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幽魅之作
江文瑜世人皆知為詩人名家,近年小說問世令人欽敬而驚豔,因為這種嚴守「短篇小說規範」的小說,在台灣已經漸漸絕跡了。
──講究人物內外描述、情節結構、敘事觀點、語言色彩調性、多重主題、象徵經營──自從「網路入侵」,不少作者成了「終端機」,不再經營這些了。
單就語言文字的特殊而言,當今台灣文壇,江文瑜就是突出的一家。
記得三四十年前「張愛玲文學」曾經風靡許多「才子作家」,也造就幾位名小說人。個人難以感動,總感受那是昨夜星辰昨夜雨,與當下時空隔著一段距離。江文瑜的語言風格是歷史空白的填補,而成熟於當今,既銜接了文學史,也開拓了而後精緻文學之路──追隨者必然聚集。
江文瑜的小說作品,深浸佛理信息、佛理式的生命思考;而它和當前台灣佛理概念有些不同。
這些作品幾乎都有台日情緣糾纏,外人不曉得作者何以知日之深,但有一點是獨特而明顯的:「自古」寫台日情事,不是日男就是台男的觀點;這本小說全是「女性觀點」,應予讚佩鼓掌。
其中某些篇予人「遙思」芙蘭茲•法農的指述:殖民者雄偉的男性,面對被殖民女性懷抱征服的意慾,可是心底深處卻隱藏一份難以克服的恐懼.....。
總之,這部小說太多引人深思的東西。翻開書讀吧!
李喬
(本文作者為小說家、文化評論者)
推薦序
現代「女源氏」
《和服肉身》的六個短篇寫台日之間男女的愛戀,各具獨立性。呈現多種面貌,有現實社會男女情感的描寫,也有台日之間關係以男女關係呈現的象徵手法。
以台灣女性為主角的台日男女戀情書寫,台女似乎都居於上位或者說優勢的安排,彷彿看到現代「女源氏」的影子。
男女情慾的描寫,是六短篇共通處;尤其是女性情慾的觸發、流洩,工筆手法細膩,引人入勝,讓人聯想到谷崎潤一郎〈刺青〉等小說的技法。
對日語敬語的特性、櫻花無常意象、和服等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與恰如其分的運用,成為小說的血與肉,非僅止於背景之類的附屬品或說明。
林水福
(本文作者為日本文學研究者、翻譯家)
推薦序
貌似嚮往,其實悲憫
這本小說集,初看可以視為是一位當代台灣女性的日本奇幻之旅,雖然各篇的主角可以不必視為同一女性。而橫跨期間更可以是日治時期仿照京都建設的台中市,以及日台合作的菓子鋪。小說之深入於一般遊歷的,是其中牽涉到台日的男女情緣。故事的女主角來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日本景點,出入於京都、仙台、東京、橫濱,在櫻花、枯山水及博覽會、展覽場的場景中,親身經歷了深及體膚的文化衝擊,例如穿上了和服,學習日本舞踊或貼上了蟬的刺青貼圖,對於個人身心的刺激和影響。但更加馳情入幻的是,在以「心臟盒子」交流之餘,竟然超越生死限制,在對方死後,知道了其家族蒙受原爆(原子彈爆炸)之苦難,而本人則死於東北大海嘯;在「魔窟風呂旅館」中更進入時光隧道來到1944年,目睹即將出征,後來全滅的京都師團的青年們,在入伍前的最後聚餐.....。整部小說集頗具哀矜勿喜的心緒,是我們面對這一曾是殖民者與窮兵黷武之鄰國,貌似嚮往,其實悲憫,值得參考的反思。
柯慶明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名譽教授)
推薦序
心物交融
江文瑜教授是詩人,《和服肉身》是小說,詩和小說有一點不同,詩的重點在詩人,小說在作品中的人物。詩人的另外一個特質就是文字的講究,有人說,詩是將最適當的文字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上。《和服肉身》這本書的小說是提煉過的,詩人寫的故事。
〈和服肉身〉這篇作品的場景是設定在日本,古都京都,充分代表日本的傳統文化,用這來表達台灣和日本較大的差異性,也用這種方式展現出人物的心路歷程。作者也用了不少象徵,象徵可以代表多層意義,重點在用得適當,用得好,這是不容易的事。作者用和服、肉身、竹子、黑面琵鷺,各種象徵,有靜有動,有內心有外表,最後發展到肉身的重量才是本質。
這些作品寫得很直接,卻把心和物融合起來。這是一種技巧,寫得很用心,也很靈活。這些作品,場景設在日本,寫的是台灣人,寫的是台灣人的不同遭遇,有苦難,有掙扎,也有成長。最重要的一點,有人即使改成日本姓名,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台灣人。
鄭清文
(本文作者為小說家、文化評論者)
後記
此刻,最想說的是,人生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終於出版了!對於從小就想寫小說的我,這份成果似乎是來遲了,但我也堅信這本小說集是在最適合的時刻出現,我的心情充滿了感恩與感謝,深刻相信這是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起始點,從此會繼續在小說的路上盡力耕耘,這是給自己與讀者的真誠允諾。
書中寫了許多發生在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故事,雖為虛構,卻傳達了台灣與日本之間歷史的聯繫和關係的密不可分。對我而言,這本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故事所涉及的範圍,不只是愛情故事與女性情感的描寫,還有戰爭、科技、自然災害與宗教對人的影響,加上台灣與日本的歷史時空背景、政治與命運交織等文學主題的互相呼應。故事中的人性幽微與曲折,也是書寫的重點,希望能帶給讀者多重的閱讀想像,與迥異於過往的閱讀感受。六篇中的〈心臟黑盒〉與〈菓子屋裡の蟬刺青〉曾刊登於《短篇小說》雜誌,〈魔窟の吻〉與〈和服肉身〉於《文學台灣》雜誌,而〈光影菓子鋪の紅龜粿〉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其中〈和服肉身〉入選九歌出版社的《九歌一○五年小說選》,算是本書出版前的一項好消息。
我所尊敬並幫我寫推薦序的李喬老師幾次對我說,他感覺我對日本似乎了解甚深,我不敢說我自己是如此,但我的確從小因深受留學日本的父親影響,對日本一直充滿著各種想像,也感覺與這個國家有某種程度的連結。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前,曾有一年大量觀看日劇,從此開始對日本產生想進一步探索的情懷。二○○七年因為與旅日歌手暨版畫家翁倩玉討論詩與畫的跨界合作,連續兩年至東京六本木與她見面,後來共同出版詩畫合輯《合掌》。二○○九年我擔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期間,在因緣際會下,終於開始與日本學者多方交流,尤其二○一三年以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訪問學者的身分在京都停留半年的生命經驗,讓我有機會深入去更了解這個特殊的城市。二○一六年十二月的日本之行,更是留下此生日本行旅的一次非常寶貴的記憶。
這次的旅行,因為受邀至日本語用學會的年會演講,開會地點在下關,即為當年《馬關條約》簽訂的地點,在會議的第二天,我與另外三位日本教授參觀了春帆樓,該樓為《馬關條約》簽訂之處,在二次大戰中被炸掉,而戰後重建了紀念館,內有珍貴的《馬關條約》歷史資料。在裡面我親眼看見《馬關條約》的條文,第二條中記載台灣的歷史命運。我當下的心情,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同行的三位日本教授朋友告訴我,他們的心情很複雜,對於日本殖民台灣,他們感到很抱歉,我一時卻語塞,不知如何回答他們……。
會議結束後的兩天,我又經歷了另一個生命重要的時刻。十二月十三日我前往九州大學箱崎校區文書部,見負責檔案管理的折田悅郎教授,他幫我找出當年我父親去九州大學留學時拿到博士學位的相關資料。他請助理從一本極厚的資料檔案中找出父親的資料,接著拍照,後列印出來,再把電子檔放入USB給我。當我看著當年父親的名字與簽名、他的指導教授的名字與印鑑,加上其他關於父親的博士論文內容的影印時,突然間淚水流了出來。
父親在我小學一年級時到日本九州大學留學,曾有兩年時間我未曾看過父親,而在那樣的時空下,我坐在九州大學文書室裡看著父親的字跡,感覺自己穿越了時空,回到兒時的那個自己,那個自己那樣渴望看到父親,那時絕對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特殊的時空下,與當年的他重逢。也看到父親的字跡寫著家裡的住址,那是中興大學旁邊我兒時的住家,剎那間,所有兒時的回憶,蜂擁而上。我不斷擦拭我眼中的淚水,那是喜極而泣的淚水。
這本短篇小說集能完成,我仍和過往每本書一樣,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感謝他們給予的支持、愛與鼓勵,讓我能在教職以外,還能書寫文學作品。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感謝他特殊的日本留學經歷,帶領我去認識日本這個與台灣有著密切關連的國家;還有我的母親,在父親留學的兩年間,辛苦養育我與兩個弟弟,至今她當年的辛苦形影,還深刻留在我的腦海。衷心感謝我的阿嬤從小對我的悉心照顧和對我訴說她那個年代的故事。非常感謝小說家平路、小說家李喬、林水福教授、邱貴芬教授、柯慶明教授與小說家鄭清文(按姓氏筆畫)推薦我的書,和其中四位寫的推薦序與對我的鼓勵之語。六位推薦者過去都為台灣的文學界竭盡心力、貢獻良多。宋澤萊老師、郭文華教授、許淑屏老師、彭瑞金教授、李瑞騰教授、莊宜文教授、江妙瑩董事、陳正忠醫師與楊谷洋教授,曾閱讀一篇或多篇我的小說,非常謝謝他們寶貴的讀後感或評論。誠心感謝長谷川存古教授、山梨正明教授、今井むつみ教授、林宅男與林禮子教授夫婦、Masumi
Azuma
教授、堀江薰教授、片岡邦好教授與谷口一美教授,在我停留日本期間提供許多幫助與照顧。感謝因學術會議認識的渡邊淳司教授與石黑浩教授,分別讓我認識了心臟盒子與人形機器人,啟發我將兩種科技加以想像擴展延伸,寫進了虛構的故事。非常感謝印刻出版社的初安民總編輯、江一鯉副總編輯與陳健瑜出版部主編在出版過程給予的協助與費心。還要感謝生命中給予我協助的許多朋友與貴人,無法在此一一將名字寫出,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與感恩,我們的生命永遠得之於他人太多,無法以言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