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華爾街殺戮血戰來認識、避開危機
《血戰華爾街》這本書講的是一九九○年代末期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故事。當我看了這本書之後,心裡的想法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九○年代末期在現在看來是二十年前的故事,但是它和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出奇地相似。華爾街所設計的複雜金融商品和刻意過度包裝的行銷手法,無論在哪個年代看來都如出一轍。
要賣落後國家的金融商品?只要把「落後」改成「新興」兩個字就可以了,雖然你不知道這些國家要怎麼興起。
要轉移風險?只要把各種證券商品連結再連結,包裝複雜到別人看不出來就可以了。雖然這不代表風險真的轉移,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要取得投資人的信任?只要讓標準普爾和穆迪這些信評機構打出AAA的評等就可以了,雖然附注的小字會註明AAA評等的範圍,但是誰會是看附注?
於是乎,在數學魔術和金融智慧結晶下生產的金融商品,讓這些華爾街金童的薪水不是六位數就是七位數,他們坑殺了許多客戶,使他們損失慘重,但是金童們口袋賺得飽飽,毫無損失,金童主管甚至對下屬狂吼:「你們為什麼告訴客戶佣金只有一%,告訴他們要二%。」
而世界上第二有錢的股神巴菲特,身為波克夏董事長,為不少股東賺進財富的他年薪只有十萬美元。
讓客戶虧錢者領最高的佣金,讓股東賺錢者領最低的年薪—令人諷刺的對比。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否危險?又是否只有最聰明的專家能賺到錢?倪德厚夫不會同意你。這人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奇才,操作上億美元的資金,連鼎鼎大名的索羅斯都想請他操盤。他的績效連續十五年高達三○%,還出了一本《投機客養成教育》,但是在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短短幾天之內基金破產,悲慘無比。
如果倪德厚夫的時代離我們太遠,那麼二○○八金融海嘯就是這些事件的強化版──劇本相同,演出的角色不同,結果完全一致。
巴菲特和查理‧蒙格把衍生性金融商品說成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查理‧蒙格還把這本書列為推薦書單之一,順便補充了一句:「這本書會讓你作嘔。」這句話我百分之百贊成,看稿的這幾天我的確食慾不佳。
那投資人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因為我們要擁有知識,我們要從歷史來了解過去,我們要從反面來認識正面,從黑夜來認識白天,從貪婪來認識誠信,從殺戮血戰來認識避開危機,讓未曾經歷的人免去承受損失之苦。
每一筆驚人財富背後,都有滔天大罪。如同本書的書名一樣,「血戰」華爾街。只是作者沒想到他的書出版之後,收到了一些商學院學生來信,希望得到建議,讓他們進入金融圈,在這殺戮戰場中大賺一筆。
這些商學院的學生都很聰明,也很想賺錢。但我認為,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就算在金融市場,你也有不一樣的典範可以選擇。
巴菲特在他的傳記《雪球》前面,對為他寫傳記的作者說:「每一筆驚人財富背後,都有滔天大罪,但這不適用於波克夏。」
你仍有典範可以選擇。
文/價值投資者、暢銷作家 雷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