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
定價:380
NT $ 70 ~ 342
  • 作者:華特‧勞德
  • 原文作者:Walter Lord
  • 譯者:黃佳瑜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7-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70495
  • ISBN13:9789571370491
  • 裝訂:平裝 / 3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還原二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場撤退戰

  「這是一個能帶你重返現場、親身體驗的故事」——克里斯多福.諾蘭

  ▶ 歷史敘事名家 華特.勞德,暢銷三十年不墜的經典之作 ◄

  「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頌!

  一九四○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

  英法盟軍在比利時投降、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在最艱難之時,「發電機行動」啟動了。面臨德軍的炮擊與轟炸,九天之內,英法軍艦與民船一同將四十萬的軍隊帶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邱吉爾在國會演說中,將之稱為「解救的奇蹟」。樸茨茅斯海軍上將威廉.詹姆斯爵士(William James)寫信給海軍同僚時,只能「感謝上帝賜予敦克爾克的奇蹟」。參謀長波納爾將軍在日記中更寫道,「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無疑是一場奇蹟。」——除了「奇蹟」二字,再沒有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預料、難以解釋的命運逆轉。

  在不帶個人色彩的現代戰爭中,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克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這史無前例的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他們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最重要的是,他們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戰後著名歷史研究者華特.勞德,為了還原這場戰爭的全貌,走遍世界各地、親身訪談戰爭雙方上百名軍官、士兵、百姓,蒐羅各種戰爭記錄、圖書館文獻、舊報紙、日記等,提出了當代觀看敦克爾克的新視野,於美國出版後三十年暢銷不墜,成為描寫敦克爾克的經典傑作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華特‧勞德(Walter Lord)


  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是一名多產的美國作家暨歷史研究者。他先後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和耶魯大學法學院。就讀耶魯期間,適逢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勞德一度中止學業,入伍赴歐作戰。戰爭結束,勞德回歸校園,最後拿到法律學位。1955年,出版描寫鐵達尼號沉船記錄的《震驚世界的那一夜》,轟動一時。此後,勞德佳作頻出,三十年間共創作出版了十一部暢銷書,成為「歷史敘事」(Narrative history)領域的一代名家。1997年,詹姆斯•卡麥隆拍攝電影《鐵達尼號》期間,還請高齡八十歲的勞德擔任顧問。勞德於2002年過世,次年,鐵達尼號海底遺骸的紀錄片《深淵遊魂》(Ghosts of the Abyss)上映,卡麥隆將此片獻給勞德,以示追憶。

譯者簡介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財團治國的年代》(時報)、《保羅‧紐曼、義大利麵醬,以及他的奇怪搭檔》(大塊)、《孤獨的反義詞》(聯經)、《但求無傷》(木馬)等。
 

目錄

前言
1.陷入重圍
2.十七號乍現
3.「發電機行動」
4.爭取時間
5.「兵多舟少」
6.缺口
7.暗夜魚雷
8.空中攻擊
9.小型船隻
10.「手挽手,肩並肩!」
11.堅守周邊防線
12.「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禱告」
13.「遠征軍撤離完畢」
14. 最後一夜
15.解救
書面資料來源
謝誌
貢獻者名錄
 

前言

  似乎逃不掉了。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四十多萬盟軍被逼退到法國敦克爾克港附近的佛蘭德斯(Flanders)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隊只在十哩之外,兩軍之間幾乎毫無屏障。

  然而,被圍困的部隊終究獲救了。到了六月四日──僅僅十一天之後──超過三十三萬八千名士兵在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行動中,安全撤回了英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捩點。

  「只要英語綿延不絕,」《紐約時報》宣告,「『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誦。」這句話或許稍嫌誇張,但是這個詞彙──這起事件──確實已活在人們心中。對英國人而言,敦克爾克象徵願意為群體利益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在美國人眼中,它已經跟電影《忠勇之家》(Mrs. Miniver)、小型船隻、小說《雪雁》(The Snow Goose)以及海上逃亡畫上等號;對法國人而言,它意味著痛苦的挫敗;而對德國人來說,則代表一去不返的良機。

  以上種種形象各自存在某部分真實性,但都未能直指事件核心。人們習慣以一連串的幾天來看待敦克爾克;事實上,應該把它視為一連串的危機。一場危機剛剛化解,卻只迎來另一場危機;同樣的模式反覆發生。真正重要的,是人們同仇敵愾,拒絕被接踵而來的無情打擊摧毀信心。

  由此看來,敦克爾克最首要的意義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簡而言之,它是一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徵著人類身上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內容連載

12. 「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禱告」
 
隨著敵機逐漸迫近、機群的轟鳴聲愈來愈強,資深海員巴里斯小心翼翼摘下假牙,放進胸前口袋──對溫莎號(Windsor)驅逐艦的人員來說,這舉動向來表示一場硬仗已近在眼前。那是六月一日上午五點半,清晨的霧氣已開始消散,預示炎熱而晴朗的一天。
 
幾秒鐘後,敵機映入眼簾,Me109從東面低空來襲。槍口閃閃發亮;幾架飛機掃射溫莎號正在接運部隊的東面防波堤;另外幾架攻擊海灘……救援船隊……甚至是正朝著船隻涉水或游泳而去的個別士兵。德國戰機通常不執行掃射任務,它們的指令是留在高空,為斯圖卡和亨克爾提供掩護。今天的戰術透露出幾許不尋常的味道。
 
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的布里吉斯上士躲在拉帕內西側的沙丘,安然渡過這場風暴。其他六到八名擲彈兵聚集在他身旁;這是前一天夜裡營隊一哄而散時,他集合到的一小群弟兄。當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等待黎明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天亮了,選擇並未變得比較容易。加入敦克爾克的行軍隊伍看來太過危險;往那個方向望去,布里吉斯只看見閃爍的砲火和衝天的煙柱。另一方面,加入底下海灘上的等待人群似乎也徒勞無益;船那麼少,而士兵卻那麼多。布里吉斯最後選擇留在海灘;他們一行人或許可以找到一條較短的隊伍,不必等到望眼欲穿。
 
一聲槍響結束了這場實驗。一名軍官指控他們插隊,然後往布里吉斯的腳邊開了一槍以示警告。上士沒受到驚嚇,他轉念一想,說不定有辦法離開海灘,根本不需要排隊。他發現一艘顯然空無一人的救生艇在離岸邊一百碼的地方漂流,於是建議大夥兒游泳登船。結果沒有人會游泳。
 
他決定自己去把船拖回來。他脫掉衣服、游到船邊,卻只發現船上畢竟不是空無一人。兩名穿著濕答答卡其服的士兵正在船上想辦法鬆開划槳。他們很歡迎布里吉斯加入,但他的朋友就免了;他們沒打算為任何人回到岸邊。布里吉斯跳下船,再度游回海灘。
 
但是此時,弟兄們已為了躲避空襲而四散開來,不知去向。只有馬汀中士留在原地,忠心耿耿地替布里吉斯看管裝備。他們凝望大海,又看到另一艘救生艇,兩人決定設法登船。當然,馬汀不會游泳;但是一逕樂觀的布里吉斯認為他總有辦法帶上馬汀,哪怕得又推又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8
    $70
  2. 二手書
    48
    $184
  3. 二手書
    53
    $200
  4. 二手書
    55
    $210
  5. 二手書
    67
    $255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81
    $308
  8.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