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南來或本土、傳統與創新、香港文學不管河東河西,憤怒與不憤怒,仍然向前發展。編者潘步釗從2013至2014年的本地文學雜誌、報刊及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精選三十四篇作品,展現不同平台、不同的形式嘗試和不同年齡層的作者風格,拼湊出這兩年間香港短篇小說的創作風貌。
本選集中的三十四篇短篇小說,有關於遺忘與記憶的追尋,有重現都市的壓力和迷惘、精神心靈和情感意志的掙扎,有反映現實生活、緊扣時事話題,更有藝術手法匠心獨運的作品。寫作小說之道,存乎一心;閱讀小說之道,亦並無定法。或是內容意旨,或是手法技巧,或是作者情思,小說文字所描摹出的形態、質地和色調,均予讀者異樣的觸動和思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步釗
廣東梅縣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及碩士,中山大學文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士,現職中學校長,並出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委員及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等公職。曾擔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及青年文學獎等比賽評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及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香港文學推廣平台」顧問。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新詩和短篇小說,散見於各文學報刊。
曾獲康文署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獎,部分散文作品被收錄在不同地方香港文學作品選集及中學中國語文科教科書。已出版作品包括《今夜巴黎看不見日落》、《方寸之間》、《邯鄲記》、《不老的叮嚀》、《脂粉與顏色—散文寫作技巧談》、《明十大家詞選》、《跟名家學寫作》、《五十年欄杆拍遍—唐滌生粵劇劇本文學探微》、《描寫文選讀》、《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香港短篇小說選2006-2007》、《美哉少年》、《讀書種子》及《傳家之寶》等十多種。
潘步釗
廣東梅縣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及碩士,中山大學文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士,現職中學校長,並出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委員及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等公職。曾擔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及青年文學獎等比賽評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及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香港文學推廣平台」顧問。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新詩和短篇小說,散見於各文學報刊。
曾獲康文署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獎,部分散文作品被收錄在不同地方香港文學作品選集及中學中國語文科教科書。已出版作品包括《今夜巴黎看不見日落》、《方寸之間》、《邯鄲記》、《不老的叮嚀》、《脂粉與顏色—散文寫作技巧談》、《明十大家詞選》、《跟名家學寫作》、《五十年欄杆拍遍—唐滌生粵劇劇本文學探微》、《描寫文選讀》、《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香港短篇小說選2006-2007》、《美哉少年》、《讀書種子》及《傳家之寶》等十多種。
目錄
士象 / 羅貴祥 001
魅影 / 王良和 009
躺臥行動 / 韓麗珠 025
密封,缺口 / 潘國靈 035
小二與美莉 / 陳惠英 043
美莉與小二 / 陳惠英 048
有薯條的地方就有海鷗 / 梁科慶 051
龜兔賽跑 / 海靜 062
紅燈 / 蔡益懷 068
自治的天空──2053地下道雜記 / 朗天 079
針孔攝錄機的防盜風波 / 吳美筠 085
無需要太多 / 張婉雯 099
審死書 / 陳汗 103
微波 / 陳德錦 123
請小心月台空隙 / 鍾國強 136
異問 / 謝曉虹 152
累 / 李維怡 159
時空.少女 / 周蜜蜜 166
白房子 / 王璞 186
尋枕記 / 朵拉 198
荒謬就是所有荒謬事物存在的條件 / 鄭炳南 202
長壽麵之味 / 惟得 218
兄弟 / 周鳳鳴 231
語言學 / 林淇 236
Hi, Dad / 唐睿 246
護河人 / 蓬草 254
失去聯絡 / 鄒文律 263
世界上最虔誠的眼神 / 許榮輝 268
墊子 / 阿谷 272
照相 / 葛亮 276
海豚街上的穿牆貓 / 李梓榮 280
搭棚的一代 / 呂少龍 298
南歸貨車 / 王証恆 309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 黃怡 320
編者簡介 330
作者簡介 331
魅影 / 王良和 009
躺臥行動 / 韓麗珠 025
密封,缺口 / 潘國靈 035
小二與美莉 / 陳惠英 043
美莉與小二 / 陳惠英 048
有薯條的地方就有海鷗 / 梁科慶 051
龜兔賽跑 / 海靜 062
紅燈 / 蔡益懷 068
自治的天空──2053地下道雜記 / 朗天 079
針孔攝錄機的防盜風波 / 吳美筠 085
無需要太多 / 張婉雯 099
審死書 / 陳汗 103
微波 / 陳德錦 123
請小心月台空隙 / 鍾國強 136
異問 / 謝曉虹 152
累 / 李維怡 159
時空.少女 / 周蜜蜜 166
白房子 / 王璞 186
尋枕記 / 朵拉 198
荒謬就是所有荒謬事物存在的條件 / 鄭炳南 202
長壽麵之味 / 惟得 218
兄弟 / 周鳳鳴 231
語言學 / 林淇 236
Hi, Dad / 唐睿 246
護河人 / 蓬草 254
失去聯絡 / 鄒文律 263
世界上最虔誠的眼神 / 許榮輝 268
墊子 / 阿谷 272
照相 / 葛亮 276
海豚街上的穿牆貓 / 李梓榮 280
搭棚的一代 / 呂少龍 298
南歸貨車 / 王証恆 309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 黃怡 320
編者簡介 330
作者簡介 331
序
序
掙扎與遺忘
潘步釗
一
2013和2014兩年,在公在私,竟然都予我不少啟發和聯想。2013年的最後一季,我因為頸椎出了毛病,在醫院進行了一次不算小的手術,向學校告了兩個月病假,六星期內沒有踏出上水區半步。醫生的吩咐比法庭頒令禁制更震懾人心,叫人不敢偷越半步。然而2014年對於香港,變化更大,意義和影響更深遠。政改問題由2013年開始醞釀發酵,到2014年討論,慢慢呈現劍拔弩張之勢、特區政府成立政改小組,到人大定下框架,再到七十九天佔領行動,果真如那個在大學教法律的「政客」所說:香港從此不一樣──只是明顯地,我們的社會沒有因為不一樣而變得更好更快樂更繁榮更平安。這兩年,爭上台前的人物角色紛繁,由勾結地產商的貪污高官、被強令封刀的名醫、刀手伏擊的名編輯,到說流利粗口的小學教師,教我又再想起電影《城南舊事》中,那可愛而單純的小女孩英子,當那為了供弟弟唸書而偷東西的賊問她,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呆呆地,眼神落在無定點的前方,茫然失神地說:「我不知道,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是的,人太多了,於是善惡、是非、黑白、正邪,我們一下子都糊塗迷失了。似乎除了法庭,天下間沒有其他去處。道德和溫情,生命中的無奈和美善,在一個又一個傾斜的晚上流去,只餘下城市生活中的香港人,大家在一邊掙扎,一邊遺忘。
文學方面,受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明報.明藝》和具宗教背景的《阡陌》,先後在這兩年內出現,算是為文學作品發表的平台增添了空間,儘管版面不多,又或者一兩年內就結束了,我們仍然看到文學世界在動盪和叫囂中,努力掙扎,拒絕被遺忘。從文學角度看香港的2013和2014兩年,雖然不像社會事件的動人心魄,但仍然意義深遠,而且充滿暗示,特別是在這二十四個月的首尾之間,兩位具有非一般地位的作家去世。也斯在2013年開始的數天病逝,曾敏之則仙駕於2014年結束後數天。曾老是傳統南來作家,一代名報人,左派超級元老;也斯則是戰後出生,代表七十年代以來,文學本土意識和西方文學影響下,理論與創新等等思潮和主義對香港文學的衝擊與影響。兩人的離去,對於思考香港文學,兼具實質和象徵意義。無論南來或本土、傳統與創新,花落花開,香港文學不管河東河西,憤怒與不憤怒,仍然向前發展,無論哪一個時代,趕往長安的少年仍然多着呢!只是作為反映對象的香港社會,未必以平行共速地向前,風光過處,會颳起如刀的烈風,也會交織纏繞的羅網。生活,彷彿是張沒有終結的考卷,笨手笨腳的城市人被逼拿起筆來,緊蹙眉頭,然後一邊掙扎下筆,一邊又不斷遺忘寫下的答案。這彷彿也成為閱讀這本反映這兩年小說作者藝術情思的進口,我們推門而進,努力去分清海和天,盼望着風光溫度,都亮眼怡人。
二
閱讀2013和2014兩年的香港短篇小說,不一定要循很多人喜歡的套路與習慣,例如「借來的時空」、「消失的空間」、「迷失我城」等一般為論者所喜歡切入的角度。如果客觀世界是多元豐富,反映在作品亦應如此,希望借這本選集展現這兩年間,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形式嘗試和不同年齡層的作者風格,從而拼湊出這兩年的香港短篇小說的創作圖貌。
遺忘,伴隨記憶的追尋,是生命中無奈的輾轉流離,成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追尋和主題。有時我們遺忘了城市的某些東西,可是更多時候,是我們身處的城市在不斷遺忘。選集中鍾國強的《請小心月台空隙》,寫一個配音員文叔死後,妻子努力記憶,想方設法保存,城市卻漸漸遺忘他的聲音,深刻警策,我非常欣賞和喜歡。生活在城市,我們在不斷遺忘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成為被遺忘的一部分。蓬草在《護河人》寫陶大伯在河邊檢拾垃圾,表面是「令他一下子快樂起來,生活像有了意義和目的,有事可做了,不用在家中從早晨呆坐至夜深」,排遣寂寞打發生活,更深藏的是那份不想被遺忘和不能遺忘:「太多的回憶,從四方八面重重的壓下來,陶大伯的頭昏沉沉⋯⋯猛然一抖身子,他走出屋外,走到河邊」。小說末尾,陶大伯回憶起童年時父母與他在河邊散步,甚至在河邊認識了後來的妻子。護河的象徵意義至此豁然可讀,最後陶大伯失足死在自己守護的河中,又變成寓意豐富的暗示,悲情深刻。相比作者在這兩年內發表的其他小說,例如《遺忘的瓶子》和《美麗的家鄉》,以這一篇最觸動編者。唐睿的《Hi,Dad》把生命和生活的流動與身不由己,在為人子亦為人父的角色疊置中,表現出相當的力度。這種對生命和歲月的悠悠思索,相似的作品還有惟得的《長壽麵之味》和朵拉的《尋枕記》,而且一樣是集中而豐富地運用象徵的手法,引發聯想和感覺。王良和《魅影》的題目定得很好,幾乎把小說要表現的都說了,而且滿有質感。大家都活在情緒、壓力、暴烈等精神陰影下,作者既寫童年居住公屋時,智力不及正常人的鄰居阿全,末尾重筆寫患精神病的弟弟和母親的死,作者自己亦困擾在似有若無的情緒病中。寫夢中阿全妻子把孩子擲下街的小片段,更加令作品一下子激奔到高點,「魅影」不但廣闊難逃,而且可以暴烈傷人,驚嚇十足。
歲月游移,卻沒有帶走生命的點點記憶,反而在某些人生際遇的渡頭,會或顯或隱地觸動,像開動密室的機關,通向回憶的大道。王璞的《白房子》的故事上溯至「1972年春天」,可是白房子比喻理想生活,觸起作者今天的回憶是:「在四周殘兵敗將般的破屋爛窟中,在一片污泥濁水中,那座亭亭玉立的白房子,孤獨地、幽傷地,閃着怯怯的白光」,別寫幽懷,不是很明顯嗎?這樣一種年輕歲月與眼前老去交疊重置的困惑猶疑,在周蜜蜜的《時空.少女》與林淇的《語言學》,都有相近的處理,情慾和愛情故事或者只是一種包裝。至於阿谷的《墊子》則有些不同,多年後重逢,不在回憶,在眼前所激起的聯想推測,簡煉有力,收結後讀者仍有許多參與的空間。
在香港這繁榮急速的都市寫作,城市生活的壓力和迷惘,始終形成枷鎖羅網,任何時期的文學作品的題材和意旨,都會受到影響,這兩年的短篇小說,沒有例外。作者們一邊努力重現城市生活的種種綑綁和壓逼,人的消極和逃避,同時也描畫人們生活在當中,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努力掙扎,尋找出路。潘國靈的《密封,缺口》直接表達城市生活的封閉和困人,手法獨特,在小說的結尾清楚表示要以文字尋找出口。朗天的《自治的天空──2053地下道雜記》運用大量想像,說的卻是眼前現實社會的投影。梁科慶的《有薯條的地方就有海鷗》敘述城市人想逃避生活的壓逼,卻最終要「回去繼續做一隻習慣追逐薯條的海鷗」,掙扎不脫城市的大羅網,情見乎辭。韓麗珠的《躺臥行動》以靜坐示威者為焦點,躺臥是表達,也是處境,在2013和2014這兩個靜坐示威之年,特別矚目。海靜的《龜兔賽跑》,由愛情入到帶哲理性的時間思考,城市人理應別有體會,而讀者的所思所感,當又早已溢出愛情錯摸之外。
在社會和周遭世界的大網,也在生命的大網中掙扎。掙扎不一定是動態的,可以是精神心靈和情感意志的,不過總有一種力量。作者的訴說和表達,有時從城市某些特定人物的處境和情感來完成。這些人物都活在壓逼的社會氣氛或節奏中,羅貴祥的《士象》具體寫出同性戀者,與身邊環境和社會的格格不入,小說有一句:「他那時已經知道,真正的亂是來自外面的力量」,讓讀者清楚聽到小說人物掙扎抗議的聲音。李維怡的《累》,寫城市生活壓人,雖是雙線結構,但寫來相當平實易讀,小說中兩姊妹在末尾同場出現,兩線結會,意旨亦豁然開朗,手法純熟。陳德錦的《微波》雖是以澳門為背景,但作者寫來用心,穿梭時空,歷史的憶昔,與香港的發展和身世,映照相生,可以細味的地方不少。許榮輝《世界上最虔誠的眼神》寫主角拍下放生老婦人的神情,或者正是對這份壓抑感的一種註腳:「老婦人臉上的每一條條紋,都像是一雙合什祈禱的手,姜昕由此好像看到了老婦人一生無窮無盡的苦難和委屈。老婦人所有的苦難和辛酸都捂在她的合什雙手裡了。」
無論直接間接,小說理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所以選集中也挑選了數篇反映現實,甚至是緊扣時事為題材的作品。最明顯的一篇是張婉雯的《無需要太多》,這是先進行訪問,後再寫成的同志小說,人情事地,實有其在,很具反映現實的價值和力量。與羅貴祥《士象》並讀,風格和手法,可以互相展現。陳汗的《審死書》,寫青文書店羅志華的悲劇故事,殘酷現實世界的真人真事,文學人讀了萬千滋味在心頭。作者悼念文化友人,寫來充滿怨憤,語語辛酸,同時為數十年文學飄零冷落而致哀。表達雖多變形,但事關莊嚴,所以篇幅雖為選集眾篇之首,編者仍不忍捨割。寫實之作,當然少不了城市話題,香港社會的關注重點常落在住屋與教育,周鳳鳴的《兄弟》,平實之中,表現了香港人如何受到瘋狂樓價壓逼,一屋難求之苦。至於教育,更是文人作者常掛心懷,在每一年均有相關作品發表。如果說吳美筠的《針孔攝錄機的防盜風波》只是側記學校的某些異化情景,寫來尚見冷靜;鄭炳南的《荒謬就是所有荒謬事物存在的條件》,就肯定是飽含憤懣了,而且批判的筆鋒,直指傳媒和社會的是非不分。雖然沒有道出當前教育的真正困阻,可是為人師者跋前躓後的無奈與悲哀,久在教育界者如我,都點滴在心頭。
除了反映現實的內容,選集中也有一些作品藝術手法獨特,匠心別運。例如蔡益懷的《紅燈》,運用強烈的顏色感覺,為作品烘染出刺人的情感色彩,配合內容和主角人物,比起作者這兩年發表的其他小說如《你幸福嗎》、《稻草人》等,更能感染讀者。謝曉虹的《異問》則一路懸疑神秘,引人追讀;葛亮的《照相》雖不是以香港為題材背景,可是針線細密,情味堪嚼,都是可讀性高的作品。至如鄒文律受可洛同名詩作寫成的《失去聯絡》,寫城市生活中人與人的追尋、重逢與失落,趣味與情思兼具;陳惠英以兩個人物的聚散片段,分別寫成《小二與美莉》和《美莉與小二》,分開兩年,相隔十二個月,在《香港文學》的「小說專號」發表,心思有趣。
文學獎項從來是讓我們發見寫作新星的平台,證之香港文學,歷歷可見。編者在這兩年挑選了四篇得獎小說,既屬情理之宜,也讓讀者印證一下這說法是否合理。除了數篇冠軍作品,編者多選了黃怡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作者由內容到手法,例如密集運用長句突顯鬱悶壓逼感,努力表達在這城市生活的擠壓。我一邊閱讀,一邊不敢忘記年輕人的念茲在茲,永遠唸唸有詞,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文學或社會讀者,都應該注意和重視。至於幾篇冠軍作品,呂少龍的《搭棚的一代》也扣住了「佔中」,角度和情感處理得很好,結尾一句:「他立在遠方尋親的視線瞬間被隔離在一片傘海之外」,或者是佔領、示威、遊行等等激情背後,叫人不忍回視的一個畫面。至於王証恆的《南歸貨車》和李梓榮的《海豚街上的穿牆貓》,前者平實,如評審李銳說的「記錄影片式的生活流」,後者則刻意多用手法,轉換敘事角度等,評審韓麗珠指是「像一個可以隨時變出不同景象的萬花筒」。兩篇分別在不同的重要文獎中奪魁,正可見寫作小說之道,存乎一心,並無定法。
三
任何選集的最後定本,所取作品,難免存有編者主觀成份。擁有挑選決定的權力,任何編者都應該珍惜和自重,選篇即使有很多不同的的標準和考慮,不過全都應在情理之內,不難理解。首要當然是作品的文學水平,對於一本選集,跟一切的比賽與獎項相同,所謂文學水平,其實就是指擁有挑選權力者的眼光和口味。我期望選出來的作品能在不同度向,或者是內容意旨,或者是手法技巧,或者是作者情思,予我觸動或思考。挑選作品過程中,形式內容以外,要處理版權的問題,也要照顧篇幅,有時遇到困難阻撓,甚至會被逼放棄選用。身為編者,當然也希望利用這本選集,全面廣泛地反映這兩年內,香港短篇小說的各種形相。可是限於心力和時間,集子中的作品,只以發表在這兩年的文學雜誌和報刊為主;考慮「質」之餘,也期望能「博」,因此每一位作家,只盡量選錄一篇,期望能令多一些不同作家的作品入選,以呈現香港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多樣風格和技巧。
無獨有偶,羅貴祥在《士象》寫:「原來他雙腳從來沒有離開過地面,身體也不曾在半空,那是視象角度的問題。」韓麗珠《躺臥行動》也說:「原來平躺着身子,由下而上地凝視途人,他們的臉龐看起來全都顯得灰暗,鬆弛而且憂心忡忡。」聰明的作者,善於調度和暗示,不同的視象角度,上下左右的凝視,我們看出來的形態、質地、情感和色調,都不一樣。笨拙的編者,閱讀、挑選,然後編定一本雙年小說選集,原理可能也相同。過程中,我除了感慨城市在憤怒掙扎中有太多的遺忘,或許只能憑藉誠實認真的編選態度,為香港文學說一聲:加油!
掙扎與遺忘
潘步釗
一
2013和2014兩年,在公在私,竟然都予我不少啟發和聯想。2013年的最後一季,我因為頸椎出了毛病,在醫院進行了一次不算小的手術,向學校告了兩個月病假,六星期內沒有踏出上水區半步。醫生的吩咐比法庭頒令禁制更震懾人心,叫人不敢偷越半步。然而2014年對於香港,變化更大,意義和影響更深遠。政改問題由2013年開始醞釀發酵,到2014年討論,慢慢呈現劍拔弩張之勢、特區政府成立政改小組,到人大定下框架,再到七十九天佔領行動,果真如那個在大學教法律的「政客」所說:香港從此不一樣──只是明顯地,我們的社會沒有因為不一樣而變得更好更快樂更繁榮更平安。這兩年,爭上台前的人物角色紛繁,由勾結地產商的貪污高官、被強令封刀的名醫、刀手伏擊的名編輯,到說流利粗口的小學教師,教我又再想起電影《城南舊事》中,那可愛而單純的小女孩英子,當那為了供弟弟唸書而偷東西的賊問她,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呆呆地,眼神落在無定點的前方,茫然失神地說:「我不知道,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是的,人太多了,於是善惡、是非、黑白、正邪,我們一下子都糊塗迷失了。似乎除了法庭,天下間沒有其他去處。道德和溫情,生命中的無奈和美善,在一個又一個傾斜的晚上流去,只餘下城市生活中的香港人,大家在一邊掙扎,一邊遺忘。
文學方面,受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明報.明藝》和具宗教背景的《阡陌》,先後在這兩年內出現,算是為文學作品發表的平台增添了空間,儘管版面不多,又或者一兩年內就結束了,我們仍然看到文學世界在動盪和叫囂中,努力掙扎,拒絕被遺忘。從文學角度看香港的2013和2014兩年,雖然不像社會事件的動人心魄,但仍然意義深遠,而且充滿暗示,特別是在這二十四個月的首尾之間,兩位具有非一般地位的作家去世。也斯在2013年開始的數天病逝,曾敏之則仙駕於2014年結束後數天。曾老是傳統南來作家,一代名報人,左派超級元老;也斯則是戰後出生,代表七十年代以來,文學本土意識和西方文學影響下,理論與創新等等思潮和主義對香港文學的衝擊與影響。兩人的離去,對於思考香港文學,兼具實質和象徵意義。無論南來或本土、傳統與創新,花落花開,香港文學不管河東河西,憤怒與不憤怒,仍然向前發展,無論哪一個時代,趕往長安的少年仍然多着呢!只是作為反映對象的香港社會,未必以平行共速地向前,風光過處,會颳起如刀的烈風,也會交織纏繞的羅網。生活,彷彿是張沒有終結的考卷,笨手笨腳的城市人被逼拿起筆來,緊蹙眉頭,然後一邊掙扎下筆,一邊又不斷遺忘寫下的答案。這彷彿也成為閱讀這本反映這兩年小說作者藝術情思的進口,我們推門而進,努力去分清海和天,盼望着風光溫度,都亮眼怡人。
二
閱讀2013和2014兩年的香港短篇小說,不一定要循很多人喜歡的套路與習慣,例如「借來的時空」、「消失的空間」、「迷失我城」等一般為論者所喜歡切入的角度。如果客觀世界是多元豐富,反映在作品亦應如此,希望借這本選集展現這兩年間,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形式嘗試和不同年齡層的作者風格,從而拼湊出這兩年的香港短篇小說的創作圖貌。
遺忘,伴隨記憶的追尋,是生命中無奈的輾轉流離,成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追尋和主題。有時我們遺忘了城市的某些東西,可是更多時候,是我們身處的城市在不斷遺忘。選集中鍾國強的《請小心月台空隙》,寫一個配音員文叔死後,妻子努力記憶,想方設法保存,城市卻漸漸遺忘他的聲音,深刻警策,我非常欣賞和喜歡。生活在城市,我們在不斷遺忘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成為被遺忘的一部分。蓬草在《護河人》寫陶大伯在河邊檢拾垃圾,表面是「令他一下子快樂起來,生活像有了意義和目的,有事可做了,不用在家中從早晨呆坐至夜深」,排遣寂寞打發生活,更深藏的是那份不想被遺忘和不能遺忘:「太多的回憶,從四方八面重重的壓下來,陶大伯的頭昏沉沉⋯⋯猛然一抖身子,他走出屋外,走到河邊」。小說末尾,陶大伯回憶起童年時父母與他在河邊散步,甚至在河邊認識了後來的妻子。護河的象徵意義至此豁然可讀,最後陶大伯失足死在自己守護的河中,又變成寓意豐富的暗示,悲情深刻。相比作者在這兩年內發表的其他小說,例如《遺忘的瓶子》和《美麗的家鄉》,以這一篇最觸動編者。唐睿的《Hi,Dad》把生命和生活的流動與身不由己,在為人子亦為人父的角色疊置中,表現出相當的力度。這種對生命和歲月的悠悠思索,相似的作品還有惟得的《長壽麵之味》和朵拉的《尋枕記》,而且一樣是集中而豐富地運用象徵的手法,引發聯想和感覺。王良和《魅影》的題目定得很好,幾乎把小說要表現的都說了,而且滿有質感。大家都活在情緒、壓力、暴烈等精神陰影下,作者既寫童年居住公屋時,智力不及正常人的鄰居阿全,末尾重筆寫患精神病的弟弟和母親的死,作者自己亦困擾在似有若無的情緒病中。寫夢中阿全妻子把孩子擲下街的小片段,更加令作品一下子激奔到高點,「魅影」不但廣闊難逃,而且可以暴烈傷人,驚嚇十足。
歲月游移,卻沒有帶走生命的點點記憶,反而在某些人生際遇的渡頭,會或顯或隱地觸動,像開動密室的機關,通向回憶的大道。王璞的《白房子》的故事上溯至「1972年春天」,可是白房子比喻理想生活,觸起作者今天的回憶是:「在四周殘兵敗將般的破屋爛窟中,在一片污泥濁水中,那座亭亭玉立的白房子,孤獨地、幽傷地,閃着怯怯的白光」,別寫幽懷,不是很明顯嗎?這樣一種年輕歲月與眼前老去交疊重置的困惑猶疑,在周蜜蜜的《時空.少女》與林淇的《語言學》,都有相近的處理,情慾和愛情故事或者只是一種包裝。至於阿谷的《墊子》則有些不同,多年後重逢,不在回憶,在眼前所激起的聯想推測,簡煉有力,收結後讀者仍有許多參與的空間。
在香港這繁榮急速的都市寫作,城市生活的壓力和迷惘,始終形成枷鎖羅網,任何時期的文學作品的題材和意旨,都會受到影響,這兩年的短篇小說,沒有例外。作者們一邊努力重現城市生活的種種綑綁和壓逼,人的消極和逃避,同時也描畫人們生活在當中,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努力掙扎,尋找出路。潘國靈的《密封,缺口》直接表達城市生活的封閉和困人,手法獨特,在小說的結尾清楚表示要以文字尋找出口。朗天的《自治的天空──2053地下道雜記》運用大量想像,說的卻是眼前現實社會的投影。梁科慶的《有薯條的地方就有海鷗》敘述城市人想逃避生活的壓逼,卻最終要「回去繼續做一隻習慣追逐薯條的海鷗」,掙扎不脫城市的大羅網,情見乎辭。韓麗珠的《躺臥行動》以靜坐示威者為焦點,躺臥是表達,也是處境,在2013和2014這兩個靜坐示威之年,特別矚目。海靜的《龜兔賽跑》,由愛情入到帶哲理性的時間思考,城市人理應別有體會,而讀者的所思所感,當又早已溢出愛情錯摸之外。
在社會和周遭世界的大網,也在生命的大網中掙扎。掙扎不一定是動態的,可以是精神心靈和情感意志的,不過總有一種力量。作者的訴說和表達,有時從城市某些特定人物的處境和情感來完成。這些人物都活在壓逼的社會氣氛或節奏中,羅貴祥的《士象》具體寫出同性戀者,與身邊環境和社會的格格不入,小說有一句:「他那時已經知道,真正的亂是來自外面的力量」,讓讀者清楚聽到小說人物掙扎抗議的聲音。李維怡的《累》,寫城市生活壓人,雖是雙線結構,但寫來相當平實易讀,小說中兩姊妹在末尾同場出現,兩線結會,意旨亦豁然開朗,手法純熟。陳德錦的《微波》雖是以澳門為背景,但作者寫來用心,穿梭時空,歷史的憶昔,與香港的發展和身世,映照相生,可以細味的地方不少。許榮輝《世界上最虔誠的眼神》寫主角拍下放生老婦人的神情,或者正是對這份壓抑感的一種註腳:「老婦人臉上的每一條條紋,都像是一雙合什祈禱的手,姜昕由此好像看到了老婦人一生無窮無盡的苦難和委屈。老婦人所有的苦難和辛酸都捂在她的合什雙手裡了。」
無論直接間接,小說理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所以選集中也挑選了數篇反映現實,甚至是緊扣時事為題材的作品。最明顯的一篇是張婉雯的《無需要太多》,這是先進行訪問,後再寫成的同志小說,人情事地,實有其在,很具反映現實的價值和力量。與羅貴祥《士象》並讀,風格和手法,可以互相展現。陳汗的《審死書》,寫青文書店羅志華的悲劇故事,殘酷現實世界的真人真事,文學人讀了萬千滋味在心頭。作者悼念文化友人,寫來充滿怨憤,語語辛酸,同時為數十年文學飄零冷落而致哀。表達雖多變形,但事關莊嚴,所以篇幅雖為選集眾篇之首,編者仍不忍捨割。寫實之作,當然少不了城市話題,香港社會的關注重點常落在住屋與教育,周鳳鳴的《兄弟》,平實之中,表現了香港人如何受到瘋狂樓價壓逼,一屋難求之苦。至於教育,更是文人作者常掛心懷,在每一年均有相關作品發表。如果說吳美筠的《針孔攝錄機的防盜風波》只是側記學校的某些異化情景,寫來尚見冷靜;鄭炳南的《荒謬就是所有荒謬事物存在的條件》,就肯定是飽含憤懣了,而且批判的筆鋒,直指傳媒和社會的是非不分。雖然沒有道出當前教育的真正困阻,可是為人師者跋前躓後的無奈與悲哀,久在教育界者如我,都點滴在心頭。
除了反映現實的內容,選集中也有一些作品藝術手法獨特,匠心別運。例如蔡益懷的《紅燈》,運用強烈的顏色感覺,為作品烘染出刺人的情感色彩,配合內容和主角人物,比起作者這兩年發表的其他小說如《你幸福嗎》、《稻草人》等,更能感染讀者。謝曉虹的《異問》則一路懸疑神秘,引人追讀;葛亮的《照相》雖不是以香港為題材背景,可是針線細密,情味堪嚼,都是可讀性高的作品。至如鄒文律受可洛同名詩作寫成的《失去聯絡》,寫城市生活中人與人的追尋、重逢與失落,趣味與情思兼具;陳惠英以兩個人物的聚散片段,分別寫成《小二與美莉》和《美莉與小二》,分開兩年,相隔十二個月,在《香港文學》的「小說專號」發表,心思有趣。
文學獎項從來是讓我們發見寫作新星的平台,證之香港文學,歷歷可見。編者在這兩年挑選了四篇得獎小說,既屬情理之宜,也讓讀者印證一下這說法是否合理。除了數篇冠軍作品,編者多選了黃怡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作者由內容到手法,例如密集運用長句突顯鬱悶壓逼感,努力表達在這城市生活的擠壓。我一邊閱讀,一邊不敢忘記年輕人的念茲在茲,永遠唸唸有詞,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文學或社會讀者,都應該注意和重視。至於幾篇冠軍作品,呂少龍的《搭棚的一代》也扣住了「佔中」,角度和情感處理得很好,結尾一句:「他立在遠方尋親的視線瞬間被隔離在一片傘海之外」,或者是佔領、示威、遊行等等激情背後,叫人不忍回視的一個畫面。至於王証恆的《南歸貨車》和李梓榮的《海豚街上的穿牆貓》,前者平實,如評審李銳說的「記錄影片式的生活流」,後者則刻意多用手法,轉換敘事角度等,評審韓麗珠指是「像一個可以隨時變出不同景象的萬花筒」。兩篇分別在不同的重要文獎中奪魁,正可見寫作小說之道,存乎一心,並無定法。
三
任何選集的最後定本,所取作品,難免存有編者主觀成份。擁有挑選決定的權力,任何編者都應該珍惜和自重,選篇即使有很多不同的的標準和考慮,不過全都應在情理之內,不難理解。首要當然是作品的文學水平,對於一本選集,跟一切的比賽與獎項相同,所謂文學水平,其實就是指擁有挑選權力者的眼光和口味。我期望選出來的作品能在不同度向,或者是內容意旨,或者是手法技巧,或者是作者情思,予我觸動或思考。挑選作品過程中,形式內容以外,要處理版權的問題,也要照顧篇幅,有時遇到困難阻撓,甚至會被逼放棄選用。身為編者,當然也希望利用這本選集,全面廣泛地反映這兩年內,香港短篇小說的各種形相。可是限於心力和時間,集子中的作品,只以發表在這兩年的文學雜誌和報刊為主;考慮「質」之餘,也期望能「博」,因此每一位作家,只盡量選錄一篇,期望能令多一些不同作家的作品入選,以呈現香港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多樣風格和技巧。
無獨有偶,羅貴祥在《士象》寫:「原來他雙腳從來沒有離開過地面,身體也不曾在半空,那是視象角度的問題。」韓麗珠《躺臥行動》也說:「原來平躺着身子,由下而上地凝視途人,他們的臉龐看起來全都顯得灰暗,鬆弛而且憂心忡忡。」聰明的作者,善於調度和暗示,不同的視象角度,上下左右的凝視,我們看出來的形態、質地、情感和色調,都不一樣。笨拙的編者,閱讀、挑選,然後編定一本雙年小說選集,原理可能也相同。過程中,我除了感慨城市在憤怒掙扎中有太多的遺忘,或許只能憑藉誠實認真的編選態度,為香港文學說一聲:加油!
內容連載
士象1
羅貴祥
我困頓在狹小的這一方,無法跨越彼岸,卻被誤為,是在守衛這裡的核心價值。
從巨幅玻璃幕牆外望,沿岸邊都是圍了木板的黃泥地建築地盤,星期天還有不少穿戴了黃色頭盔、紅黃橫條反光背心的工人在趕做工程。泥頭車緩慢的進進出出,但有數十米的距離與巨幅玻璃的阻隔,這邊完全聽不到地盤的噪嚷,由高處看也感覺不着那邊的躁急與繁亂。他沒有特別留意海港的景色,只知道今天的視野難得地清晰。天的藍,讓這個本已巨型的玻璃建築物顯得更宏大。Alex從三樓的展廊,沿着外圍一直往地面的出口走去。他前前後後都是人,卻沒有逼壓的感覺。是樓底高,還是因為視野沒有遮擋眼睛可以任意望得好遠,他不知道。Alex只循着路標、圍繩與工作人員的指示,與四周的人群往同一個方向走去,像朝 聖者的隊伍。
他那一刻覺得自己猶如在一頭巨大的玻璃大象之內。
Alex後來想,這麼近海,為甚麼那時他沒有浮起鯨魚的形象。或者,他不是善泳者。其實,他怕海,怕它的無際與無邊,完全超出他的想像疆界。又或者,那時刻四方的朝聖者,絡鐸的步伐是這樣整潔,一致地踏着劃好的界線,是穩固的陸地行走的生物,就如秩序井然的大象行列。是安靜平和、卻遲慢又體積龐然的溫馴的獸。
他後來告訴G,其實那天他還在生氣,無謂的爭論,既沒有任何結果,又完全擾亂了他的情緒。Alex也因為自己太容易被毫無道理的說話困擾,而生自己的氣。內心質問,為甚麼我不可以對陌生人有意或不在意的言語傷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全不放在心上?我為甚麼這樣笨,生無謂的氣?直至他無故地浮起象的聯想,波動的心情就隨即平復下來,甚至開始感到愉悅舒暢。
是大象拯救了你。G這麼回應。不過,小心,是不是象的巨大重量,把一切都壓抑下去了。還有,你想想,象遺下的糞便,有多龐大,好難清理!
Alex的愉悅心情沒有受G的調侃影響。他的大象是沒有重量、不受地心引力左右的,即使牠也不是曉飛的象。
羅貴祥
我困頓在狹小的這一方,無法跨越彼岸,卻被誤為,是在守衛這裡的核心價值。
從巨幅玻璃幕牆外望,沿岸邊都是圍了木板的黃泥地建築地盤,星期天還有不少穿戴了黃色頭盔、紅黃橫條反光背心的工人在趕做工程。泥頭車緩慢的進進出出,但有數十米的距離與巨幅玻璃的阻隔,這邊完全聽不到地盤的噪嚷,由高處看也感覺不着那邊的躁急與繁亂。他沒有特別留意海港的景色,只知道今天的視野難得地清晰。天的藍,讓這個本已巨型的玻璃建築物顯得更宏大。Alex從三樓的展廊,沿着外圍一直往地面的出口走去。他前前後後都是人,卻沒有逼壓的感覺。是樓底高,還是因為視野沒有遮擋眼睛可以任意望得好遠,他不知道。Alex只循着路標、圍繩與工作人員的指示,與四周的人群往同一個方向走去,像朝 聖者的隊伍。
他那一刻覺得自己猶如在一頭巨大的玻璃大象之內。
Alex後來想,這麼近海,為甚麼那時他沒有浮起鯨魚的形象。或者,他不是善泳者。其實,他怕海,怕它的無際與無邊,完全超出他的想像疆界。又或者,那時刻四方的朝聖者,絡鐸的步伐是這樣整潔,一致地踏着劃好的界線,是穩固的陸地行走的生物,就如秩序井然的大象行列。是安靜平和、卻遲慢又體積龐然的溫馴的獸。
他後來告訴G,其實那天他還在生氣,無謂的爭論,既沒有任何結果,又完全擾亂了他的情緒。Alex也因為自己太容易被毫無道理的說話困擾,而生自己的氣。內心質問,為甚麼我不可以對陌生人有意或不在意的言語傷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全不放在心上?我為甚麼這樣笨,生無謂的氣?直至他無故地浮起象的聯想,波動的心情就隨即平復下來,甚至開始感到愉悅舒暢。
是大象拯救了你。G這麼回應。不過,小心,是不是象的巨大重量,把一切都壓抑下去了。還有,你想想,象遺下的糞便,有多龐大,好難清理!
Alex的愉悅心情沒有受G的調侃影響。他的大象是沒有重量、不受地心引力左右的,即使牠也不是曉飛的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26折$127
-
新書79折$387
-
新書79折$388
-
新書85折$417
-
新書88折$431
-
新書9折$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