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

激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
定價:300
NT $ 255 ~ 306
 

內容簡介

當代社會理論名家拉圖
解開經濟理性背後的熱情之謎

  「理性是,且只應當是熱情的奴隸。」──大衛.休謨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加比列.塔德

  「經濟中的一切都是不理性的……經濟中的一切都是『超乎經濟的』。」──布魯諾.拉圖與雷比內

  塔德(Garbriel Tarde),一位遭到遺忘的古典社會學家,在他的時代恰好經歷了人類史上第一場全球化運動。從當時延續至今的主流經濟學,深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只是各人的自利恰好受「看不見的手」所控制。塔德並不認為經濟行為等於冰冷的數字計算,他反而希望我們看到人類行動背後的激情。「在經濟裡頭沒有什麼是客觀的」,根據塔德人類學,萬物反而充滿集體的、相互的主觀性。因此,量化方法不該只侷限於探討經濟交易,而是該擴充到榮譽、信任、真實、信仰、美感等各種面向的社會價值。

  拉圖(Bruno Latour)及雷比內,將在本書挖掘塔德的社會思想,替遭逢另一場全球化,卻仍受困於經濟學窠臼的我們,探詢一條出路。

本書特色

  ◎百科全書式的跨學科視角,穿梭於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哲學之間。
  ◎Tarde對經濟學的反省洞見十足,其論點受到許多當代學派呼應,如制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市場人類學。
  ◎推翻當前主流經濟學諸多想當然耳的假設:
  .看似客觀且方便衡量的貨幣只是經濟活動的表象;分析經濟現象時,唯有注意理性計算背後的激情,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
  .經濟學家喜歡談適者生存,但經濟的核心並非競爭,而是創新。
  .「完美市場」是一種迷思;一昧假定市場會自動朝均衡態發展,只會讓經濟學變得更接近宗教,而更遠離科學。

各界推薦

  塔德素來是社會學家休斯(Everett Hughes)所謂的「理論想像」之能手。……拉圖和雷比內對塔德《經濟心理學》的這本引介性著作之優點,是讓我們見證該作的概念豐富度。在人類學和社會科學更普及的時代,我們非常需要新的「理論想像」,藉以試圖鬆動當代的政治經濟詞彙,無論是「全球資本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Matei Candea │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院講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哲學是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之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圖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ANT)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édialab)負責人。

  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晚近拉圖更拓寬學術關懷,除了探討科學,亦以其獨特的理論觀點,開創經濟、法律、生態等領域之研究。

雷比內(V. A. Lépinay)

  Vincent Antonin Lépinay,人類學及社會學博士,曾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的STS學程之助理教授,現任教於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社會系,並參與拉圖主持的媒體實驗室(Médialab),研究興趣包含科學史、組織理論等等。

譯者簡介

陳榮泰


  清大歷史所碩士。因學習科技與社會(STS)而接觸拉圖的社會學以及塞荷的哲學。近來關注複雜系統(包括生態農業)中的知識與倫理問題。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巴斯德的實驗室》。

伍啟鴻

  清大哲學所碩士。近年投入生態農業,試以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摸索人類物種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處之道。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巴斯德的實驗室》。
 
 

目錄

導讀的導讀:論拉圖談塔德/陳宗文

第一章 經濟之所以能夠計量,正因為它是主觀的
重探「價值」
該要避免的兩個錯誤
不要再把衣服穿反了
如何得出明確的量
量化沒錯,但要恰如其分
搞錯溫度
靠近,而非遠離

第二章 經濟學的本性
發明先於積累
顛倒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重新配置生產要素
資本的趨勢
「共同可能性」的經濟學
「資本主義體制」從未存在過

第三章 沒有天意的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重返政治
「亞當斯密問題」、上帝的問題
社會主義到來,可能又是錯誤一場
結論:驅逐巨獸,牠便飛奔回來

註釋
 
 



  「經濟學朝向數學化或心理學化的趨勢,兩者毫不衝突;在我們眼中,雙方反而互為支持。
  因此,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與社會有機體(société-organisme)此二學說有著最為緊密的親緣關係,攻擊後一學說,便會衝擊到另一學說。」──加比列.塔德

  我們不妨假想,馬克思出版《資本論》時卻乏人問津,將會發生什麼事。一個世紀後我們將會重新發現這本書,並且驚詫不已:這樣一部充滿雄圖壯志與膽識的作品,怎麼可能與世隔絕,沒有人理解,對科學、政治與社會未曾造成絲毫一點影響?那麼,不但不會有徒子徒孫發揚他的偉論,也不會有後人來解讀它;而且,無論是否不合時宜,也不會有人企圖去實踐它。我們再來假想,要是行動派的枕邊書是塔德發表於1902年的《經濟心理學》(Psychologie économique),而非馬克思的作品,二十世紀的歷史會變得多麼不一樣呀!不過現在仍為時未晚,還可以用一篇歷史小說般的小品文,重新發明一種政治經濟學理論,讓塔德在裡頭扮演真實歷史中歸功於馬克思論點的角色。

  這位社會學家沒有後人,他的言辭狂放無章,乍看之下,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嚴肅以待。他把街頭巷尾的對話視為貨真價實的「生產要素」;他不同意血汗勞動曾扮演任何核心角色;他在資本的概念中區分出「胚芽」(軟體)和「子葉」(硬體),好給前者更高地位;他既認真追蹤麵包價格的浮動,也同樣認真地在他所謂「榮譽計」上頭追蹤民選政客的聲望漲跌;他特立獨立,好好的針衣工廠放著不用,偏要以圖書工業當作生產典範,並且不只研究圖書本身的銷售,還同等關心字裡行間的各種觀念如何散播;他探討生命權力(biopouvoir)的問題,彷彿經濟學和生態學早已融為一爐;他一點也不相信經濟科學平日的劃分,輕輕鬆鬆就逡巡於達爾文和馬克思之間,而亞當斯密和古諾(Cournot)對他來說也絕非徑渭分明;他的關懷不只遍及奢華、時尚、消費、質地、品牌標示、休閒娛樂等主題,亦包括軍事工業和殖民行動;他旁徵博引,不斷從藝術市場、哲學觀念的傳播、倫理學、法律裡取材,彷彿這些因素在財富生產的問題上都同等重要;科學、創新、改革者,甚至閒暇,都被他描繪成經濟活動的根本;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追蹤鐵道、電報線、報章廣告,以及觀光業的起步;特別是,他不相信資本主義存在,對十九世紀一片蓬勃的冰冷計算與商品王國不聞不問;相反地,卻把市場的擴張界定成熱情的延伸;他讚揚社會主義者,正因他們造就了人們對結社與組織的另一番狂熱。我們想要使大家重感興趣的,難道是這麼個老反動派?我們想要重新擦亮的,難道是這麼個經濟學的考古碎片?

  正是如此。老實承認吧,要不是受益於超過一世紀的評論註釋,《資本論》對我們而言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塔德的經濟學之所以讓我們覺得奇怪,或許只因為裡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前所未聞。但至少,這就是我們想試著向大家呈現出來的。塔德的寫作,正值第一場全球化大運動的當兒。他與那時代的所有技術創新奮戰,被階級鬥爭的道德與政治問題糾纏,深入生物社會學的研究,並以計量方法當作立足點(這些計量方法對他當時而言只能是夢想,但因數位化技術的拓展,如今已成家常便飯)。一個世紀之後,我們又經歷另一場全球化運動。在充斥著道德、政治與生態危機的時候,他彷彿剛出爐般新鮮,於是我們才有機會向大家介紹這位人物。現在,我們祭出「塔德」這個罕見的名字,並不是為了聳人聽聞,好招攬經濟史學家的興趣;我們是為了揭示一份極重要的文件,讓我們以別樣的方式回顧過去,也從而以另類的方式計劃未來。

  一開始我們打算再版兩大冊的《經濟心理學》,卻躬逢圖書市場飛快的演化(一場十足塔德式的演化)。既然可以在法國國家數位圖書館(Gallica)網站上取得原作的圖檔格式,也可以在很棒的加拿大網站「社會科學經典」(Les classiques des sciences sociales)取得文字檔,出版完整而昂貴的《經濟心理學》就不再有很大的意義了 。我們因此決定另外出版這篇導論,附帶稍長的引文,意在誘導讀者日後進一步鑽研數位版本。此外,考慮到有些讀者討厭在螢幕上閱讀,或者不願意為印出兩大冊書而搞壞印表機,我們便在網站上加入我們認為最能說明本書重要性的原文摘錄,希望幫他們省些工夫 。

  塔德向自己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政治經濟學」,這個出現於十八世紀的驚人概念,在接著的下一個世紀更為壯大,但它對應的是什麼?對他來說,觀念帶領世界;尤其那些被經濟學家據為己有的經濟學觀念更是如此。它在科學與政治上對應到什麼樣的奇怪觀念?畢竟,我們必須先把觀念、主張、論證做個翻轉,才能掌握塔德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所做的轉變;況且對他來說,上層結構「徹頭徹尾」決定了下層結構。我們稍後還會看到,下層結構其實並不存在……。

  大家會說,好個奇怪的反動派!這位不信神的唯物論者,在市場人類學出現的一百年前,就從經濟學家(包括左派和右派)的無神唯物論中偵查到一位行跡特別詭異的隱形上帝。沒錯,誰要是認為唯有神奇的天意(Providence)才可能用祂看不見的手,自動形成既定和諧(harmonie préétablie),塔德便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管它是市場的和諧,抑是國家的和諧。因為在塔德眼中,發明政治經濟學的人幾乎對一切都有了共識,尤其都同意經濟學是作為一個專門領域而存在。而這一點,正是塔德想要挑戰的。

  這個革命份子不屬於任何組織黨派,既無後人 也幾無前輩。他暗自忖思:面對經濟課題的時候,如果我們確實是不信神者、不可知論者的話,事情會變得如何?塔德捫心自問:「如果經濟中不再有任何神的意旨,那又會怎樣?」我們一旦認真起來,把塔德這種不含絲毫超越性的內在操作發揮到底,是否就能重返政治?長久以來,瑪門 的信眾、天意與自動和諧之神,以及國家之神,都一直禁止我們從事這類政治活動——是的,即是自由的政治。那就是自由主義囉?沒錯,我們沒理由害怕這詞兒,但要記得它只是「天意論」的反義詞。況且,如果我們永遠不需要在市場和國家這兩種組織之間做選擇,不用周旋在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之間,而只須抉擇是否相信創造既定和諧的種種奇蹟,那又會如何?難道我們不能回顧過去,重讀過去兩百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那些我們太快地就用「資本主義」一概而論的事情?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經濟之所以能夠計量,正因為它是主觀的
 
不要再把衣服穿反了
 
經濟學家居然搞錯自己學科的正、反面,我們要如何解釋這樣的錯誤呢?近十多年來,市場人類學一再印證了塔德所提出的理由:要不是(最廣義的)經濟學家把計算技術延伸開來,任何經濟關係都不會存在。經濟學這門學科發明於十八世紀,卻並未發現到一塊新大陸;這塊新大陸是由它用一磚一瓦打造出來的,甚至應該說,是被它組織、被它征服、被它墾殖出來的。用卡隆(Michel Callon)強而有力的表達方式重述,經濟這東西本身,是被經濟的學科所展演和格式化出來的,所謂:「沒有經濟學,就沒有經濟。」與十八世紀的孤島文學 所言相反,又誠如博蘭尼(Karl Polanyi)指出,人並不是天生就是經濟學家,他是後來才成為經濟學家的。不過還得加上但書:他身邊要有足夠的計算工具和方法,讓他得以看到、讀懂那些原本難以捕捉的差異。所謂經濟化,並沒有揭露出人性的人類學基礎,而只是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人性所沒有的內容。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人類真正的本性也並未因此而被發現。
 
到底是因為經濟學家哪一方面的工作,才把事物的關係給格式化了(不是他們的話,這些關係便會呈現完全不同的形式)?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計算裝置以及規格化標準(如貨幣)的發明所附帶來的小配件。
 
「財富這種東西,實在簡單得多,衡量起來也容易得多;因為財富的程度無限,種類卻極少,而且這些種類上的差異還即將消失。因此,當財富逐漸取代尊貴,財閥統治逐漸取代貴族統治,就使得社會狀態更容易受數字和度量所支配。」
 
……當衡量變得「更加簡單」,「社會狀態」反過頭來也就變得更容易標示出來。因此,我們應仔細區辨兩類衡量:第一種是「衡量結果」,它旨在捕捉現實狀態;第二種衡量不同,它是「衡量行動」,也是對社會世界的格式化。如此區分之後,我們看到要實行真正的經濟量化,其實還有其他工具可用:
 
「個人的榮譽不下於他的信用,沒有比不上他的財富,也很容易在不改變本性的情況下提高或降低。因此,榮譽也是社會量的一種。
 
神父與修道士對如何產生信仰、『真理』的鑽研,其仔細程度絕不下於研究財富再生產的經濟學家。他們可以教導我們,哪些作法為傳教所需(如靜思、講道、勉力冥想),而哪些書本、談話或哪類行徑則會對信仰不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255
  2. 新書
    9
    $270
  3. 新書
    9
    $270
  4. 新書
    9
    $270
  5. 新書
    93
    $279
  6. 新書
    95
    $285
  7. 新書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