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閱讀札記套書《烈焰》+《地熱》+《星火》(共3冊)

楊照閱讀札記套書《烈焰》+《地熱》+《星火》(共3冊)
定價:1050
NT $ 799
  • 作者:楊照
  • 出版社:群星文化
  • 出版日期:2016-12-02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精裝 / 728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引發我們「閱讀」衝動,
最有「閱讀」本事的閱讀體

  在札記中,我們看見楊照如烈焰般對閱讀的熱愛,如地熱般蓄積對閱讀的能量、如星火般傳遞對閱讀的火苗。

  毫無疑問的,楊照是引發我們「閱讀」衝動,最有「閱讀」本事的閱讀體。

  @關於楊照閱讀札記

  本套書是楊照從多重閱讀經驗中,截取靈光,隨手寫下對「為什麼要閱讀?」、「當在閱讀時,我在想什麼?」「哪些書哪些人勾起青春回憶」的閱讀隨筆,分三輯出版,內容如下:

  《烈焰:閱讀札記I》
  羅曼.羅蘭、赫曼.赫塞、霍布斯邦、漫談閱讀及生命中的音樂

  《地熱:閱讀札記II》
  愛德溫.艾勃特、川端康成、鈞特.葛拉斯、張文環、胡適、柏楊、李文堯、索忍尼辛、普拉斯、彼得.杜拉克、《藏書之愛》、談棒球書寫、原著與電影

  《星火:閱讀札記III》
  馬奎斯、毛澤東、馬克思、黑格爾、夏濟安、臺靜農、張曉風、夏元瑜、失天心、商禽、三島由紀夫、張愛玲、盧騷、唐諾,談史學方法論,關於閱讀二三事

  《烈焰:閱讀札記I》

  片段靈光,在一坐一念之間寫下,
  那是我重拾少年幻夢的中年路徑。

  楊照總是井井有條、說理清晰地為我們袪除蒙昧,分享閱讀的經驗。

  然而心裡那個詩意的少年總是不經意敲醒他,何需凡事有條有理,有時最動人的情感展現,只出現在片段意象、破碎思緒的字裡行間。

  於是他在靈光湧現之際,隨手寫下一篇篇閱讀札記,沒有主題也無順序,不管酸、甜、苦、辣或狂喜、刺痛、瘋魔、靜謐、陰闇、聖亮,含藏在一口分量之間,讀得見生命體驗,閱讀渴望,同時也產生感染其他人「想閱讀」的力量。

  《地熱:閱讀札記II》

  書中的寶藏、知識一直都在,
  只要挖得夠勤夠深,總會有地熱源源冒湧上來溫暖你心。

  詩意少年的閱讀絮語仍在繼續──

  楊照活在二十世紀,卻最喜歡十九世紀,因為有愛德華.紐頓提供的「書話」;艾勃特的《平面國》開啟了前所未有的空間想像;永不過時的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在甘地面前唱了一天的歌的泰戈爾……進入二十世紀,有川端康成、鈞特.葛拉斯、胡適、柏楊、索忍尼辛……他說:「讀書讓我們活得心安些。覺得自己能夠知道宇宙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開端;也能夠明白社會組織原理的來歷;還多少能夠體會不同的美與愛情的交錯感受,蠻好的。」

  這些你可能不認識但值得認識,沒讀過但應該要讀的人與書,藉由楊照如地熱緩緩引發漣漪效應的文字,再次感染你我──「想閱讀」的力量。

  《星火:閱讀札記III》

  每一次閱讀,都是人和文本之間的自由連結,
  如星火,觸發著不斷變幻的聯想,無從預期的影響。

  閱讀在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下,往往與被閱體之間產生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詩意少年說,這是閱讀最神祕、無可控制,而最迷人或最折磨人的特色。

  今天讀一點張愛玲,明早吟一首商禽詩,從一句話聯想一個電影畫面,甚至從一張照片或畫作中領悟人生。這些沒有固定路徑、固定方法的閱讀,就如同星星之火,在空氣中飛散著,靈光一現,便燎燒出了知識與思考的火光。

  這些你可能不認識但值得認識,沒讀過但應該要讀的人與書,藉由楊照的私房讀書筆記,如星火燎原,再次感染,並豐富你我的心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照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目錄

《烈焰:閱讀札記I》

烈焰:閱讀札記I

《地熱:閱讀札記II》

地熱:閱讀札記II

《星火:閱讀札記III》

星火:閱讀札記III

 
 

作者序

《烈焰:閱讀札記I》


  我一直沒有忘卻,在我的身體裡,曾經居留過一個詩人,至少是一個詩意與詩性的靈魂。我一直沒有忘卻,年少時曾經終夜不昧、忽忽如狂,只為了追求某些片段錯亂的意象、某些可以抗拒秩序創造幻影的字行。那時候,深信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動人的情感,只能在撥開、摧毀了表面的條理之後,才能偶然碰觸得到。那時候,最不想寫的,就是結構井然、有條有理的文字。

  一直沒有忘卻,正因為這樣的少年時光倏忽而來,又倏忽而去。在我還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社會與成長的壓力快速地使我改變了。突然之間,我發現自己無法承擔維持如此詩意、詩性靈魂的輕盈,一方面是厚重的學術探究壓著我,另一方面還有沉重的社會啟蒙理想壓著我。

  背棄少年時對於剎那靈光的癡迷,大學畢業之前,我已經開始轉而書寫說理清晰、雄辯滔滔、依循著理性與邏輯精神的文章了。然後,參與政治上的反對運動,接著投身新聞工作,再到專注進行經典的解讀說明授課,使得我的文字、乃至言說風格,愈來愈「有理」,也愈來愈講究條理與結構。

  近年來,多次聽到朋友善意的驚訝稱讚:「楊照,你講話不需經過修改,逐字錄寫下來就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我感激朋友的謬讚,同時私心底在無奈苦笑著。這意味著,我連在隨口說話的場合中,都逐漸喪失了破碎、斷裂、混亂的可能性了。

  但我真的沒有、不可能徹底拒絕破碎、斷裂、混亂的誘惑,我真的無法否定碎裂、斷裂、混亂其實有其魅力,更有其在生活中存在,攪擾秩序的高度必要。

  因而,這些年來,我一直想要寫點稍微「散」一點,不要那麼條理分明的文章。我知道自己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擺脫理性思考的習慣,但身體裡卻不時湧動著穿越年少記憶而來的衝動,試圖鬆解那由理性主宰的結構與秩序。

  一個努力的方向,是自覺地在文章中置入各式各樣的故事,盡量「即事論理」,不要抽象地、空洞地說理。另外一個努力,則是自覺地將較長、規模較大的文章予以打散,朝向「札記」文體靠攏。

  「札記」,是片段靈光的乍然湧現。「札記」,是一種順流而下,單一動能,沒有甚麼迂曲迴繞安排的體裁。「札記」建立在單一事件或單一感受或單一觀念的基礎上,只求將這事件、感受、觀念說完,就自然結束,不多生枝節。「札記」是作者在一坐一念之間就隨手記下寫完,因而也理應讓讀者在不間斷的瀏覽中,便將一篇前後讀畢。「札記」可以傳遞各種不同口味,然而不管是酸、甜、苦、辣或狂喜、刺痛、瘋魔、靜謐、陰闇、聖亮,都只含藏在一口分量之間,一口能給多少,就是多少。

  「札記」是我能重拾少年幻夢的中年路徑。而「閱讀札記」又是最貼近我日常生活,最自然最不刻意的一種「札記」形式。

  我是個「閱讀者」,不折不扣的「閱讀者」。這不只意味著我愛讀書、每天花費大量時間讀書、所做的工作也都和讀書有著密切關係。這還意味著從讀書中培養的態度,滲透到我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決定了我和這個世界間的關係。

  讀書,接觸文字最特別之處,在於文字是抽象的,文字不是具體、直接訴諸我們的感官的。我們無法簡單、被動地接受文字,必定要主動地將抽象文字轉譯為感官感受。同樣的文字,不一樣人來讀,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甚至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情境下,都會因為動用了不一樣的經驗、記憶,也會讀出不一樣的感受。

  閱讀,是叫喚出自身體驗與想像,主動地參與創造意義的過程。閱讀的習慣與態度來自文字,卻不限於運用於文字上。

  我讀文字,我也讀音樂、讀電影、讀照片畫作、讀空間、讀街道、讀人、讀世界,在這多重閱讀經驗中獲得最多至高的樂趣。我將這樣的體會與樂趣,寫成了一則一則的「閱讀札記」,編集在這本書裡。這樣的形式,內在精神上,雖然仍有著一定的「順序」,卻希望能降低「結構」的作用。每一篇文字,只用數字聯繫起來,前後的順序有其一定的安排,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必然有彼此呼應的趣味,不過每一篇的核心「靈光」,卻畢竟都是獨立存在的。

  書名取為《烈焰》,指的是我衷心相信人和書、和閱讀間應有的一種適切、愉悅關係──當我們對書、對書中含藏的巨大人類文明經驗與智慧,熱情以待時,被熱情對待的書的內容就將燃放出熊熊烈焰,回頭將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感情,燒得更炙旺,燒出足以感染其他人,也感染整個社會與時代的溫度來。
 

內容連載

9

「死亡不是人類經驗。」這是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名言,長久以來讓多少讀到這句話的人感到凜然一驚。

不是說人必有死嗎?死亡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維根斯坦在胡說些什麼?再想想,維根斯坦才是對的,死亡是經驗的終點,死亡是一切經驗的結束,還有經驗人就還活著,就尚未進入死亡,死亡了就沒有經驗,在那個臨界點上,死亡確實站在人類經驗的彼端,不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沒有人真正經歷過死亡,尤其沒有人能夠傳遞死亡經驗。照理說,那我們就應該將死亡這件事從人類經驗排除出去了?但,做得到嗎?維根斯坦直言教人凜然的另一個原因在:提醒了我們,原來那麼多關於死亡的描述、思考、說明,其實都是外於經驗的想像與臆測。

我們不能經驗死亡,不能真正碰觸死亡,我們能做的,其實只是被關於死亡的種種想像與臆測包圍。

另外一個類似的主題,更明確地從來不可能是人類經驗的主題,是永恆。不斷流淌下去沒有終點的時間,絕對沒有任何人經驗過,人的存在如此有限,人的意識與經驗能夠占有的時間如此短暫,人,離永恆很遠很遠。

但是這樣再明白不過的事實,卻阻止不了人思考永恆、想像永恆,也無害於人從思考永恆、想像永恆中獲取獨特的生命感受。意識到永恆,願意去思考永恆的人,儘管他跟所有人一樣無緣於經驗永恆,他的生命感受,卻會因為思考、想像,而和從來不在乎永恆為何物的人,大不相同。

在人類的文明歷史產物中,最接近永恆,不斷與永恆抗衡逗弄的,毫無疑問,一定是書。單一的、具體的書,和其他東西一樣容易毀壞、容易消失,可是奇怪的,具體的書毀壞消失了,書所承載的內容,卻可以完完整整,不受物理性的限制,繼續傳留下去。

書籍本身無法抗拒時間趨近永恆,然而書的內容卻可以。只要時間存在,而且人類存在,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變化,不管書的形式如何改變,許多經典書籍的內容就會繼續存在。

這是為什麼閱讀經典的另一項理由,我們藉閱讀摩娑原本無形無色的時間,感受超越時間的一點逗弄靈光,在靈光中碰觸永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6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