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定價:380
NT $ 266 ~ 351
  • 作者:陳柏棕
  • 出版社:月熊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7-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51264X
  • ISBN13:9789869512640
  • 裝訂:平裝 / 28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從沉沒到沉默-
回到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
深入走過皇民化運動、投身海軍特別志願兵
自美軍潛艦魚雷倖存的臺籍老兵訪談

  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有緊密的關聯
  重構屬於臺灣本島的二戰記憶
  忠實還原日治末期從軍少年的生命經驗


  1944年11月7日特設巡洋艦護國丸,艦長水野孝吉,載著300名臺籍海軍特別志願兵從基隆港出發前往日本。同年11月10日凌晨,航行至九州外海古志岐島燈塔海域附近,遭美軍潛艦(Barb,編號USS-220)魚雷擊沉。

  護國丸事件,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於太平洋戰爭中犧牲人數最為慘重的一次。

  有多達212位臺籍海軍菁英在上戰場前就殞落,然而這段歷史卻只出現在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書中的一句話與數本論文中,透過本書,我們將:
  保留他們消逝的記憶
  同理他們從軍的心情
  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

  這批從軍的青年,出生於一九二〇年代、成長於殖民當局致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的一九三〇年代,在學校接受愛國教育,因而不少人懷抱著報效天皇的理想。

  與此同時,官方也利用媒體動員、社會氛圍施加壓力,並透過警察對轄區內人員的掌握,以及各級單位發動集體申請,搜羅大多數可能符合資格的臺灣青年,致使個人無法遁逃從而只能「自願」申請加入,無數臺灣家庭,在當局鼓吹青年從軍、全面動員的壓迫下,受到強烈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在視軍人階級為無上榮耀地位的日本帝國眼中,是兵源日益枯竭下不得不開放給殖民地臺灣的選擇。因此,他們是日本海軍菁英主義標準下,由全島選出的優秀人材,之後再從第一期(1,000人)、二期(2,000人)中,選出最優秀的600人到日本本土的海軍學校培訓。若以這兩期共有60餘萬人申請,經過精挑細選(600,000-3,000-600),在護國丸上的三百人,可說是當時臺灣青年裡菁英中的菁英!

  因為終戰後國際政治局勢的轉換,使得他們就此噤聲,選擇將生命拼圖的重要一角隱沒於暗處。本書作者藉由多次訪談與收集臺籍日本海軍相關史料,留下臺灣人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爭記憶。

本書特色

  |可以不認同,不能被遺忘|


  觀看歷史本就有多種角度,一九四九年後的臺灣歷史記憶傳承更是特別。討論到臺灣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記憶時,總有一些史實錯置與價值觀混亂,不論是日軍轟炸臺灣(實情為盟軍,主要是美軍),或當時為日軍出征究竟是愛國還是通敵?其實都是大歷史下,被時局擺弄小人物的悲情與無奈。

  本書作者才三〇出頭,而非一般想像中的中年研究者,卻從研究所時期開始便針對二戰末期臺籍日本海軍之護國丸事件開始收集相關史料,因而開啟一段他與日治時期海軍的緣分,甚至透過研究,發現護國丸事件其中一位倖存者,竟然是自己血緣上的太叔公。

  從不能選擇到不知為何、為誰而打的戰爭;困於恐懼而禁聲的年代,不被認同的身分,時光流逝,歷史的見證者終將在歲月中凋零,除了書面檔案,唯有這些以肉體上戰場相搏的生命能告知我們那段屬於臺灣島的真實一頁。每一篇證言,我們都保留了當事者的說法,即便在部分細節上可能有所矛盾,因為口述歷史的珍貴,在於每一位當事者透過記憶反饋了當下的心情、重現事件的三D模型,以不同角度讓我們得以反覆思考單一歷史事件。

推薦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謝仕淵
  戴寶村|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臺北藝術大學古蹟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柏棕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自研究所時期起即將研究焦點集中於臺籍日本兵相關議題,長期致力於口述歷史採集和蒐集臺灣人從軍史料。

  目前關注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經驗、記憶保存等研究課題。
 
 

目錄

作者序-那樣活過的長輩群像/陳柏棕
 
-護國丸事件相關記錄簿
-終戰詔書
 
第一章 新世代少年的誕生
重返一九二○年代/日臺共學教育/殖民地的新世代少年
-黃為政證言
-陳子福證言
 
第二章 改造為皇國臣民
皇民化運動/戰火連綿到天邊/皇民奉公運動/軍事動員的社會
-張欽生證言
-張榮樹證言
 
第三章 海の若櫻—海軍特別志願兵
志願兵制度伸向臺灣/精兵式海軍志願兵/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行かう!海軍志願兵」—志願兵招募宣傳/愛國青年的響應/警察大人強制「自願從軍」/學校機關的「集團志願」/破除「水」禁忌/海洋訓練隊的創立/從恐懼海洋到海洋青年/海軍預備訓練/志願兵的申請資格/嚴格的甄選流程/殖民地新兵養成機關—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學科與軍事操練並行/兵種的選擇/廢除訓練所/高雄海兵團/月月火水木金金—海軍訓練/按表操課的軍隊生活/震撼的「軍人精神注入棒」
-葉水金證言
-盧金水證言
 
第四章 從護國丸看日本海軍
商船變身特設巡洋艦/補破網─急速徵用船舶的海陸兩軍/護國丸出任務/邁入軍旅的下個階段/豐川護國兩地啟航/水野孝吉的決定/登上跛行船護國丸/日本海上護衛體系/特設海上隊/護衛機構從屬戰鬥單位
-陳臣銅證言
-朱春業證言
 
五章/護國丸事
護航中斷,獨自航行/遭受第一波攻擊/第二波重擊,護國丸沉沒/驚濤駭浪,死裡逃生/殞落的殖民地軍事菁英
-邱阿松證言
-羅鎮國證言
-林秀吉證言
 
第六章/走過兩個時代的人
最後兩年的太平洋戰爭/術科學校戰力化/宣傳志願兵的進修成果/臺灣空戰/從左營疏散/另一起護國丸事故-五甲尾事件/戰勝國人民返鄉/臺灣人現地解散/紀念重生-高志會與海交會
-李啟銘證言
-張文鋒證言
-江水和證言
 
附錄
-護國丸海志戰歿者英靈名簿
-護國丸事件報告書
 
 

作者序

那樣活過的長輩群像


  一九八○年代前半出生的我,也就是所謂的七年級生前段班,從小在學校的社會、歷史課上使用的是國立編譯館編輯的教科書,一直以來只知曉中華民國對日本八年抗戰的歷史,或是羅福星、莫那魯道、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等抗日行動,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瞭解身旁長輩的過往。

  直到上了大學,我從周婉窈教授發表的文章及研究論文,重新認識了「臺籍日本兵」,這群人的戰爭經驗和我以往所認知的歷史完全相違,引發我欲一窺其神秘面貌的好奇心。我翻閱了有關臺灣戰爭史研究的書刊,認識到戰時被動員的臺灣人,不僅有派往中國或南洋的軍夫,另有一群人在臺灣實施徵兵制度前,即以「特別志願兵」的身分,率先成為正式的陸、海軍。尤其是以被殖民者的身分,加入一貫保有菁英主義色彩的日本海軍的這一批人,讓我特別感興趣。

  但是當時的現有研究,大多只有募集了幾期、大約有多少人的少量資訊,對於這群臺灣人日本海軍仍所知有限。因此,在鍾淑敏教授指導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便成為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

  當我埋首閱讀資料與相關研究成果,始知這起發生在戰爭末期的重大船難──護國丸事故,在此事故中,竟有這麼多的年輕生命殞落。被送往海軍學校培訓的人員,是日本海軍從第一、二期的三千人當中,所選出最優秀的六百人。若以這兩期共有六十餘萬人提出申請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是經過精挑細選,被預定培育為軍隊的中堅分子。

  因此,護國丸上的三百人,可說是當時臺灣青年裡菁英中的菁英。然而,這批人竟然就在船難中犧牲大半,不只是日本海軍軍事人才的耗損,也是臺灣社會的莫大損失,在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很有可能將對臺灣有所作為、貢獻。

  同樣的,過往的研究對此事故著墨不深。於是,我開始查找第一手史料,從軍方在事發後製作的船難事故報告書、零散的日軍文獻、美國海軍潛艇指揮官戰後所撰寫的回憶錄等素材,嘗試拼湊事發原委。

  爬梳散落的資料後,我發現這艘滿載三百名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大型船隻,不單是因為二戰日軍整體戰況轉趨劣勢而出事,軍方長期以來輕忽海上護衛的規劃,加上一連串抉擇、調度上的疏失,方是事故發生的主因。萬中選一的海軍菁英,一條條年輕生命被如此輕視看待,令人不可思議。

  不過文章是完成了,心裡卻總是覺得少了什麼。對,就是當事者在論述的缺席。

  二○○九年,我第一次參與家族的年度祭祖大會,偶然在宗祠內的文物陳列室某面展板,看到一群身著日本海軍軍裝、署名「橫須賀海軍航海學校信號術普通科練習生」的一幅放大版合照,簡要記述了歸化日本籍、現居大阪的太叔公陳臣銅(日本名為中川義夫)先生經歷的護國丸事故。

  當下我無比震驚,也覺得實在是太巧了,完全沒料想過自己的親人竟是護國丸事故的倖存者!這個令人振奮的發現,我連忙請託親友引介,聯繫上每年返臺參加祭祖活動的太叔公。自此我和護國丸事故關係者,及原海軍特別志願兵開始有了進一步接觸。

  太叔公在離臺前,特別為我聯繫戰友盧金水先生。幾天後,我和盧先生相約在他士林住所附近的麥當勞碰面,至今猶記隔著三樓落地窗望見散發仕紳氣息的他,捧抱著黃色紙袋裝的文件資料,箭步走過馬路的身影。爾後在數次訪談中,更是對於他細心蒐集相關資料,嘗試釐清當年護國丸事故真相,和他們戰友之間密切的情誼,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在往後數年間,除了持續蒐羅檔案文獻,我陸續訪談好幾位護國丸事故相關當事人,包含葉水金先生、羅鎮國先生、張榮樹先生、陳子福先生、朱春業先生、張欽生先生、黃為政先生、林秀吉先生、張文鋒先生、江水和先生、李啟銘先生,和未能一一列舉、曾為海軍特別志願兵的長輩。

  藉由他們口說,具體說明關於志願的因素、海軍操練及分派方式,吐露長年埋藏於內心的境況,以及跨越時空令人感動的戰友之情。此外,對於這樁船難,不僅可以從書面的事故報告書重建過程,還能從不同個人面臨危難時刻的記憶,盡可能還原當晚的景況,讓歷史變得有血有肉。

  這些長輩皆對我這個素昧平生的晚輩極為疼愛,並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保留分享生命故事,從而讓我得以彙集許多動人的經歷,由衷感謝。

  不過在這幾年,這些我敬愛的長輩年歲更高,多數已超過九十,由於身體健康的因素,逐漸失去行動自由;定期聚會已經停止舉辦,但即使無法時常見面,他們仍以書信或電話彼此關心,囑咐對方要照顧好自己。一起經歷過的艱苦訓練、沉船浩劫與戰火洗禮,那些生死與共、難以向外人道的過往,將他們緊緊牽絆著從少年到暮年,這種關係不只是袍澤情誼,而是遠遠超越血緣關係的「兄弟」。

  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有機會讓更多人由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經過、特設巡洋艦護國丸事故關係人的證言,重新記起被擱置、遺忘的這一段臺灣人二戰史。這些戰爭經驗,形構出長輩的人生態度、交際圈與集體認同,甚至影響著每一個家族成員對歷史的認知態度、乃至於認同。而這些書中的長輩,可能就是你我的祖父或曾祖父,因此期盼在最低限度上,基於最基本的關心立場,至少讓我們、讓更多臺灣人知道他們曾經那樣活過。

陳柏棕
 

內容連載

|皇民奉公運動|

日本於一九四一年四月成立「皇民奉公會」,由第十八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擔任總裁,從中央本部到奉公班,形成與既有行政系統搭配的全面性組織。

自此,皇民化運動轉入「皇民奉公運動」,主旨是更徹底地落實日本的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意圖將更多殖民地的人力、物力納入軍事體制,消除臺灣人投敵反抗的可能性。

皇民奉公會的具體任務,包括:訓練青年男女、開展產業奉公、鞏固後方、配合前線戰爭等,安排各種戰時的活動。此外,為了強化皇民奉公會的功能,在組織外圍設有奉公團、商業奉公會、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青年團、少年團等各種名目,將運動推向社會最基層,使全臺灣男女老少都成為奉公會員。

|軍事動員的社會|

一九三一年,日本內地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超過三百萬,許多人每天借酒澆愁,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年輕男子需接受軍方動員,忍受骨肉離散的苦痛,前往中國戰場作戰。日本國內瀰漫著戰爭氣息。

日本作曲家古賀政男的代表作、高橋掬太郎填詞的<酒是眼淚還是嘆息>(酒は涙か溜息か),恰是在這段時空背景下發表:酒是眼淚還是嘆息?心情憂悶,徹底遺忘吧!

那個情深緣淺的人啊!朝思夢想,夜夜殷切期盼。
酒是眼淚還是嘆息?勉強的戀情,應該捨去啊!
那個人該忘就忘了他吧!殘留的心,是一籌莫展啊!

日本國內尚且如此,身在殖民地的臺灣人,又怎逃得過戰火的洗禮?發行於一九三八年初,由姚讚福作曲、李臨秋作詞的<送君曲>,正是敘述婦人送丈夫出征的情景。

送阮夫君欲起行,目屎流面無做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
我君啊!做你去拚,厝內放心免探聽。
為國盡忠無惜命,從軍出門好名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我君啊!神佛有靈聖,保庇功勞頭一名。
火車慢慢欲起行,大家萬歲嘩三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
我君啊!腳步毋免驚,彩緞掛旗滿街迎。

原本身為被殖民者的臺灣人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所有出征送行的場面,被送的都是日本人。直到蘆溝橋事變後, 軍方及臺灣總督府以軍夫、軍屬的名義,把臺灣人帶往戰場,隨後又將日本內地與徵兵制並存的志願兵制度推向臺灣,於是各地開始不斷地上演著這篇歌詞中的場景。

流行歌曲往往能真實反映出人們的心境,透過失落與哀怨的詞曲,偷渡著對戰爭的無奈。經過「皇國臣民化」的臺灣人真能被「愛國」教育撫慰,而減輕對戰爭的恐懼與悲痛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266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1
  6. 新書
    85
    $323
  7. 新書
    88
    $334
  8. 新書
    9
    $342
  9. 新書
    9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