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
「從『有福的(אשרי)』詩篇看《詩篇》第五卷的架構和神學」(論文原名),是湯士文老師於2015年11月19日向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呈交的博士論文;經本院研究生課程委員會委任校內和校外兩名教授分別評審,並於2016年2月1日通過口試答辯,然後於6月25日中國神學研究院四十周年院慶畢業典禮上,獲頒授哲學博士學位。士文老師完成自2011年在中神的學習以後,繼續他在杭州浙江神學院的教學事奉,為中國教會栽培新一代的年輕領袖。
湯博士的論文靈活運用了近代聖經正典研究的方法進路,從六首「有福的(אשרי)」詩篇作為焦點,深入探討《詩篇》「卷五」(第107至150篇)的文學結構和神學題旨。湯博士不但能夠帶著獨立批判思考,來融會貫通西方學者的豐富詮釋和論述;他更指出在《詩篇》這最後的壓軸部分,「有福的」主題從慣常集中於敬虔的個人之上,刻意地漸漸轉移到被擄回歸後的群體之中,從而對猶大歷史大衛王朝的終結,作出信仰神學的反省與前瞻。湯博士的立論中肯清晰,並且仔細列出詳盡準確的外文書目和腳注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方便跟進研究。
士文校友是中國神學研究院哲學博士課程的初熟之果。在校期間,他幾乎每天早上都是頭一個抵達圖書館,晚上最後一個離開。能夠在七年期限前完成論文順利畢業,我們都見證上主信實的厚恩。懇求父神保守帶領,讓士文校友的努力成果付梓後,成為更多人的祝福激勵,榮耀基督。
李思敬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林高傑德教席教授
張序
在一篇結集近代詩篇學術研究的文集中,一位學者記敘他第一次讀到美國學者Gerald Wilson提出的主張,就是現存舊約聖經中的詩篇,除了是一百五十首獨立的作品外,更是一部經刻意編排、按著一個骨幹情節排列的整體作品。他形容當時他的心情是「既震驚又肅敬(shock and awe)」。 我相信,同樣驚為天人的反應,也可用以形容湯士文在聽畢Gerald Wilson 的演講後的反應。
而那一場的演講亦埋下了他日後在讀博的時候以此為他的研究題目。
的確,Wilson提出的理論,在歐美的聖經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風行一時,直到現在仍是熾熱討論的課題;在以華文研究寫作的圈子中,卻仍然只是屬於起步發展。除了個別著述外, 以華文討論相關課題的作品仍是鳳毛鱗角,而湯博士的論文,確是將《詩篇》的華文研究推前了一步。
湯博士的論文能緊貼其時的學術發展,在可能的範圍中參考了各種不同的文獻,再加上仔細的閱讀《詩篇》的文本,論證第五卷的《詩篇》中出現的所謂「有福的」詩篇的重要性—它們既分佈在該卷書中的重要位置,亦與卷五中的詩歌在思想及用字上互相呼應,串連起來成為這一卷書的主調。湯博士的論文指出,若要恰當的理解這三十九首詩歌(第107到145篇)的目的,不可忽視這些「有福的」詩所描劃出的信仰面貌。甚至,湯博士的论文更嘗試指出這樣的神學議程對於身處被擄回歸處境的以色列民有莫大的意義。在這初步的建議上,盼望他日湯博士能再詳述,好能更立體的呈現詩篇卷五的信息。
甚欣看到這篇論文的出版,也盼望它能燃起更多華人學者研讀《詩篇》的興趣。
張智聰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二0一七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