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基督愛教會
什麼是教會?教會該有何樣式?作者精闢地提出這兩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涵蓋了教會論所有的內容。這兩大問題涉及了教會之為教會的本質,以及這本質在具體組織型態上的體現。所有基督教的分支與宗派都同意,教會在無形的本質上當是獨一的(基督只有一位新婦)、聖潔的(毫無玷污、皺紋,沒有瑕疵),是普世大公教會(一主、一信、一洗),傳承了使徒的信仰而屬乎正統(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然而這些關於教會的聖經真理如何體現於有形的組織型態,自宗教改革以來,卻一直是各派神學家爭論不休的課題。作者並未否認,有些教會治理的模式或許較其它宗派更為貼近聖經原則,但他正確地指出,「今日的教會不可能鉅細靡遺地遵行新約的字面意義,尤其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已經如此劇烈,我們不再可能重建任何類似初代基督徒會眾的樣式」(頁361)。這意味「我們勢必需要配合現代生活加以調整」,問題是應當「到什麼程度?」(頁386)。
處理這問題具有極高的難度,這不是抽象的神學、解經能夠回答的,因為它涉及了教會論在具體歷史文化處境下的發展。然而,以歷史分析為進路來回答這問題,又相當危險,容易落入十九世紀德意志新派神學的誤區。這派神學在當時德意志哲學的影響下,否認了神是人可以用理性認識的客體,因此「神學」不再以「神」為研究的課題、認識的對象。簡言之,新派神學研究的不是歷代聖徒所論述的神,而是他們對神的論述。在教會論的研究當中,鮑爾(Ferdinand
Christian Baur, 1792-1860)及杜賓根學派(die Tübinger Schule)是新派神學的代表,其所論述之教會,乃全然在歷史進程中由種種人為因素所形成,包括政治鬥爭等。歷史批判法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會否認有形教會是神在基督裡藉由聖靈所選召而組成的群體。作者在書中明確否決了這種研究教會的方法論。
本書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在堅定而清晰的福音派神學框架當中審視各教會宗派形成的歷史脈絡,抽絲剝繭般釐清各派教會論背後的人為歷史因素,卻又讓讀者清楚看見,「獨一聖而公之使徒教會」是神親自在基督裡藉由聖靈設立的,而祂的手全然引導教會歷史至今。這種分析方法背後的宗教改革神學思想呼之欲出:歷史上每件事都全然出於自然與人為因素,也全然出於神的預定與護理。由於教會歷史全然由看似偶然的人為與自然因素所構成,所以這個世代的信徒有全然的責任思想「教會該有何樣式」,並按照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旨意來建構當代的有形教會。但由於神從未允許歷史成為獨立於祂而自主運行的洪流,因此我們可以確信,不論教會歷史有多少人為的汙點,教會始終是基督所愛的新婦,祂始終對她不離不棄。
基督愛教會,因此若有人說自己愛基督,就萬不可不愛祂所愛,不論我們現今所看見的教會以及歷史上的教會多麼不可愛,甚至時而醜陋而令人嫌惡。對於所有愛基督新婦,或願意去愛她的信徒,這會是一本值得細讀,甚至一讀再讀的書。
曾劭愷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