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維基百科在〈台灣LGBT權益〉的條目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敘述:「根據一份2014年的研究,臺灣社會普遍接納同性戀者,不會因其性傾向而拒絕他們享有交友、求職等權利,多數反對過去對同性戀的種種刻板印象。……2012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指出55%受訪者贊成應立法保障同志合法結婚權。」換句話說,同性愛已經不是台灣社會中具大爭議性的議題,不過,台灣教會界卻在此議題上有著激烈的對立爭論。
對於爭議性的議題,一般來說,我們需要有理性的討論、同理心的感受之後,才能採取關懷的行動。台灣好世協會推出三本好書—《走出暗櫃》、《彩虹之約》、《真愛的條件》剛好滿足這三項要求。
《彩虹之約》的作者艾蘋在書中探索台灣同志的處境、同志神學的興起,針對台灣教會有關同志議題之不同立場的聖經詮釋,做全面、深入的探討,解析不同詮釋背後的信仰型態,並嘗試在對立兩邊的中間搭建對話的橋樑。這本書是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解說同志議題。
《走出暗櫃》的作者陳樂山則是從敘事的角度述說同志的生命故事—身份認同的故事、現身出櫃的故事、追尋信仰的故事。作者指出,差異不是洪水猛獸,只會讓社會更豐富而多彩。有人說,心靈的困惑不能被理解,只能被體會。這本書邀請讀者聆聽同志的故事,感受同志的生命,進而去除偏見,接納同志。
《真愛的條件》的作者張仁和從長老教會〈關心同性婚姻議題之牧函〉的影響,探討基督教會應當如何來牧養、關懷因同志議題引發對立的信徒。這本書有所探討同志議題有知性的探討,也有同志的故事,作者的用心則是帶出適切的關懷行動。
這三本書也好像是我跟同志朋友之關係的歷程。我從無知而排斥,到理解、接納,與關懷,是經歷聖經與神學的探討,基督徒同志生命故事的感化、陶染。三位作者都是虔敬、熱心的基督徒(一位牧師),這三本書也是這三位作者的碩士論文,有著紮實的學術研究做其論述的根基。因此,我極力推薦。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教授、副院長)
作者序
身為同志,一生都要不斷經歷走出暗櫃的躊躇和不安。即便在十年後重新出版碩士論文的此刻,腦袋中反覆酙酌的仍是走出暗櫃可能面臨的種種:那些我從未向他們現身過的家人、親戚、朋友、同事,若是因閱讀本書而發現我的同志身份會怎麼樣?十年前公開論文的忐忑再度攪擾,絲毫不因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而稍稍減損。
2006年的論文記述的是花蓮瑪拉團契成立最初三年的集體行動,和我所訪談契友們的現身故事。十年來物換星移,大多數的契友已離開花蓮失去聯繫。書中最年輕的19歲阿美族少年,現在也即將屆臨30而立,他是否仍然是暗櫃中的同志?還是已經走出暗櫃勇敢做自己?訪談時26歲的職業軍人,背負著奶奶抱孫子的期待,現在是否已在家族壓力下結婚生子,完成長孫傳宗接代的任務?卻在午夜夢迴時溫存初戀男友的情書,交織著被父親發現的驚恐無助?我唯一知道的是那位國中老師,這十年經歷了學校、家長諸多不友善的對待,所有的苦處委屈也只能靠自己消解轉化,卻在另一個展演的舞台上扮裝解放真實的自己。
瑪拉團契在這十年間也有很大的改變。大家討論多年想要成立協會的願景終於實現,未來將聯結更多友好夥伴及資源,進行出版、同志講座等事工,也因此讓我的論文有了再次對外公開的機會,成為「好世協會」成立第一年的出版書籍之一。十年變遷應該有很多內容需要修改增補,但我重讀論文後,發現社會的暗櫃依舊,即使是新世代同志,多數仍然處於是否現身、如何現身的壓力與焦慮中,因此,我想這本論文至今應該還是有其貢獻,而決定維持原本的論文結構和內容,讓它的價值不僅僅在述說同志現身的故事,也保留了與後續同志研究的對話空間。
謝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契友們,不論你們現在何處,都祈願你們身心自在。也謝謝陳南州牧師、邱淑嬪牧師多年來持續關心團契發展,帶領同志基督徒認識上帝的信息。特別謝謝HM,雖然不贊成我對現身故事採取的詮釋觀點,卻仍大力支持這本論文的出版,我非常感激,也期盼HM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呈現更多元的同志觀點。
讓我有勇氣敢將這本十年前的論文重新出版問世,最要感謝的是已在天上安息的恩師余德慧,藉由授課、私塾、論文指導、日常談話,引領我一窺詮釋現象學的堂奧。雖然寫論文過程讓我如入十里霧中,搞不懂余老師到底要的是什麼,十年後重讀修改,才發現這一套哲學理路歷久彌新,絲毫不因事過境遷而稍減其價值。即使今日我仍然覺得這門學問深邃晦澀難以言喻,但我相信它已幽幽暗暗地影響我觀看世事萬物的角度,不停留在表面呈現的樣子,而轉向探究事物的實底。對人,也就多一點理解與寬容了。
如果這本論文也能夠觸動您,期盼您也願意放下習而不察的成見,用新眼光檢視社會現象,理解每個人獨特的生命處境,幫助自己更開闊清明,也幫助所有同志走出暗櫃!
陳樂山 2016.02.14于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