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二○一六年獲選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譽揚組織,為本市第十四個譽揚團體。該學會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餘年,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也曾經內政部評定為績優社會團體。為譽揚「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的貢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印三冊日治時期兒童文學讀本作為譽揚形式,藉此回顧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進程。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收錄了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九位作家共十七篇作品,他們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關照到兒童世界的閱讀和書寫,開啟少年小說寫作的先河,主題不約而同聚焦在啟蒙與成長兩大主題。新文學作家們在這塊園地播下第一代的種子,結出了豐美的果實,邀請大小讀者與我們一起細細品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我軍
本名張清榮,籍貫福建南靖,一九○二年十月七日生於臺灣臺北,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三日辭世,得年五十四歲。其創作文類有評論、詩、小說與翻譯。一九二五年出版詩集《亂都之戀》,是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描述與妻子苦戀的歷程,歌頌愛情,反抗黑暗現實。除了詩與小說等文學創作,也有多篇評論批判無病呻吟的臺灣舊文學,並積極引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始末、轉載中國作家作品,主張「白話文學的建設,臺灣語言的改造」,被譽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開拓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視野,後人編有《張我軍全集》等。
楊守愚
本名楊松茂,籍貫臺灣彰化,一九○五年三月九日生,一九五九年四月八日辭世,得年五十四歲。其創作以短篇小說、新詩、漢詩見長,短篇小說和新詩鎔鑄臺灣話文、中國白話文、日式漢文,以自身經歷及觀察出發,批判日本挾帶資本主義的殖民作為,揭開勞苦大眾面對勞動剝削卻苦不能言的現實,後人編有《楊守愚詩集》、《楊守愚作品選集》等。
楊雲萍
本名楊友濂,籍貫福建漳州,一九○六年十月十七日生,二○○○年八月六日辭世,享年九十五歲。其文學創作以詩和小說為主,日文詩集《山河》可謂其詩作創作的頂峰,小說所隱藏的反日抵抗意識,冷靜的知性以及詩精神,都有獨樹一幟的表現,後人編有《楊雲萍全集》、《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等。
(作家照片:文訊雜誌社提供)
楊逵
本名楊貴,一九○六年十月十八日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辭世,享年八十歲。早期以日文寫作,一九三四年以〈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成為第一位進入日本文壇的臺灣作家。作品揭發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人民的苦難與壓迫,以樸實的風格、真切的筆觸,展現出普羅大眾的精神,論者推崇為見證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的形象」的臺灣作家。著有《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後人編有《楊逵全集》等,作品曾收錄於國中國文教材。
張文環
籍貫臺灣嘉義,一九○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二日辭世,享年六十九歲。其創作以小說為主,次為評論與隨筆。一九四三年以〈夜猿〉短篇小說獲「皇民奉公會」頒第一屆臺灣文學賞。作品中濃厚的鄉土意識與文字所含納的悲憫與批判,描繪庶民階層的生活態度與道德理念,著有《滾地郎》、《論語與雞》,後人編有《張文環全集》等。
翁鬧
籍貫臺灣彰化,一九一○年二月二十一日生,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辭世,得年三十一歲。其創作文類以新詩、小說為主,兼及翻譯、散文,均以日文創作。短篇小說〈戇伯仔〉獲日本改造社發行的刊物《文藝》雜誌的選外佳作。做為一位日語教育下的創作者和現代主義文學的實踐者,其日文優雅流利,承襲日本新感覺派的寫作技法,文字細膩、意象飽滿豐富,著重各種感官知覺的描寫,善用象徵手法與意識流等敘事捕捉幽微的心理感覺,敏銳地呈現出現實社會和人性的複雜現象,在小說創作上開拓了新的畛域。著有《有港口的街市》,後人編有《翁鬧作品選集》、《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等。
龍瑛宗
本名劉榮宗,籍貫臺灣新竹,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辭世,享年八十九歲。
其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一九三七年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東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一九四二年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同時獲選為「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臺灣地區代表。身為前半生在殖民地臺灣成長與生活的知識青年,原生的臺灣文化是難以尋根的歸屬,在矛盾的國族認同中,他以「纖美和哀愁」的文字跨越語言和時代。著有《午前的懸崖》、《杜甫在長安》、《紅塵》,後人編有《龍瑛宗全集》等。
巫永福
籍貫臺灣南投,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一日生,二○○八年九月十日辭世,享壽九十六歲。文學雜誌《笠》發行人、《臺灣文藝》發行人。曾參與籌組「臺灣藝術研究會」,創辦臺灣第一本純文學雜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並創立巫永福文化基金會。
其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小說、散文、論述、俳句、短歌等。小說的主要作品皆為戰前所作,受其師橫光利一新感覺流派影響,呈現主觀現實的基調。雖曾因語言跨越之故擱筆,復出文壇後創造力愈顯旺盛,構築當時臺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與歷史空間,流露對社會無限的關懷與用心。著有《巫永福現代詩自選集》、《巫永福小說集》,後人編有《巫永福集》、《巫永福精選集》等。
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籍貫臺灣臺中,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五一年前後失蹤,得年三十八歲。其文學創作以小說為主,一九四四年出版臺灣第一本小說集《清秋》,並以〈財子壽〉獲得第一回「臺灣文學賞」。戰前多以知識分子的立場,以自身遭遇的經驗及冷靜敏銳的觀察,揭露農民生活的疾苦,關懷封建家族下的道德危機和人性糾葛。後人編有《呂赫若日記》、《呂赫若小說全集》等。
張我軍
本名張清榮,籍貫福建南靖,一九○二年十月七日生於臺灣臺北,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三日辭世,得年五十四歲。其創作文類有評論、詩、小說與翻譯。一九二五年出版詩集《亂都之戀》,是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描述與妻子苦戀的歷程,歌頌愛情,反抗黑暗現實。除了詩與小說等文學創作,也有多篇評論批判無病呻吟的臺灣舊文學,並積極引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始末、轉載中國作家作品,主張「白話文學的建設,臺灣語言的改造」,被譽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開拓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視野,後人編有《張我軍全集》等。
楊守愚
本名楊松茂,籍貫臺灣彰化,一九○五年三月九日生,一九五九年四月八日辭世,得年五十四歲。其創作以短篇小說、新詩、漢詩見長,短篇小說和新詩鎔鑄臺灣話文、中國白話文、日式漢文,以自身經歷及觀察出發,批判日本挾帶資本主義的殖民作為,揭開勞苦大眾面對勞動剝削卻苦不能言的現實,後人編有《楊守愚詩集》、《楊守愚作品選集》等。
楊雲萍
本名楊友濂,籍貫福建漳州,一九○六年十月十七日生,二○○○年八月六日辭世,享年九十五歲。其文學創作以詩和小說為主,日文詩集《山河》可謂其詩作創作的頂峰,小說所隱藏的反日抵抗意識,冷靜的知性以及詩精神,都有獨樹一幟的表現,後人編有《楊雲萍全集》、《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等。
(作家照片:文訊雜誌社提供)
楊逵
本名楊貴,一九○六年十月十八日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辭世,享年八十歲。早期以日文寫作,一九三四年以〈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成為第一位進入日本文壇的臺灣作家。作品揭發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人民的苦難與壓迫,以樸實的風格、真切的筆觸,展現出普羅大眾的精神,論者推崇為見證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的形象」的臺灣作家。著有《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後人編有《楊逵全集》等,作品曾收錄於國中國文教材。
張文環
籍貫臺灣嘉義,一九○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二日辭世,享年六十九歲。其創作以小說為主,次為評論與隨筆。一九四三年以〈夜猿〉短篇小說獲「皇民奉公會」頒第一屆臺灣文學賞。作品中濃厚的鄉土意識與文字所含納的悲憫與批判,描繪庶民階層的生活態度與道德理念,著有《滾地郎》、《論語與雞》,後人編有《張文環全集》等。
翁鬧
籍貫臺灣彰化,一九一○年二月二十一日生,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辭世,得年三十一歲。其創作文類以新詩、小說為主,兼及翻譯、散文,均以日文創作。短篇小說〈戇伯仔〉獲日本改造社發行的刊物《文藝》雜誌的選外佳作。做為一位日語教育下的創作者和現代主義文學的實踐者,其日文優雅流利,承襲日本新感覺派的寫作技法,文字細膩、意象飽滿豐富,著重各種感官知覺的描寫,善用象徵手法與意識流等敘事捕捉幽微的心理感覺,敏銳地呈現出現實社會和人性的複雜現象,在小說創作上開拓了新的畛域。著有《有港口的街市》,後人編有《翁鬧作品選集》、《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等。
龍瑛宗
本名劉榮宗,籍貫臺灣新竹,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辭世,享年八十九歲。
其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一九三七年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東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一九四二年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同時獲選為「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臺灣地區代表。身為前半生在殖民地臺灣成長與生活的知識青年,原生的臺灣文化是難以尋根的歸屬,在矛盾的國族認同中,他以「纖美和哀愁」的文字跨越語言和時代。著有《午前的懸崖》、《杜甫在長安》、《紅塵》,後人編有《龍瑛宗全集》等。
巫永福
籍貫臺灣南投,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一日生,二○○八年九月十日辭世,享壽九十六歲。文學雜誌《笠》發行人、《臺灣文藝》發行人。曾參與籌組「臺灣藝術研究會」,創辦臺灣第一本純文學雜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並創立巫永福文化基金會。
其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小說、散文、論述、俳句、短歌等。小說的主要作品皆為戰前所作,受其師橫光利一新感覺流派影響,呈現主觀現實的基調。雖曾因語言跨越之故擱筆,復出文壇後創造力愈顯旺盛,構築當時臺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與歷史空間,流露對社會無限的關懷與用心。著有《巫永福現代詩自選集》、《巫永福小說集》,後人編有《巫永福集》、《巫永福精選集》等。
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籍貫臺灣臺中,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五一年前後失蹤,得年三十八歲。其文學創作以小說為主,一九四四年出版臺灣第一本小說集《清秋》,並以〈財子壽〉獲得第一回「臺灣文學賞」。戰前多以知識分子的立場,以自身遭遇的經驗及冷靜敏銳的觀察,揭露農民生活的疾苦,關懷封建家族下的道德危機和人性糾葛。後人編有《呂赫若日記》、《呂赫若小說全集》等。
目錄
【序】
4 回望臺灣近代兒童文學 鍾永豐
【導論】
8 臺灣新文學作家與兒童們同歌同行 邱各容
輯一:《時移事往》
18 元旦的一場小風波 張我軍
24 音樂鐘 翁鬧
32 玉蘭花 呂赫若
56 泥偶 楊逵
輯二:《記憶切片》
78 弟兄 楊雲萍
84 生命的價值 楊守愚
94 黑妞 龍瑛宗
104 水牛 楊逵
輯三:《家族輪唱》
116 重荷 張文環
128 迷兒 張文環
142 羅漢腳 翁鬧
158 阿煌與父親 巫永福
輯四:《他鄉與故鄉》
178 黑龍 巫永福
200 夜猿 張文環
輯五:《回望殖民地》
248 藍衣少女 呂赫若
262 頑童伐癸記 楊逵
284 論語與雞 張文環
306 作家簡介
316 延伸閱讀書目 邱各容編選
4 回望臺灣近代兒童文學 鍾永豐
【導論】
8 臺灣新文學作家與兒童們同歌同行 邱各容
輯一:《時移事往》
18 元旦的一場小風波 張我軍
24 音樂鐘 翁鬧
32 玉蘭花 呂赫若
56 泥偶 楊逵
輯二:《記憶切片》
78 弟兄 楊雲萍
84 生命的價值 楊守愚
94 黑妞 龍瑛宗
104 水牛 楊逵
輯三:《家族輪唱》
116 重荷 張文環
128 迷兒 張文環
142 羅漢腳 翁鬧
158 阿煌與父親 巫永福
輯四:《他鄉與故鄉》
178 黑龍 巫永福
200 夜猿 張文環
輯五:《回望殖民地》
248 藍衣少女 呂赫若
262 頑童伐癸記 楊逵
284 論語與雞 張文環
306 作家簡介
316 延伸閱讀書目 邱各容編選
序
推薦序
回望臺灣近代兒童文學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二○一六年獲選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譽揚組織,為本市第十四個譽揚團體,該學會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餘年,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也曾經內政部評定為績優社會團體,為國內目前組織活動最活躍的兒童文學社團。在前理事長邱各容提案之下,遂以編印《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以下統稱本選集)作為譽揚形式,藉此回溯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進程,迄今已逾百年。其啟蒙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而得以與日本兒童文學乃至世界兒童文學產生聯結。與此同時,也發生了兩件臺灣兒童文學史的重要指標事件。其一為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的臺籍教諭張耀堂首次提出「兒童文學」這個專有名詞。其二,在當時唯一出版過兒童文學作品集的臺籍作者即為臺北龍山公學校的學生黃鳳姿。因此,在日治時期,臺北市不僅僅為全臺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也是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重要舞台之一。二○年代的童謠運動造就出為數眾多的日文童謠作品,作者計有公學校的臺籍訓導、日本居臺的「渡來者」、「灣生」、「第二世」,以及公學校的臺籍學童和小學校的日籍學童。在這其中,臺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有令人驚豔的精彩表現。此外還有臺灣新文學作家為維繫文化命脈所作的臺灣話文童謠。三○年代的臺灣文壇新文學作家小說作品特別蓬勃,文藝刊物亦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本選集精選二、三○年代新文學作家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小說作品,以及臺籍大小作家熱鬧響應童謠運動的豐碩成果,以期留下歷史記錄,見證他們的參與。也希望藉由作品中的兒少視角,引發讀者們個別或共同記憶,回到歷史現場,重現當時孩子們的日常景況與學校生活。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九位新文學作家共十七篇作品。《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收錄甫三(賴和)、Y生(楊守愚)、漂舟(黃耀麟)、蔡培火、文瀾(廖漢臣)、君玉(陳君玉)所創作的七首臺灣話文兒歌,以及陳湘耀、莊月芳、莊傳沛、陳英聲、徐富、陳保宗、黃五湖、林世淙、江尚文、周伯陽的二十一首日文童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收錄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附錄《臺日子供新聞》所刊載,包含張金寶、陳氏信等三十六位公學校臺籍學童的童謠。採繪本方式呈現,不僅包含臺北市龍山、老松、蓬萊、日新、太平等公學校以及樺山小學校的
臺灣學童作品,更有曾任內政部部長的林金生以及前臺大醫院肝炎權威宋瑞樓教授的作品在內。
有賴執行團隊鍥而不捨地進行全臺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再加上多位專家顧問的鼎力協助,我們終於能將這套既有史料保存價值,又富文化推廣意義的選集呈現於讀者面前。希望本選集的出版,能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與現代臺灣兒童文學之間的淵源,做一次歷史性的回顧。期望讀者能經由閱讀小說,了解有關日治時期少年兒童形象的書寫跟現代兒童形象的異同;經由閱讀童謠,體會不同時代兒童的生活情味,產生精神上的連結。本選集每個作品皆配有插畫,是一套淺顯易懂的文學讀本,盼能成為浩瀚書海中,陪伴大小讀者探索世界的涓滴細流。
回望臺灣近代兒童文學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二○一六年獲選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譽揚組織,為本市第十四個譽揚團體,該學會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餘年,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也曾經內政部評定為績優社會團體,為國內目前組織活動最活躍的兒童文學社團。在前理事長邱各容提案之下,遂以編印《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以下統稱本選集)作為譽揚形式,藉此回溯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進程,迄今已逾百年。其啟蒙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而得以與日本兒童文學乃至世界兒童文學產生聯結。與此同時,也發生了兩件臺灣兒童文學史的重要指標事件。其一為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的臺籍教諭張耀堂首次提出「兒童文學」這個專有名詞。其二,在當時唯一出版過兒童文學作品集的臺籍作者即為臺北龍山公學校的學生黃鳳姿。因此,在日治時期,臺北市不僅僅為全臺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也是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重要舞台之一。二○年代的童謠運動造就出為數眾多的日文童謠作品,作者計有公學校的臺籍訓導、日本居臺的「渡來者」、「灣生」、「第二世」,以及公學校的臺籍學童和小學校的日籍學童。在這其中,臺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有令人驚豔的精彩表現。此外還有臺灣新文學作家為維繫文化命脈所作的臺灣話文童謠。三○年代的臺灣文壇新文學作家小說作品特別蓬勃,文藝刊物亦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本選集精選二、三○年代新文學作家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小說作品,以及臺籍大小作家熱鬧響應童謠運動的豐碩成果,以期留下歷史記錄,見證他們的參與。也希望藉由作品中的兒少視角,引發讀者們個別或共同記憶,回到歷史現場,重現當時孩子們的日常景況與學校生活。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九位新文學作家共十七篇作品。《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收錄甫三(賴和)、Y生(楊守愚)、漂舟(黃耀麟)、蔡培火、文瀾(廖漢臣)、君玉(陳君玉)所創作的七首臺灣話文兒歌,以及陳湘耀、莊月芳、莊傳沛、陳英聲、徐富、陳保宗、黃五湖、林世淙、江尚文、周伯陽的二十一首日文童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收錄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附錄《臺日子供新聞》所刊載,包含張金寶、陳氏信等三十六位公學校臺籍學童的童謠。採繪本方式呈現,不僅包含臺北市龍山、老松、蓬萊、日新、太平等公學校以及樺山小學校的
臺灣學童作品,更有曾任內政部部長的林金生以及前臺大醫院肝炎權威宋瑞樓教授的作品在內。
有賴執行團隊鍥而不捨地進行全臺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再加上多位專家顧問的鼎力協助,我們終於能將這套既有史料保存價值,又富文化推廣意義的選集呈現於讀者面前。希望本選集的出版,能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與現代臺灣兒童文學之間的淵源,做一次歷史性的回顧。期望讀者能經由閱讀小說,了解有關日治時期少年兒童形象的書寫跟現代兒童形象的異同;經由閱讀童謠,體會不同時代兒童的生活情味,產生精神上的連結。本選集每個作品皆配有插畫,是一套淺顯易懂的文學讀本,盼能成為浩瀚書海中,陪伴大小讀者探索世界的涓滴細流。
鍾永豐
內容連載
藍衣少女
呂赫若
公學校的年輕老師蔡萬欽,為校長那種迎合的作風,氣得七竅生煙。而山村人們帶有野蠻性、愚蠢的抗議,也類似小偷的行為,更加激起他的怒火。起初,他決定極力反駁校長,即使把問題帶到州,也要徹頭徹尾爭到底。但當興奮減退,逐漸覺得自己像隻無力的小動物,感到遠離文化的山村人們充滿堅如鐵壁的偏激。自己更加可憐。
「藝術是什麼?文化是什麼?這是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世界嗎……」
突然有股衝動,想竭盡全力「刷─刷─」撕破從校長手中接過來的油畫「藍衣少女」。不過,這點他也無法辦到。深知放棄自己的藝術,就宛如扼殺自己的生活意義。嗤笑自己的無力。失去藝術,變成與他們一樣是平凡的蠢物,將情何以堪。果真如此,自己已變成擁有藝術的非凡之人嗎?像現在這樣為藝術而工作,就要高聲向山村所謂的有志之士道歉嗎?那藝術豈非一文不值?多麼無力的藝術……
萬欽這才撲簌流下淚來。
以「藍衣少女」為證據,來抗議的村裡有志之士們,與校長談判回去後,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努力擠出笑容。
「蔡君!這種事雖然不會造成問題,怎麼樣啊?因為立場就是立場。立場……」
「聽您這麼一說,我把它當作藝術作品來畫那張畫,是弄壞立場嗎?」
校長垂下眼睛。
「關於那一點啊!如果是世間一般的藝術家來畫那張畫,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因為你是個教育者啊。」
萬欽的臉色發青、情緒激動,沉默許久。
「而且,因為這裡是山村。沒有人能理解藝術之類的,所以認為你簡直就是誘惑少女來當模特兒。你以為呢?」
「不過,我以妙麗為模特兒,並沒有什麼惡意。而且,她在六年級時,我曾經教過她。說什麼誘惑不誘惑的,這不是很可笑嗎?」
「嗯!不過,因為她現在是女校畢業回家的掌上明珠啊。臺灣的文化水準低落,你最好死心,像個教育者來道歉吧。」
呂赫若
公學校的年輕老師蔡萬欽,為校長那種迎合的作風,氣得七竅生煙。而山村人們帶有野蠻性、愚蠢的抗議,也類似小偷的行為,更加激起他的怒火。起初,他決定極力反駁校長,即使把問題帶到州,也要徹頭徹尾爭到底。但當興奮減退,逐漸覺得自己像隻無力的小動物,感到遠離文化的山村人們充滿堅如鐵壁的偏激。自己更加可憐。
「藝術是什麼?文化是什麼?這是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世界嗎……」
突然有股衝動,想竭盡全力「刷─刷─」撕破從校長手中接過來的油畫「藍衣少女」。不過,這點他也無法辦到。深知放棄自己的藝術,就宛如扼殺自己的生活意義。嗤笑自己的無力。失去藝術,變成與他們一樣是平凡的蠢物,將情何以堪。果真如此,自己已變成擁有藝術的非凡之人嗎?像現在這樣為藝術而工作,就要高聲向山村所謂的有志之士道歉嗎?那藝術豈非一文不值?多麼無力的藝術……
萬欽這才撲簌流下淚來。
以「藍衣少女」為證據,來抗議的村裡有志之士們,與校長談判回去後,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努力擠出笑容。
「蔡君!這種事雖然不會造成問題,怎麼樣啊?因為立場就是立場。立場……」
「聽您這麼一說,我把它當作藝術作品來畫那張畫,是弄壞立場嗎?」
校長垂下眼睛。
「關於那一點啊!如果是世間一般的藝術家來畫那張畫,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因為你是個教育者啊。」
萬欽的臉色發青、情緒激動,沉默許久。
「而且,因為這裡是山村。沒有人能理解藝術之類的,所以認為你簡直就是誘惑少女來當模特兒。你以為呢?」
「不過,我以妙麗為模特兒,並沒有什麼惡意。而且,她在六年級時,我曾經教過她。說什麼誘惑不誘惑的,這不是很可笑嗎?」
「嗯!不過,因為她現在是女校畢業回家的掌上明珠啊。臺灣的文化水準低落,你最好死心,像個教育者來道歉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9折$157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85折$272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