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以瑞士茵佳汀為主題的中文書~以東方人的黑眼珠記錄茵佳汀的不同光影。
◎作者久居瑞士,經常拜訪美境聖地茵佳汀,本書為因此而撰寫的深度旅遊書。
◎配合三十幀彩照,訴說作者豐富繽紛的旅遊感懷及當地軼事傳說。
◎作者以文字向山水人文致敬,也是對讀者的邀約:登高行遠,觀照內在。
茵佳汀,瑞士東南部的「茵河花園」,乃是多瑙河支流茵河上游的高山谷地。該區分上、下兩地,有聖莫里茨等各具特色的樸雅村鎮。赫曼赫塞、托馬斯曼、普魯斯特、尼采等歷史人物都留下了遊記。
茵佳汀豐潤的人文無需刻意尋找,它就像山上的清新空氣,讓人自自然然吸入而神清氣爽。那不只在於古蹟或美術館的多寡,而更顯現於尋常生活中,在小鎮的石板上、木屋的窗台前,是小巷轉彎處一株老松倚著斑駁的石牆。
慕靄山頂的散步路徑在冬季時每隔數公尺立有木牌,上面書寫名言佳句,例如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旅行的真正收穫不在發現新的景色,而在發覺新的視野。」
石打翠,一個小森林區,林中藏一小湖,明淨幽美,夏季的石打翠水柔山青,美得真像一個夢;
汐芷,位於茵河谷地上源,左擁汐芷湖,右枕思瓦帕嫩湖,兩側高山聳立,峰頂常見積雪,即使盛夏,也清幽涼爽;
聖莫里茨,海拔1856公尺的山中小鎮,舉辦過冬季奧運,一個前有湖、後有山的世外桃源,又是一個貴氣奢華的金粉世界,頂尖的名品店一家挨一家拉開門面較勁爭放;
……
同樣的山水,在不同的季節和天候下會有不同的氣象,每回觀看的角度和心情也不一樣,因而總有不同的體悟。我們常認為自然景觀恆長不變,其實它的消長變化比我們想像的快速強烈--一次次走在山中,漸漸累積了些經驗和感受,把它寫下來,以紀念與茵佳汀的因緣際遇,也算是對山水的一星點回饋--我們取之於大自然的太多了!
歡迎跟著本書一起來到瑞士的高山美境,感受水秀山明,觀賞一幕幕大塊錦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小川
生於台灣,長於嘉義。曾任雜誌編輯與報社記者,後赴歐洲留學,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SNF)贊助出版。
目前旅居瑞士,在大學任教,也在小學開課。
陳小川
生於台灣,長於嘉義。曾任雜誌編輯與報社記者,後赴歐洲留學,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SNF)贊助出版。
目前旅居瑞士,在大學任教,也在小學開課。
目錄
自序
石打翠
地圖
懷抱汐芷
聖莫里茨 一則傳奇
湖光山影
塞崗提尼
高山牧場
秋水
雪的顏色
哭泣的冰河
山水之外
山的孩子
國慶日在山上
有機牧場作鄰居
萋萋芳草
後記
茵佳汀簡圖
原文地名與中文譯名對照表
石打翠
地圖
懷抱汐芷
聖莫里茨 一則傳奇
湖光山影
塞崗提尼
高山牧場
秋水
雪的顏色
哭泣的冰河
山水之外
山的孩子
國慶日在山上
有機牧場作鄰居
萋萋芳草
後記
茵佳汀簡圖
原文地名與中文譯名對照表
序
作者序
第一次聽說茵佳汀這個地方,是我在巴黎唸書時。朋友HK寄來一張風景明信片,說他在茵佳汀度假。卡片上,青翠的近山與白雪罩頂的遠山在藍天下微笑;前方一條小徑,邀約似的,宛延伸向群山的懷抱。我把卡片貼在宿舍房間的牆上,偶爾看一眼,發陣呆。在我每日擠地鐵、跑圖書館、趕寫論文的求學生活裡,它有如一扇窗,敞開向一個清亮明淨的山的世界。
後來我回到瑞士,HK帶我去茵佳汀,那是我們婚後的某個夏日。進入山區後,空氣明顯變得清涼,林蔭下甚至還有殘雪。蓊鬱的樹林隨山坡往上爬,爬到一定高度後,留下嶙峋的岩石、青苔和勁草,在疾風裡地老天荒。我心想,HK要帶我去什麼樣的地方呢?車子在山道上左彎右拐,上坡下坡,經過了一些小小的村落。個把鐘頭後,HK在一個小坡盡頭停車,對我說:「我們到了。」我彷彿從夢中醒來,左右看了看,並不見屋子呀!他走下車,解開路旁一個木柵門的繩索,我這才注意到斜坡下方幾株杉樹後的磚瓦灰牆。屋子是山區常見的樣式,簡單樸實。HK的外婆晚年時常來這裡,現在子孫們輪流使用並維護。正門牆上有句拉丁文格言,我讀後正要問HK,轉身卻不見人影。我繞到屋子後方,見他坐在花園裡一個低矮的石牆上,面對大片的草地和起伏綿延的山峰。我走到他身邊時聽到他說:「你知道我為什麼總愛來這裡了吧!」我沒說話,輕輕嘆了口氣。旅途的顛簸疲累倏忽都沒了,我感到平靜與恬然。
我已喜歡上這地方了。
茵佳汀的山水很難不讓人著迷。我徜徉其中,單純的,好奇的,像孩子奔跑於春天的草地上。我一點一點去認識茵佳汀,包括它的氣候、村鎮,它的高度。我一步步走向它的山谷山峰,從近的地方開始,逐漸走遠一些、高一點。夏天時我把走得疲累的雙腳伸入溪水裡,體驗刺刺麻麻的冰涼;冬天我努力在雪地上走得優雅,羨慕地看著別人輕鬆滑著雪翹飛去。山中健行其實很累人,遊山玩水並不總是愜意輕鬆,光有興致不夠,還需要體力和裝備。當我爬坡爬得十步一停、五步一喘時,我深深敬畏山的高深難測,迷惑於它的詭異多變;我意識到自己的體力狀況,局限和潛能。於是我換上又厚又牢的鞋子,背起輕便的背包,帶著風雨不透的外套出門。漸漸地,我選購衣服用品的考量也變了:舒適實用為先,外觀樣式其次。
我尤其認識到,鞋子不應該限制甚至折磨雙腳,而是保護雙腳走得更遠。我遠非真正的登山者,更不想征服哪座山峰,只單純地喜愛山中的清越寧靜。有時我走得精疲力盡,心想再也不爬山了,但隔天一早看太陽照著山頂,我又一股勁跳起來問HK:「我們今天去哪兒?」爬山的一個最大收穫是:透過體能上的提昇而獲得內心的充實感。疲累時也就再沒有精神去胡思亂想了――晚上能舒服地躺下來飽睡一覺,那真是莫大的幸福!
後來我才知道,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是馳名遠近的旅遊勝地。原來茵佳汀又分上、下兩區,我們住的地方屬上茵佳汀。原來茵佳汀不僅有聖莫里茨,還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樸雅村鎮。小鎮裡總有幾棟房子氣宇不凡,讓人驚喜。走近一看,更是一驚,屋子與某位名人有著淵源。茵佳汀原來與太多響亮的名字連在一起。赫曼赫塞、托馬斯曼、普魯斯特、尼采等人還留下了遊記文章。如果我之前知道這些,會不會不自覺地在山水中尋找前人的足跡呢?
山明水秀之地自然人文匯集。茵佳汀豐潤的人文無需刻意尋找,它就像山上的清新空氣,讓人自自然然吸入而神清氣爽。那不只在於古蹟或美術館的多寡,而更顯現於尋常生活中,在小鎮的石板上、木屋的窗台前,是小巷轉彎處一株老松倚著斑駁的石牆。
茵佳汀的發展與旅遊觀光密不可分。如何在追求商業利益之時不忘維護自然,這是個大題目。但「人為」背後所抱持的態度和所具有的素質,往往是在小事情中顯露。茵佳汀的國家公園沒有巨大的牌樓,沒有張牙舞爪的售票亭,入口非但不起眼,而且小得僅容一人通過。也許有些人期待的是「氣派」和「壯觀」,但這裡似乎提醒遊「客」勿喧賓奪主,進入「自然公園」之前先得變得謙卑與安靜。
觀光事業在茵佳汀幾乎無所不在,要能做到貼心周到而不俗濫不露骨,需要有厚底子的功夫。慕靄山頂的散步路徑在冬季時每隔數公尺立有木牌,上面書寫著名言佳句,其用意大概是讓遊客能有談論或沉思的引題而不致在白茫茫的雪地裡走得太單調無聊。我在一塊牌子上讀到普魯斯特的句子:「旅行的真正收穫不在發現新的景色,而在發覺新的視野」。
百餘年來,茵佳汀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在茵佳汀的山水中獲得休憩療養,汲取靈感生機;他們的造訪與停留又使這片山區多元蓬勃起來。在茵佳汀常聽到德語、英語和義大利語。茵佳汀所屬的格勞賓登州又有當地特殊的語言,稱作瑞士羅馬語,它有如跳躍的山澗泉水,清脆有致又不失柔媚。茵佳汀的文化就像這地區的語言現象,國際性與地方性並存,既傳統樸實又現代開放。這裡的生活可以寧靜也可以熱鬧,旅遊旺季和淡季的差異有如白天黑夜。旺季的茵佳汀提供了就業市場,每日上下班時刻瑪羅亞山道上的車輛就像接長龍,許多義大利人越過邊界打工。
我來來去去茵佳汀也有好些年了,每次總會到幾個固定的地方,但也拜訪未去過的山村或景點。每次上山總有新發現。即使同樣的山水,在不同的季節和天候下會有不同的氣象,何況每回觀看的角度和心情也不一樣。我們常認為自然景觀恆長不變,其實它的消長變化比我們想像的快速強烈多了――冰河的融退便是個明顯的例子。茵佳汀不算大,卻也不小;越過一山又是一山,總有那麼多未去過的地方。我一次次走在山中,漸漸累積了些經驗和感受,把它寫下來,以紀念與茵佳汀的因緣際遇,也算是對山水的一星點回饋――我們取之於大自然的太多了!
記述茵佳汀的外文篇章已有許多,我以東方人的黑眼珠看茵佳汀,或許能增添幾抹不同的光影吧。
第一次聽說茵佳汀這個地方,是我在巴黎唸書時。朋友HK寄來一張風景明信片,說他在茵佳汀度假。卡片上,青翠的近山與白雪罩頂的遠山在藍天下微笑;前方一條小徑,邀約似的,宛延伸向群山的懷抱。我把卡片貼在宿舍房間的牆上,偶爾看一眼,發陣呆。在我每日擠地鐵、跑圖書館、趕寫論文的求學生活裡,它有如一扇窗,敞開向一個清亮明淨的山的世界。
後來我回到瑞士,HK帶我去茵佳汀,那是我們婚後的某個夏日。進入山區後,空氣明顯變得清涼,林蔭下甚至還有殘雪。蓊鬱的樹林隨山坡往上爬,爬到一定高度後,留下嶙峋的岩石、青苔和勁草,在疾風裡地老天荒。我心想,HK要帶我去什麼樣的地方呢?車子在山道上左彎右拐,上坡下坡,經過了一些小小的村落。個把鐘頭後,HK在一個小坡盡頭停車,對我說:「我們到了。」我彷彿從夢中醒來,左右看了看,並不見屋子呀!他走下車,解開路旁一個木柵門的繩索,我這才注意到斜坡下方幾株杉樹後的磚瓦灰牆。屋子是山區常見的樣式,簡單樸實。HK的外婆晚年時常來這裡,現在子孫們輪流使用並維護。正門牆上有句拉丁文格言,我讀後正要問HK,轉身卻不見人影。我繞到屋子後方,見他坐在花園裡一個低矮的石牆上,面對大片的草地和起伏綿延的山峰。我走到他身邊時聽到他說:「你知道我為什麼總愛來這裡了吧!」我沒說話,輕輕嘆了口氣。旅途的顛簸疲累倏忽都沒了,我感到平靜與恬然。
我已喜歡上這地方了。
茵佳汀的山水很難不讓人著迷。我徜徉其中,單純的,好奇的,像孩子奔跑於春天的草地上。我一點一點去認識茵佳汀,包括它的氣候、村鎮,它的高度。我一步步走向它的山谷山峰,從近的地方開始,逐漸走遠一些、高一點。夏天時我把走得疲累的雙腳伸入溪水裡,體驗刺刺麻麻的冰涼;冬天我努力在雪地上走得優雅,羨慕地看著別人輕鬆滑著雪翹飛去。山中健行其實很累人,遊山玩水並不總是愜意輕鬆,光有興致不夠,還需要體力和裝備。當我爬坡爬得十步一停、五步一喘時,我深深敬畏山的高深難測,迷惑於它的詭異多變;我意識到自己的體力狀況,局限和潛能。於是我換上又厚又牢的鞋子,背起輕便的背包,帶著風雨不透的外套出門。漸漸地,我選購衣服用品的考量也變了:舒適實用為先,外觀樣式其次。
我尤其認識到,鞋子不應該限制甚至折磨雙腳,而是保護雙腳走得更遠。我遠非真正的登山者,更不想征服哪座山峰,只單純地喜愛山中的清越寧靜。有時我走得精疲力盡,心想再也不爬山了,但隔天一早看太陽照著山頂,我又一股勁跳起來問HK:「我們今天去哪兒?」爬山的一個最大收穫是:透過體能上的提昇而獲得內心的充實感。疲累時也就再沒有精神去胡思亂想了――晚上能舒服地躺下來飽睡一覺,那真是莫大的幸福!
後來我才知道,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是馳名遠近的旅遊勝地。原來茵佳汀又分上、下兩區,我們住的地方屬上茵佳汀。原來茵佳汀不僅有聖莫里茨,還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樸雅村鎮。小鎮裡總有幾棟房子氣宇不凡,讓人驚喜。走近一看,更是一驚,屋子與某位名人有著淵源。茵佳汀原來與太多響亮的名字連在一起。赫曼赫塞、托馬斯曼、普魯斯特、尼采等人還留下了遊記文章。如果我之前知道這些,會不會不自覺地在山水中尋找前人的足跡呢?
山明水秀之地自然人文匯集。茵佳汀豐潤的人文無需刻意尋找,它就像山上的清新空氣,讓人自自然然吸入而神清氣爽。那不只在於古蹟或美術館的多寡,而更顯現於尋常生活中,在小鎮的石板上、木屋的窗台前,是小巷轉彎處一株老松倚著斑駁的石牆。
茵佳汀的發展與旅遊觀光密不可分。如何在追求商業利益之時不忘維護自然,這是個大題目。但「人為」背後所抱持的態度和所具有的素質,往往是在小事情中顯露。茵佳汀的國家公園沒有巨大的牌樓,沒有張牙舞爪的售票亭,入口非但不起眼,而且小得僅容一人通過。也許有些人期待的是「氣派」和「壯觀」,但這裡似乎提醒遊「客」勿喧賓奪主,進入「自然公園」之前先得變得謙卑與安靜。
觀光事業在茵佳汀幾乎無所不在,要能做到貼心周到而不俗濫不露骨,需要有厚底子的功夫。慕靄山頂的散步路徑在冬季時每隔數公尺立有木牌,上面書寫著名言佳句,其用意大概是讓遊客能有談論或沉思的引題而不致在白茫茫的雪地裡走得太單調無聊。我在一塊牌子上讀到普魯斯特的句子:「旅行的真正收穫不在發現新的景色,而在發覺新的視野」。
百餘年來,茵佳汀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在茵佳汀的山水中獲得休憩療養,汲取靈感生機;他們的造訪與停留又使這片山區多元蓬勃起來。在茵佳汀常聽到德語、英語和義大利語。茵佳汀所屬的格勞賓登州又有當地特殊的語言,稱作瑞士羅馬語,它有如跳躍的山澗泉水,清脆有致又不失柔媚。茵佳汀的文化就像這地區的語言現象,國際性與地方性並存,既傳統樸實又現代開放。這裡的生活可以寧靜也可以熱鬧,旅遊旺季和淡季的差異有如白天黑夜。旺季的茵佳汀提供了就業市場,每日上下班時刻瑪羅亞山道上的車輛就像接長龍,許多義大利人越過邊界打工。
我來來去去茵佳汀也有好些年了,每次總會到幾個固定的地方,但也拜訪未去過的山村或景點。每次上山總有新發現。即使同樣的山水,在不同的季節和天候下會有不同的氣象,何況每回觀看的角度和心情也不一樣。我們常認為自然景觀恆長不變,其實它的消長變化比我們想像的快速強烈多了――冰河的融退便是個明顯的例子。茵佳汀不算大,卻也不小;越過一山又是一山,總有那麼多未去過的地方。我一次次走在山中,漸漸累積了些經驗和感受,把它寫下來,以紀念與茵佳汀的因緣際遇,也算是對山水的一星點回饋――我們取之於大自然的太多了!
記述茵佳汀的外文篇章已有許多,我以東方人的黑眼珠看茵佳汀,或許能增添幾抹不同的光影吧。
內容連載
湖光山影
瑞士多山,湖泊也不少。湖光山色,清波帆影;遊客衝著這般秀麗風景,打從世界各地而來。高山上的湖泊又隨地勢、岩礦和冰河等因素而有不同的風貌。它們通常不很大,有些還得費點功夫才能走到。那兒,湖清水冷,少了渡船來往穿梭、遊客戲水喧鬧,湖泊藏臥山林中,更有塵俗不沾的澄澈幽美。
到茵佳汀,一定不會錯過汐芷湖、思瓦帕娜湖、香翡湖和聖莫里茨湖。茵河流入又穿出,將幾個湖像寶石一般串連起來,鑲綴山谷中,讓人一到此地,先就眼睛一亮。來來回回,我不知經過湖邊多少次了,卻總也看不厭。尤其是夏季,每當汐芷湖一入視野,我的心就像頓時浸潤在柔柔碧藍的水波中一樣,寧靜舒暢。湖的顏色隨天光時令而變化萬千。有一次黃昏時經過,橙紅的天空把一汪湖水映照得瑰麗奇美;波濤起伏,竟有股悲壯的氣勢。
若登上莫他是慕靄山頂往下眺望,幾個湖連同較近的石打翠湖盡收眼底。從這個角度看下去,它們一個挨一個的,成了四片水光,閃爍在茂密森林裡。畫家塞崗提尼曾從山頂取景,畫下了巨幅的牧歸圖:大片昏黃漸暗的天空下,山峰湖泊被壓得低低的,遠遠推到地平線盡頭。這樣的背景前,小徑上牽趕牛群回家的牧人夫婦垂著頭,顯得疲累沉靜。如果看過這幅油畫再登上慕靄山頂一望,難免不驚呼:「啊!原來在此!」
碧昂可湖位在伯寧納山道的頂點,鐵路和公路都經過,遊客坐在車裡就能一覽湖水的美麗與奇特――雖然大多數的火車乘客都不禁起身欣賞或探頭窗外拍照。碧昂可是義大利語,意謂白色。這個由冰河融雪所形成的湖,確實是乳白略帶青綠。
所以如此,乃因冰河在融化過程中分解了岩礦,被融解的礦物質使湖水呈現獨特的乳白色。事實上,冰河痕跡在鐵公路對岸的山壁上仍清晰可見。距離碧昂可湖不遠處也有一個小湖,湖水卻是藍色的,可見它們各有「來頭」。兩湖一大一小,一白一藍,一沉一清,對照下非常有趣。天氣晴朗時,碧昂可湖無波無影,像塊不透明的古玉,時間在此也凝結了似的。
瑞士多山,湖泊也不少。湖光山色,清波帆影;遊客衝著這般秀麗風景,打從世界各地而來。高山上的湖泊又隨地勢、岩礦和冰河等因素而有不同的風貌。它們通常不很大,有些還得費點功夫才能走到。那兒,湖清水冷,少了渡船來往穿梭、遊客戲水喧鬧,湖泊藏臥山林中,更有塵俗不沾的澄澈幽美。
到茵佳汀,一定不會錯過汐芷湖、思瓦帕娜湖、香翡湖和聖莫里茨湖。茵河流入又穿出,將幾個湖像寶石一般串連起來,鑲綴山谷中,讓人一到此地,先就眼睛一亮。來來回回,我不知經過湖邊多少次了,卻總也看不厭。尤其是夏季,每當汐芷湖一入視野,我的心就像頓時浸潤在柔柔碧藍的水波中一樣,寧靜舒暢。湖的顏色隨天光時令而變化萬千。有一次黃昏時經過,橙紅的天空把一汪湖水映照得瑰麗奇美;波濤起伏,竟有股悲壯的氣勢。
若登上莫他是慕靄山頂往下眺望,幾個湖連同較近的石打翠湖盡收眼底。從這個角度看下去,它們一個挨一個的,成了四片水光,閃爍在茂密森林裡。畫家塞崗提尼曾從山頂取景,畫下了巨幅的牧歸圖:大片昏黃漸暗的天空下,山峰湖泊被壓得低低的,遠遠推到地平線盡頭。這樣的背景前,小徑上牽趕牛群回家的牧人夫婦垂著頭,顯得疲累沉靜。如果看過這幅油畫再登上慕靄山頂一望,難免不驚呼:「啊!原來在此!」
碧昂可湖位在伯寧納山道的頂點,鐵路和公路都經過,遊客坐在車裡就能一覽湖水的美麗與奇特――雖然大多數的火車乘客都不禁起身欣賞或探頭窗外拍照。碧昂可是義大利語,意謂白色。這個由冰河融雪所形成的湖,確實是乳白略帶青綠。
所以如此,乃因冰河在融化過程中分解了岩礦,被融解的礦物質使湖水呈現獨特的乳白色。事實上,冰河痕跡在鐵公路對岸的山壁上仍清晰可見。距離碧昂可湖不遠處也有一個小湖,湖水卻是藍色的,可見它們各有「來頭」。兩湖一大一小,一白一藍,一沉一清,對照下非常有趣。天氣晴朗時,碧昂可湖無波無影,像塊不透明的古玉,時間在此也凝結了似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4折$110
-
電子書7折$175
-
新書79折$198
-
新書79折$198
-
新書85折$213
-
新書85折$213
-
新書88折$220
-
新書9折$225
-
新書9折$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