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定價:630
NT $ 138 ~ 567
  • 作者:和田博文
  • 譯者:廖怡錚
  • 出版社:蔚藍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7-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440320
  • ISBN13:9789869440325
  • 裝訂:平裝 / 6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百年前,如何全方面打造東京新時尚?

  資生堂不只是領導了時尚、衣裝、化妝和髮型,
  還與巴黎連動,成為了當時商業設計、美術、飲食文化的流行信號發射台。
  除了化妝品事業,更發行《流行畫報》《花椿》《御婦人手帳》……等等雜誌,
  並推動新藝術運動,開設自己的藝術空間(藝廊),以及營運引導食尚潮流的喫茶部……

  這是一場摩登美學挑戰傳統的文化戰爭;
  這是一次喚醒人們身體意識的精神革命;
  無論你是否用過化妝品,都已經深受影響……

  一千一百頁的初稿╳五百三十張的圖片,
  打造一趟追尋祖母與母親回憶深處最美地帶的故事之旅:

  ★創意無限的雜誌企劃
  《樣式》因為是女性小說家編輯的時尚雜誌,所以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企劃。一九三七年九月號推出了〈我的睡衣十人集〉專題,介紹文學家、藝術家平常穿什麼樣的睡衣,還附上素描圖像進行介紹。

  ★與藝術家建立多元互動
  《朝日畫報》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刊載了銀座「鳥居屋」的手提包廣告,其中的人物為西洋畫畫家藤田嗣治。在照片旁,還安排了「藤田嗣治說」的文字。

  ★為傳統找出新意
  《流行畫報》在白木屋和服布料店開辦「親筆畫製腰帶的展覽會」,展出由藝術家親筆繪製的夏季腰帶,期望為流行界吹入一股生氣與活力。與謝野晶子的短歌及廣川松五郎的畫作組合而成的作品,是「新趨勢的夏季腰帶」樣式之一。

  ★建立突破性的美感潮流
  芥川龍之介在他的小說作品〈齒輪〉中,描寫了酒吧裡一群看起來像是藝術家的青年,其中彈奏曼陀鈴的女性,芥川對其外型的描寫只淡淡一句──「遮耳捲髮」,那是象徵時代尖端的記號。

  ★消費文化滲入生活與文學之中
  在川端康成筆下,〈化妝與口哨〉中的角色認為,昨晚一不留神竟然就忘了抹上高價的回春保養品「憐愛之肌」,這可是比起「將情夫帶進家中」還要大膽魯莽的行為啊。

  ★商業之外,前衛藝術的參與
  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結構主義……一九二○年代前半葉為日本前衛藝術的最盛時期,資生堂藝廊也參與了這場浪潮,一九二七年六月三日至十二日,開辦了「三科形成藝術展覽會」。

  文化與時尚之間的關係,並不只停留在表層的連結之上。
  而與特定時代、特定空間的人們緊密相關。

  ◎為何叫「文化裝置」?
  資生堂,並非只賣化妝品!
  出版流行雜誌整合了時尚衣裝、化妝與髮型的資訊,影響當時廣大的日本女性。另外還有領導商業美術的資生堂設計部、展示藝術空間的資生堂藝廊、提供美食享受的資生堂喫茶部,都竭盡所能地發揮其多元的機能,因此稱其為這個時代的文化裝置。

名人推薦

  李衣雲 |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胡川安 |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陳柔縉 | 作家
  黃子欽 | 藝術家、書籍設計師
  辜振豐 | 作家
  蔣竹山 |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攜手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和田博文


  一九五四年生。

  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專攻文化學及日本近代文學。現任東京女子大學現代教養學部人文學科日本文學專攻教授。曾任倫敦大學客座研究員、奈良大學文學部國文學科教授,以及東洋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文化學科教授。近十年來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文化研究」方面:
  著有《海上的世界地圖》(2016年,岩波書店出版)《西伯利亞鐵路紀行史》(2013年,筑摩書房出版)《飛行之夢 一七八三至一九四五》(2005年,藤原書店出版);《文本的摩登都市》(1999年,風媒社出版)。監修《收藏‧摩登都市文化》全八十卷(2004年起,人文書房(ゆまに書房)出版);《收藏‧日本超現實主義》全十五卷(1999年至2001年,書友社出版)等。

  「文學研究」方面:
  編著《戰後詩的詩學 一九三五至一九五九》(2009年,世界思想社出版);合編《現代詩大事典》(2008年,三省堂出版);《戰後詩誌總覽》全八卷(2007年至2010年,日外聯盟出版);監修《收藏‧都市現代主義詩誌》全十五卷(2009年起,人文書房(ゆまに書房)出版)等。

  「比較研究」方面:
  合著《言語都市‧倫敦 一八六一至一九四五》(2009年,藤原書店出版);《言語都市‧柏林 一八六一至一九四五》(2006年,藤原書店出版);《巴黎‧日本人的印象地圖 一八六七至一九四五》(2004年,藤原書店出版);《言語都市‧巴黎 一八六二至一九四五》(2002年,藤原書店出版);《言語都市‧上海 一八四O至一九四五》(1999年,藤原書店出版);監修《圖書館‧日本人的法國體驗》全二十一卷(2009年至2011年,柏書房出版)。

譯者簡介

廖怡錚


  臺中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現居日本。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並有譯作《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目錄

序章 文化裝置的誕生──關東大地震以前
1.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初葉──西式調製藥劑的藥局與自動飲料機
2.福原信三至紐約留學→巴黎遊學
3.對銀座風情的依戀──資生堂化妝品部的《銀座》與文化人
4.三科(美容科、美髮科、兒童服裝科)的設置與親子雜誌《太陽》
5.震斷銀座歷史記憶的關東大地震

第一章 一九二〇年代的都市文化與《資生堂月報》(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一年)
1.邁向復興期的都市消費空間
2.銀座資生堂新館的化妝品部、高級飲料部、藝廊
3.《流行畫報》與美術家──田中良、杉浦非水、蕗谷虹兒
4.邁向非廣告誌的閱讀、鑑賞雜誌
5.巴黎印象的發信源──川路柳虹、岩田豐雄、西條八十
6.身體的包裝──「吾之物語」的構成
7.西洋服裝的模式──自巴黎歸來的石井柏亭,驚嘆巴黎豐富的西洋服裝樣式
8.日式服裝的模式──身穿「銘仙綢」、腳履「上漆木屐」,漫步於巴黎的林芙美子
9.髮型的模式──芥川龍之介:「邁向『遮耳捲髮』的距離感」
10.服飾用品的模式──鞋子、手套、皮包、帽子、陽傘
11.香水物語──柯蒂的「巴黎」、資生堂的「銀座」
12.家庭婦女的教養、審美觀、興趣──《御婦人手帳》的意識形態
13.男性儀容上不可或缺的化妝品?
14.都市文化的蒙太奇──繪製「窗外的化妝」的古賀春江
15.世界恐慌→愛用國產品運動與《資生堂月報》廢刊

第二章 摩登女性與職業婦女──資生堂化妝品部
1.摩登女性(Modern Girl)之流行語──岸田劉生、堀口大學、平塚雷鳥
2.短髮之表現符號──原阿佐緒是「眼睛圓滾滾的活洋娃娃」?
3.自美國歸來的梅‧牛山與好萊塢美容室
4.化妝的現代主義──提倡「精神美容」的片岡鐵兵
5.京都的流行雜誌《ELEGANT》、美容雜誌《SMART》
6.資生堂‧香水──佐佐木房的短髮、西洋服裝、化妝品
7.模特兒女孩的魅力、模特兒俱樂部的鬥爭
8.女性的社會參與及時尚
9.《運動小姐》與身體的躍動美
10.女校的制服與整容講座──擔任文化學院訓導主任的與謝野晶子
11.資生堂小姐與駒井玲子的「近代美妝法」

第三章 新藝術運動與商業美術──資生堂設計部
1.資生堂設計部與商業美術
2.企業形象設計創造與奧伯利‧比亞茲萊──矢部季的象徵主義
3.美之傳教士──三須裕與美容‧美髮‧服裝
4.法國文化之香氣──川島理一郎的〈巴黎通信〉
5.設計部部長的發送傳遞──高木長葉與日本人的身體特性
6.廣告攝影與蒙太奇攝影──井深徵的實驗室
7.黑白線條的情色藝術──山名文夫的插圖與照片壁畫
8.設計部職員列傳與藤蔓花紋的商標樣式

第四章 藝術空間──資生堂藝廊
1.摩登東京的美術館與藝廊
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渡洋畫家的展覽會
3.俄羅斯芭蕾與舞台美術──帝劇出場的舞者安娜‧巴甫洛娃
4.一九二〇年代的巴黎風──時尚‧服飾用品‧香水
5.資生堂藝廊落成與銀座的回顧展覽會/復興美的展覽會
6.三科形成藝術展覽會與前衛藝術家們
7.巴黎的美術家物語──川口軌外、佐伯米子、野口彌太郎
8.超現實主義的十五年──以福澤一郎為代表
9.高級服裝訂做‧杜鵑洋裁店──山脇敏子的「量尺」
10.女裝展覽會

第五章 閒步銀座與美食的享受──資生堂喫茶部
1.震災後東京之胃──室生犀星所繪製西洋料理店的廚師
2.提供家庭料理食譜的《資生堂月報》
3.西洋點心與飲料──來自資生堂製菓部‧飲料部的提案
4.一九二〇年代末期的銀座美食地圖──《東京名產食記》
5.流動在資生堂喫茶部的空氣──鍾愛巴黎香味的安藤更生
6.反映個人味覺的美食書──松崎天民的《東京食記》
7.一九三〇年代的銀座美食地圖──《大東京美食食記》
8.在高格調的資生堂喫茶部──新居格、新田潤、阿部知二

第六章 一九三〇年代的都市文化與《資生堂畫報》、《花椿》(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〇年)
1.流行,從銀座街頭開始──描繪巴黎憧憬的美川紀代
2.西洋裝扮之美與日式裝扮之美
3.女性的《時尚》雜誌、男性的《洋裝》雜誌
4.近代紳士的整容提案
5.資生堂美容室與綁髮、美顏、美甲
6.身體與都市文化──堀野正雄在鏡頭下捕捉到的女性美
7.圍繞著服飾美主題的鬥爭──自歐洲歸來的田中千代
8.巴黎的流行力量、美國的經濟力量
9.在「外地」的發展、顧客的聯絡網路
10.電影/女明星/化妝──式場隆三郎、東鄉青兒、岩田專太郎
11.學習《流行》的《樣式》──宇野千代、岡本加野子、吉屋信子
12.包浩斯以及合理之美──山脇巖、山脇道子、大野玉枝
13.紐約學成歸國的小幡惠津子所採取的後退戰
14.中日戰爭下的時尚雜誌──《流行時相》、《銀鐘》、《和服》
15.漫畫的文法──偏離風俗、時局、世風的橫山隆一

結論 文化裝置的崩壞──中日戰爭以後
1.中日戰爭後的銀座,與隱藏在《花椿》中的戰時色彩
2.由訓練地、「外地」所傳來的圖像和語言
3.國家政策與後方的「最大限度的化妝」──原料不足與代用品
4.花椿會的愛護物資廢物回收運動
5.「大東亞戰爭」與文化裝置的消滅

後記
關係年表
 

後記

  關於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提到資生堂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時候,已經沒有清楚的記憶了。大約是在一九九〇年代後半葉的時候吧。在奈良、京都、大阪、神戶的大學時所使用的摩登都市文化講義筆記中,夾著資生堂所復刻的「紅色夢露」(EUDERMINE)內容樣品。這是在京都的大學裡談到資生堂的課程隔週,女學生送給我的東西。紅色夢露(EUDERMINE)的復刻本是一九九七年,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事了。

  想寫出一本關於資生堂的書,當時的記憶,至今仍舊鮮明。結束國會圖書館三天兩夜的查找資料行程後,在東京車站站內的書店買下了瑪莉─芙蘭斯‧波許那(Marie‐France Pochna)的著作《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The Biography,高橋洋一翻譯,講談社出版),打算在回程的新幹線車上閱讀。這本書的出版年為一九九七年九月,前往國會圖書館查找資料的行程,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吧。約三小時的車程,在車中埋頭苦讀的我,再度對於流行、時尚與哲學、思想並存的巴黎,感到讚嘆不已。日本應該也是相同的狀況。若是看起來不太一樣的話,也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一個可以建構出理論的場所來觀看罷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日本,並沒有可以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以及艾德華‧慕尼諾克斯(Edward Henry Molyneux)這類的設計師並肩齊步的日本人西洋服裝設計師。當然,日本也沒有相當於巴黎高級服飾產業的系統。在日本,擔任流行趨勢的旗手是百貨公司。以高島屋為例,百選會委員會決定了當季的流行宗旨與色彩,以此為基準,讓全國的染織品製造業者參與活動,進行審查。百選會委員會中,也包含了西條八十、堀口大學、與謝野晶子、吉井勇等文學家們。此外,觀看時尚雜誌《流行畫報》便能明白,伊東深水、杉浦非水、鏑木清方、津田清楓等美術家,也參與了服飾的設計。與巴黎相同,文學家、美術家們與時尚、衣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儘管如此,在和服的服飾界中,則是存在著相當於巴黎高級服飾產業的系統。一九二〇年代至一九三〇年代,將西歐的時尚作為標準化、模範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即便是在同時代的日本,和服文化也受到西洋服裝文化的影響。在和服中可以看見現代主義的模樣。但是,適合將「身體性」前景化的女性們所穿的服裝,像是能夠盡情享受工作以及運動等自由的身體動作,對於在元祿時代就已經在形式上發展成熟的和服來說,是一項無法回應的挑戰。那麼,在日本,有誰能夠映照出摩登都市的女性文化,擔任宛如鏡子一般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最符合這個位置的,便是資生堂。資生堂不只是領導了時尚、衣裝、化妝和髮型,還與巴黎連動,作為一個文化裝置,成為商業設計、美術、飲食文化的發信基地台。

  寫作本書之時,我對自己定下了兩個任務。一是,就像是在書寫哲學、思想、文學與美術一般,來書寫時尚衣裝與化妝。二是,不侷限在時尚衣裝與化妝的內部,而是著眼於時尚衣裝、化妝與各文化領域之間的開放關係,進行考察研究。在布置摩登都市文化的廣闊領域之時,香水、髮型、服飾用品與文學、美術、思想,應該被放在同一個水平領域來討論。筆者希望能夠將這一個未知的風景拉到讀者的面前。

  不只是在時尚和化妝領域,就連在文學及思想的領域上來說,都是一片未知的風景。在資生堂所出版的雜誌上撰稿的,有許多都是文化人。例如翻開《連鎖店》一九三〇年五月號,刊載了野口雨情的詩作〈LE SONNET DU SAVON〉(香皂的十四行詩):「宛如淡雪的/泡沫/滑過肌膚的/薄綠//讓人懷念的名字/資生堂的/罕見的/香皂/微微的幽淡/春日的/深山櫻花的/香味」。文字的力量,是廣告的重要構成要素。因此,在廣告上使用詩作,也不是不可思議之事。

  儘管如此,文學、思想與時尚、化妝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層的連結之上。文學和思想,與生長在特定時代、特定空間的人們緊密相關。要將這些人們的全體性,屏除在時尚及化妝之外,是不可能之事。我們正是和這些裹著時尚與化妝,也就是所謂人工皮膚的人們,日日夜夜面對著面,持續地編織屬於我們的「吾之物語」。面對著赤裸裸的身體的時間,則是出乎預期的少。裸體雖然也是「我」的一部分,但那並非是支撐住「真正的我」這一個觀念的存在,事實上,「真正的我」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存在。人工的皮膚是文化的別名,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也就是人類本身。

  五年前,編整《收藏‧摩登都市文化17 資生堂》(二〇〇六年五月,人文書房(ゆまに書房)出版)一書之時,曾接受資生堂名譽會長福原義春的招待,前往資生堂喫茶部。一面品嘗著按照戰前食譜所烹煮出來的料理,一面和福原會長談話,表示自己總有一天,要以資生堂為主題,利用一手史料寫出一本大眾書籍。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但是很開心自己能夠實現這一項承諾。戰前的《資生堂月報》、《資生堂畫報》、《花椿》雜誌,即使花費了十幾年,仍然只能蒐集到約一半的數量。如果沒有資生堂企業資料館的協助,本書的出版想必會更加向後推延。特別是多虧了資料館的佐藤朝美小姐的幫助,在此藉著這個版面向她致謝。

  促成本書出版的人物,是岩波書店的桑原涼先生。桑原先生說,不管原稿有幾頁,這邊都會想辦法處理。當筆者告訴他,包含註腳欄及年表,共有一千頁的時候,桑原先生也是微笑著回答說沒問題。受到桑原先生笑容的鼓舞,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完成書籍的企劃書,交到桑原先生的手中。最後,桑原先生將一千一百頁的稿件和五百三十張的圖片,全都編排到書籍之中。負責版面設計的是松村美由起小姐。筆者在此,向兩位致上誠摯地感謝。

  對筆者而言,如果說《飛行之夢 一七八三至一九四五》(二〇〇五年五月,藤原書店出版)一書,是追尋祖父與父親的故事之旅,那麼本書便是追尋祖母與母親的故事之旅。這趟旅行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再轉化成另一個旅行吧。手上正拿著本書的諸位,希望書中的某一個地方,可以和你們心中的「物語」,產生美麗的共鳴。

二〇一一年三月一日
和田博文
 

內容連載

流動在資生堂喫茶部的空氣──鍾愛巴黎香味的安藤更生
 
一九二八年五月十日,資生堂化妝品部在竹川町街角隆重開幕,新店舖為街道妝點了新意。採取新藝術派及新文藝復興建築的樣式,為樓高三層(一部分為四層)的鋼筋水泥豪華建築。握住刻有藤蔓花紋模樣的黃銅門把,步入店內,右方為賣場,左方為高級飲料部的顧客座席。隨著該店的開幕,位於出雲町的店舖則是暫時閉店拆毀,進行整修改裝工程。完工後的新建築物為木造建築,兩層樓高,於兩個月後的七月三日,以資生堂喫茶部的嶄新風貌開店經營,提供顧客享用法國料理及飲料。自一九〇二年起,資生堂在店舖內設置自動飲料機,開始販賣汽水及霜淇淋;至一九二八年資生堂喫茶部的落成,約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如果是從一九一六年出雲町店鋪設置資生堂藥品部飲料部的時間來算起,則是經過了十二個年頭。因關東大地震而暫時休止的出雲町店舖內的飲料部,在兩個月(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後開始重新營業,若是從此時算起,五年的歲月流轉,資生堂在飲食文化上的努力與參與,呈現出大幅成長的趨勢,迎來了資生堂喫茶部的誕生。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兩張照片吧。是收錄在《資生堂月報》第四十七號(一九二八年八月)的〈資生堂出雲町店開幕〉的文章之中。首先是建築物的外觀。正前方的建築物為資生堂喫茶部,可以看見中央的玻璃櫥窗前,有人們佇足窺看櫥窗內部的樣貌。入口是在建築物的兩側。右方的建築物(後方為四層樓)則是資生堂化妝品部。其次來看看一樓。從照片可以看見男性服務生在客席中端送餐點的樣子。照片的左方,上方呈現半圓弧造型的地方,為喫茶部的入口,進門後馬上就能看見前往二樓的樓梯。客席的中央為挑高直達屋頂的設計,確保整體空間的開放感。一樓的正前方為飲料吧檯,二樓則是設有演奏包廂。前往資生堂化妝品部,便能到藝廊去欣賞美術作品,前往資生堂喫茶部,便能聆聽音樂的饗宴。在建築構造上,因為中央部分是挑高設計,所以在二樓的兩側設置雅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2
    $138
  2. 二手書
    25
    $160
  3. 二手書
    25
    $160
  4. 二手書
    33
    $210
  5. 二手書
    33
    $210
  6. 二手書
    33
    $210
  7. 二手書
    35
    $220
  8. 新書
    54
    $342
  9. 新書
    79
    $498
  10. 新書
    79
    $498
  11. 新書
    79
    $498
  12. 新書
    79
    $498
  13. 新書
    85
    $536
  14. 新書
    9
    $567
  15. 新書
    9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