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史研究專家‧中國近代海權思想與海軍歷史研究先驅王家儉先生之生平與治學述略:
第一個十年,以魏源研究為起點,擴展為近代海軍史研究;
第二個十年,以明清思想史研究為重心,並掌握現代化與區域研究的學術動態;
第三個十年,則分就魏源、思想史、海軍史三大領域,進行總結式的研究。
王家儉教授(1923-2016),安徽省渦陽縣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專攻明清史、中國近現代史,著有專書《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魏源年譜》、《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李鴻章與北洋艦隊》、《洋員與北洋海防建設》等九種,學術論文八十餘篇。
本書由朱鴻、林麗月、劉德美、葉高樹、王淑芬五位歷史學者合著,每位學者各撰一篇明清政治與社會相關論著,並於全書首尾附上〈王家儉教授(1923-2016)的生平與治學〉〈王家儉教授著作目錄〉兩文,紀念王教授對明清史學研究之貢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退休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明史、明代政治史、明清陵寢文化、明清古蹟文物。
林麗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研究專長為明史、明清社會文化史。
劉德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退休,研究專長為西洋上古史、西洋藝術史、清代學術史、西洋古蹟與文物。
葉高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清史。
王淑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明清史、文化史、婦女史、環境史、歷史教育、性別議題與教學。
朱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退休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明史、明代政治史、明清陵寢文化、明清古蹟文物。
林麗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研究專長為明史、明清社會文化史。
劉德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退休,研究專長為西洋上古史、西洋藝術史、清代學術史、西洋古蹟與文物。
葉高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清史。
王淑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明清史、文化史、婦女史、環境史、歷史教育、性別議題與教學。
目錄
王家儉教授(1923-2016)的生平與治學/葉高樹
明初燕王府地點平議/朱鴻
戀戀桑梓:明儒莫旦(1429-1510s)的鄉邦志業/林麗月
清初皖籍修志名家方學成的著述/劉德美
清初諸帝統治「中國」的危機意識/葉高樹
環境的認知與行為:清代官員士紳植樹論述的分析與論評/王淑芬
王家儉教授著作目錄
明初燕王府地點平議/朱鴻
戀戀桑梓:明儒莫旦(1429-1510s)的鄉邦志業/林麗月
清初皖籍修志名家方學成的著述/劉德美
清初諸帝統治「中國」的危機意識/葉高樹
環境的認知與行為:清代官員士紳植樹論述的分析與論評/王淑芬
王家儉教授著作目錄
內容連載
【王家儉教授(1923-2016)的生平與治學】/葉高樹
史學界有關晚清思想家魏源(1794-1856)的研究,用力最深、成果最豐的學者,當推王家儉教授。對王先生而言,研究魏源及其相關問題,是學術生涯的起點,研究工作的重心,更開啟對海權思想、近代海軍史,以及明清思想史的興趣,進而從海防思想的形成與新式海軍的創建,以及傳統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探討近代中國的變局。
一、求學與任教
王家儉先生,安徽省渦陽縣殷廟集人,1923年8月28日生。幼年時期,就讀於渦陽縣立第三十一小學;畢業前後,抗戰軍興,無法繼續升學,只得改入舊式私塾。延滯數年,始再入學,先後就讀於宿縣縣立初中、私立徐州高級中學、安徽省立第五臨中。抗戰勝利,執教於渦陽縣立城中小學、渦陽縣中孫店分部等校;1947年,改任宿縣符離集第一中心小學教務主任。是年8月,隨友人來臺旅遊,旋因中國局勢動盪,交通受阻,乃決意在臺求學。
1948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理化系,一年後轉入史地系。1949年4月6日,「四六事件」發生,時軍隊進入師範學院逮捕學生,先生亦受牽連,與其他住宿同學二百餘人同時被捕,兩周後始獲釋放。同年8月,復為同學李某構陷,再度被捕,當局以「錯抓不能錯放」為由,送往內湖新生總隊感訓,這次更遭囚禁年餘,直到1951年6月方得釋回,並准予復學。關於「四六事件」,曾撰寫〈揭開四六事件的神秘面紗〉、〈四六事件難忘的傷痕〉、〈當年師院生:話說四六事件〉諸文,在《聯合報》(1997.6)批露;對於「白色恐怖」,另以〈我所經歷的白色恐怖〉為題,在溫哥華《明報》(1995.5)發表。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亦接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訪問,題為〈王家儉先生訪問紀錄〉,刊載於《口述歷史》第9期(1999.6)。
1953年7月,自史地系畢業,即被聘至桃園縣楊梅中學執教;1957年8月,轉往新竹縣省立新竹中學。雖然在中學任教,先生不曾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加上大學同班同學呂實強先生(1927-2011)的鼓勵,復於1960年6月考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隨指導教授李宗侗先生(1895-1974)繼續深造。1963年7月,以《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一文獲碩士學位,旋應聘回師大母系服務,展開學術研究工作。
史學界有關晚清思想家魏源(1794-1856)的研究,用力最深、成果最豐的學者,當推王家儉教授。對王先生而言,研究魏源及其相關問題,是學術生涯的起點,研究工作的重心,更開啟對海權思想、近代海軍史,以及明清思想史的興趣,進而從海防思想的形成與新式海軍的創建,以及傳統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探討近代中國的變局。
一、求學與任教
王家儉先生,安徽省渦陽縣殷廟集人,1923年8月28日生。幼年時期,就讀於渦陽縣立第三十一小學;畢業前後,抗戰軍興,無法繼續升學,只得改入舊式私塾。延滯數年,始再入學,先後就讀於宿縣縣立初中、私立徐州高級中學、安徽省立第五臨中。抗戰勝利,執教於渦陽縣立城中小學、渦陽縣中孫店分部等校;1947年,改任宿縣符離集第一中心小學教務主任。是年8月,隨友人來臺旅遊,旋因中國局勢動盪,交通受阻,乃決意在臺求學。
1948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理化系,一年後轉入史地系。1949年4月6日,「四六事件」發生,時軍隊進入師範學院逮捕學生,先生亦受牽連,與其他住宿同學二百餘人同時被捕,兩周後始獲釋放。同年8月,復為同學李某構陷,再度被捕,當局以「錯抓不能錯放」為由,送往內湖新生總隊感訓,這次更遭囚禁年餘,直到1951年6月方得釋回,並准予復學。關於「四六事件」,曾撰寫〈揭開四六事件的神秘面紗〉、〈四六事件難忘的傷痕〉、〈當年師院生:話說四六事件〉諸文,在《聯合報》(1997.6)批露;對於「白色恐怖」,另以〈我所經歷的白色恐怖〉為題,在溫哥華《明報》(1995.5)發表。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亦接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訪問,題為〈王家儉先生訪問紀錄〉,刊載於《口述歷史》第9期(1999.6)。
1953年7月,自史地系畢業,即被聘至桃園縣楊梅中學執教;1957年8月,轉往新竹縣省立新竹中學。雖然在中學任教,先生不曾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加上大學同班同學呂實強先生(1927-2011)的鼓勵,復於1960年6月考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隨指導教授李宗侗先生(1895-1974)繼續深造。1963年7月,以《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一文獲碩士學位,旋應聘回師大母系服務,展開學術研究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57折$160
-
新書78折$218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85折$238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