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擁有動人故事的台灣美食
這《五味八珍的歲月》裡有一個可愛的第一課:包水餃。都是來自東北的新婚年輕夫妻,先生為太太包出差勁的水餃不悅離桌,不難想像初嫁的自尊、傳統倫理的壓力,乃至於往後夫妻相處之道,都和這一盤寄予了離鄉愁情的水餃一起放上了檯面。
傅培梅女士走過戰亂流離的年代,在物質艱困的儉樸生活裡,用自己的勤奮智慧和一種應該是美德所加持予她的大氣和堅韌,打出了一個亮麗的「台灣品牌」。讀到她一個外省人卻跟許多本省長輩一樣受的是日本教育,一向自認國文基礎不好,禁不住驚訝地屏息了半晌。但歷史帶來的四面八方、千辛萬苦不就是台灣最動人的故事嗎?
現在台灣的美食享譽國際,接收了那一代苦難與奮進的成果,卻常常說「台灣市場太小」而畫地自限、困坐愁城的我們,真的要加油啊!
監製 王小棣
推薦序2
傅老師的精神教我學會料理
當我知道要飾演傅培梅老師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大叫,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我是哪個點被選中,我既不會做菜,連刀都不會拿,甚至優雅都沾不上邊,但對我來說是個驚喜,我可以挑戰自己。不過我又開始想,做菜那麼難,我真的可以嗎?於是開始看傅老師的影片,壓力又更大了,她是如此的從容,面對一切的程序,不疾不徐,做菜的功夫更是不用講了,我心想,完了,這也太難了吧!
我開始看這本書,去認識、了解傅老師,她的心路歷程,讓我佩服不已!同時也去程安琪老師那開始學做菜,學了一兩次,便回家把想學的菜步驟整個演練一次,本來不大有信心,但是我想到了傅老師的精神,於是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當我吃了一口熬出來的燉肉之後,竟然接近安琪老師做的味道(我覺得啦),媽媽吃了之後頻頻稱讚,讓我好有成就感,原來做菜真的不難,重要的是有沒有心。
我很幸運演到這個角色,讓我更深入認識傅老師,往後遇到所有的挑戰,我都會想起她的精神,要做就做到最好,無論多麼艱難,也要努力去試,往後想起不會後悔,去面對所有的困境!
這本老師的自傳,真的很值得一看,讓她的精神也給你們一些鼓勵吧!
主演 安心亞
推薦序3
感受料理中的溫度、回憶和愛
再一次讀完這本書,是在《五味八珍的歲月》改編拍攝而成的電視劇正式殺青後,我坐在客廳的地板上,眼淚不聽使喚地一直掉下來,書中的傅培梅老師,我來不及與她相遇,但心中卻覺得彷彿已經跟她認識好久好久了。
一直記得初收到試戲大綱的那天,當時還很失敬地對「傅培梅」老師這個名字感到異常陌生,更一度以為那會是一個描述革命女烈士的故事;開始閱讀劇本大綱後才知道,原來是一位美食教育家如此精彩的人生故事,而我以為是革命女烈士的傅培梅老師,除了是極為著名的電視前輩,更是當時家家戶戶無人不曉的烹飪專家。看了大綱後很是心動,又一向對「吃」很有興趣的我,立刻買了這本書回家看,看著書中跳出來的傅老師栩栩如生地、熱情地邊說話邊煮菜,想像著她沒日沒夜苦練廚藝的模樣,看著她不辭辛勞地抄寫著料理筆記,為了美食揮汗教學,為了「拋頭露面」創業努力,若真要說她是革命女烈士,徹底開創了美食料理界的局面,也實在不為過。
開拍前的準備階段,我們去程安琪老師(傅培梅老師的大女兒)家上了幾堂料理課,安琪老師跟書中的傅老師一樣給人開朗又有活力的感覺。忙了一整個上午,安琪老師端出一道又一道書中提到的料理,色、香、味俱全,我吃得津津有味的同時,也一直想起書中那位積極、有活力的傅培梅女士。在安琪老師家除了學煮菜以外,我的眼睛更是咕溜咕溜地看個不停,看著櫃子裡收藏著各地的美酒,想起書中那個愛旅行、敢冒險的她,看見滿牆的家庭合照,想起那個喜歡攝影、拿著照相機記錄生活的她,傅培梅老師的模樣,在這本書裡、在我從網路搜集來的影片中、在劇本裡、在我心中,越來越鮮明,也越來越真實。
在劇中我飾演的「阿春」,是傅培梅婚後的家庭幫傭、是她學做菜時的助手、是她生活中的好夥伴,雖然阿春是從劇本中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我卻不斷地從這本書中看見阿春的影子;阿春是傅培梅的兒女、媳婦,阿春是傅培梅親如家人的好姊妹們、徒弟們,阿春在傅培梅人生的不同階段中陪伴她,然而從她身上得到的、學會的卻更多。傅培梅老師的堅持和努力是那樣動人,她的熱情是那樣有渲染力,讓身邊的人無不感到敬佩,我心中的阿春更是對這樣的傅培梅太太充滿敬愛、崇拜與感謝。
希望讀者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可以和我一樣感受到傅培梅老師是如何不放棄學習卻也努力守護著家人,是如何秉持著新女性的創業精神開創了烹飪課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到每道料理中暖暖的溫度、回憶和愛。
主演 孫可芳(小豆)
推薦序4
我心目中真正的行家
食藝的境界,需要投注多年的經驗與鑽研,才能吃出學問來。不論是烹飪或評食,在我心目中,傅老師就是一位真正的行家。
回溯起孩童時期,我常與母親一同看傅老師烹飪教學的電視節目,後來因緣際會下,兩人結識了十多個年頭,期間也多所合作。一直以來,我始終看到傅老師熱情不懈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為飲食文化的薪傳努力播種耕耘。
記得在一九九一年,我們為了將台灣菜推向世界,曾效法《法國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做法,一起吃遍大街小巷、大小餐廳作評鑑,傅老師對於烹調法、食材、色香味,甚至用餐氣氛,都有著十分獨到的見地。她的行蹤遍及大江南北、世界各國,加上她個人精湛深厚的廚藝基底,及不斷求新求變的探究精神,才能達到如此高水準的品味。
當時只要一提到中國菜,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出的身影一定是傅老師,她的食譜除了中文版之外,還有英文版、日文版,可說已經風行世界!那時台灣留學生經常帶著一只電鍋,和一本《培梅食譜》,就隻身遠赴他方求學;而那時的台灣美食,確實就因為留學生及國際人士對《培梅食譜》的喜愛與認同,而成為台灣行銷中華美食的一個重要媒介。
不斷為中華美食締造豐碩佳績的傅老師,其實已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成長記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個人後來也一度在台灣餐飲技職教育的推動上略盡綿薄之力,雖今日看來已算百花齊放,但終究未能超越傅培梅時代的影響。而今傅老師已離開凡世,我也早已退出觀光與餐飲技職教育,甚為懷念……。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作者序
我那五味八珍的歲月
我曾有過一個十分愛我的丈夫,還擁有孝順我的一子二女,及一媳二婿和七個可愛的內外孫。父親自幼希望我能成為外交方面的人才,而我也陰錯陽差的曾被喻為「美食大使」,雖不敢說是功成名就,一輩子卻也東奔西跑為發揚美食盡了心力。
外子去世不久,我自己又因罹患肝癌而開刀,在經過死裡逃生之後,終於身體健康恢復,於是放棄大部分努力煩心的工作,愉快的過著悠閒的生活。小兒顯灝大力鼓勵我寫回憶錄,將這一生點點滴滴,多采多姿卻又多災多難的故事記下,可以給後人做個勤勞進取、追逐理想的榜樣。
我遲疑又惶恐著不敢下筆,一個只受過正統日制教育的我,對於中國文章如何摘要,分類與修辭均有著無力感,要如何去著手呢?
我開始計畫先去寫小抄,想到什麼事,就立刻記下來,身邊時時刻刻帶著紙筆。於是,床頭上、廁所裡、飯桌上、在車上、甚至飯局時都會偶然想起什麼便馬上筆記下來,不到一年、抄抄寫寫的已有不下百張的小紙頭,寫著我這一生所發生的大小事蹟。終於在二○○○年的春節過後,全部交給小媳慧懿去整理,她欣然接受,願全力為婆婆做這終身的一大記事。緣於她自婚後與我同住了十六年,許多事務皆共同參與,尤其對一些年份、人物的記憶比我還清楚些,加上她的文筆流暢、幽默風趣,曾受邀為報章雜誌寫烹飪專欄,頗受好評。我想,找一個了解我的個性、又身歷其境過的人來做這個工作,她是不做第二人想,於是我們婆媳倆開始了這個艱鉅的工作。
回憶往事,有著甜蜜、也有辛酸,藉著我的嗜好──聆聽老歌,來喚醒塵封往事,老的流行歌曲中雋永的辭句,往往觸動我的心弦,想起無盡的過去……。
憶起了歡樂天真的童年時代,勇敢刻苦的少年時代,浪漫純真的青春時光,奮鬥不懈的中年時代,大難不死的老年時代和怡然自得的現在。光陰如箭,時光飛逝,生命是如此短促而珍貴,如今的我已經練就了真正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人生觀。
父親也曾教導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知足常樂,不要怨天尤人。」一直以來,這些話成了我努力向上的原動力。我們這一代的人,既可謂幸,也可謂不幸;生在動亂的時代,被迫離鄉背井漂流天涯,時代考驗青年,而青年也曾創造時代。也唯有在這樣國家多難的時代,政府才會想到以美食訴諸國民外交,以飲食文化來發揚敦睦邦交,宣傳國家的富強,靠嶄新廚藝宣慰僑胞,爭取歸心,文化地位超然,才使我有了表演的舞台,在烹飪界的同行中,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提筆之際,回顧七十年來,酸甜苦辣的生涯,有著許多心得及領悟,忍不住要與大家分享我的愛情、我的奮鬥故事、我的教學甘苦談,也不枉這一世走過的五味八珍的歲月。
傅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