現在五十七歲了,步入中年已久,我一點都不想再試一次!這太難了!

  然而隨著年紀變大,也有許多事情變得比過去簡單。現在的我能輕鬆迸出許多以前想不到的好點子。常常在面對一個乍看之下相當具挑戰性的難題時,突然就像有魔法般,將那些傷腦筋的過程毫不費力地略過了。問題的解答來的毫不費力、不著痕跡,就像難題自行解決了一樣。我年歲漸增,無法再像年輕人一樣絞盡腦汁,但卻換得一種反應快速且毫不費心思的判斷力。

  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當我解決棘手問題時,天外總是會飛來神奇的一筆。一開始靈感看起來好像與手上問題毫無關連,但到最後往往會對其提供非常精妙的解答。過去認為彼此間沒有連結的事物,其相關性現在逐漸浮現,而且一樣是得來不費吹灰之力。比起過去需要主動積極督促我的心智,現在的我,就像風車主人一樣,只要被動地享受成果就好。我以前在專業領域上得非常辛苦才能有所突破,但現在﹁靈光一現﹂越來越常出現,不但讓我更有生產力,也對研究工作更感到心滿意足。就像孩子找到一個隱藏的餅乾盒一樣開心,還不用遭來處罰。

  除此之外,還有更好且好到讓我不敢相信的事,那就是:我終於覺得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雖然聽來像是輕度狂躁症發作(我沒有,所以敢這麼說),但我的確越來越覺得人生像是場盛大饗宴,不再像過去老是覺得人生充滿痛苦掙扎。我明白盛宴終有結束的一天,但也許正因為知道結束無可避免,隨著年齡增長,我就有益發強烈的衝動,不自主地想要延長這場宴會。這正是步入熟年的自我矛盾:既折服於歲月帶來的改變,卻還是忍不住想要繼續人生這場狂歡。因為生命,並非是一路朝向衰亡的單行道。生命中有許多順流與逆流,需要去經歷、去檢視、去理解以及去享受。

  那為什麼我的心智能力突然增強,問題的答案就這麼即時且毫不費力地出現呢?有沒有可能,也要歸因於歲月的副產品:智慧呢?一開始,我很怕就這麼糊里糊塗地被帶進了「智慧」的迷思中,但後來證明這根本就是愚笨之舉。我想要盡可能用相對樸素、而且已經被我用了一輩子的科學用語:「模式識別」,取代「智慧」這個帶有詩意且過於貴重的說法。

  然而,即便我已經非常小心地,不去使用任何過於浮誇的用語,我發現我還是用了「智慧」這個字眼,甚至造了個新的詞:智慧悖論(wisdom paradox),用來泛指因為年歲增長,所產生的自相矛盾。我們的心智,是大腦這自然界生物所擁有的器官的產出。雖然大腦會衰老與改變,但每一階段的改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樂趣、好處、損失以及權衡,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迭。年輕的時候,如果我們用探索世界與好奇心埋下了心智的種子,隨之而來的人生經歷將會持續澆灌著這棵作物。等到如同法蘭克.辛納屈在名曲﹁美好的一年﹂中所唱的秋天來臨時,我們就能豐收名為「智慧」的成果。經過一番思考後,我決定投入新的計畫,也就是您手上的這本書。這本書將介紹人類心智宛如四季,從血氣方剛到充滿智慧的歷程。就當我正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感到「智慧」在認知層面、道德層面所指涉的維度都過於廣大,以致於我一個人是無法憑藉單一觀點完整說明的。所以我限制了本書的討論範圍,僅止於智慧的認知層面—一個儘管狹隘了點,卻非常值得討論的領域。
 

內容連載

第三章
當歷史上的偉大心靈邁入晚年

 
大器晚成的人才
 
人類,是極少數平均年齡會遠超過生育年齡的生物。為什麼演化的設計(請原諒各種擬人化與目的論的用詞)在即便個體已無法對於繁衍有任何貢獻後,還要繼續延長個體的壽命?是什麼樣的演化壓力造成如此奇怪的現象?目前學界給出的一個可能解釋是,較年長的個體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對於物種的存活做出極關鍵的貢獻。年長個體能夠積累知識,並透過語言等方式將文化傳承給後代。以學者來說這並不難理解,但普羅大眾卻常忽視長者在傳承上的貢獻。
 
在我們的文化中,精力旺盛往往意味著年輕,而精神力下降則意味著衰老。然而,長者潛在的創造力往往被人忽視。我朋友十九歲的兒子喬安,受到社會普遍觀點的影響,會帶點歧視長者意味地說:「我很訝異像你和我爸這年紀的人,還能一直學習新東西!」當時他的父親已是全歐洲最受人矚目的創新者,也是重點大學的領頭人物和總統候選人。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他甚至是北歐國家的國會中最受注目的人。但這樣的成就也全然沒讓這位年輕人感到印象深刻啊。
 
今日,喬安這種略為鄙視長者的想法,已受到無數像他父親或父親的朋友(比方說我)等年紀雖長卻依然成功且富有創意的人所挑戰,也許本書大多數讀者也會不那麼同意他的想法。這實在非常顯而易見而廣泛地被人接受,且有許多例子都能支持我的論點,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我將稍微重新整理相關案例,再次揭露這個令人震驚但可能簡單到有點汙辱讀者智商的事實。我會提到兩個較少有人關注的點,加強前幾章所提到的論點。
 
我想說的第一點是:人的心智不但有可能終其一生都很活躍,更可能到年紀大時才變得特別活躍。我稱這樣的人為大器晚成類型。歷史上有太多極富創造力和政治領導力的例子,都是直到六、七十歲甚至八十歲才達到巔峰的。這些偉大的個體都在他們晚年時期才到達人生的巔峰而享有盛名。文學界、建築界、繪畫界、科學界及政治界,都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以下舉的六個例子,將挑戰一般文化中認為年老等同退化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1
    $190
  2. 二手書
    43
    $199
  3. 新書
    48
    $221
  4. 新書
    79
    $363
  5. 新書
    79
    $363
  6. 新書
    79
    $363
  7. 新書
    79
    $363
  8. 新書
    79
    $364
  9. 新書
    79
    $364
  10. 新書
    85
    $391
  11. 新書
    88
    $405
  12. 新書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