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

  ◎海圖是什麼?為什麼「海圖」象徵支配世界的權力,而不是「地圖」?
  ◎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地理大發現還早,為什麼中國明朝無法成為海上強權?
  ◎葡萄牙本是歐洲小角色,因海圖技術,搖身一變成為強權、主宰半個地球。
  ◎英國艦隊打敗荷蘭、法國稱霸全世界,當時英國用的竟然不是英國繪製的海圖。
  ◎為什麼地中海會成為海圖的起源?不是北海、波羅的海、南中國海?
        
  海圖將「人類所知道的世界」一點一點的展開在眼前,
  不單只呈現出海洋的面貌,更記載著權力的更迭、歷史的軌跡,
  大英圖書館20年歷久不衰經典,新版問世!
  世界首席探索地圖專家彼得‧懷菲德(Peter Whitfield)畢生心血力作。

  ◎沒有海圖的時代,如何航海?用人名給風命名,跟海圖有關。

  ‧謎樣的西元前航海術 : 五千年前就有遠航技術,卻沒人知道如何辦到的?
  在文字出現以前,航海技巧都靠口頭傳播。沒有羅盤與海圖,在難以測量方位與距離的情況下,古人只能靠風向及夜空中的繁星引導。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在西元十一世紀,維京人就已接觸過美洲。
  他們從太陽、鳥、魚判斷島嶼方向,並順利成為北方水域的霸主。

  ◎海圖,促成大航海時代。

  ‧最早的海圖,上頭沒有標出陸地;但後來海圖比地圖精準百倍
  曲曲折折的陸地輪廓,詳盡且逼真,是什麼技術畫出來的?沒有空拍機、沒有熱氣球、更沒有衛星的年代,海圖如何讓地球上各大陸島嶼曲線畢露?

  ‧早期海圖充滿謎團 : 現存最早的海圖《比薩海圖》充滿謎團,
  因為精準的畫出地中海海岸線。但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一張類似地圖存在的證據。直到現在,航海學家仍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它。

  ‧世界是葡萄牙與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 :
  地中海西岸有義大利、東岸有穆斯林,葡萄牙長期被鄰國圍繞,為何突然變成海上強權?貿易只是表象,背後是否有其他意義?
  哥倫布其實只到了加勒比海,為什麼以為自己抵達印度?因為當時只知緯度,對經度的距離沒概念,導致誤會大了。

  ◎歐洲海權時代的海圖──統治地球的說明書

  ‧船堅炮利決定海戰結果?才不是
  沒有砲的年代,希臘海軍怎麼打贏波斯艦隊?
  有了砲火和快速帆船的年代,各國其實造艦技術都差不多。
  一場準備經年的海戰,可能半小時到一小時就分出勝負。
  英國艦隊一個下午就俘獲法國西班牙聯軍幾百艘船,光憑船堅炮利哪有可能,為什麼海圖對海戰扮演這麼重要角色?問問鴉片戰爭打輸的清朝吧。

  ‧科學進步對海圖的影響 :
  航海家為了解決測量經度與磁變問題,研發出六分儀、天文表、磁變圖與精密計時器,使得海圖從經驗繪圖,轉變為涵蓋天文和地理幾何學的地表客觀模型。

  ◎戰爭、帝國與科技──過去200年

  ‧庫克的開創與他的後繼者?
  英國艦隊靠著庫克船長精密測繪聖羅倫斯河的地形,成功突擊法國領地,讓艦隊能逆流而上登陸魁北克,並佔領該城市。
  為什麼庫克偉大?不是航海技術超卓,是因為他留下來的海圖。

  ‧帝國憑著海圖,打穿中、日、非……門戶
  國家的海外領地與貿易,決定海圖製作的需求,與收集資訊的能力。
  英國早期仰賴荷蘭、法國的海圖,到後期研發出能適應嚴格技術的海圖,成功將領地延伸至全世界。

  大英圖書館20年歷久不衰的經典,收載遠古至近代之珍稀海圖作品,帶你一窺這些精美圖鑑背後,無人所知的輝煌旅程。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

  ◎希臘土地貧瘠,憑什麼富強?印度半島南邊這麼大,文明怎麼全擠在北邊?
  ◎造成朝鮮分南北的,不是三十八度線,而是洋流、樹葉、和米麥——
  ◎四川聯外困難,為什麼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非拿下這裡不可?
  ◎伊斯蘭建立強大王國,靠聖戰和戒律只是表象,動力來自創教三訴求……
  歷史是怎麼被改寫的?答案,只有地理知道。

  在學校,地理與歷史都是分開讀,所以不知前因後果,很無聊。
  但是,日本知名歷史學者、明治大學教授武光誠認為,
  歷史和地理放在一起看,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讀起來超有趣,
  因為,地理是歷史之母,地形、氣候本會限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但人類卻用盡智慧克服障礙,發展文明。

  ◎越過峻嶺卻立刻碰上沙漠,是綠洲串起亞洲和歐洲,不是中國打通綠洲絲路:

  .中亞乾燥因高山圍繞,雨水進不來,人們利用來自山麓的湧泉跟綠洲,並沿著綠洲當據點,發明坎兒井發展農業。
  .人類文明的發展通常是漁獵、畜牧,然後農耕,但「這裡」不是這樣。
  .當許多綠洲都市連起來能貫穿沙漠,東、西方商隊因此能順利通過乾燥地區。

  ◎為了爭奪綠洲,漢朝邂逅希臘、唐朝大戰阿拉伯,蒙古橫掃東西,改變歷史:

  .蒙古人沒文明?錯了。他們整頓絲路交通、建立驛站、加強貿易道路的警備,因為他們還在草原遊牧時,就注意到貿易帶來的好處。
  .之後成吉思汗登位,積極到處征討,在蒙古帝國的統馭下,各地急速發展。

  ◎希臘土地貧瘠,如何致富?還成為西方文明起源?

  .雖然地形不適合種穀,不過人們在山坡地開闢果園,種植葡萄跟橄欖,並做成葡萄酒跟橄欖油販售。
  .於是希臘人在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貿易用酒油換糧食,順便建立殖民地。
  .希臘人買奴隸,讓他忙工作,自己的時間不是用來耍廢,而是用來念書(所以希臘哲學這麼多)以及強健身體(斯巴達三百壯士是真的)。

  ◎中國地理太複雜,只好用「樹葉」分南北最簡明──哪種樹葉:

  .中國人自認發源於黃河文明,但國外學者主張,其實大陸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
  .春秋戰國時代長江文明就很興盛,還進入五霸七雄,是哪些國家呢?
  .為什麼說長江文明自成體系?證據是?長江文明後來跑哪去了?答案提示:吃麥子老是打吃米的。

  ◎四川偏僻,卻是最強根據地。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都需要這個大糧倉:

  .四川的地形與氣候適合種植稻作,當地食材豐沛。
  .標高很高,四周又有高山當天然屏障,敵人難以入侵。但,更重要的是──
  .秦國占領四川,秦始皇得天下;項羽放棄四川,等於放棄漢中掌控的綠洲貿易,項羽沒讀好地理,招致失敗。諸葛亮拿不下漢中,鞠躬盡瘁;西夏掌握漢中,和宋遼三分天下。

  ◎西歐從樹海下養豬,到飄洋過海殖民:

  .「西歐」是哪裡?不用地理來看,你不會秒懂這段歷史。讀了地理才知道……
  .日耳曼人不算滅了羅馬帝國,而是吸收了她,因為……
  .直到中世紀中葉,西歐一直是樹海覆蓋的養豬之地。
  .西歐為什麼會進入大開墾時代?為什麼文藝復興之前,作者不說是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末期,歐洲怎麼會民族國家紛紛興起?開始積極殖「民」。

  以地理角度解析歷史,用歷史故事統整地理,地理與歷史分開看,往往一頭霧水,但一起讀,超有趣。

  《太平洋的大歷史》

  ◎太平洋為什麼叫太平洋?沒人見過「南方大陸」,為什麼大家甘願冒死也要找到烏托邦?
  ◎想來亞洲,走陸路即可,歐洲人何苦要搏命繞遠路航海?
  ◎中國人穿越太平洋,歷史只剩片紙隻字,為什麼歐洲人這麼做卻決定歷史走向?
  ◎麥哲倫的偉大之處是?庫克船長什麼島都沒發現,為什麼他最偉大?

  人類都上太空了,但此時,我們卻最該了解這些航海之王創下什麼歷史。
  因為,在思想最苦悶的年代、貿易與財富停滯的年代、君王貴族把持政治的年代,平民們憑著對烏托邦的想像,開創了輝煌的事業,成為英雄、把自己寫入大歷史。

  本書作者約翰.鄧摩爾是太平洋航海史權威,他曾找回並翻譯了佚失兩百多年的《拉彼魯茲航海錄》──證明釣魚臺自古不屬於中國。

  他在高齡90多歲寫下本書,書中從徐福騙秦始皇、慧深弘法開始,航海家追尋所羅門王寶藏、加勒比海盜怎麼變成太平洋上的航海王,評述歐洲強權的地理大發現,如何強行改寫了亞洲各國歷史、也改變了歐洲人的命運。

  ◎海的盡頭有人嗎?太平洋連名字都還沒起,航海家勇闖汪洋的動機是:

  .秦始皇派徐福找長生不老藥,發現傳說中的蓬萊島,顯示徐福曾經到過哪裡?導致他第二次出航之後再也不回來。
  .南北朝劉宋時期僧侶慧深出航宣揚佛教,詳述自己去過「扶桑國」(不是日本)和「紋身男之地」(美洲,證據是……)。
  .土耳其阻斷歐亞貿易,西、葡找海路取代威尼斯
  哥倫布、麥哲倫為了尋找通往印度的貿易航線,抵達美洲、發現太平洋。
  哥倫布的誤解和麥哲倫的形容詞,讓英雄們前仆後繼投入冒險旅程。為什麼?
  .西班牙資助航海家發現太平洋,為什麼憑此就敢宣稱太平洋是「西班牙內海」,是船快砲凶、還是航海技術?了解西班牙航海家奎羅斯創下的、至今無人能破的最偉大紀錄,你就明白人家憑什麼霸占太平洋。

  ◎太平洋不可能空蕩蕩,偉大航道上「必有」南方大陸

  .人類對於「對稱」的著迷,導致世人篤信(現在看來)很荒謬的事:
  與巴黎倫敦遙遙相對的地球另一端,有個對蹠點,一切東西都和巴黎倫敦相反……這麼扯的動機,讓勇者冒死出海驗證人類的猜測。
  .荷蘭人繼起爭霸,勒梅爾、塔斯曼接任航海王
  麥哲倫海峽遭獨占,荷蘭商人勒梅爾被迫卻找出通往太平洋的更安全航線;塔斯曼找不到南方大陸,但證明澳洲是一個島、發現紐西蘭。
  你知道這些意外旅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嗎?

  ◎太平洋原本阻絕東西方,如今卻主導東西方國運

  .英女皇替海賊王撐腰,讓兩位海賊王德瑞克、丹皮爾封爵拜將,因為德瑞克奉命劫掠敵艦、狂掃西班牙殖民地,幫國家清償外債,於是獲封爵士;丹皮爾五度遠征,官拜皇家海軍上校,劫掠無數,還救回魯賓遜「本人」。

  .最偉大航海家與傳說終結者──只有庫克有資格說:「太平洋沒這些島嶼。」
  英國船長庫克3次遠征改造了太平洋地圖,不僅畫出澳洲輪廓,還掃除許多舊迷思:證明南方大陸不存在、破解傳說島嶼的存在之謎。為什麼大家都信他?

  .庫克之後最偉大的航海王:消失的拉彼魯茲
  拉彼魯茲探勘北亞海岸,途經臺灣、澳門、日本,探索韓國東北的韃靼海岸,堪稱「海上的馬可.波羅」,卻在航至南太平洋後下落不明,為什麼他還把太平洋完整輪廓勾勒出來?

  ◎刪去幽靈島嶼和大陸之後,歐洲列強主筆亞洲歷史

  ‧太平洋冒險不只造就新英雄,也開創了人類新文明:
  魯賓遜漂流記改編自真人真事、所羅門王寶藏證明是假人假事、《格列佛遊記》連經緯度都標明了,顯示小人國在澳洲,巨人國在日本……
  《蒼蠅王》的背景是太平洋小島,作者後來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白鯨記》、《金銀島》、《南太平洋》、《茶花女》、《蝴蝶夫人》……影響力無庸贅言。

  如今的太平洋地圖,因航海家的探索而完備,他們原先尋找的是想像中的南方大陸、虛構的島嶼,卻意外有了真實的地理大發現。
  從此,西方的貿易船與軍艦,破浪而來橫掃亞洲。

推薦者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
  知名臉書「即食歷史」部落客 seayu
  作家、知性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閱讀人主編 鄭俊德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知名臉書部落客 海獅說
  知名臉書部落客  一言九鼎的文史筆記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
  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應俊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懷菲德


  地圖史與世界探索的獨立學者與首席專家。著有《天堂圖誌》(The Mapping of the Heavens)、《倫敦:地圖人生》(London: A Life in Maps)、《世界諸城》(Cities of the World)與《旅遊文學史》(Travel: A Literary History)等書。

武光誠

  西元1950年在日本山口縣出生,1979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國史學博士課程修畢,取得文學博士。現為明治學院大學教授,專攻日本古代史,並以歷史哲學的視野進行日本思想、文化的研究。

  主要的著作有《藩與日本人》、《用一本書瞭解日本史》、《國境的日本史》、《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商周出版)、《古代日本誕生之謎》、《用地圖解讀「魏志倭人傳」和「邪馬台國」》。

約翰.鄧摩爾

  生於1923年,是法國知名歷史學者、語言專家、劇作家與小說家,著有三十多本書,為太平洋航海史權威,並受紐西蘭政府頒予騎士勳章。他找回並翻譯了佚失兩百多年的《拉彼魯茲航海錄》(Voyage de La Pérouse),對航海與地理史有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電競產業的大未來》、《城市地底的城市》、《強迫行為的心理學》(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郭凡嘉

  台灣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關注日本外籍兒童之教育議題。譯有中村地平之殖民地小說《霧之蕃社》、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家》、角田光代《肉記》、《成熟大人回嘴的藝術》、《小型企業的網路經營最佳實務》、《下指令用數字,凸槌部屬變到位》、《聽懂主管的暗示》(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

楊晴

  2001年畢業於淡江英文系,從事筆譯至今。偏好英式英文,略通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相信譯者等同文字的演員,必須雜學,才能揣摩原創者多元的角色和敘事,再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演繹出來,因此學過無數與翻譯本身乍看無關的技能,待過電商、博物館、獨立書店,做過導遊、行銷人、說書人。

  目前定居上海從事故事相關產業。譯有《北緯37度的神祕訪客》(大是文化出版)。
 
 

目錄

《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

前言  緊扣西方發展史的海圖

第一章    沒有海圖的時代,如何航海?
謎樣的西元前航海術/海上移民與航海冒險

第二章 海圖,促成大航海時代
早期海圖充滿謎團/波特蘭式海圖的發展/地緣政治背景:地中海東部遭封鎖/世界是葡萄牙與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地圖投影與製圖科學/被海圖(政治權力)涵蓋的世界

第三章 歐洲海權時代的海圖──統治地球的說明書
西班牙獨霸的時代結束/海盜德瑞克與英格蘭興起/印製海圖出現,推動了荷蘭霸權/麥卡托的地圖:革命性的製圖法/西班牙的勁敵:英格蘭、法國與荷蘭/科學進步對海圖的影響

第四章 戰爭、帝國與科技──過去200年
庫克的開創與他的後繼者/英國水文局終於成立,加速海圖製作/畫出南北極地區/帝國憑藉海圖,打穿中、日、非……門戶/海圖精準以致全球開戰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

推薦序一 歷史,從地理找出答案/鄭俊德 
推薦序二 重新發現「史地不分家」的豐富與精采/黃春木 
推薦序三 多開啟一個視窗/公孫策 
推薦序四 我們天天見到的東西,驅動了整個人類文明/海獅說
 
前言 文明的腳步,從綠洲之路開始加速

第一章    峻嶺下去就沙漠,坎兒井文明——
先有農業才去遊牧,綠洲之路早絲路幾百年
東西交流的加速器──絲路 / 中亞好乾!山高圍繞,雨進不來 / 沙漠救星,湧泉跟綠洲 / 中亞農業與繩文時代同時興起 / 當地人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耕 / 草原不夠,離開綠洲 / 農耕導致階級差異,走出綠洲做遊牧 / 你有,我沒有,牧與農開始貿易

第二章    為了爭奪綠洲,改變世界歷史——
漢朝邂逅希臘,唐朝大戰阿拉伯,蒙古橫掃東西
匈奴掠奪中國,但保障貿易道路 / 中國與希臘在綠洲初次相遇 / 中國一衰退,遊牧民族馬上抄起傢伙打過去 / 波斯文化由綠洲之路經中國傳到日本 / 國際都市長安和日本 / 伊斯蘭勢力東進,遼、西夏、金掌控綠洲 / 在蒙古帝國的管轄下,綠洲之路的任務告終

第三章    多山的地中海型氣候,逼希臘文明——
貧瘠的希臘土地如何致富,更成為西方文明起源?
西方文化源於希臘 /希臘文化傳播到古代日本 / 地中海地形和氣候,種不出穀物 / 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貿易酒油換糧食 / 貿易路上,順便建立殖民地 / 奴隸忙工作,希臘人把時間用來念書 / 希臘衰退後的地中海社會

第四章    求知求富的堅忍伊斯蘭,地理使然——
用知識和經商脫貧,以聖戰和戒律走出沙漠
中東包括遠東,範圍不止亞洲 / 中東的地形與自然環境,讓人堅忍、經商 / 伊斯蘭教最初是商人的宗教 / 伊斯蘭教吸收各文化優點而誕生 / 創教始祖領軍推廣,繼起者持續聖戰 / 伊斯蘭教孕育的文化──求知、求富、自律

第五章    印度文明為什麼擠在半島北邊?——
吹不到風的南邊、高山擋住上邊東邊,不信佛的西邊
神祕消失的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的地形與氣候導致各朝代爭北棄南 / 雅利安人穿山而入/ 北印度邁向統一 / 印度的古典文化輸出與伊斯蘭文化進駐

第六章    中國地理太複雜,用樹葉分南北——
吃麥子老是統一吃米的,把原生亞洲人趕入雲泰緬
中國民族創造出來的東亞文化 / 中國地形與氣候太多樣,用「樹葉」區分文明吧!/ 文明在最長的兩條河各自興起 / 中國民族南下建立周朝,接管部分江南 / 原生亞洲人的王朝誕生於江南 / 秦推翻原生亞洲人的王朝,一統中國 / 江南地區特有的風俗

第七章    四川盆地偏僻,卻是最強根據地——
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都需要這個大糧倉
群山環繞的祕境──四川 / 四川省的地形與氣候 / 四川自有文化,三星堆不同於中原
/ 秦國占領四川,秦始皇得天下 / 秦朝在短時間內滅亡 / 項羽放棄四川後招致失敗
/ 西漢的繁榮盛世 / 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計 / 犯下大失策的劉備 / 占領關中是為了占領綠洲貿易

第八章    造成朝鮮分南北的是洋流樹葉米麥——
韓的意思是?韓人濊人倭人,誰是最純種的朝鮮半島人?
新羅統一之前,朝鮮半島至少三國 / 朝鮮半島主要有兩「大」平原 / 又像華北延伸,又像日本延伸 / 古代居住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三種人 / 中國人在朝鮮半島建立王朝 / 朝鮮三國的紛爭到新羅統一

第九章    西歐從樹海下養豬,到飄洋過海殖民——
接收羅馬帝國文明,展開大開墾,墾出文藝復興
中世紀前半,西歐還是樹海覆蓋的畜牧之地 / 西歐的地形與氣候──從養豬到種田 /
從日本氣溫感受巴黎 / 西歐的大開墾時代──開發農地與思想 / 科學、藝術、思考大躍進:文藝復興 / 民族國家興起,所以積極殖「民」

第十章    陡峭安地斯山,怎會出現貿易王國?——
馬雅人平原上研究天文,印加人雲端做(古柯)貿易
拉丁美洲的地理造就馬雅與印加文明 / 美洲原住民沒有米麥,跨海而來 / 馬雅文明太陽曆超精準 / 印加帝國擅長貿易,沒有文字

第十一章 洛磯山天險也擋不住拓荒者,美國何以強大?——
為自由來美國,為致富去西部,為平等而奮鬥

北美的地形與氣候──十三州宜人,為何西行? / 美國的拓荒精神──不怕出身低 /
狩獵、淘金、買國土,大家往西移動吧!/ 淘金潮促進西部急速發展 / 牛多、錢多、賞金獵人跟不法之徒更多 / 美國的拓荒精神打哪來?

終章 以前地理決定歷史,今後你決定歷史
因交通障礙而產生的多樣文化,因綠洲而相連 / 西方文化的誕生──大平原上的大君主/希臘、羅馬和伊斯蘭帝國──君主順著貿易路線立國 / 從中國看東西交流──超級大地主走上綠洲之路 /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的誕生──滿足肚皮後,開發腦力 / 創造出歷史的力量──吸收

《太平洋的大歷史》

推薦序一 地理塑造歷史,歷史改變地理 一言九鼎的文史筆記
推薦序二 《太平洋的大歷史》教我的海洋史二三事 蔣竹山
前言  太平洋不屬於單一國家,各國航海王接力寫大歷史

第一部:海的盡頭有人嗎?航海家勇闖太平洋的動機
第一章   南北朝慧深拔頭籌,為弘法可能到過美洲
第二章   土耳其阻斷歐亞貿易,西、葡找海路取代威尼斯
第三章   西班牙的內海,奎羅斯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

第二部:太平洋不可能空蕩蕩,偉大航道上應有南方大陸
第四章   地球是圓還是扁?遠方必有個對蹠世界
第五章   西班牙尋找南方大陸,小島建立耶路撒冷
第六章   荷蘭人繼起爭霸,勒梅爾、塔斯曼接任航海王
第七章   英女皇替海賊王撐腰,德瑞克、丹皮爾封侯拜將
第八章   太平洋冒險激起的文學想像

第三部:原本阻絕東西方,如今聯貫各國國運
第九章   英國沃利斯發現的島,法國人找遍天涯海角
第十章   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傳說終結者:庫克
第十一章 庫克之後最偉大航海王:消失的拉彼魯茲

第四部:刪去幽靈島嶼和大陸之後,歐洲列強主筆亞洲歷史
第十二章 畫出南極洲的長相,抹掉不存在的島嶼
第十三章 太平洋為何空蕩蕩?姆大陸在何方?
第十四章 太平洋如此這般改變文明與文化
 
 

推薦序一

世界歷史,由海圖告訴你


  近來史學界最紅的一張航海地圖,應該當屬《塞爾登中國地圖》(Selden Map of China)。從200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地下室發現以來,學者已經投入許多經費修復此圖,而且辦過活動討論內容,也引發許多學者當作論文題材。當然還誕生兩本與此地圖有關的著作,一本是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Spice Trade, a Lost Cha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另一本則是地圖的發現者羅伯特.貝秋勒(Robert Batchelor)的《倫敦:塞爾登先生地圖所塑造的全球城市》(London: The Selden Map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ity)。

  在2008年之前,還沒有人知道塞爾登地圖的特別之處,直到在美國研究大英帝國歷史的貝秋勒教授的緣故,才引起史學界的注意。他原本是到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查資料,卻意外在一份古目錄裡,見到一張中國地圖名稱,於是請圖書館員大衛.赫利威爾(David Helliwell)幫忙調閱。赫利威爾又通知明清史家卜正民一同去看。而當時唯一知道的訊息就是,這張地圖在1659年進到圖書館,屬於律師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死後捐贈的大批書籍之一。

  這張在圖書館地下室躺了近四百年的中國地圖,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這麼多的學者關注,尤其是著名學者卜正民?當然這與地圖所描繪的內容特色有關。卜正民處理這本書的方式,有點像是在寫推理小說,先安排一張被發現的藏寶圖,但地圖作者是誰?何時?何地?為何而做?通通沒有答案。作者因而扮起名偵探柯南,一路抽絲剝繭的帶領讀者,進入這張地圖所處的大航海時代。

  《塞爾登中國地圖》雖然精彩,但只是大航海時代眾多航海圖中的一張,無法綜觀海洋史全貌。要了解這個時代海圖的故事,彼得.懷菲德的《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絕對會是首選,因為這是大英圖書館一千多萬冊藏書中的海圖精選集。講到大英,我腦海裡浮現的是另外一本類似的書──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透過100個館藏文物所寫成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大是文化出版)。這兩本書都有精美的圖像,加上詳細又易懂的文字特色,讓人一看就懂。

  懷菲德是一位地圖及探險史專家,著作相當豐富,而《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多年,2017年還有過新版,頗受好評。

  本書的海圖以歐洲為中心,作者認為世界海洋的繪製,主要還是歐洲人的天下,即便是中國或日本,不是沒這個傳統,就是以歐洲為範本。因此書中所探討的海圖,以15世紀至19世紀為主。相較於當代海圖的技術圖表,帶有過多編碼過的資訊,大航海時代的海圖,除了航海外,還有展示地貌的特性,因此有海岸、河口及島嶼等地形特徵的描述,更接近一般地圖。

  透過懷菲德的導覽,我們可以知道沒有航海圖的時代如何航海?船員用什麼方式導航?像是考古學上,已經證實玻里尼西亞文化是在何時,跨越太平洋的遙遠距離傳播出去的,不過這些航行是如何規畫、導航,迄今仍是個謎。我最感興趣的是近代世界形成的關鍵時刻──〈歐洲海權時代的海圖〉這章。懷菲德認為在17世紀至19世紀,海圖從非常傳統、以經驗為基礎的世界海洋與海岸風貌,轉變成地表的局部客觀模型。而其促成的關鍵在於,用數學在紙上詮釋的地球全貌,以及源自天文資料的定位系統。

  直到如今,海圖以數位圖像的形式發布,顯示在螢幕上,可以與衛星的空間參照系統相互連線,提供即時及準確的定位。傳統海圖的導航功能雖然不再,但仍提供人們形塑全世界的圖像概念。

  本書不僅內容淺顯易懂,提供相當多的海洋史知識,相當適合一般讀者;書中各式各樣的精美彩色航海圖,對於地圖控而言更是一大亮點。光是一次能看足大英圖書館中,珍藏的這麼多航海圖像及說明,就已值回票價。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推薦序二

從海圖、航海,看歐洲如何主宰世界


  歐洲是個與航海息息相關的大陸,它與非洲被地中海分隔開來,而地中海可以說是孕育歐洲文明的搖籃。在過去的3,000年裡,海洋始終是強權間互相爭奪的地盤。

  正如書中所說,拓展海洋永遠都是貿易與戰爭的動機。誰掌握海洋,誰便掌握霸權。遠至古希臘時代,希臘人藉著在地中海沿岸航海,建立無數希臘城邦,彼此互相貿易、文化交流,繼而創造希臘的豐盛時代。希臘也憑藉海戰,擊退過波斯大軍,不然整個歐洲歷史可能就此改寫。

  到了古羅馬時代,羅馬人與同樣靠海洋崛起的大國迦太基,爭奪地中海的控制權,最後羅馬擊敗迦太基,自此發展為當時的世界帝國。在中世紀歐洲也出現過,利用海洋建立霸權的例子:維京人從寒冷的北歐,乘著帆船開拓冰島和格陵蘭,又入侵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建立起恆遠的影響力。

  以航海貿易為國策的威尼斯共和國,憑著在地中海的貿易經濟與軍事力量,搖身一變成為商業霸權,屹立超過1,000年。歐洲人在往後更加著迷海洋。15世紀,西班牙人首先發現美洲大陸,後來在當地建立殖民地,掠奪資源和財富,與傳統大國角逐霸主地位。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相繼發展航海事業,新的貿易航線不僅陸續被發現,也不斷在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歐洲在此後的500年間,成為主宰世界的中心。

  以航海稱霸世界,靠的並不只是勇氣,更是老練的經驗和知識。本書作者彼得.懷菲德告訴我們,海圖繪製的發展史,便是一部活靈活現的歐洲歷史。那麼海圖的出現,是否代表歐洲人開拓全球的關鍵?彼得告訴我們,這並非完全正確。

  在古典世界的航海中,並沒有留下什麼海圖。船員以口傳方式,將航海知識流傳下去。就算後來海圖的出現,也沒有迅速成為航海員的核心工作,他們靠的還是經驗,以及對天文的了解。因為各種定位問題及深不可測的海洋環境,所以能夠精準繪製海圖並不容易,大大局限了其實用性及可靠性。甚至有一段時期,海圖變成藝術品,成為貴族和富商的炫耀產物,因為有能力繪製出海圖的國家,代表能夠駕馭海洋,這也正是歐洲爭奪地盤的重要籌碼。

  整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中心思想,便是海圖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也沒有革命性的一刻,而且進步和革新也分散在歐洲的不同地區。與今天偏向技術圖的現代海圖相比,從前的海圖更像是地圖的雛形。歐洲人憑著對新世界、新航道的渴望,以及科學知識的融入,海圖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才漸漸增加,眾多技術問題在海圖發展的500年間被一一征服,如同新世界一樣。這時候的海圖,才是真正的航海工具。

  本圖從航海的發展和蒐藏的海圖,透視歐洲人如何征服地中海,走出地中海後再征服大西洋,最後征服地球的每一寸角落。歐洲的霸權更迭,正與海圖發展不謀而合。每一個海上霸權的崛起,從海圖的發展便可以窺探一二。讀完本書便會發現海圖的發展史,與經典時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等歐洲歷史脈絡相呼應。

  正如書中的一句話所說:「世界海圖的研究,將西方歷史饒富興味的軸線,全部匯聚在一起。」

知名臉書「即食歷史」部落客/seayu

推薦序三

歷史,從地理找出答案


  過往我們在學校學習歷史時,總是在年代、數字與各國文化的痛苦背誦中度過,更釐不清為何要背誦這些似乎用不到的東西。

  直讀到一段有趣的故事,才打開我對於歷史的興趣。

  在1937年,有三名中國留學生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就學,除了精進學業之餘,他們亦和許多英國學者、學生交流,其中,大名鼎鼎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和他們關係特別融洽,更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隨著認識越深,李約瑟對中國人的學習表現益發驚訝,憑著過去的刻板印象,西方總覺得東方落後,沒想到這些中國學生的才智並不輸他,李約瑟馬上想到一個問題:既然中國人不輸給西方,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出現?

  於是,他花了畢生的精力嘗試解答,但仍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其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自從「李約瑟難題」出現後,許多學者不斷從各種角度切入探索,有人從生物觀點出發,例如賈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有人則從政治制度角度切入,如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近期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大作《西方憑什麼?》,則從歷史角度出發,提出了西方之所以發展優於東方,最大因素在於「地理因素較佳」的理論。

  更令人驚奇的是,詹姆斯.費爾格里夫(James Fairgrieve)在1915年出版的大作《地理與世界霸權》,雖內容中統計數據在科技的限制下稍有誤差,但仍提出歷史、政治與地理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當中多本書都有提到的關鍵,是「地理」。而本書作者武光誠,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但有意思的是,他從多數人過往熟知的歷史中,帶我們重新理解這些文化演進,或是數據背後的含義,例如裡頭提到了:

  ‧為什麼印加帝國會在3,400公尺的高地建立都市?這個高度幾乎等同臺灣玉山的高度,會在這麼高的地方建立國家,竟是為了商業貿易上的地理方便!

  ‧明明希臘幾乎無法種植穀物,為何能發展文明?原因也是出於地理環境,海運的便利使希臘成為貿易中樞。

  ‧四川很偏僻,為什麼從劉邦、劉備到蔣介石,都把此地當大本營?原因也出在該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成為方便養精蓄銳再出發的好環境!

  過往你讀歷史或是地理總是覺得很乏善可陳,但讀過這本書之後,你會對於世界有新的體認,對人類發展的文明史擁有更寬廣的眼界,更佩服人類的演化智慧。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推薦序四

重新發現「史地不分家」的豐富與精采


  在學校裡,歷史和地理經常相提並論,大家總是說「史地不分家」,這個概念確實重要,因為其中蘊藏著重大的文明事實。而且這兩門學問會成為學生的學習科目,同樣是基於近代以來,民族國家發展的需求。民族國家需要「文明傳統」和「固有疆域」才能建構起來,這就得靠歷史和地理合力幫忙。

  然而,在實際的學習歷程中,多數學生、甚至歷史老師、地理老師都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史地不分家」的事實,老師無法相互徵引,學生難以融會貫通。就歷史課而言,因為長期忽略地理因素的影響,不要說這已造成歷史理解的局限,更使得我們對於文明發展的認識,因此產生偏狹或扭曲。

  本書作者的歷史研究相當關注地理因素的作用,而且也擅長運用地圖來解說歷史,《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原文版於2015年發行,可視為此一研究視野的最新力作。中文版現在引入臺灣,應該可以產生提示及導正的功用。

  事實上,人地關係的交互作用與變遷,造就「居住」或「遷徙」的各種狀態,型塑人際互動的關係和模式,更帶動了思想、制度、器物、技術等革新,這既是文明發展的故事,從來也就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內容。

  本書提供豐富的實例來說明,淺顯易懂。依循著這個有趣課題,還可以進一步閱讀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以及英國歷史學者費南德茲—阿梅斯托的《文明的力量》,都可以讓我們重新了解「史地不分家」的道理,並且掌握歷史或文明變遷的軌跡。

  值得提醒的是,人類的抉擇不可能由「地理」單一因素決定,歷史或文明發展,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於針對地理條件的突破及改造。因此,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人類在實際時空交錯中的思考和行動,這才是歷史、文明發展的真相。

  如果我們學習歷史,能夠從國家或政治的糾葛中解脫出來,騰出比較多的心力關注地理因素,從環境史、生態史的新視野出發,如此一來,歷史才會與生活、文明、人類自身產生緊密而深遠的連結。這樣的連結既可以讓我們有能力洞察、省思歷史和文明,也才能展開「人」與「公民」更具創造力的實踐。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

推薦序五

我們天天見到的東西,驅動了整個人類文明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我一直有個疑問:到底是什麼促成了歷史的進展?又是什麼東西改變了歷史軌跡呢?

  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範疇上並不新鮮。古典的歷史唯心主義表示,「理念或者大人物製造歷史」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們也很難忽略馬克思哲學裡的歷史唯物主義。此種唯物辯證法宣稱:一個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可以說明一切的歷史演變,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關聯性。用最簡單直白的說法,就是一派認為是理念推動了歷史,另一派則認為是資本與物質在改變歷史。那麼,到底是哪一個呢?

  兩邊都有各自的理論基礎,然而當人們探究歷史之初,探究那個理念與資本都還未誕生的時代,便會發現答案其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簡單明瞭──水。

  環境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初生型態,水資源分布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點──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凱薩(Gaius Julius Caesar)曾經說過,如果要作為國界防線的話,最糟就是高山,其次是河流,整個自然界最好的防線,就是無水的沙漠。古代的波斯帝國也證明了橫跨沙漠遠征的困難度,當它在遠征埃及時,是透過預先派遣無數的駱駝補給水源,才終於讓整個大軍橫跨沙漠。

  即使是現代的高度文明,也未能脫離對有限水資源的依賴。雖然現今已有如海水淡化等技術,然而許多書籍(如《水資源戰爭》)則向我們揭示,人類不一定能從水資源匱乏的命運中解脫:跨國企業正企圖壟斷整個世界的水資源。簡而言之,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天然資源,很大一部分決定了人類的資本與物質文明流向,在所有時代皆然。

  當然,除了水資源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決定人類文明的自然因素:河流的走向決定了城市變成商業的交會地。山脈的分布造成了易守難攻的地勢,使得許多文明在其中休養生息。《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這本書超越了舊有的斷代歷史,以自然環境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文明本身。我認為除了提供我們另一個看待歷史的視角以外,還提供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認知:文明與自然,終究彼此相互依存。

  人類從來都是自然的一份子,對自然的注重與珍視,終究會茁壯我們自身。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推薦序六

多開啟一個視窗


  這肯定是頭一回,講世界史居然從坎兒井開始講。好似開了一個新的視窗,看見了一個全新、不同角度的景象。

  坎兒井是草原民族發展出來的水利科技,它讓人們可以不必逐水草而居。想想那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如果原始人類是單地起源(人類起源仍存在爭議),那麼,我前人從東非到亞洲,必定是循著一個又一個的綠洲,而坎兒井則是他們完全無法想像的東西。

  水,是「地理決定歷史」的元素之一,其他如氣候、山川、土壤……等都是。更好的例子是中國的省界,為什麼不像美國的州界那樣筆直?因為中國的省界多半是天然地理界線,最早可源自兩、三千年前,春秋時代的國界,例如陝西和山西以黃河為界,正是秦國和晉國的國界(甚至到今天還簡稱秦、晉);而美國開拓中、西部的過程,山川已不成障礙。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紀錄,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動力是「私有財產」,這個動力則源自人類異於禽獸的天賦之一:人類懂得「交易」。為了持續擴大交易的範圍與規模,人類無休止的致力於重新定義「距離」。

  這裡稱「距離」,不是物理或數學的三度空間定義,而是四度空間定義,包含了時間因素,更明確來說就是甲地到乙地實際所需的時間。易言之,車、船、馬、動力機械,以及道路、港口、機場等,都是人類發明來重新定義距離(克服地理障礙)的工具,那事實上構成了人類的歷史。

  由這個觀點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一次「天下市場單一化」的過程;十八、十九世紀的全球化,是一次「全球市場單一化」的過程。而眼前正在進行的第二波全球化,則是更進一步的「全球市場單一化」——距離又被重新定義,使數位化的產品(與服務)以光速完成交易(只需要用手機「嗶」一下)。這正好印證了本書〈終章〉的意思:「今後你決定歷史」,是因為你重新定義了距離。

  讀歷史的目的是鑑往知來,而我們一直被教導「歷史由偶然所決定」,結果是,記了一堆事件、人名、年代,卻不能鑑往知來,因為無法預測「偶然」。但是,歷史還是有「必然」存在,例如地理因素,就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必然。而本書對讀者的幫助就在這裡:多開了一個讀歷史的視窗,多了一個思考的角度,能夠觀察過去,推知未來。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推薦序七

地理塑造歷史,歷史改變地理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太平洋的大歷史》寫過去五百年「地理大發現」以來,從大西洋逐步探險到太平洋的歷史故事、各地的風土民情,以及人們因探索而對未知的神袐土地,所產生的幻想和文學創作。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水經注》,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地理著作,我很喜歡作者酈道元的一句話:「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我們訴說了山水的故事,把先民和大海逐漸結合的艱辛歷程說出來,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

  地理塑造歷史,歷史改變地理。兩本非常暢銷的西方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西方憑什麼》,非常清楚的指出地理資源對歷史的影響。為什麼西方人的文化領先世界?這是因為地中海東側的近東地區地理資源豐富,使人類社會在一萬年前首先進入農業文明,領先世界上其他地區至少兩千年,在起跑點上已勝一籌。

  為什麼地理大發現時代,是歐洲的白人去發現別人,而不是別人去占領歐洲?《西方憑什麼》說得清楚,因為臺北飛加州要13個小時,而倫敦飛紐約只需6個小時;大西洋面積小,而太平洋面積大,這使得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到達美洲的機會,比中國人或日本人大得多,而1492年美洲的發現改變了世界,奠定西方的領先地位。

  當然,地理不是決定歷史的唯一因素。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鄂圖曼帝國後,東羅馬帝國許多的學者紛紛逃亡到義大利,他們帶去的許多希臘古典著作,是啟發歐洲文藝復興的直接因素。當歐洲人到印度及中國的通商道路,被鄂圖曼帝國切斷後,給了他們探索海上航線的動力,這便是為什麼哥倫布把美洲原住民,命名為印第安人(Indians)的原因,因為他的目的地是中國及印度(India)。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前不久,明朝鄭和曾7次下西洋,當時中國的艦隊和航海技術,遠遠領先歐洲人,為什麼沒有再接再厲、創造出太平洋的大歷史呢?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理環境因素,塑造出從秦始皇以來的大一統帝國,而天朝上國(編按:周邊國家對古代中國的尊稱)自給自足、豐衣足食,不需要去尋找遠方的蠻邦、與之通商。從明朝中葉以後,中國逐漸內縮、故步自封,與世界漸行漸遠。

  《太平洋的大歷史》是一本很有知識性的書,詳細介紹過去五百年來,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以及許多有趣的故事,令人激賞。我在這篇序裡,向大家介紹了地理和歷史的關係,期盼讀者在欣賞這本海洋的大歷史後,也能細細緬懷臺灣原住南島民族,曾經征服了太平洋的歷史。

  立足世界、放眼未來,往後的地理大發現,未必又都是白人的故事,如駱賓王所寫的奇文《討武曌檄》令人拍案的結尾:「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知名臉書部落客/一言九鼎的文史筆記

推薦序八

《太平洋的大歷史》教我的海洋史二三事


  近年來受到全球史研究風潮的影響,海洋史研究的方法與趨勢有了許多轉變,有學者稱這種研究為「新海洋史」。

  首先,這種研究強調由陸地轉向以海洋為中心。其次,新海洋史的特色是,將海洋看作流動的網絡來研究,範圍包括作為通道的水域,以及沿岸港口城市與島嶼。不僅關注長程貿易、人群移動、離散社群及思想文化,也探究人們在這種網絡形成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三則是把近代以來的海洋史,視為西方融入既有海洋網絡,並與當地人持續互動的歷史進程。

  有關這方面的代表著作,如大衛.阿布拉菲亞(David Abulafia)的《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的《海洋與文明》(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約翰.麥克(John Mack)的《海洋:一部文化史》(The Sea: A Cultural History),以及羽田正編著的《從海洋看歷史》。

  雖然這些海洋史著作內容豐富,但畢竟是寫給學者看的,較不適合一般讀者閱讀。若要推薦一本有上述特色的海洋史著作,過去我會說是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的《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現在我有了新的選擇,那就是約翰.鄧摩爾的《太平洋的大歷史》。

  本書的中文書名雖名為「大歷史」,但比較貼切的翻譯應該是:想像的太平洋探險。本書主要探討15世紀至19世紀間,歐洲人如何探索未知的太平洋,尤其是那塊大家口耳相傳及想像中的「南方大陸」。本書所探討的空間並未涵蓋整個太平洋,主要是以南太平洋為核心。

  作者非常擅長說故事,其筆下的太平洋探險史相當細微,書裡出現許多過往不曾聽聞的島嶼探查故事,的確為身處太平洋島嶼的我們,提供相當多的歷史想像。整體而言,全書有以下幾個重點:麥哲倫取名「太平洋」、西班牙人聽聞島嶼寶藏傳說開始探險、南方大陸的想像與探險、奎羅斯遠征的新發現、塔斯曼證明澳洲與南方大陸不相連、庫克船長解開虛構島嶼之謎。

  當然,本書不只談及南太平洋的探險,也談到了找尋北太平洋「西北水道」的過程,但篇幅明顯少許多。關於這部分的探險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大探險家》。

  由於本書是以人物為主,按照時序鉅細靡遺的敘述這些探險故事,讓大家了解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人對南太平洋的島嶼與大陸的迷思,是如何產生、又如何逐步被破除,因此對於一些結構性的歷史變化就不太講究。例如,為何相較於17世紀的探險家,18世紀的人更能破除「南方大陸」的迷思,此處有兩個作者沒有細說的祕密,即經度與壞血病;唯有解決這兩個現實上的問題,才能大幅推動他們的航海計畫。

  當這兩個問題獲得解決後,這些開拓者便能航行得更遠,而這也說明了18世紀末,太平洋探索活動加快的動能。唯有明白這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何這時期的太平洋,會成為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等國恣意競逐的探險場域。

  此外,由於本書是歐洲人的南太平洋探險史,若嚴格用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可能還缺乏了地理、氣候、地殼、環境變遷的描述,甚至人類的移動、殖民與帝國角逐的細節,關於這些較為全面性課題的探討,讀者可能就得找唐納德.弗里曼(Donald B. Freeman)的《太平洋史》(The Pacific)來看了。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內容連載

《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

早期海圖充滿謎團

早期船上的羅盤並沒有流傳下來,但我們知道路易九世看的是哪一種海圖,因為現存最早的海圖,就是從這個時期傳下來的──西元約1290年的《比薩海圖》(Pisan Chart)。這張海圖(以及接下來一世紀流傳至今的其他海圖)可說是地圖史上最神祕的事件之一。

只要瞧一眼《比薩海圖》,就會立刻發現兩項傑出的特色:第一,地中海海岸線被極為精準的描繪出來;第二,地圖被自兩個中心點放射的線條網絡涵蓋,明顯是將羅盤的形式貫徹在整張地圖上。

這張精確度極高的地圖,是如何在中世紀的義大利現身?它與羅盤的關聯程度有多準確?它是一個人的原創作品,還是承襲自發展好幾個世紀的古老海圖?很難相信這是由單人繪製,但如果是後者,也無法解釋為何在1270年之前,沒有半點這類地圖存在的證據。

然而有一項物品,則是從古典時代一路發展到中世紀,那就是航路手冊:在13世紀,希臘的周航記被稱為「波特蘭記」(portolani,意為「與港灣有關的紀錄」),列出港口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最有名的例子是《航海手冊》(Lo Compasso danavigare),在當時通用於義大利船員之間,因此讓人很輕易的猜測出,也許《比薩海圖》就是從這種文字內容,在羅盤方位的輔助之下轉變而成。

可惜的是,《航海手冊》上的地名與《比薩海圖》差異極大,甚至連義大利境內的地名都不同。況且,把地名與方位轉換為一張精確的地圖,可說是一件大工程,不只需要高明的幾何與製圖技巧,還得憑空想像;在沒有相似物的情況下,創造出一種繪圖形式。

就算《比薩海圖》是以現已失傳的波特蘭記為基礎,我們依舊不知道它是怎麼畫出來的;而且我們也無法正確回答這張海圖的最基本問題──要怎麼使用它?

海盜德瑞克與英格蘭興起

英格蘭踏入海上冒險競爭圈的歷程,幾乎與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的戲劇性人生畫上等號。德瑞克強烈反對天主教與西班牙人,於是被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私下僱用為海盜,獲准在侵略美洲的航行途中,攻擊西班牙的領地。結果,他把原本要獻給西班牙國王的金銀財寶全納為己有,還重創了西班牙的港口與艦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