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雖然熱愛生活,可是並不畏懼死亡。他們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只求生命奏出萬古流芳的樂章──漢武帝不屬於這種人。
有些人特別怕死,謹小慎微,自掃門前雪,抱定了平為福、和為貴、忍為本的處世宗旨,世態炎涼與否,一概不問──漢武帝也不屬於這種人。
前者他無力為之,後者他不肯為之。
他不會像項羽一樣仰天自刎,灑盡一腔英雄血,他會東渡烏江,招兵買馬,捲土重來,再與天下豪傑爭鋒。他不會像劉邦一樣有傷不治、有病不醫,他會大力搜刮名醫國手、祖傳膏丹,苟延殘喘活下去。
他已經做了這麼多輝煌的或荒唐的事:尊儒興學、北逐匈奴、南征閩越、強幹弱枝、鹽鐵官營、大興土木、祭神求僊,他還想繼續做下去。因為他的「多欲」,他的「好大喜功」,他不能也不願作悲劇英雄。
本書特色
與秦始皇齊名歷史,
聲威響徹天下的偉大帝王!
文治武功絕倫,開百代風氣,
漢武帝一生創造無數「中國之最」和「歷史之最」。
年輕的漢武帝承接大漢盛世,
在累積巨大財富的堅實基礎上再躍歷史新高峰,
他獨尊儒術,奠定儒家思想統治地位,
他對外征戰,闢疆拓土打開西域版圖,
他完成天下一統,將專制封建制度烙印於歷史。
他影響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榮真
原籍天津,未及弱冠,即慷慨赴邊,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也曾幾次遇險,居然不死,如今只剩下對黑土地深深的思念。
九歲讀史,兼及雜學,三十年燈光燭影,幾萬里水複山還,始終不輟。
惜乎資質愚鈍,不堪雕琢。任高校副教授,發表論著有幾部,不足掛齒。
榮真
原籍天津,未及弱冠,即慷慨赴邊,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也曾幾次遇險,居然不死,如今只剩下對黑土地深深的思念。
九歲讀史,兼及雜學,三十年燈光燭影,幾萬里水複山還,始終不輟。
惜乎資質愚鈍,不堪雕琢。任高校副教授,發表論著有幾部,不足掛齒。
目錄
自序:真實是歷史學的生命
引言:陰陽界上的眷戀
第一章 夢幻並非總成空
第二章 天與人的交響
第三章 威懾消失前後
第四章 替罪羔羊
第五章 惱人的親情
第六章 磨刀霍霍向君王
第七章 推恩策的魅力
第八章 後宮與沙場
第九章 金戈鐵馬賦國殤
第十章 和氣不生財
第十一章 潤色鴻業有文學
第十二章 兵鋒向南國
第十三章 我所思兮在泰山
第十四章 丞相的涕泣
第十五章 古道。西風。天馬
第十六章 文與武。罪與罰
第十七章 勤修武備的帝王
第十八章 世界在桎梏中顫抖
第十九章 僊蹤人跡有無中
第二十章 巫蠱-----飛天血雨
第二十一章 成熟-----從求強到求富
結語:託孤-----西渡陰陽界
引言:陰陽界上的眷戀
第一章 夢幻並非總成空
第二章 天與人的交響
第三章 威懾消失前後
第四章 替罪羔羊
第五章 惱人的親情
第六章 磨刀霍霍向君王
第七章 推恩策的魅力
第八章 後宮與沙場
第九章 金戈鐵馬賦國殤
第十章 和氣不生財
第十一章 潤色鴻業有文學
第十二章 兵鋒向南國
第十三章 我所思兮在泰山
第十四章 丞相的涕泣
第十五章 古道。西風。天馬
第十六章 文與武。罪與罰
第十七章 勤修武備的帝王
第十八章 世界在桎梏中顫抖
第十九章 僊蹤人跡有無中
第二十章 巫蠱-----飛天血雨
第二十一章 成熟-----從求強到求富
結語:託孤-----西渡陰陽界
序
序
真實是歷史學的生命
「真實是歷史學的生命。」這是我在史學啟蒙上接受的第一個教誨。
年少貪玩,讀史乃出於無奈,偶爾也有感興趣的時候。記得初讀「鴻門宴」,讀到樊噲嗔目視項王,「目眥盡裂」一句,不懂,跑去問家裡的長輩,長輩說是「眼睛瞪得太大,把眼眶撐裂」的意思。再問:「是司馬遷親眼看見的嗎?」再答:「當然不是。」三問:「是他聽眼見之人說的嗎?」三答:「也不是。那只是一種形容、誇張。」四問:「寫歷史能形容、誇張嗎?」長輩煩了,一揮手:「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人到中年,讀史不僅成為生活中的一個樂趣,更成為我唯一的謀生手段。對少年時代提出的疑問,也即「史學真與美」的關係問題,卻似乎更加困惑了。歷史學家們一面稱讚《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是既真且美的鴻篇巨制,號召人們學習之、借鑑之,一面卻以「論文體」寫下了大量的論文、人物傳記乃至歷史故事,千篇一律,令人「望史卻步」。習慣成自然,彷彿不如此就不「真實」、不「學術」了。
於是,終於釀成了「史學危機」:史學論著—包括人物傳記在內—無人閱讀,連史學工作者們也缺乏讀史論的興致,史學界疾呼:「狼來了!」經過長時間的反思、研究,學者們幾乎是一致呼籲:「史學必須美起來。」最近,從事歷史人物研究的學者提出了「人物中心論」的主張,要求在歷史人物研究中破除以事件為中心的老框架,不能以事件的研究代替人物的研究、以對事件的撰述代替對人物活動的刻劃。
作為一位平凡的史學工作者,我對專家們的主張擁護之至,覺得非如此不能破除「危機」;不過,我又以為,史學的美必須建立在史料真實的基礎之上,不能以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描寫取代客觀的史料依據,不能以捏造的「警句」代替清醒的、持論有據的分析。「目眥盡裂」固然重要,終不能代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否則,人物沒有活起來,歷史依然在沉睡;文辭絢麗若「桃花」,「人面」不知何處去,史學也就失卻了其研討和發現歷史發展規律的意義。
每個人都在走路,每個人都只能走自己那一段路。我也只能走自己這一段路。
我的史學功力不夠,不敢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為旨歸;我對漢武帝的研究,只是在確定事實、研究實際材料的基礎上,力求「文章不發半句空」而已。我的文學修養不夠,沒有生動傳神的筆致,沒有深刻警世的言語,可以凌雲健筆意縱橫,褒貶百代;我只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力求讓歷史和人物動起來,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和個人的風貌,絕不只見「桃花」,不見「人面」。
總之,在《威震四海:漢武帝》中,我只寫歷史運動過程中的人物,絕不分割二者,或者隨意削弱某一方。
在具體寫法上,考慮到漢武帝在文治武功等方面都有許多重要活動,是和秦始皇一樣開百代風氣的封建帝王,他創造了許多「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歷史場面大、持續時間長,如果寫成「編年史」,勢必將人物參與的歷史進程分割得支離破碎,故而我採用了類似「紀律本末體」的寫法,並在各章之間注意時間的連續性。本來各章皆有細目,後來發覺這樣會使全書層次太多、太亂,不利於讓歷史本身說話,故而堅決剔除了。本書引文仿效范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簡編》的辦法,均譯成白話,或全譯,或只譯大意。至於引用的詩、賦則完全不譯,以免韻味全失。
漢武帝一代,人才倍出,衛青、李廣、霍去病、張騫、李陵、蘇武、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劉安等人,在歷史上都留下了很深的足跡,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就是依靠他們完成的。因此,本書對他們的活動選擇性進行評述,同時注意切勿喧賓奪主。在寫作過程中,我曾參考了大量當代學者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恕無法一一列出。但直接引用他人成說的,則一定予以註明,不敢掠人之美。
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
強者在書山文海中披荊斬棘、蹈波踏浪,意態瀟灑,勝似閒庭信步。我是弱者,只敢在強者開闢的大道邊緣,一邊望著他們愈去愈遠的背影,一邊小心翼翼地邁著踉踉蹌蹌的步子。
這本《威震四海:漢武帝》,就是我的一串歪歪斜斜的行跡,虛浮之處,肯定不少,萬家讀者,群起攻之可也。半世行路,只走出這幾步,深感愧對師門!
真實是歷史學的生命
「真實是歷史學的生命。」這是我在史學啟蒙上接受的第一個教誨。
年少貪玩,讀史乃出於無奈,偶爾也有感興趣的時候。記得初讀「鴻門宴」,讀到樊噲嗔目視項王,「目眥盡裂」一句,不懂,跑去問家裡的長輩,長輩說是「眼睛瞪得太大,把眼眶撐裂」的意思。再問:「是司馬遷親眼看見的嗎?」再答:「當然不是。」三問:「是他聽眼見之人說的嗎?」三答:「也不是。那只是一種形容、誇張。」四問:「寫歷史能形容、誇張嗎?」長輩煩了,一揮手:「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人到中年,讀史不僅成為生活中的一個樂趣,更成為我唯一的謀生手段。對少年時代提出的疑問,也即「史學真與美」的關係問題,卻似乎更加困惑了。歷史學家們一面稱讚《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是既真且美的鴻篇巨制,號召人們學習之、借鑑之,一面卻以「論文體」寫下了大量的論文、人物傳記乃至歷史故事,千篇一律,令人「望史卻步」。習慣成自然,彷彿不如此就不「真實」、不「學術」了。
於是,終於釀成了「史學危機」:史學論著—包括人物傳記在內—無人閱讀,連史學工作者們也缺乏讀史論的興致,史學界疾呼:「狼來了!」經過長時間的反思、研究,學者們幾乎是一致呼籲:「史學必須美起來。」最近,從事歷史人物研究的學者提出了「人物中心論」的主張,要求在歷史人物研究中破除以事件為中心的老框架,不能以事件的研究代替人物的研究、以對事件的撰述代替對人物活動的刻劃。
作為一位平凡的史學工作者,我對專家們的主張擁護之至,覺得非如此不能破除「危機」;不過,我又以為,史學的美必須建立在史料真實的基礎之上,不能以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描寫取代客觀的史料依據,不能以捏造的「警句」代替清醒的、持論有據的分析。「目眥盡裂」固然重要,終不能代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否則,人物沒有活起來,歷史依然在沉睡;文辭絢麗若「桃花」,「人面」不知何處去,史學也就失卻了其研討和發現歷史發展規律的意義。
每個人都在走路,每個人都只能走自己那一段路。我也只能走自己這一段路。
我的史學功力不夠,不敢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為旨歸;我對漢武帝的研究,只是在確定事實、研究實際材料的基礎上,力求「文章不發半句空」而已。我的文學修養不夠,沒有生動傳神的筆致,沒有深刻警世的言語,可以凌雲健筆意縱橫,褒貶百代;我只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力求讓歷史和人物動起來,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和個人的風貌,絕不只見「桃花」,不見「人面」。
總之,在《威震四海:漢武帝》中,我只寫歷史運動過程中的人物,絕不分割二者,或者隨意削弱某一方。
在具體寫法上,考慮到漢武帝在文治武功等方面都有許多重要活動,是和秦始皇一樣開百代風氣的封建帝王,他創造了許多「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歷史場面大、持續時間長,如果寫成「編年史」,勢必將人物參與的歷史進程分割得支離破碎,故而我採用了類似「紀律本末體」的寫法,並在各章之間注意時間的連續性。本來各章皆有細目,後來發覺這樣會使全書層次太多、太亂,不利於讓歷史本身說話,故而堅決剔除了。本書引文仿效范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簡編》的辦法,均譯成白話,或全譯,或只譯大意。至於引用的詩、賦則完全不譯,以免韻味全失。
漢武帝一代,人才倍出,衛青、李廣、霍去病、張騫、李陵、蘇武、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劉安等人,在歷史上都留下了很深的足跡,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就是依靠他們完成的。因此,本書對他們的活動選擇性進行評述,同時注意切勿喧賓奪主。在寫作過程中,我曾參考了大量當代學者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恕無法一一列出。但直接引用他人成說的,則一定予以註明,不敢掠人之美。
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
強者在書山文海中披荊斬棘、蹈波踏浪,意態瀟灑,勝似閒庭信步。我是弱者,只敢在強者開闢的大道邊緣,一邊望著他們愈去愈遠的背影,一邊小心翼翼地邁著踉踉蹌蹌的步子。
這本《威震四海:漢武帝》,就是我的一串歪歪斜斜的行跡,虛浮之處,肯定不少,萬家讀者,群起攻之可也。半世行路,只走出這幾步,深感愧對師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折$196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85折$238
-
新書85折$238
-
新書88折$246
-
新書9折$252
-
新書$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