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漢學碩士,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跨文化哲學、當代歐洲哲學(尤其批判理論)、古典和當代漢語哲學與美學等。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資深研究人員研究獎金」、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科技部獎勵特優人才等學術榮譽。主要著作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及中、德、英、法等語文的學術論文多篇。編著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然而,後續的討論很快地跨出了圍繞傅柯研究脈絡下的自我技術概念。透過與瑞士漢學家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的深入交流,使討論範圍擴大到身體、主體性、氣論和政治的問題場域(畢來德原先在巴黎法蘭西學院所發表的演講《莊子四講》(Leçons sur
Tchouang-tseu),對法語莊子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旦《莊子四講》譯成中文,而回到當今漢語思想的交織脈絡,便引起了本來沒有預想到的豐富對話(甚至爭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畢來德堅定地反駁了關於《莊子》的氣論解讀。他主張,氣論的正當運用應局限在個人經驗和身體的範圍,而一旦涉及自然哲學甚至宇宙論的相關預設時,便必須放棄。畢來德的批判具有濃厚的政治涵義,因為在他看來,《莊子》所以被融入到中國帝國秩序,並且被解讀為逃避世界的順應思想,此一大趨勢可歸結於郭象以降的注釋傳統。重新解放《莊子》的批判潛力,使之走出郭象注的話語機制,此乃畢來德莊子研究的野心和旨趣。
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在《莊子四講》中探討新主體性範式的可能。他透過對《莊子》的反思所達成的主體觀,明顯不同於歐洲哲學自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至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意識主體。如同許多二十世紀的哲學家那樣,畢來德反對意識主體,提倡身體主體。他認為,《莊子》的當代詮釋不但有助於擺脫意識主體的範式,同時又可避免落入反主體論述的陷阱。畢來德特別突顯莊子研究的批判意識和政治關懷,也因此得以避開對「無主體性」的盲目嚮往,反對以消解主體為超克現代性問題的出路。同時,他所謂新主體性範式尤其吸納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及身體現象學對精神和意識主體的解構工作,也認為《莊子》的哲學資源有助於推展當代歐洲哲學難以開闢的可能。針對畢來德的莊子研究,筆者的討論將集中於以下的問題:以身體活動為核心的主體性範式與「氣化論」的關係為何?一旦強調身體主體的不足,「氣化主體」的概念能否更加準確表達《莊子》所蘊含的新主體性範式?
就畢來德而言,「氣論」及相關的修養工夫,與「帝國秩序」(ordre
imperial)的專制主義密不可分。他嚴格區分「氣」的身體意義與「氣」的宇宙論或形上學意義,僅是承認「氣」與個人身體的關係。此區分不僅促使了對身體主體(或氣身主體)與氣化主體之關係的反省,也引起進一步的追問:應如何理解氣化主體的批判性,以及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的關係?透過畢來德有關主體性、氣論與君王專制的討論,本文將要初步描繪另一種可能──思考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的呼應關係。必須留意的是,在歐洲的漢學研究中,並不只有畢來德一人突顯氣論與君王專制的共謀關係。他所駁斥的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或譯于連)也採取了相似的論述,主張以氣論為主要構成要素的「內在性思想」(pensée de l’immanence)與政治領域中的「順從主義」(conformisme)息息相關。畢來德和朱利安的共同處,在於認定氣化哲學不利於政治批判,以及批判性知識分子的出現。由此可理解,畢來德的〈莊子九札〉為何著眼於他自己的身體觀不屬於氣化論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