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岸學者專家共同執筆,係為2017年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之年度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彙編而成。內容主要探討當前中國大陸與臺灣面臨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議題。
全書共收錄12篇論文,除了2篇特邀稿件分別探討中國大陸宏觀調控體系的變化,以及臺灣面臨全球化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其餘10篇分就中國大陸的體制創新、國際資本移動、一帶一路倡議、扶貧、人力資本;以及臺灣的社經發展、區域經濟與科技前瞻等多元議題進行探討。深入淺出分析當前兩岸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內涵與未來挑戰,提供廣大關心兩岸情勢之讀者掌握關鍵經貿發展脈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孟俊
澳洲Monash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與大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現任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國際經濟、中國科研體制與高科技產業、國際貿易投資、產業經濟。
高培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校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財稅理論研究、財稅政策分析等。
吳佳勳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曾任致理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專長為農業經濟、國際貿易、衛生政策、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王硯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圖書館;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圖書館館長、科研處長、研究館員。學術專長為經濟學文獻研究。
劉孟俊
澳洲Monash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與大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現任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國際經濟、中國科研體制與高科技產業、國際貿易投資、產業經濟。
高培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校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財稅理論研究、財稅政策分析等。
吳佳勳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曾任致理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專長為農業經濟、國際貿易、衛生政策、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王硯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圖書館;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圖書館館長、科研處長、研究館員。學術專長為經濟學文獻研究。
目錄
︱序言︱兩岸經濟前瞻與關鍵議題 ◎劉孟俊、高培勇、吳佳勳、王硯峰
︱專稿︱
宏觀調控體系的若干深刻變化 ◎高培勇
全球化3.0與人工智慧:臺灣的挑戰與契機 ◎劉孟俊
︱主題一︱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議題
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最新進展、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 ◎夏先良
中國大陸「引進來」與「走出去」現況與趨勢研究 ◎吳明澤、溫芳宜
中國國際資本流動新格局 ◎彭興韻、張運才
「一帶一路」倡議與東北亞地區經濟秩序 ◎樸鍵一
經濟轉軌期中國大陸減少農村貧困和不平等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吳國寶
信號還是人力資本:來自中國大陸學制改革的證據 ◎吳要武、謝倩芸
︱主題二︱臺灣經濟與社會前瞻發展議題
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展望 ◎王健全
臺灣社會關鍵議題與趨勢前瞻 ◎吳佳勳
臺灣前瞻發展議題與願景:科技前瞻觀點 ◎戴志言、陳信宏
南臺灣產業困境與新興產業扶植策略-以高雄市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例
◎吳若瑋、鍾富國
︱專稿︱
宏觀調控體系的若干深刻變化 ◎高培勇
全球化3.0與人工智慧:臺灣的挑戰與契機 ◎劉孟俊
︱主題一︱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議題
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最新進展、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 ◎夏先良
中國大陸「引進來」與「走出去」現況與趨勢研究 ◎吳明澤、溫芳宜
中國國際資本流動新格局 ◎彭興韻、張運才
「一帶一路」倡議與東北亞地區經濟秩序 ◎樸鍵一
經濟轉軌期中國大陸減少農村貧困和不平等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吳國寶
信號還是人力資本:來自中國大陸學制改革的證據 ◎吳要武、謝倩芸
︱主題二︱臺灣經濟與社會前瞻發展議題
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展望 ◎王健全
臺灣社會關鍵議題與趨勢前瞻 ◎吳佳勳
臺灣前瞻發展議題與願景:科技前瞻觀點 ◎戴志言、陳信宏
南臺灣產業困境與新興產業扶植策略-以高雄市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例
◎吳若瑋、鍾富國
序
序言
兩岸經濟前瞻與關鍵議題
劉孟俊、高培勇、吳佳勳、王硯峰
自2008年5月以來,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正式簽訂學術合作備忘錄,旨在促進兩岸智庫的學術與政策往來互動關係。合作內容涵蓋雙方研究人員互訪計畫、交換出版品及學術研究資料、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及合作專題研究,並於2011年6月、2014年6月及2017年6月,兩院分別續簽了學術合作備忘錄。其中,每年輪流在大陸和臺灣召開學術研討會之兩院合作的盛事,均就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趨勢及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2017年9月18日,於中經院召開兩院學術研討會,主題針對當前兩岸經貿之關鍵與前瞻議題進行交流。會議已圓滿達成,成果豐碩。為累積長年兩院合作系列之珍貴文集,特編纂年度會議專書,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當前兩岸經濟之前瞻與關鍵議題
近年國際情勢變化十分快速,就中國大陸方面來看,正進入所謂「新時代」,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於以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宏觀調控體系已經初步確立,不僅著力於需求側的總量收放,且更注重供給側的結構優化。必須有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來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並完善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匹配的宏觀調控體系。而就臺灣方面,亦同樣面臨著邁入新經濟階段的機會和挑戰,尤其以小型經濟體適應全球化3.0及人工智慧浪潮的洗禮和衝擊,需有其調適與前瞻性因應作為。在前述背景下,本次研討會成果可彙整成以下二大主題,茲主題重點成果分述如下:
主題一: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議題
本主題共計涵蓋六篇文章,側重於探討中國大陸方面當前關鍵社經議題。夏先良一文首先針對「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最新進展、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進行探討。該文指出中國大陸已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開放,並取得重要進展。而吳明澤與溫芳宜二人,共同針對中國大陸「引進來」與「走出去」現況與趨勢進行研究,內容包括政策思維轉變歷程、統計數據變化及特點,以及未來政策發展趨勢。
彭興韻、張運才二人接下來針對中國國際資本流動的新格局提出看法,指出中國大陸已從資本淨輸入國轉變成資本淨輸出國,且更深刻融入了全球體系之中,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的同時,也加劇了外部風險向中國金融體系的傳遞性。故需加強其金融市場建設,完善和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推動貨幣政策轉型和國際合作。
樸建一則就「一帶一路」倡議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秩序的影響,提供觀點。該文主要指出在「一帶一路」規劃的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中,「中蒙俄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三者,與東北亞地區具有密切的關聯性。這三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的建設,也將直接地影響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秩序演變與未來走向。
再者,吳國寶分享的主題是,有關經濟轉軌期下,中國大陸面臨減少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吳文首先描述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農村貧困與不平等的歷史變化;接著從就業、農產品需求、國家財政支出及結構,與扶貧開發政策等4個方面,討論2012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速度和結構變化,對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的影響;最後分析中國大陸就降低農村貧困和不平等,於經濟轉軌期應有的政策選擇。
吳要武、謝倩芸的合著文獻側重於人才資本研究,聚焦於中國大陸學制改革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由於1951-2005年,中國大陸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中小學學制改革,而分別出現有「長學制」和「短學制」現象。意味著,即使同一出生佇列的同樣學歷者,其實際受教育年限可能不同。據此研究發現,個人在同樣的學歷(信號)下,長學制使其實際受教育年限增加,有助於顯著提高受調查者的收入水準,在結論上支持人力資本理論。
主題二:臺灣經濟與社會前瞻發展議題
主題二則涵蓋四篇文章,鎖定的是臺灣經濟前瞻議題與地方發展。首先有王健全所著「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展望」,旨在探討在嶄新情勢下,兩岸中小企業的合作方向,並提出使中小企業有感的合作策略,才足以強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石。內容分析兩岸經濟合作現況,兩岸經濟發展的新情勢,以及提出可以使兩岸中小企業有感的合作方向。具體策略涵蓋「融資及供應鏈的合作」、「電子商務結合金融產品創新」、「連結兩岸中小企業資源」、「善用網路及商貿平台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兩岸中小企業媒合平台的建立」與「建構ECFA生態系統」。本文期許,政策應思考促進兩岸年輕人、中小企業的未來連結。
吳佳勳的「臺灣社會關鍵議題與趨勢前瞻」指出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類文明化的進程,並朝向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向持續發展,在不斷創造新經濟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衝突與文化衝擊。前瞻未來的科技發展,必然環繞於社會需求與人文關懷,人們期待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生活的便利,卻也可能恐懼著科技改變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同時在全球化時代下,在回應內部社會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全球社會、經濟之宏觀變遷與發展,該文由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國際關係等多元面向,藉以理解臺灣本土在地的社會需求及前瞻趨勢發展。
第三篇由戴志言、陳信宏所研究,該文主要探討臺灣前瞻發展議題與願景。從臺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將相關挑戰視為臺灣的Grand Challenge,需以科技創新為主的「複合式創新」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篇則是由吳若瑋、鍾富國二位合著:南臺灣產業困境與新興產業扶植策略—以高雄市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例。南臺灣的產業正歷經艱難的轉型階段,當民眾對生活條件越加重視時,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本文首先透過統計資料,研析當前南臺灣產業發展的困境,另一重點將針對新興(無煙囪)產業發展與扶植策略加以觀察與分析,期可在既有優勢下,引進區域外創新資源和知識要素,以提升具有區域特色之傳統產業為核心競爭力。
兩岸經濟前瞻與關鍵議題
劉孟俊、高培勇、吳佳勳、王硯峰
自2008年5月以來,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正式簽訂學術合作備忘錄,旨在促進兩岸智庫的學術與政策往來互動關係。合作內容涵蓋雙方研究人員互訪計畫、交換出版品及學術研究資料、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及合作專題研究,並於2011年6月、2014年6月及2017年6月,兩院分別續簽了學術合作備忘錄。其中,每年輪流在大陸和臺灣召開學術研討會之兩院合作的盛事,均就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趨勢及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2017年9月18日,於中經院召開兩院學術研討會,主題針對當前兩岸經貿之關鍵與前瞻議題進行交流。會議已圓滿達成,成果豐碩。為累積長年兩院合作系列之珍貴文集,特編纂年度會議專書,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當前兩岸經濟之前瞻與關鍵議題
近年國際情勢變化十分快速,就中國大陸方面來看,正進入所謂「新時代」,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於以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宏觀調控體系已經初步確立,不僅著力於需求側的總量收放,且更注重供給側的結構優化。必須有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來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並完善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匹配的宏觀調控體系。而就臺灣方面,亦同樣面臨著邁入新經濟階段的機會和挑戰,尤其以小型經濟體適應全球化3.0及人工智慧浪潮的洗禮和衝擊,需有其調適與前瞻性因應作為。在前述背景下,本次研討會成果可彙整成以下二大主題,茲主題重點成果分述如下:
主題一: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議題
本主題共計涵蓋六篇文章,側重於探討中國大陸方面當前關鍵社經議題。夏先良一文首先針對「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最新進展、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進行探討。該文指出中國大陸已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開放,並取得重要進展。而吳明澤與溫芳宜二人,共同針對中國大陸「引進來」與「走出去」現況與趨勢進行研究,內容包括政策思維轉變歷程、統計數據變化及特點,以及未來政策發展趨勢。
彭興韻、張運才二人接下來針對中國國際資本流動的新格局提出看法,指出中國大陸已從資本淨輸入國轉變成資本淨輸出國,且更深刻融入了全球體系之中,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的同時,也加劇了外部風險向中國金融體系的傳遞性。故需加強其金融市場建設,完善和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推動貨幣政策轉型和國際合作。
樸建一則就「一帶一路」倡議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秩序的影響,提供觀點。該文主要指出在「一帶一路」規劃的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中,「中蒙俄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三者,與東北亞地區具有密切的關聯性。這三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的建設,也將直接地影響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秩序演變與未來走向。
再者,吳國寶分享的主題是,有關經濟轉軌期下,中國大陸面臨減少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吳文首先描述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農村貧困與不平等的歷史變化;接著從就業、農產品需求、國家財政支出及結構,與扶貧開發政策等4個方面,討論2012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速度和結構變化,對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的影響;最後分析中國大陸就降低農村貧困和不平等,於經濟轉軌期應有的政策選擇。
吳要武、謝倩芸的合著文獻側重於人才資本研究,聚焦於中國大陸學制改革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由於1951-2005年,中國大陸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中小學學制改革,而分別出現有「長學制」和「短學制」現象。意味著,即使同一出生佇列的同樣學歷者,其實際受教育年限可能不同。據此研究發現,個人在同樣的學歷(信號)下,長學制使其實際受教育年限增加,有助於顯著提高受調查者的收入水準,在結論上支持人力資本理論。
主題二:臺灣經濟與社會前瞻發展議題
主題二則涵蓋四篇文章,鎖定的是臺灣經濟前瞻議題與地方發展。首先有王健全所著「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展望」,旨在探討在嶄新情勢下,兩岸中小企業的合作方向,並提出使中小企業有感的合作策略,才足以強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石。內容分析兩岸經濟合作現況,兩岸經濟發展的新情勢,以及提出可以使兩岸中小企業有感的合作方向。具體策略涵蓋「融資及供應鏈的合作」、「電子商務結合金融產品創新」、「連結兩岸中小企業資源」、「善用網路及商貿平台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兩岸中小企業媒合平台的建立」與「建構ECFA生態系統」。本文期許,政策應思考促進兩岸年輕人、中小企業的未來連結。
吳佳勳的「臺灣社會關鍵議題與趨勢前瞻」指出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類文明化的進程,並朝向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向持續發展,在不斷創造新經濟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衝突與文化衝擊。前瞻未來的科技發展,必然環繞於社會需求與人文關懷,人們期待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生活的便利,卻也可能恐懼著科技改變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同時在全球化時代下,在回應內部社會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全球社會、經濟之宏觀變遷與發展,該文由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國際關係等多元面向,藉以理解臺灣本土在地的社會需求及前瞻趨勢發展。
第三篇由戴志言、陳信宏所研究,該文主要探討臺灣前瞻發展議題與願景。從臺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將相關挑戰視為臺灣的Grand Challenge,需以科技創新為主的「複合式創新」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篇則是由吳若瑋、鍾富國二位合著:南臺灣產業困境與新興產業扶植策略—以高雄市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為例。南臺灣的產業正歷經艱難的轉型階段,當民眾對生活條件越加重視時,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本文首先透過統計資料,研析當前南臺灣產業發展的困境,另一重點將針對新興(無煙囪)產業發展與扶植策略加以觀察與分析,期可在既有優勢下,引進區域外創新資源和知識要素,以提升具有區域特色之傳統產業為核心競爭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