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東坡在千年前詠嘆這闕詞,藉由月相的變化來比喻人世間的際遇,既真實也讓讀者容易領略詞人所想表達的況味。
其實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無論對古人還是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都是如此的自然,因為環境會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當衝擊的規模與時間更大更長遠時,還改變了廣大區域數代人的生活,也或許不經意地左右了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從而改變了許多人的際遇。這些環境因素其實很廣,包含了大氣、海洋、地質、火山甚至天文種種現象,均涉及到廣泛的地球科學知識。
本書有不少篇幅介紹火山與地質活動(第三十四至五十章),透過這些介紹,可以讓我們的視野更宏觀,超越自己所生存的空間與時間,進而驚覺到自身處於一個高度變動的世界,原來過去曾有過如此多的猛烈噴發紀錄,影響範圍甚至還擴及全球。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書中所提一八一五年四月的印尼坦博拉(Tambora)火山爆發,火山灰長期遮蔽了太陽,各地不見天日,影響層面甚廣。最近研究發現坦博拉火山爆發噴出的灰塵高度,可能比之前假設的更高,並且為帶電的火山灰,進而增加了全球雲量,並在歐洲引發暴雨。
而就在火山噴發的兩個月後,當時拿破崙統率的法軍以及反法同盟軍集結於比利時的滑鐵盧,雙方在戰場上對峙並尋求決戰時機,這場會戰是決勝的關鍵,不想決戰前夕天降大雨,造成地面潮濕泥濘,部隊難以行動,因此拿破崙決定將原本預計在上午九點開始的戰鬥更改爲下午一點。攻擊的延遲卻給予尚未抵達增援的普魯士軍更多的寶貴時間,使得普軍能夠於傍晚及時趕赴戰場,奠定了勝局。最後,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慘敗,歐洲的歷史格局自此改變,環境因素再次影響了許多人的際遇。
次年,由於大氣溫度持續下降,使得一八一六年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無夏之年,夏天出現罕見低溫,導致農作物歉收、糧食價格高漲並且四處爆發飢荒,美國東岸竟然能在六月降雪,而且亞洲的氣候也受影響,雲南爆發大饑荒,台灣新竹與苗栗等地都在當年冬天發生罕有的霜凍,竹塹以北「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
火山的爆發除了直接影響生計,甚至還能影響文學與藝術,一群在瑞士度假的年輕人,由於連日降雨和反常低溫,只能無聊地待在室內,卻無意間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科學怪人與吸血鬼系列經典。另外大氣中的火山灰還會影響光線,改變天空的顏色,使得畫家無意間將此影響紀錄在畫作上(第十八章)。
通常時間的尺度一旦拉長,環境的變遷也就明顯了,蔚藍的地中海一度消失過(第三章),許多的海洋過去也曾是陸地 ,例如第四章報導了一場發生在石器時代的海嘯,災難現場就介於今日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北海。而在我們看書的同時,新的海島正在生成(第二章),或是原有的海岸消逝退縮(第一章)。林林總總的故事再次提醒我們,環境持續在改變,滄海桑田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當然也包括氣候變遷(第二十二至二十六章),作者彙整了主流的科學期刊論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了這個熱門議題。另外,還特別描述了我們平常較少關注的高緯度地區現象,例如在格陵蘭的黑雪以及冰風暴(第二十七、二十八章),還有南極的海冰(第二十六章),相信會讓生活於亞熱帶的讀者感到新奇。
本書值得一提是作者介紹了若干特別的有趣現象,平常較少在科普書中見到,例如:空中回波(第九章)、夜光雲(第十章)、雨後氣味(第十四章)、鬼地震(第四十五章)以及地底的巨大熔岩團(第三十二章)等,每一項都富有科學教育意義,相信讀完後定能有所收穫。
地球科學在科普著作中原本可能就非主流,譯作也多半來自英文世界,本書譯著來自德文,有許多取材自歐洲方面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博亞諾夫斯基(Axel
Bojanowski)出身地質科學,並同時從事相關新聞報導,因此在洗鍊的文字背後有科學素養的支撐,全書分為五十章,全部基於科學期刊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附錄中的參考文獻,再深入研究查證,本書嚴謹的寫作方式非常適合介紹作為地球科學的入門書。
海軍大氣海洋局上校局長 崔怡楓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