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計數感是連結企業活動與財務數據關係的能力
本書的主旨在培養讀者的「計數感」。所謂的計數感是指能夠確切理解企業活動與公司財務數據之間因果關係的能力,這也是單靠學習財務會計的知識和技能仍無法學習到的「經營能力」。
首先,請先用以下十個問題來檢驗一下你的計數感。
你能確實地說明以下這些內容嗎?完全不懂的項目請打×,知道但沒有自信能說明清楚的詞彙請打△。其中,標了△的項目有更進一步學習的必要,因為那表示你可能擁有這項知識,卻尚未能深刻的理解。下列內容都是基本事項,請確實學會。
□1.能夠確切說明為什麼銷貨額急遽成長的公司,有可能會資金不足。
□2.能夠指出兩項以上需要提列折舊的原因。
□3.能夠說明利率與經營活動的關係。
□4.能夠確切說明市價會計對經營會造成什麼影響。
□5.能夠確切說明何謂附加價值。
□6.了解要用哪一種經營指標來檢驗附加價值的高低。
□7.能夠理解經營計畫的成本要如何計算以及提報。
□8.能夠理解企業價值,進而思考提升企業價值的切入點。
□9.理解資金運作與現金流量的不同。
□10.能指出在損益表中看不出來、但卻是經營所必須的費用。
在說明這些事項的同時,有必要一邊回想經營現場的實際情況,一邊進行思考。舉例來說,想想看在哪些狀態下能夠實際感受到附加價值的提升。附加價值提升的徵兆會透過許多現象顯示出來,例如:
1售價並未調低,但商品卻變得暢銷
2顧客給予的好評變多了
3每位顧客的購買總額(客單價)提高了
4業績獎金增加
而附加價值是否真的提高了,還必須藉由觀察其他財務數據,例如營業利益率、毛利率、總資產報酬率(ROA)等數值是否提升才能得知。
當經營現場的實際情況、與公司財務數據上的實際業績連動,顯示同樣的狀態時,才能說附加價值真的提高了。
接下來再想想看,損益表裡看不到的費用有什麼?損益表裡所謂的推銷費用便是其中一例。促銷商品時產生的費用包括廣告宣傳費、行銷活動時花費的旅費與交通費、展場所需的工資與會場使用費、展出時所需的消耗品等費用。但這些費用並不全被記載為「推銷費用」,有許多會被歸類到其他會計科目當中。因此,單看損益表上的會計科目,並無法得知推銷費用的總額。要掌握總額,就必須確實定義推銷費用的範圍,建立計算費用的機制(包括資訊系統)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其他像推銷費用這種只看損益表上的會計科目,並無法立即掌握實際狀況的公司財務數據。例如,教育訓練費和會議費等費用也是如此,這些費用其實還包含了資料費用、人事費用、會場費用等支出在內。請再想想看還有哪些類似的狀況。
會計部門提供的會計資料,是為了對稅務機關及投資者提出報告所製作的報表,因此不一定能直接成為對經營有用的資訊。本書的目標在於培養讀者對經營活動的計數感,為此,便必須將經營活動與公司財務數據二者結合來進行思考。
對於已具有財務會計與經營分析某種程度概念的讀者,本書就經營的課題整理出應有的計數知識,並進一步延伸指出應該對哪些項目進行哪一種學習(比方說應該了解第三頁的十個問題,答案請參閱二百一十一頁)。此外,為了讓原本不是很了解財務相關知識的讀者也能夠閱讀,本書也採用了平易簡要的說明方式。
計數感是所有企業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計數感雖然是企業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但實際上在企業人當中,擁有明確計數感的人似乎並不多。會計報表的範例書籍大量出版與暢銷的現況,便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範例書籍雖然說明了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的內容,但幾乎都沒有說明財務報表的內容與經營活動之間的關係,這是由於這些書籍的定位,多半是依循會計和財務的基礎架構,進行以理論為主的說明,讓讀者理解公司的會計與財務。
對初學者而言,在這種基礎架構下學習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甚至應該說這是建議採用的學習方式。在這方面,筆者的另一本著作《明確理解經營分析的基礎》(鑽石社)也可做為入門用書,書中透過將經營分析分類為收益性、安全性、成長性、生產性等項目,讓讀者得以了解整體經營分析的體系,進而能夠加以活用。
然而,也常有人問我「還有什麼適合閱讀的好書嗎?」,筆者認為已擁有體系化學習基礎的人,應該繼續往具體的事例研究等應用面向學習。但市面上所見的應用類書籍,有許多內容都突然變難,讓好不容易開始了解會計與財務的讀者因此受到挫折。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這些書籍會深入地探討基礎學習書無法詳盡說明的細微枝節之故。
針對這個問題,本書的定位並非「在基礎之後,要深入學習更困難的內容」,而是定位在「要如何思考,才能在經營現場活用這些會計和財務基礎知識」,從經營的觀點探討基礎的內容,向讀者提出進階型的學習方式。
例如,對於前文所列的第二個計數感檢測項目「能夠指出兩項以上需要提列折舊的原因」,多數人應該可以了解「提列折舊是將費用分攤在耐用年數期間的各年當中」這個會計上的定義。但如果你更進一步了解到提列折舊是「為了正確計算某一期間的損益,將顯示固定資產價值減少的部分做為當期的折舊費用,在該項固定資產的耐用年數期間之內,因應當期該項固定資產所帶來的收益的同時,亦將費用認列(記載)在損益表上」,可說你在會計的基礎學習上有了相當的進展。
在了解這些定義後,再度遇到「為什麼要提列折舊」這個問題的話,你會怎麼回答呢?
也許有人會驚訝:「什麼?還有其他原因嗎?」在商業管理課程中提出這個問題時,即使是曾經學過一些會計的人,也有不少人會覺得難以回答。由此可知,即使是對會計與財務稍有概念的人,可能並沒有足夠的「能了解企業活動與公司財務數據之間關係的能力」,也就是「計數感」的能力。
在這裡,我給讀者一個提示,它和「進行設備投資時的收支平衡,所指的是什麼?」此一問題的答案有關連性。
舉例來說,進行一億日圓的設備投資時就會有一億日圓的支出,只要是經營者都會思考要如何賺回這一億日圓。設備投資的資金是一種支出的現金流量,它的金額相當於收益與折舊費用的加總。其中,折舊費用是一種沒有現金支出的費用(非資金費用),因此只有收益能製造出現金流量。當收入的現金流量合計達到一億日圓時,也就表示投資於設備的一億日圓支出已全數回收。此外,考量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收這一億日圓,也就是所謂回收期間的概念也相當重要。
每一期公司會產生相當於折舊費用金額的現金流量,而這筆資金會使用在回收固定資產的設備投資上。因此,對於「為什麼要提列折舊」這個問題,如果能夠把折舊想成是「回收投入於固定資產的資金」,便可顯示出折舊費用的意義。而這種能夠了解資金如何回收的思考方式,正是我們所說的計數感。這已經不是會計層面的問題,而是經營層面的問題了。
千賀秀信(寫於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