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廣說世間出世間法,開顯人生之真實相。佛滅後,諸弟子結集教法而成立三藏十二部,供世人永久傳誦保存。其後更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諸論師開枝散葉,敷演成浩瀚如海之佛法體系。
佛教經論博大精深,其內容可以分為:科學的論述、宗義的論述、修法的論述三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二○一○年指示諸格西學者組成編著小組,總集佛法中之科學和宗義之論述,成立「佛法科學與宗義總集」系列叢書共七部:《佛法科學總集》上下二冊、《佛法宗義總集》上下二冊、《概述佛法科學》、《概述佛法宗義》以及《略述佛法科學與宗義》。叢書內容皆出自佛陀親言的經典以及那爛陀學者們的論著,經七十多位格西從浩瀚經論中挑選出與佛法科學及佛法宗義相關的內容,交由編著小組編纂而成,並且由尊者指示內容大綱之規畫及具體內容。
《佛法科學總集》上下冊集結了三藏經典中有關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其內容含攝現代科學中之形式邏輯、知識論、心理學、語言學、腦神經科學、天文學、宇宙論及時空理論種種研究範圍,除了廣說佛法中對於世間諸法之如實觀察,更有助於佛法科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的會通交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相關著作:《覺燈日光(三冊不分售)》《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
總集編著小組
編著者。成員:
負責人
南嘉寺住持——色拉傑扎倉充拓仁波切
編輯主顧問
博士朗日巴圖登錦巴
編輯顧問
色拉昧扎倉仰丁仁波切
明慧州扎倉格西圖滇悲桑
南嘉寺比丘圖滇揚佩
《總集》編輯者
甘丹東頂扎倉格西強區桑杰
哲蚌明慧州扎倉格西朗望桑杰
甘丹北頂扎倉格西紀薩重千轉世
哲蚌多門扎倉格西洛桑開卻
譯者簡介
蔣揚仁欽
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等。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相關著作:《覺燈日光(三冊不分售)》《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
總集編著小組
編著者。成員:
負責人
南嘉寺住持——色拉傑扎倉充拓仁波切
編輯主顧問
博士朗日巴圖登錦巴
編輯顧問
色拉昧扎倉仰丁仁波切
明慧州扎倉格西圖滇悲桑
南嘉寺比丘圖滇揚佩
《總集》編輯者
甘丹東頂扎倉格西強區桑杰
哲蚌明慧州扎倉格西朗望桑杰
甘丹北頂扎倉格西紀薩重千轉世
哲蚌多門扎倉格西洛桑開卻
譯者簡介
蔣揚仁欽
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等。
目錄
〈上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與科學最初的相遇
二、佛教經論的三大課題
三、佛教的基法真相或科學
四、佛法宗義
五、佛法
六、三次集結
七、經論的藏譯
八、「佛法科學與宗義總集」的編輯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編輯顧問圖登錦巴的前序:佛教傳統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
甲一、總說
甲二、科學與宗義學
甲三、科學與真理
甲四、導師薄伽梵的傳統
甲五、吉祥那爛陀的體系
甲六、佛教與現代科學的交流
甲七、佛教教義與現代科學
第一品、教義總說
甲一、佛教經論中抉擇實況總論的不同詮釋
甲二、抉擇基本實況的方法與觀察門
乙一、以理觀察的重要性及四依的論述
乙二、觀察三種所量
乙三、如何以四理觀察
乙四、因果緣起
乙五、以理遮立
甲三、附帶略說攝類理路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學習理路
第二品、所知──境──的論述
甲一、總說基的論述
甲二、色法的性質
甲三、色等五境
乙一、色處
乙二、聲處
丙一、附帶解說能詮聲之論述
乙三、香處
乙四、味處
乙五、觸處
甲四、眼等五根
甲五、法處所攝色
甲六、大種因
甲七、不相應行法
甲八、因與果的論述
乙一、因的論述
乙二、果的論述
甲九、無為法
甲十、與所量相關的其他論述
乙一、性相、名相、事例
乙二、一與異
丙一、附帶:「倒是倒非」之論述
乙三、總與別
乙四、質法與返法
乙五、相屬與相違
丙一、相違
丙二、相屬
乙六、遮遣與成立
乙七、三種所量
第三品、能聚合成色法之微塵的論述
甲一、總說
甲二、最小的色法──極微塵
甲三、如何由極微塵累積成粗色
甲四、觀察有沒有無方分的微塵
第四品、別說時間的論述
甲一、時間的性質
甲二、成立時間是觀待及施設而有之法
甲三、三時
甲四、最短時間的觀察
甲五、細微無常
第五品、情器世間的生滅次第
甲一、阿毘達磨等論所說情器世間的生起過程
甲二、《時輪續》所說器世間的形成過程
甲三、情器世間的壞滅
甲四、時輪所說虛空微塵與星曜輪轉
甲五、 曆算天文論──《阿耶波多雅》所說星曜輪轉
甲六、標準與數量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色法之量
乙三、時間之量
乙四、數字算法
第六品、身體在胚胎的形成過程及氣、脈、明點的論述
甲一、總說
甲二、投生之處
甲三、經說身體在胚胎的形成過程
甲四、《時輪續》所說
甲五、佛教醫典所說胎中成身次第
甲六、別說細微氣、脈、明點的論述
乙一、無上密續對於氣脈的論述
乙二、佛教醫典對於氣脈的論述
甲七、附帶說明佛教醫典對於腦部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腦部在胚胎的形成過程
乙三、腦的分類
乙四、腦部脈的論述
乙五、腦的支分──脊髓等
甲八、觀察身心的連結
〈下冊〉
第七品、具境──心──的論述
甲一、總說具境──心──的性質
甲二、具境──心──的分類
甲三、根識與意識的差異
甲四、根識三緣
甲五、分別識與離分別識的差異
甲六、量識與非量識
甲七、錯亂識與不錯亂識的差異
第八品、廣說心所的論述
甲一、心與心所的差異
甲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所說五十一心所論
乙一、五遍行
乙二、五別境
乙三、十一善
乙四、別說慈與悲
丙一、總說
丙二、說慈
丙三、說忍
丙四、說悲
乙五、六根本煩惱
乙六、二十隨煩惱
乙七、四不定
甲三、《阿毘達磨俱舍論》所說四十六心所論
乙一、十大地法
乙二、十大善地法
乙三、六大煩惱地法
乙四、二大不善地法
乙五、十小煩惱地法
乙六、八不定心所
乙七、與一心相應的心所
甲四、《雜事品》所說二十四隨煩惱
甲五、《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所說心所
甲六、《攝事分》所說心所
甲七、心所的質體有與施設有的差異
甲八、他論對於心所的論述
乙一、《正法念處經》所說心所
乙二、《攝阿毘達磨義論》所說五十二心所
乙三、《寶鬘論》所說五十七種罪惡起源
乙四、《法集論》所說四十種心所
乙五、吉祥月稱的《五蘊品類論》所說心所
甲九、總結諸論所說心所的數量
第九品、論述粗細心及死亡次第
甲一、共乘論典對於粗細心的論述
甲二、無上密續對於粗細心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如見等三及八十分別心
乙三、細微與最細微的心氣的論述
乙四、心氣融入過程與死亡過程
第十品、心如何趨入境
甲一、所現境與所趨境等心之境的論述
甲二、根識是否具相的爭論
甲三、對於相的顯現,能取所取等數的爭論
甲四、遮遣趨入及成立趨入的論述
甲五、以心趨入境的過程為例說明七種心
乙一、顛倒識
乙二、疑識
乙三、伺察識
乙四、比度
乙五、已決識
乙六、現識
乙七、見而不定
第十一品、說心如何了知境的方法──因的論述
甲一、法爾理等四理論
甲二、去除執取一邊的邪分別的方法──應成
乙一、總說
乙二、應成的內容與分類
乙三、應成周遍八門
甲三、去除猶豫二邊之疑的方法──成立語
甲四、成立語的隱義──宗──的論述
甲五、成立語的顯義──因──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有關三相
乙三、依正因的性質區分
丙一、果正因
丙二、自性正因
丙三、不可得正因
丁一、總說
丁二、不現見不可得
丁三、可現見不可得
乙四、從所立法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五、從成立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六、從宗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七、從趨入同品的方法區分正因
乙八、從辯者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九、相反正因──見似因
丙一、總說
丙二、相違因
丙三、不定因
丙四、不成因
乙十、因輪
第十二品、調心的方法──止觀二修
甲一、生起煩惱的因與緣
甲二、某些心所彼此相違之理
甲三、聞、思、修三慧
甲四、聞思時正念正知極為重要
甲五、如何修持見、修、行三法
甲六、以行的角度區分七種補特伽羅
甲七、如何成辦專注一境之心──奢摩他
乙一、奢摩他的資糧
乙二、奢摩他的所緣
乙三、奢摩他的性質
乙四、五過失的對治──八斷行
乙五、二違緣──沉沒、掉舉
乙六、九住心
丙一、九住心圖
丙二、解釋奢摩他圖
乙七、修故成辦奢摩他
甲八、成辦妙觀毘婆舍那
甲九、觀察修的重要性
甲十、修念住法
甲十一、對世間八法修等捨之理
甲十二、心可以改變的理由
甲十三、說認識境的補特伽羅及結語
參考文獻
經典及續典
論典及醫典
附圖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與科學最初的相遇
二、佛教經論的三大課題
三、佛教的基法真相或科學
四、佛法宗義
五、佛法
六、三次集結
七、經論的藏譯
八、「佛法科學與宗義總集」的編輯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編輯顧問圖登錦巴的前序:佛教傳統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
甲一、總說
甲二、科學與宗義學
甲三、科學與真理
甲四、導師薄伽梵的傳統
甲五、吉祥那爛陀的體系
甲六、佛教與現代科學的交流
甲七、佛教教義與現代科學
第一品、教義總說
甲一、佛教經論中抉擇實況總論的不同詮釋
甲二、抉擇基本實況的方法與觀察門
乙一、以理觀察的重要性及四依的論述
乙二、觀察三種所量
乙三、如何以四理觀察
乙四、因果緣起
乙五、以理遮立
甲三、附帶略說攝類理路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學習理路
第二品、所知──境──的論述
甲一、總說基的論述
甲二、色法的性質
甲三、色等五境
乙一、色處
乙二、聲處
丙一、附帶解說能詮聲之論述
乙三、香處
乙四、味處
乙五、觸處
甲四、眼等五根
甲五、法處所攝色
甲六、大種因
甲七、不相應行法
甲八、因與果的論述
乙一、因的論述
乙二、果的論述
甲九、無為法
甲十、與所量相關的其他論述
乙一、性相、名相、事例
乙二、一與異
丙一、附帶:「倒是倒非」之論述
乙三、總與別
乙四、質法與返法
乙五、相屬與相違
丙一、相違
丙二、相屬
乙六、遮遣與成立
乙七、三種所量
第三品、能聚合成色法之微塵的論述
甲一、總說
甲二、最小的色法──極微塵
甲三、如何由極微塵累積成粗色
甲四、觀察有沒有無方分的微塵
第四品、別說時間的論述
甲一、時間的性質
甲二、成立時間是觀待及施設而有之法
甲三、三時
甲四、最短時間的觀察
甲五、細微無常
第五品、情器世間的生滅次第
甲一、阿毘達磨等論所說情器世間的生起過程
甲二、《時輪續》所說器世間的形成過程
甲三、情器世間的壞滅
甲四、時輪所說虛空微塵與星曜輪轉
甲五、 曆算天文論──《阿耶波多雅》所說星曜輪轉
甲六、標準與數量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色法之量
乙三、時間之量
乙四、數字算法
第六品、身體在胚胎的形成過程及氣、脈、明點的論述
甲一、總說
甲二、投生之處
甲三、經說身體在胚胎的形成過程
甲四、《時輪續》所說
甲五、佛教醫典所說胎中成身次第
甲六、別說細微氣、脈、明點的論述
乙一、無上密續對於氣脈的論述
乙二、佛教醫典對於氣脈的論述
甲七、附帶說明佛教醫典對於腦部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腦部在胚胎的形成過程
乙三、腦的分類
乙四、腦部脈的論述
乙五、腦的支分──脊髓等
甲八、觀察身心的連結
〈下冊〉
第七品、具境──心──的論述
甲一、總說具境──心──的性質
甲二、具境──心──的分類
甲三、根識與意識的差異
甲四、根識三緣
甲五、分別識與離分別識的差異
甲六、量識與非量識
甲七、錯亂識與不錯亂識的差異
第八品、廣說心所的論述
甲一、心與心所的差異
甲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所說五十一心所論
乙一、五遍行
乙二、五別境
乙三、十一善
乙四、別說慈與悲
丙一、總說
丙二、說慈
丙三、說忍
丙四、說悲
乙五、六根本煩惱
乙六、二十隨煩惱
乙七、四不定
甲三、《阿毘達磨俱舍論》所說四十六心所論
乙一、十大地法
乙二、十大善地法
乙三、六大煩惱地法
乙四、二大不善地法
乙五、十小煩惱地法
乙六、八不定心所
乙七、與一心相應的心所
甲四、《雜事品》所說二十四隨煩惱
甲五、《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所說心所
甲六、《攝事分》所說心所
甲七、心所的質體有與施設有的差異
甲八、他論對於心所的論述
乙一、《正法念處經》所說心所
乙二、《攝阿毘達磨義論》所說五十二心所
乙三、《寶鬘論》所說五十七種罪惡起源
乙四、《法集論》所說四十種心所
乙五、吉祥月稱的《五蘊品類論》所說心所
甲九、總結諸論所說心所的數量
第九品、論述粗細心及死亡次第
甲一、共乘論典對於粗細心的論述
甲二、無上密續對於粗細心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如見等三及八十分別心
乙三、細微與最細微的心氣的論述
乙四、心氣融入過程與死亡過程
第十品、心如何趨入境
甲一、所現境與所趨境等心之境的論述
甲二、根識是否具相的爭論
甲三、對於相的顯現,能取所取等數的爭論
甲四、遮遣趨入及成立趨入的論述
甲五、以心趨入境的過程為例說明七種心
乙一、顛倒識
乙二、疑識
乙三、伺察識
乙四、比度
乙五、已決識
乙六、現識
乙七、見而不定
第十一品、說心如何了知境的方法──因的論述
甲一、法爾理等四理論
甲二、去除執取一邊的邪分別的方法──應成
乙一、總說
乙二、應成的內容與分類
乙三、應成周遍八門
甲三、去除猶豫二邊之疑的方法──成立語
甲四、成立語的隱義──宗──的論述
甲五、成立語的顯義──因──的論述
乙一、總說
乙二、有關三相
乙三、依正因的性質區分
丙一、果正因
丙二、自性正因
丙三、不可得正因
丁一、總說
丁二、不現見不可得
丁三、可現見不可得
乙四、從所立法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五、從成立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六、從宗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七、從趨入同品的方法區分正因
乙八、從辯者的角度區分正因
乙九、相反正因──見似因
丙一、總說
丙二、相違因
丙三、不定因
丙四、不成因
乙十、因輪
第十二品、調心的方法──止觀二修
甲一、生起煩惱的因與緣
甲二、某些心所彼此相違之理
甲三、聞、思、修三慧
甲四、聞思時正念正知極為重要
甲五、如何修持見、修、行三法
甲六、以行的角度區分七種補特伽羅
甲七、如何成辦專注一境之心──奢摩他
乙一、奢摩他的資糧
乙二、奢摩他的所緣
乙三、奢摩他的性質
乙四、五過失的對治──八斷行
乙五、二違緣──沉沒、掉舉
乙六、九住心
丙一、九住心圖
丙二、解釋奢摩他圖
乙七、修故成辦奢摩他
甲八、成辦妙觀毘婆舍那
甲九、觀察修的重要性
甲十、修念住法
甲十一、對世間八法修等捨之理
甲十二、心可以改變的理由
甲十三、說認識境的補特伽羅及結語
參考文獻
經典及續典
論典及醫典
附圖
內容連載
編輯顧問圖登錦巴的前序
佛教傳統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
總說
世界歷史中,由於人類知識水準的提升,以文字為主的文化變得極為豐富與普遍,這可由歷史文獻或考古學家就遺址、廢墟的研究得知。人類文化中,就「如何形成生命及星球」這類隱蔽的問題進行觀察,如這個世界是由誰創造的、星曜是如何形成的、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有情或人從何而來、死後是否有續流還是如油燈熄滅般完全沒有了。這類問題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疑惑。有這樣的疑惑,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因為人類的智能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緣故。甚至可以說,接下來有的高度文明,是人類運用本具的智慧,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而開展出來的。
可以知道的是,眾多重要古文化是以推理作為尋求真相的基礎,並以哲學的方法仔細進行觀察;在認真思考如何觀察後,建立出廣大的知識論(epistemology)。從歷史文獻可知,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知識論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我看到這兩個古文化有四個共同點:第一、因為對真相的了解或不了解,而引發了暫時或究竟的苦樂。第二、了知內外一切法的最終方法應該由與此事物有關的因果去確定。第三、真相是人類可以了知的對象。第四、都主張用人類的智慧推理才能做到上述所說。
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邏輯學也很有深度,這也可從上述的理由得知。古希臘的邏輯學,主要是在西元前四世紀時,由亞里斯多德建立並宏揚。聖地天竺的邏輯學,在西元二世紀左右,由著名正理派阿闍黎喬答摩撰寫《正理經》,安立成立語五種支分的論述,將其發揚光大。
佛教傳統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
總說
世界歷史中,由於人類知識水準的提升,以文字為主的文化變得極為豐富與普遍,這可由歷史文獻或考古學家就遺址、廢墟的研究得知。人類文化中,就「如何形成生命及星球」這類隱蔽的問題進行觀察,如這個世界是由誰創造的、星曜是如何形成的、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有情或人從何而來、死後是否有續流還是如油燈熄滅般完全沒有了。這類問題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疑惑。有這樣的疑惑,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因為人類的智能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緣故。甚至可以說,接下來有的高度文明,是人類運用本具的智慧,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而開展出來的。
可以知道的是,眾多重要古文化是以推理作為尋求真相的基礎,並以哲學的方法仔細進行觀察;在認真思考如何觀察後,建立出廣大的知識論(epistemology)。從歷史文獻可知,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知識論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我看到這兩個古文化有四個共同點:第一、因為對真相的了解或不了解,而引發了暫時或究竟的苦樂。第二、了知內外一切法的最終方法應該由與此事物有關的因果去確定。第三、真相是人類可以了知的對象。第四、都主張用人類的智慧推理才能做到上述所說。
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邏輯學也很有深度,這也可從上述的理由得知。古希臘的邏輯學,主要是在西元前四世紀時,由亞里斯多德建立並宏揚。聖地天竺的邏輯學,在西元二世紀左右,由著名正理派阿闍黎喬答摩撰寫《正理經》,安立成立語五種支分的論述,將其發揚光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67折$800
-
新書67折$806
-
新書75折$901
-
新書79折$948
-
新書79折$948
-
新書79折$948
-
新書79折$948
-
新書85折$1020
-
新書9折$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