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周禮》中已對維繫家族精神提出了一些主張。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並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東亞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國族譜學在廣度與深度上有著更新發展的時代,值得探討研究。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對中國,乃至韓國、琉球族譜深入研究的成果,書中並收集了許多散失在海外的古中國族譜資料,對中國及東亞的譜學研究深具影響,亦希冀在闡揚倫理、安定社會等方面有所貢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明清史》、《透視康熙》、《滿清之晨——探看皇朝興起前後》、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明清史》、《透視康熙》、《滿清之晨——探看皇朝興起前後》、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目錄
序 言
甲編 中國的族譜
一 中國的族譜 3
二 唐代族譜略述 25
三 從中國族譜學的發展看宋代文化的特質 51
四 從范文正公家族譜籍看近世中國族譜學的發展 63
五 范文正公仲淹先生先世考 83
六 從《吳縣范氏家乘》看宋代恩蔭制度 103
七 略論清代族譜學的發展—以《武嶺蔣氏宗譜》為研究中心 123
八 清代「譜禁」探微 145
九 清代族譜家訓與儒家倫理 175
十 談滿洲族譜 199
十一 略論清代蒙古的族譜 235
十二 族譜中所見太平軍戰亂期間江浙死難人口舉隅 253
乙編 韓國與琉球的族譜
一 中國族譜學對韓日琉越漢文族譜的影響 277
二 中韓族譜比較研究 295
三 從族譜資料看中韓早年關係 343
四 簡介兩部古朝鮮漢文族譜 361
五 談琉球久米系家譜 379
丙編 附錄
一 民國以來的中國族譜學研究略述 403
二 臺灣地區族譜學研究之近況及問題 429
三 臺灣族譜、古契中所見先民開臺的艱辛 451
四 我從那裡來—族譜尋根的故事 465
甲編 中國的族譜
一 中國的族譜 3
二 唐代族譜略述 25
三 從中國族譜學的發展看宋代文化的特質 51
四 從范文正公家族譜籍看近世中國族譜學的發展 63
五 范文正公仲淹先生先世考 83
六 從《吳縣范氏家乘》看宋代恩蔭制度 103
七 略論清代族譜學的發展—以《武嶺蔣氏宗譜》為研究中心 123
八 清代「譜禁」探微 145
九 清代族譜家訓與儒家倫理 175
十 談滿洲族譜 199
十一 略論清代蒙古的族譜 235
十二 族譜中所見太平軍戰亂期間江浙死難人口舉隅 253
乙編 韓國與琉球的族譜
一 中國族譜學對韓日琉越漢文族譜的影響 277
二 中韓族譜比較研究 295
三 從族譜資料看中韓早年關係 343
四 簡介兩部古朝鮮漢文族譜 361
五 談琉球久米系家譜 379
丙編 附錄
一 民國以來的中國族譜學研究略述 403
二 臺灣地區族譜學研究之近況及問題 429
三 臺灣族譜、古契中所見先民開臺的艱辛 451
四 我從那裡來—族譜尋根的故事 465
序
序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裏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孝友立論的說法,也是為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周禮‧春官》中記「小史奠繫世、序昭穆」,也是指負責家族中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政治地位的依據,因此家族資料便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而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中國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國族譜學在廣度與深度上有著更新發展的時代,值得探討研究。
民國七十年代,我因為協助聯合報系創立國學文獻館,主要工作之一是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古中國族譜資料,並召開國際性中國族譜學術會議,因此我也踏入了譜學的門徑,寫作了一些譜學的文章,希望在敦親睦鄰、闡揚倫理,甚至在安定社會與團結民族等方面做些貢獻。
2015年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來信,想把我多年來寫成的中國族譜及有關論文集結成書,我欣然接受,並對他的好意感激萬分。現在這本專書就要出版了,我希望能對復興、光大中華文化有所貢獻。這本書的問世,我應該感謝內子侯友蘭女士的鼓勵,以及陳龍貴、洪麗萍的幫忙。
最後,我希望讀者諸君給我指正。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裏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孝友立論的說法,也是為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周禮‧春官》中記「小史奠繫世、序昭穆」,也是指負責家族中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政治地位的依據,因此家族資料便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而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中國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國族譜學在廣度與深度上有著更新發展的時代,值得探討研究。
民國七十年代,我因為協助聯合報系創立國學文獻館,主要工作之一是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古中國族譜資料,並召開國際性中國族譜學術會議,因此我也踏入了譜學的門徑,寫作了一些譜學的文章,希望在敦親睦鄰、闡揚倫理,甚至在安定社會與團結民族等方面做些貢獻。
2015年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來信,想把我多年來寫成的中國族譜及有關論文集結成書,我欣然接受,並對他的好意感激萬分。現在這本專書就要出版了,我希望能對復興、光大中華文化有所貢獻。這本書的問世,我應該感謝內子侯友蘭女士的鼓勵,以及陳龍貴、洪麗萍的幫忙。
最後,我希望讀者諸君給我指正。
民國106年春於加拿大雲城
內容連載
一 中國的族譜 1
一、引 言
我國的族譜,導源於上古,一直到現在,上下數千年,和我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可是目前國內還有多少人重視這項傳統的文化呢?又有多少人家能修纂出好的譜書呢?其實族譜在我們中國不僅是一種優良的文化產業,一門高深的學問;同時在過去的歷史中,族譜對我們國家民族也作過不少的貢獻,無論是在敦親睦鄰方面,或是在闡揚倫理方面,甚至在安定社會、團結國家方面,族譜都是居功至偉的。然而,近幾十年來,國家多難,戰亂頻仍,影響到一般人家修譜,更影響到譜學的研究。今天我們在復興基地,物質生活富裕,精神文化提昇,政府又大力推行固有文化的復興與建設工作,提倡修纂譜書與從事譜學研究應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了。這本小書的出版,原因也與此有關。
----------------------------------------
1. 原文刊載於陳捷先,《中國的族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頁1-62。
二、中國族譜的源流
中國的社會,一向以家族為中心。〈堯典〉裡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與孝友為主的,也都是為了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可見家族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被重視,當然有關家族歷史的紀錄也就在古代中國應運而生了。司馬遷說:「余讀牒記,自黃帝以來,皆有年數。」這句話足證世系一類的資料存在得極早。到了三代末期,宗法制度成熟具備,為了維繫這種宗法社會制度,帝王諸侯的世系便由專門的官員掌理了。《周禮‧春官》裡記「小史奠繫世,辨昭穆」,就是指負責分別家族裡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的依據,因此,譜書也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
秦朝統一中國,廢除了封建,宗法制度也有了變化,因而我國古代只有帝王貴胄才有譜系之書的局面也改觀了。以漢代而言,除帝王諸侯有《世譜》二十卷以外,官家與豪戶也製作了譜系,如揚雄《家牒》、《鄧氏官譜》等等,都是明證;而潁川太守的《聊氏萬姓譜》,更足以說明一般平民也有了入譜的事實。不過漢代末年,時代喪亂,譜傳亡失的很多,加以當時經常移民邊陲,使得一般人家難考自己宗派所出,因而也影響了族譜的修纂。
一、引 言
我國的族譜,導源於上古,一直到現在,上下數千年,和我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可是目前國內還有多少人重視這項傳統的文化呢?又有多少人家能修纂出好的譜書呢?其實族譜在我們中國不僅是一種優良的文化產業,一門高深的學問;同時在過去的歷史中,族譜對我們國家民族也作過不少的貢獻,無論是在敦親睦鄰方面,或是在闡揚倫理方面,甚至在安定社會、團結國家方面,族譜都是居功至偉的。然而,近幾十年來,國家多難,戰亂頻仍,影響到一般人家修譜,更影響到譜學的研究。今天我們在復興基地,物質生活富裕,精神文化提昇,政府又大力推行固有文化的復興與建設工作,提倡修纂譜書與從事譜學研究應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了。這本小書的出版,原因也與此有關。
----------------------------------------
1. 原文刊載於陳捷先,《中國的族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頁1-62。
二、中國族譜的源流
中國的社會,一向以家族為中心。〈堯典〉裡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與孝友為主的,也都是為了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可見家族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被重視,當然有關家族歷史的紀錄也就在古代中國應運而生了。司馬遷說:「余讀牒記,自黃帝以來,皆有年數。」這句話足證世系一類的資料存在得極早。到了三代末期,宗法制度成熟具備,為了維繫這種宗法社會制度,帝王諸侯的世系便由專門的官員掌理了。《周禮‧春官》裡記「小史奠繫世,辨昭穆」,就是指負責分別家族裡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的依據,因此,譜書也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
秦朝統一中國,廢除了封建,宗法制度也有了變化,因而我國古代只有帝王貴胄才有譜系之書的局面也改觀了。以漢代而言,除帝王諸侯有《世譜》二十卷以外,官家與豪戶也製作了譜系,如揚雄《家牒》、《鄧氏官譜》等等,都是明證;而潁川太守的《聊氏萬姓譜》,更足以說明一般平民也有了入譜的事實。不過漢代末年,時代喪亂,譜傳亡失的很多,加以當時經常移民邊陲,使得一般人家難考自己宗派所出,因而也影響了族譜的修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37折$205
-
新書74折$405
-
新書79折$435
-
新書85折$468
-
新書9折$495
-
新書9折$495
-
新書95折$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