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什麼要讀日本觀點的東南亞史?
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資深編輯
2014 年 5 月,我在咖啡店收到當時的總編馬力歐寄來的一封信:「我們有個朋友在緬甸,打算做緬甸週報,我會請你當窗口去聯繫,你覺得呢?」
當時我對緬甸的認識只有翁山蘇姬和中緬邊界衝突,對這顆東協未來之星幾乎一無所知,神奇的是,當回覆「可以試試看」,就迅速接到一通從仰光打來的電話──這便是《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的源起。
這趟前往「富饒之國」的旅程,讓我見證一個處女地在開放後,各國是如何插旗進駐,也經歷台灣國合會在緬甸開設海外辦事處、谷歌翻譯緬甸文正式上線、翁山蘇姬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執政,更別說二○一五年仰光證交所、首間肯德基(KFC)開幕兩件大事,當然,也學得如何在餐廳點菜和與計程車司機喊價的小撇步。
而不管是整理新聞或與駐緬作者閒聊,都無法忽視日本在緬甸的影響力;凡舉啤酒、汽車或投資標的,皆可見其布局的影子,例如仰光證交所是由國營的緬甸經濟銀行(Myanma Economic Bank),和日本大和研究中心(Daiwa Institute of Research)及日本交易所集團(Japan Ex-change
Group)共同創立。除緬甸外,日本與東協多國也都有官方或民間互動,深耕程度不容小覷。
究竟為什麼日本與東南亞如此緊密?是為了制衡中國,抑或有其歷史背景?
從二戰入侵東南亞到促進區域繁榮有功
關於這個疑問,本書《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給了清楚的答案,作者岩崎育夫透過歷史回顧和經貿數據爬梳,呈現日本和東南亞的互動。從十六世紀末恰逢明朝海禁政策,為間接取得來自中國的產品與資源,日本商人奔走來往東南亞;又因江戶時代打壓基督徒,使教徒漂洋過海,菲律賓、泰國、越南、柬埔寨遂建立起日本人社區;一戰後,日本企業在東南亞快速發展,二戰期間日本入侵東南亞多國,東南亞更成為補給日軍的大後方;直到近代,日本與東協則轉為在各領域上並肩合作。
日本這種進出東南亞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著深層的南進論思想脈絡。政治學者矢野暢兩部探討南進的巨作《南進的系譜》、《日本的南進史觀》,就盤整了這種源遠流長的南方進出觀。從明治後期對南洋(戰前日本對東南亞的稱呼)的關注與浪漫的南進想像,到大正期實際的經濟投資,最後演變至昭和期軍事占領的大東亞共榮圈,背後都是這套南進論的思想在運作。而殖民地台灣做為進出東南亞的大門,也在南進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近年來,日本與東南亞互動密切:2011 年緬甸改革開放後日本積極搶進,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除了對迪拉瓦(Thilawa)經濟特區提供援助,2013 年 5 月首相安倍晉三訪緬時還一筆勾銷十八億美元債務;2016 年 1 月,緬甸仰光一條電氣化鐵路完成,其中兩台舊電車分別來自大阪和福岡;同年 11 月,緬甸實質最高領袖翁山蘇姬訪日,安倍晉三又表示將提供八千億日圓援助;而目前的「仰光
2040 城市規畫」,也是由日本協力機構 JICA 主導。
日本與緬甸在投資、城市建設、電車等項目合作無間,和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也在安全、長照、交通等領域交流頻繁。
2016 年 11 月馬來西亞首相納吉訪日,日方表示提供兩艘大型巡邏船,並將積極爭取「隆新高鐵」招標案;隔年 6 月,越南總理阮春福接棒赴日,簽訂《日越雙方全面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共同聲明》,日本表示將提供一千億日圓援助,還將培訓一萬名越南看護,以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同年 11
月,話題性十足、且擺盪於中美關係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來到日本,當時安倍又承諾一兆日元經援及低利貸款,項目包括地鐵、防洪計畫,並協助重建受恐怖攻擊影響的馬拉韋市(Marawi)。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018)3 月剛宣布收購Uber東南亞業務的叫車軟體龍頭 Grab,也於去年 8 月宣布新一輪二十五億美元募資的投資者之一為日本汽車製造商 Toyota。
除此之外,日本還擔負起東協區域安全訓練者的責任。2016 年安倍晉三於東協日本高峰會上就表示,目前正訓練來自東協的一千名海上保安員,當時在同一場合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是讚賞日本對促進區域穩定與繁榮有功,並表示東協和日本的交流項目還包括災害管理、海上安全、教育和旅遊。
從福田赳夫到明仁天皇
眾所皆知,戰時企圖在東南亞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曾是日本避而不談的歷史,本書作者岩崎育夫卻未回避,開闢獨立章節〈日本在東南亞的占領統治〉詳實陳述日本戰時於東南亞的「三大蠻橫行徑」,包括新加坡屠殺華僑行動、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和「泰緬鐵路」造成四萬二千人至十二萬五千人因勞務而死的史實。
至於為何這段血淚史並未阻擋日本與東南亞的合作?岩崎育夫是這樣解讀:冷戰時期,東南亞多國諸如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藉著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和投資貿易,與日本保持著緊密交流;冷戰結束後,越南和緬甸等國也為了國內經濟開發事業期待與日本合作。對日本來說,為了經濟上的生存,必須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投資,而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東南亞國家便是最佳對象。根據岩崎育夫書中提供的數據,2014
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金額為三十九億二百三十九萬美金。
除挾著雙方各取所需的情勢,讓日本從二戰期間帶著野心「南進」東南亞,到對東協外交政策轉為援助要角,1977 年的一場外交出訪更定調了日本的轉變。當時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於訪問馬尼拉期間,宣布日本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三大精神:
一、日本不會成為軍事大國,將會致力於為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
二、日本將與東南亞各國構築心連心的相互信賴關係。
三、日本將以對等的立場,支援並配合加強東協各國的堅韌與團結,致力推動東協和印度支那三國的相互理解,促進東南亞全域的和平和繁榮。
這被稱為「福田主義」的三大原則,不只讓全世界放下對日本的提防芥蒂,重新定義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也預告日本與東南亞各國關係將更為緊密。而繼福田赳夫後,2016 年 1 月日本又再度向東南亞傳達和平訊息。
為慶祝建交六十年,高齡八十三歲的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美智子風塵僕僕訪問菲律賓,期間兩人特地前往菲律賓民族英雄黎剎紀念碑(Bantayog ni Jose Rizal)獻花,並赴二戰陣亡將士墓致意。
明仁天皇的菲律賓之行,讓日軍在二戰期間的歷史成為話題,戰時曾為慰安婦的菲律賓婦女,也在天皇所到之處舉牌抗議。明仁此行並未提及慰安婦議題,不過在參訪陣亡將士墓時的致辭中表示:「在先前與菲律賓的戰爭中,犧牲了菲律賓人、美國人、日本人眾多生命,其中菲律賓市內戰還造成許多無辜菲律賓市民受害,我對此常念在心,希望借這次訪問表達心意。」明仁天皇口中的內戰,意指發生於 1945 年 2 月 3
日至 3 月 3 日期間造成十萬人死亡的「馬尼拉戰役」,當時美日兩軍在菲律賓本土作戰,終結了日軍對菲律賓的占領,卻也讓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對東南亞頻頻遞出橄欖枝,從外交斡旋角度自當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意味,以及在南海爭議海域的資源爭奪戰裡不致缺席。但也不能忽略,日本已持續透過半世紀的和平宣告與經貿援助,努力撫平過去留下的傷口。
我們可以從東南亞學到什麼?
日本電視節目《移居世界祕境日本人好吃驚》,內容是以挖掘移居世界各地日本人的故事為主軸,其中一集劇組來到寮國的豐沙里省鳥頭烏村。在這位於中寮邊界的小村落,有個名叫川口良子的小姐,2015 年透過組織「日本之心」被派遣到寮北,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村莊擔任醫療志工。
從福田赳夫、明仁天皇到川口良子,在在都傳達了日本與東南亞的正面交流,岩崎育夫也在書中列出兩點「從東南亞學習的事」:一為東南亞各國的政治體制,讓「民主政治」呈現多元樣貌,二為東南亞國家提供「小國內心世界」的線索,讓世界不再只有大國的聲音。而從本書開頭便強調的印尼立國精神「存異求同」,不只讓民族、宗教、語言、地形相異的東南亞各國透過「東協經濟共同體」團結合作,也是近年烽火四起的世界所能學習的對象。
2017 年,因製作《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專題,我訪問多位在東南亞工作或留學的臺灣年輕人,印象最深的,是即便各國都市都在大興土木,卻仍保有各自特有的食物、服裝、傳統或交通工具:你可在清邁吃到包裹各式香料的泰北香腸,在河內穿上越南國服奧黛,在仰光茶店高歌一曲,或乘吉普尼穿梭馬尼拉街道,而這便是東南亞最有意思之處。
相隔四年,那通開啟這趟「下南洋之旅」的電話已升級成《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接洽超過七十位駐地在東南亞的台商、學生、NGO
工作者、記者、外交官、創業者、背包客、教師、研究人員、學者、自由工作者,也和許多在地媒體朋友結為網友;透過他們的文字和觀察,使東南亞變得更加活靈活現。臺灣目前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這本《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正是值得參考的入門好書,同時也可讓我們思考:能從東南亞學到什麼?尤其臺灣擁有上百萬因工作或婚姻從東南亞各國移居來臺的新住民,我們更不能對這些最熟悉的鄰居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