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我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同事和救命恩人黃煌雄委員,拿來他的嘔心力作《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一書,要我幫他寫序,我有點惶恐。
因為黃委員是我在立委任內,長期待在國防委員會的師承前輩,他是民進黨成立前第一位黨外國防召委,我則是民進黨籍的首位國防召委。所以對黃委員的大作,我只有敬佩沒有評論。不過我倒願意略為補充與我有關的一小部分。
黃委員的台研會出版我國第一本「國防白皮書」,二年多後,國防部才正式出版「國防白皮書」。直到2015年底,已出版13本,其中5本是我總統任內所發行。
我在1992年提出有軍事憲法之稱的「國防組織法草案」,歷經20次院會提案,直到第21次才付委成功,而且要等行政院版本提出後才能併案審查。
前後等了八年,2000年1月名稱改為「國防法」的軍事憲法終於三讀立法,並預計三年內完成調整準備。為了提前一年施行,我任命參謀總長湯曜明出任國防二法實施後的首任國防部長,順利完成接軌。
在國家戰略方面,我把李前總統時代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改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並研發有效反制武器,以因應以小搏大的不對稱戰爭。馬前總統上台後,再改回「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在國防預算的變革上,在我擔任立委前,國防預算都以保密預算為之,不公開審查,十足國防黑盒子。經過爭取,82年度首度公開38.83%,104年度則提高到94.07%,保密部分只剩5.93%。
我曾在立委任內提出國防四大改造: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情治單位法制化、軍品採購公開化。非常欣慰能夠逐漸落實。
如果軍隊沒有國家化,2004年的「柔性政變」、2006年的紅衫軍之亂,就不可能安然度過。
如果軍政軍令沒有一元化,參謀總長永遠不必面對國會的質詢與監督。
如果情治單位沒有法制化,國安局組織還只是規程命令,而情治頭子國安局長,從宋心濂以降亦不可能到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
如果軍品採購沒有公開化,國防預算根本不可能刪減。記得早年刪除100萬元、3000萬元,就很不得了了。我在立委任內,透過議事抗爭也只刪掉30億元、50億元。
依據「國防法」文人領軍,國防部長脫下軍裝穿上西裝,不是真正的文人。但也到2008年任內最後三個月,才有蔡明憲出任首位具有實權的文人部長。
為了落實軍隊國家化,我責令李傑國防部長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五大信念,改為三大信念,只剩「國家、責任、榮譽」。同時把軍國主義遺緒的閱兵、踢正步、排字全部取消。
憲法規定國民有服兵役的義務。全募兵的推動,當年軍方評估不可行。我只好朝著實施替代役,縮短役期的方向來努力。2005~2008年,每年縮短2個月,從1年10個月減少到1年,前提是募徵比例要從4:6,調整為6:4。
我們做到了!如今政府推動全募兵制,卻一再跳票!
是為之序。
陳水扁(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總統)
推薦序二
1982年立法院總質詢時,在野黃煌雄立委質疑國防政策「攻守一體」與「國防預算」兩者間存在之矛盾,導出國防部長宋長志宣稱:現階段己採取「戰略守勢」。次年
蔣經國總統接受西德媒體訪問時,證實我國防政策為「戰略守勢」,隨後國防政策自「攻勢作戰」、經「攻守一體」、「守勢防衛」及「防衛固守」,發展至現今之「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守勢」一詞成為「國防政策」發展過程目前的階段,黃兄成為民意代表導引國防政策演進之第一人。
他歴任三屆立委皆關注國防與預算,承他不棄每有機會晤面,常詳詢有關國防事務之疑問,問題深度也引發我樂於向他講說,逐漸成為互相切磋的朋友至今。
在野黨民代常以揭發官員弊案,達到擴大知名度目的,他則用心深入探討國防事務。除先後質詢「國防政策」外,另呼籲「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主張撫平歴史並提二二八六項主張,提案要求逐漸降低國防預算自總預算之48%至30%,以及質詢及協調軍事徵用民地案(1993年至1996年共20多案)等,更進一步提出「軍隊國家化」,及出版民間版「國防白皮書」等,建立獨特問政風格。
在他三屆立委九年內,累積對國防事務專注的經驗,在後續擔任二屆十二年監察委員任內,以訪談、約談、諮詢及座談等方式,訪問院長、部長、總長、副部長及次長或有關主官等人超過二百餘人次,先後完成專案檢討報告,如:
1.國防部推動精實案
2.國防政策總檢討
3.國防二法實施以來執行績效及遭遇問題探討 第一次 2004
第二次 2010
4.國軍聯合作戰指揮執行績效體檢
5.精粹案
6.國防部推動募兵制 第一次 2009
第二次 2013
以上六個專案涵蓋了國防部二十多年工作重點,其中國防二法與募兵制皆持續關注二度提專案探討,全無鬆弛,毅力可佩。國防法尚未達標的「文人領軍」一節,本人藉機擇要補實分析如下:
立憲五十年後始補白完成之「國防二法」,立法精神首在「文人領軍」。其內涵是領軍的部長應是文人,除了避免軍隊干政,另一要點是為免除軍人出身的部長受其出身軍種之本位意識影響國軍建軍方向及人事。先進國家也多雷同。
國防部內眾多的作戰支援單位,如資訊、通信電子、軍陣醫療、主計、淨評估、武器系統獲得與壽期管理及國防資源管理等,皆屬極專業與具有連續性者,己非戰鬥兵科軍官短期經歷歴練能勝任。先進國家多早己建立專業系統發展之軍用文官體系與制度,輔助與支撐文人部長掌理國防建軍事務。
至於有人質疑文人部長管理與指揮軍隊能力,試問總統身兼統帥掌握決策之「和、戰」大計,無需親自管理和指揮部隊作戰!同理,文人部長掌握建軍與用兵兩大系統決策,用兵部分無論平、戰時,皆有各階層職稱不同的指揮官與軍令幕僚,依作戰計劃、戰備規定與實施細則等法規從事指揮所屬執行作戰。
文人部長掌握「逐級授權,分層負責」現代管理原則,統領軍政與軍令兩大部門,先進國家多已採用此種國防組織與運作模式。
國防法立法已逾十七年,仍未見國防部建立與培育建軍「專業軍用文官」制度,是難以出現文人部長之主因。
喜見黃兄多年投入心力之《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出版,是1981年起重要國防事務檢討的綜整,也是作者獻身政治三十餘年心力的結晶。可謂是前所未見之壯舉。
個人敬佩之餘,推崇《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應為當今與未來從事國防事務工作者最佳的參考教材。
唐飛(曾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
自序
30多年來,我與國防有著特殊的不解之緣。
1989年5月,我所創辦的台研會,以國防研究小組的名義,出版國內第一本、也是華人世界第一本的國防白皮書;28年後,2017年3月,我以個人的名義,出版國內第一本有系統解析30多年來國防變革的新書──《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
本書的出版,了卻我多年的心願。
家父曾說,我生長在一個「三代沒有眼睛」的家庭。像我這種背景出生的鄉下農夫之子,36歲以後,竟然會與戒嚴時期被視為威權象徵、代表神祕黑盒子的國防產生連結,且時間長達30年以上,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多年來,我一直覺得,有一種責任,應該將這趟充滿驚訝的國防之旅,在尊重體制的原則下,讓歷史場景公開呈現,讓國人有機會共同置身其中,共同理解國防的變革,共同面對國防的課題,共同分擔國防的重擔,共同分享國防的成果。
在戒嚴期間,由於警備總部隸屬於國防部,所謂軍方,亦即國防部,便代表令人又畏又懼的地方。戒嚴解除後,軍方這一歷史烙印並不自然跟著消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軍方的歷史烙印逐漸凝聚成國防部的歷史枷鎖。台灣的國防在從軍隊國家化走向國防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上,首應根除的,便是這一歷史烙印所遺留的歷史枷鎖。
坦誠而論,這一歷史烙印對於具有專業化與現代化國防素養的國軍將領而言,實不公平,也不光彩,歷史烙印不但使這些一心以國防現代化為職志的國軍將領蒙塵,也加重他們的變革承載。30多年來,在國防現代化的關鍵節點上,如果沒有這些關鍵的推動者,以堅定的意志與決心,帶領整個團隊銳意變革,則在兩岸軍力對比已嚴重向中國大陸傾斜的今天,台灣的國防將處境愈顯艱困,難上加難。希望本書的出版,不但有助於國人對30多年來國防變革增加全面性的了解,也有助於國人對這些在關鍵時刻扮演關鍵角色的國軍將領,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並給予客觀而公正的評價與定位。
本書從動念迄今,已超過10年;從資料蒐整到寫作討論到執筆完成,前後也將近2年。出版前,我要謙誠地向在我的國防旅程上,從國防政策到國防預算到國防組織,一路走來,所有啟發與協助過我的前輩、朋友,深致謝忱;特別要向宋長志部長以降、接受過訪談的歷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以及受邀參與諮詢會的國軍將領、專家學者深致謝忱。
在本書出版前,從國防部到監察院,都曾提供技術上與行政上的協助;唐飛院長和霍守業總長,也曾就專業上提供寶貴意見,使本書內容更加充實;廖英智和徐惠楨兩位先生,也提供不少建設性的意見,使本書結構更加完善;謹一併深致謝忱。台研會研究助理吳政諭博士生和陳怡蓉碩士生,由於寫作過程不斷修改,不斷增添資料,他(她)們二人均不憚煩完成工作,助力不少,一併致謝。
最難得的是,陳水扁總統在農曆初二團圓的時刻,撥冗為本書寫序,這一難得的序,見證從陳水扁立委到陳水扁總統長期對國防的關注與用力。軍旅生涯超過40多年,擔任過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的唐飛,在新年元旦後、農曆春節前為本書所寫的序,對本書實是一大鼓勵。他們兩人的序,都給本書帶來溫馨。
黃煌雄(本書作者、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