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有幸參與出版大衛.哈維的許多著作,包括他一九六九年的第一本書和四十七年後的這一本。前者是《地理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哈維在這本書中重塑了地理學者蒐集、分類和詮釋資料的方法,以及據此推斷和建立理論基礎的方法。他做這件事時,借助了一些其他學科,尤其是哲學、統計學和數學。他致力為地理學方法和理論建構引進他所稱的「理性論證的適當學術標準」。這是一本傑作,迅速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哈維在布里斯托大學地理系擔任講師時寫完該著作,而該書出版時,他已經是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和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在經歷了一九六八年騷亂的巴爾的摩,哈維的體驗戲劇性地改變了他的研究重心,開啟了他與馬克思學說的長期關係。他兩年後的文章〈地理學中的革命與反革命理論和貧民區形成的問題〉(本書第一章)彰顯了此一轉變。這篇文章的主題跟他之前的著作大相逕庭,但兩者同樣突顯了哈維的特質:他非常重視一絲不苟地蒐集和分析資料,以及嚴謹地詮釋資料分析結果對理論和實踐的意義。這也是哈維此後著作的一貫特徵。
哈維在第一章的評註中指出,他對巴爾的摩房屋問題起因的見解,贏得市政官員、地主和金融業者的欽佩。他承認,他那一次未有提到他的分析是以馬克思學說為基礎的。他對資本多變本質的研究,後來繼續贏得他批評的資本主義者的稱讚,即使他明確地以馬克思學說為框架也不例外。例如二○一○年出版的《資本之謎》(The Enigma of
Capital),便獲得《金融時報》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與發展》(Finance and Development)的好評。本書第十一章摘錄自《資本之謎》,清晰、精彩地闡述了資本的演變方式,你看完便會明白哈維的分析獲得讚賞的原因。一如他傑出的前輩,哈維在診斷資本危機的成因和資本滅亡的必然性的同時,還能針對資本的歷史和適應力提出敏銳中肯的分析。
在本書的許多精闢見解中,我自己特別喜歡的包括本書第四章有關巴黎之所以興建聖心堂(Sacré-Coeur)的分析,第五章檢視後現代主義時對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闡述,第八章有關牛津汽車工人罷工的評論(從分析地方行動與全球事業之間的緊張關係,轉到仔細檢視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小說),以及本書一再提到的一個主題:過度積累的問題明顯地殃及池魚,導致無節制的城市化,造成許多社會禍害。
哈維漫長的學術生涯成果豐碩,本書集合他迄今每個時期的重要作品,對已熟悉哈維學說的讀者和第一次接觸哈維著作的讀者一樣很有吸引力。
約翰.戴維(John Da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