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之書:《惶然錄》全譯本,葡萄牙國寶級作家佩索亞經典代表作

不安之書:《惶然錄》全譯本,葡萄牙國寶級作家佩索亞經典代表作
定價:650
NT $ 317 ~ 553
  • 作者:費爾南多‧佩索亞
  • 原文作者:Fernando Pessoa
  • 譯者:劉勇軍
  • 出版社:野人
  • 出版日期:2017-03-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841935
  • ISBN13:9789863841937
  • 裝訂:精裝 / 60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球五十四個國家共同票選「歷史上最棒的一百本書」。
臺灣首度出版經典全譯本。

  與聶魯達並列「最能代表20世紀的詩人」
  葡萄牙國寶作家,
  歐洲現代主義核心,
  80年代西方文學代表人物。

  仿日記體片段式隨筆,費爾南多‧佩索亞化身為無數名「異名者」,粉碎自己的內心,探究平凡自我無數可能的面向,深入心底,直達失落的靈魂禁區。

  《不安之書》是費爾南多•佩索亞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內容曾經長期散佚,且多為「仿日記」形式,在佩索亞逝後五十年,終於由眾多研究專家蒐集整理而成。佩索亞在散文和詩歌中幾乎不使用本名,而是通過「異名者」的身分進行寫作。在其他的作品中,這些「異名者」甚至有自己的傳記、個性、政治觀點和文學追求。佩索亞穿梭在數十位「異名者」之間,不斷變換隨筆的立場,其中以會計助理身份出場的「貝爾納多•索亞雷斯」與他本人最為接近,也在相當的程度上呈現佩索亞對生活、對命運、對世界的深刻認知,以及一個瀕於崩潰的靈魂的自我認識。

  《不安之書》的「不安」代表永遠處於踟躕、不確定和過渡中,
  是靈魂的無政府主義者,以各種角度檢視所謂的「存在」與「真實」。

  喬治‧史坦納:《不安之書》為里斯本下了魔咒,使它如同喬埃斯的都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

  周芬伶:佩索亞的《惶然錄》(The Book of Disquiet),是我最常重讀的。只是一本隨筆札記,但其中寫他的夢想與內心,寫他雖然一無所有卻還是渴望去愛,渴望一種偉大。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此窄仄,他依舊感激生命,甚至為生命流淚。這對我恆常有著吸引力。

  重要事件
  1985年(佩索亞逝後50年),《不安之書》首次整理出版。
  2001年時報出版《惶然錄》(不安之書節譯版)
  2002年,54個國家共同票選為「歷史上100本最棒的書」──Norwegian Book Clubs

名人推薦

  周芬伶─專文推薦

  一本現代主義的試金石……在一個崇尚名氣、成功、愚昧、便利和嘈雜的時代裡,這本書堪稱一副完美的良藥,一首對默默無聞、失敗、智慧、難度和沉默的讚美詩。──約翰‧蘭徹斯特《每日郵報》

  《不安之書》被放置在一個很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打開的箱子裡。謝天謝地,這個箱子被開啟了。我非常鍾愛這部虛幻的怪異作品,非常鍾愛那個寫出這部作品的默默無聞的寫作人,他獨出心裁,嗜酒成癮,從不虛飾浮誇。——保羅‧貝利《獨立報》

  令人神魂顛倒,甚至扣人心弦……有些怪異,令人著迷,讀來樂趣無窮。——凱文‧傑克遜《星期日泰晤士報》

  必然是對現代歐洲文壇的作者發動的最高襲擊……一個迷失方向且瀕於崩潰靈魂的自我啟示,這更加奪去所有人的注意力,因為作者本人就是一個虛構人物……在後現代主義成為一項學術流派很久之前,佩索亞就已經生活在解構主義的觀點中了。——約翰‧格雷《觀察家》

  葡萄牙最偉大的現代詩人……論述的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因為無從回答而變得非常重要:我是誰?——安東尼‧伯吉斯《觀察家》

  佩索亞的散文節奏明快,瞬間便能抓住人心,充滿了令人不安的提示,始終縈繞心頭,往往令人吃驚,如同觸摸到了一條震動的弦,難以捉摸,久久難以忘懷,一如詩歌……他無人能及。——W.S.默溫《紐約》

  《不安之書》為里斯本下了魔咒,使它如同喬埃斯的都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喬治‧史坦納(文學批評及翻譯理論大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二十世紀葡萄牙代表詩人、散文作家,同時也撰寫文學評論及翻譯,一八八八年生於里斯本,但六歲便隨母親和繼父搬到南非,十七歲時才又隻身回到里斯本求學,自此直到他一九三五年辭世,佩索亞幾乎沒有再離開過這個城市,作品也多次以里斯本為題。反觀南非的童年在他身上僅存的痕跡似乎只有他優異的英語能力,他的作品中從未出現關於南非的描述。

  佩索亞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中學後的文學底子全靠自己在圖書館內自修,英美文學對他影響很深,他翻譯過多位詩人的作品,包括愛倫坡和惠特曼,也評論過丁尼生和布朗寧等詩人的作品。而翻譯米爾頓和莎士比亞,則是他沒能完成的願望。

  佩索亞平日靠為貿易公司翻譯英文書信維生,白天過著上班族的日子,晚上就回家寫作,有段時間他還會收費幫人看星座命盤。持續寫作不輟的佩索亞生前雖然發表了逾四百篇詩文與評論,卻只有一本葡文書和兩、三冊薄薄的英文詩集得以正式出版。直到他過世之後,家人才在他房裡找到超過兩萬五千頁未出版或未完成的稿件,因此開啟了世人對佩索亞世界的挖掘與探索。其中散文部分編成了《不安之書》與《自決之書》,闡述佩索亞的人生觀及文學批評理念。

譯者簡介

劉勇軍


  知名譯者,收藏過許多流離失所的文字。專長是成為你身邊的文字守護者。譯有《不安之書》、《自決之書》、《月亮與六便士》、《生命不息•歸來》、《日出酒店》、《遺失的時光》……等經典作品。
 
 

目錄

推薦序
佩索亞、異名者與不安之書
作者序
沒有根據的自傳
不安選集
附錄一:文森特·格德斯的引用
附錄二:兩封信
異名表
 
 

作者序
  
  里斯本有一定數量的餐館是這種型態的:在某一家外觀體面的酒樓上,有一間標準的餐廳,它有著鐵路不通的小鎮餐館特有的堅實感和家常風味。這些二樓餐廳,除了星期天,顧客寥寥無幾,你總能遇到一些相貌平平的怪人,那些生活舞臺的配角。
  
  有一段時間,我手頭拮据,又想圖個清靜,便成了某家這類二樓餐廳的常客。每當我在七點左右去那裡用餐時,幾乎總能看到這樣一個人,起初他並未引起我的注意,後來我才開始對他產生興趣。
  
  他個頭很高,身材相當瘦,大約三十歲。他坐著時背駝得厲害,但站著時沒那麼明顯。他衣著隨便,但不完全算是不修邊幅。他那蒼白無趣的臉上,露出一種飽受磨難的表情,看不到任何趣味,也很難說那種表情暗示著什麼樣的磨難。它似乎暗示著各種磨難:艱難困苦、焦慮煩惱,以及飽經滄桑後的波瀾不驚。
  
  他總是吃得很少,飯後抽一枝自己捲成的紙菸。他大膽觀察著其他顧客,談不上有什麼疑惑,而只是出於超乎尋常的興趣。他並未細細打量他們,似乎只是興致使然,無意要分析他們的外在行為或記住他們的外貌體態。正是這點特徵使我對他感興趣。
  
  我開始更密切地觀察他。我注意到,某種才氣以某種模糊的方式使他的容貌變得生動起來。但沮喪——冷淡苦楚的鬱積——始終籠罩在他的臉上,所以很難再從他臉上看到什麼其他特徵。
  
  我偶然從餐館的一個服務生那裡得知,他在附近一家公司工作。
  
  有一天,樓下的街上發生了一件小事——兩個人在互相毆打。二樓餐廳的每個人都跑到窗邊觀看,包括我和眼下正描述的這個人。我隨口和他說了幾句話,他也同樣附和了幾句。他的聲音遲疑不決、平淡無奇,彷彿因完全沒有指望而變得萬念俱灰。然而,我這樣看待我的晚餐同伴,或許是荒謬的。
  
  不知道為什麼,從那以後,我們就互相打招呼了。後來有一天,或許因為可笑的巧合,我們都遲至九點半才去吃晚餐,竟因此而隨便聊了起來。在某個適當的時刻,他問我是否寫作,我說是的。我提到了最近剛出版的文學評論雜誌《奧菲歐》。他不僅稱讚,而且是高度讚賞,這令我大為吃驚。我告訴他,我很吃驚,因為這本雜誌的撰稿者只對少數人說話。他說,或許他就屬於少數人之一。此外,他補充道,這種藝術對他來說並不完全新奇。他羞怯地說,由於沒有地方可去、沒有事情可做、沒有朋友可拜訪,也沒有興趣讀書,他晚上通常就待在家裡,在他的租屋裡,寫點東西來打發時間。
  
  XXX
  
  他的兩個房間放置著表面奢華的家具,無疑地,不能不為此犧牲某些基本物件。他頗費心思地挑選有著柔軟舒適坐墊的座椅。他同樣精選了窗簾和地毯。他解釋說,這樣的室內設計使他能夠「為單調生活保留尊嚴」。在現代風格裝飾的屋子裡,單調生活變成一種令人不安的東西,一種身體不舒服。
  
  沒有什麼東西驅使他去做任何事情。他獨自度過自己的童年,從未參加任何團體,也沒有修什麼課程,從不屬於任何群體。他的生活環境有一種奇怪但又普遍的現象——事實上,或許所有人的生活環境都是如此——按照他的惰性和逃避傾向,被剪裁成本能的畫面和相似物。
  
  他從來不必面對社會或國家的需要。他甚至逃避自己本能的需要。他從來沒有動力去交朋友或談戀愛。在某種意義上,我算是他唯一的知己。但即使我總是假設自己與他有什麼關係,他也未必真正把我當成朋友,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他需要託付一個人來保存他留下來的這本書。起初,我覺得很難做到,但我現在很高興能夠從心理學者的觀點來看問題,盡可能將自己當作他的朋友,致力於完成他將我拉進來的目標——出版這本書。
  
  在這方面,客觀環境看來竟然對他有利,因為有我這種性格、對他有用的人,出現在他的身邊。

推薦序

書寫的極限—佩索亞與散文藝術


  佩索亞雖被稱為詩人,然他最常被討論的卻是《不安之書》(又名:《惶然錄》),一種界於散文與詩的奇書。他常將自己稱為散文作者,並在書中談到散文的藝術,許多年來這本書是我的隨身書,並用毛筆抄寫過無數遍,常在抄寫時落淚,他是如此空無,又是如此溫柔,文字像飄散的音符具體降落在眼前,或像一陣細雨飄落原野,或是不斷捲來的海浪,讓人如睹其人,既透明又玄妙,他的心靈朝你開放層層展開,結合東西方哲思,介於紀伯倫與特拉克爾之間,與其說是神秘主義者,不如說具備先知氣質的創作者,他創造了一個多重分身的異名者,如百年後《駭客任務》中的電腦自由穿梭者與《全面啟動》的多重創傷者,或是同時擁有許多帳號與假名的現代人,他是他所描述的詩人的最高層級「具備罕見的智力能夠超越自身(depersonalise), 同時又有足夠的想像力可以活出那些與他自身全然不同的心靈, 使作品中有多元的聲音。」,他的書寫沒有開始沒有結尾,亦沒有邊際,讓我們幾乎觸及書寫的極限。

  有關他的異名者書寫及思想已被討論太多,很少人論及他對散文的看法;「散文」這在西方文學中一直被忽視的文類,他卻一再提及散文的重要性與寫作方法,甚至細膩地談到文字的運用:

  大致來說,我與自己寫下的散文幾乎一致……我使自己成為書裡的角色,過著人們從書裡看到的生活。我的一切所感都只是感覺(與我的意願背道而馳),以便我能記下我的所感。我的一切所思都立刻化為詞語,混入擾亂思想的意象,排成別樣完整的韻律。經過這麼多的自我修訂,我毀掉我自己。經過這麼多的獨立思考,我不再是我而是我的思想。我探測自己的深度,並放棄這種探測。我終其一生想知道自己是否深刻,唯有用肉眼來探測——像井底幽暗而生動的倒影——映出我那張對自己的觀察進行觀察的臉。(第一九三篇,一九三一年九月二日)

  自己與散文一致,也就是忠實紀錄自己所思所感,並探測自我的深度。散文家是對自我探索有著狂熱欲望的人,他對自我是什麼,自我投射出的人事物特別敏感,是對任何小節都不放過的人,然散文家書寫的「我」與現實的我有著辯證關係,過去在「載道」傳統下書寫的我是神聖化的我;而在現代「獨抒性靈」的要求下出現的我是魔鬼性的我或異己者,散文作者已失去了神聖性,日趨低下,這時佩索亞提出深刻、空我、多次元的我,這已擴大了散文視野與可能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幾個,是一些,是極大數量的自我。所以,那個鄙視周遭的自我,不同於那個在周遭中受苦或自得其樂的自我。我們的存在是一塊遼闊的殖民地,由不同種類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感知。」(第三九六篇),如此散文能書寫得更寬闊,它像是無限增生的黑洞或蟲洞,讓創作者向內探索,上天入地,並化入人群。

  在文字使用上,他主張避開一般人會使用或過於正常的句子,用字必須準確地表達所感,如描寫一個男性化的女人,一般人會使用「這女孩的動作像個男孩。」、「這女孩是個男孩。」或者「那個男孩。」;他會使用「她是個男孩。」這樣的句子,因為這樣更是違常的,用字要說得更準確,更絕對,更直觀,超越常規、共識和平庸。他對文字的要求是讓語詞更具思想的明確性:

  如果我想說我存在,我會說:「我是。」如果我想說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我會說:「我是我自己。」但如果我想說我作為自我演說、自我作用的個體而存在,行使自我創造的神聖功能,我會把存在變成及物動詞。如果要達到宏偉壯麗、超越語法的至高境界,我會說:「我存在。」我在這兩個詞裡闡釋了一種哲理。這難道不比那些滔滔不絕的空話更可取麼?從哲學和措辭裡,我們還能有什麼更多的索求呢?

  清晰的思考,必須有精確的文字作載體,才能產生力度,然文字的精確是在反覆推敲下的有層次且非凡的語言,如此它的穿透度更高,如在玉壺中的冰心,透出瑩徹的冷光。只要你進入他的文字,很快被感染,如此冷冽又溫柔的穿透力少有人及。

  佩索亞的文章跟他居住的里斯本息息相關,如同卡繆的北非與波特萊爾的巴黎,想像那條朝著冰藍大海如對遠方傾倒的斜坡大街,似乎有股引力帶人到不可知的遠方,並在遠方魂飛魄散,自我太渺小,只能分化為幻影,而這城市如海市蜃樓,藝術與人生並置在同一條街上,或者天堂與地獄同在,沒有衝突,如山坡那頭行走於斜坡之頂紅色的電車,穿黑衣披黑頭巾的婦人撫琴唱著「法朵」,擁擠的或黃或白建築物與咖啡店,這是一個色彩明亮與黑暗交織的城市,詩人藏身於其中一個小房間,想像整個城市都是他,而他是空的舞臺,讓分身A、B、C、D……自由穿梭,不斷對著大海低語:「在我的內心中,有著何等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啊!可誰能看到,我所做的一切都與生活相悖——我,是如此平靜,如此安詳?」這樣一個用自身的全部來寫作的創作者,怎不動人肺腑?!

周芬伶/作家
 

內容連載

一、信仰的背離
 
在我出生的那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不再信仰上帝,而且和他們的前輩信仰上帝一樣,都是出於未知的原因。由於人類精神生來傾向於憑感覺而非以理性來判斷,大多數年輕人選擇以人類取代上帝。然而,我屬於這類人,總是處在所屬群體的邊緣,不僅看到了自己所屬的群體,而且還看到了群體周圍那片廣闊的空間。這便是為何我不像他們那樣徹底放棄信仰上帝,但也絕不接受人類的原因。我相信,上帝雖然未必可信,但也可能存在,在某種情況下應當被崇拜。然而,人類只是一個生物學概念,僅僅指明了我們所屬的動物物種,和其他動物物種一樣不值得被崇拜。宣揚人類是自由與平等的狂熱分子,在我看來就像古代一些異教的復活,他們的神長得與獸類無異,或有著獸類的頭。
 
同樣,因為不知道如何信仰上帝,也無法去信仰諸獸,我和其他邊緣人一樣,對一切事物保持著距離,這種距離通常被稱作「頹廢」。「頹廢」是作為生命基礎的無意識的全面缺失。「頹廢」一旦思考,心臟就會停止跳動。
 
對於像我這樣活著卻不懂得如何去生活的少數人來說,除了將「放棄」作為生活方式以及將「觀照」當成命中注定,還能做些什麼?既然我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宗教生活是什麼樣子,因為信仰無法透過理性思考而獲得,又不能相信、乃至反對「人性」這個抽象概念,我們只能用審美觀照生活,以此表明我們擁有靈魂。我們對任何乃至整個世界的嚴肅事物漠不關心,對神靈毫無興趣,對人類滿不在乎,徒勞之下,我們向毫無意義的感覺繳械投降,這種感覺經過享樂主義的提煉和教化,適合我們的腦神經。
 
我們僅從科學中獲得基本定律——即萬物皆遵從於宿命論,我們無法任意反應,因為宿命論限制了所有反應——鑑於這項基本定律與更為古老的萬物宿命論一致,我們放棄一切努力,就像身體虛弱者放棄體能訓練。我們埋頭閱讀關於感覺的書籍,就像謹小慎微、鑽研感覺的學者一樣。
 
我們無法嚴肅對待事物,我們視感覺為唯一確鑿的真實,我們躲避在感覺裡,探索感覺,就像探索一片遼闊而陌生的國度。倘若我們不僅孜孜不倦地以審美觀照,還對美學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尋求表達方式,那是因為我們所寫的詩歌和散文——並無意改變任何人的意願,或禁錮任何人的理解——就像一位讀者,大聲朗讀僅僅是為了將閱讀的主觀愉悅完全地客觀化而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9
    $317
  2. 回頭書
    49
    $319
  3. 二手書
    49
    $320
  4. 二手書
    63
    $410
  5. 二手書
    66
    $432
  6. 二手書
    71
    $459
  7. 新書
    71
    $464
  8. 新書
    79
    $514
  9. 新書
    79
    $514
  10. 新書
    79
    $514
  11. 新書
    79
    $514
  12. 新書
    79
    $514
  13. 新書
    79
    $514
  14. 新書
    85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