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
定價:560
NT $ 198 ~ 504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
★比爾蓋茲說:「我極力推薦本書」
★《周日電訊報》:「實在重量級讀物。」


  不斷透過嘗試錯誤、累積內容、改善自身設計的人工智慧,
  在反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出更聰明的自己,
  最終是否可能出現智慧爆發,產生超越人類的超智慧?
  我們所創造的,是否最終會毀滅我們?


  人腦擁有其他動物所缺乏的能力。因為這些獨特能力,我們在地球上居主宰地位。其他動物有更強的肌肉或更尖利的爪子,但我們有更聰明的頭腦。我們在常態智慧上的優勢,讓我們發展了語言、技術和複雜的社會組織。但如果有一天我們打造了常態智慧上超越人腦的機器腦,那麼這個全新的超智慧就會變得十分強大。就如猩猩的命運如今多半操之於我們人類,而非牠們自己手中一樣,我們的命運接著也將操之於機器超智慧之行動。

  但我們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可以先發制人。因為它們是我們所創造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打造出一種能保護人類價值的超智慧,來控制超智慧的行徑,好讓人類在這場智慧爆炸下仍能存活。但,我們該如何達成一場可控制的爆發?

  本書作者尼克.伯斯特隆姆從當前人工智慧研究取徑和現況中,找出可能達成超智慧的途徑,包括人工智慧、全腦仿真、生物認知、腦機介面、網路和組織的強化,並帶領我們思考,這樣一個超智慧一旦出現,可能會如何行動,以及它的行動是否會對我們的生存造成威脅,而我們是否有方法在它變成超智慧之前,該如何做好能力控制和動機選擇。

  身為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作者特別強調強調動機選擇的關鍵性,但要植入哪一種價值的決定,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人類的價值又如何能轉譯成人工智慧所能理解的形式語言。這些都是嚴峻的挑戰。作者從頭到尾都謹慎地為人類尋找出路,儘管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偶爾出現的數學和專有名詞可能會讓人望而生畏,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總是可以周圍的解釋拼湊出主要論點。

  在這本極具創見的書中,呈現了超智慧的前景和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要面對的最重要、最艱難挑戰。

名人推薦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陳慶瀚副教授 審閱/推薦


  ˙這本由全球思路頂尖清晰的思考者所作的傑出分析,處理了人類最大的一個挑戰:如果未來的超人工智慧成為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那麼我們要怎麼確保那不會是最後一件事?──麥斯.泰德馬克(Max Tegmark),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每個聰明人都該讀。──尼爾斯.尼爾松(Nils Nilsson),人工智慧先驅,史丹佛大學

  ˙尼克.伯斯特隆姆提出很有說服力的理由,說明人工智慧未來的影響可能是人類至今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超智慧用前所未有的詳細度,標示了未來底下潛藏的暗礁。它也標記了新時代的開端。──史都華.羅素(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科學教授

  ˙那些傾向於將「人工智慧接管世界」當作科幻而忽視的人,在看過這本獨創而論理充分的書之後,可能要重新思考一下。──馬丁.里斯(Martin Rees),前皇家學會會長

  ˙值得一讀……面對人工智慧我們得極其小心。──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太空科技探索公司與特斯拉汽車創辦人

  ˙有價值。把第二種智慧物種引入世上的影響是如此地深遠,因而值得努力思考。──《經濟學人》

  ˙(伯斯特隆姆)論點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這難題值得下一世代最優秀的數學才能進行研究挑戰。人類文明正在危機邊緣。──克萊夫.庫克森(Clive Cookson),《金融時報》

  ˙十分重要……見地獨創……判斷極其精準且內容明晰,使他(伯斯特隆姆)能將自己橫跨極廣光譜的學門──工程、自然科學、醫學、社會科學和哲學──所得到的廣泛知識一以融會貫通……如果本書得到了應有的待遇,那它最終將可成為繼1962年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之後,甚至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警鐘。──奧勒.哈格斯特羅姆(Olle Häggström),數理統計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尼克.伯斯特隆姆


  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以及牛津馬丁學院的人類未來研究所創所所長、未來科技影響研究計畫創辦主任。

  他著有約兩百篇出版品,包括《人類偏誤》(Routledge,2002)、《全球災難風險》(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以及《人類增強》(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他過去曾於耶魯大學任教,且是英國國家學術院的博士後研究。伯斯特隆姆有物理、計算神經科學、數學邏輯與哲學的學術背景。
 
 

目錄

第一章 人工智慧過往發展與當今能力
第二章 邁向超智能的途徑
第三章 超級能的形式
第四章 智慧爆發的動力學
第五章 關鍵策略優勢
第六章 認知超級能力
第七章 超智慧的意志
第八章 預設的結果是否為滅亡?
第九章 控制難題
第十章 先知、精靈、君王、工具
第十一章 多極情境
第十二章 獲得價值
第十三章 選擇「選擇準則」
第十四章 策略景況
第十五章 緊要關頭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人工智慧過往發展與當今能力

成長模式和大歷史

不過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在非洲的樹蔭下盪來盪去。不管是在地理甚至演化的時間尺度上,智人(Homo sapiens)這物種從與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分支出來,發生得都十分突然。我們發展出直立站姿、對生拇指,以及最關鍵的──相比之下變化較小的腦部尺寸和神經組織,卻使認知能力大為躍進。結果導致人類可以抽象思考、溝通複雜思想,並透過文化一代代累積情報,效果遠比地球上任何物種都來得好。

這些能力讓人類發展出愈來有效率的生產技術,讓我們的祖先能夠遠遠遷離雨林和草原。尤其在開展農業後,總人口增加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口密度。人愈多想法就愈多;更大的密度,代表想法更容易流通,使得某些人能投身研發專業技能。這些發展增進了經濟生產和技術能力的成長率。日後與工業革命相關的發展,再一次帶來了不遑多讓的成長率劇變。

成長率的變化結果十分重大。幾十萬年前,早期人類(或原始人)的成長率實在太低,其生產力大約要花上一百萬年,才能再多讓一百萬人足以維持生存水平。到了西元前5000年,在農業革命後的成長率,要達到同樣的成長量只需兩百年。如今,在工業革命後,全球經濟成長平均每九十分鐘就可以達成同樣生產量。

即使長久維持現在的成長率,都可以產生可觀的結果;若全球經濟持續以過去五十年的速度成長,那麼到了2050年,全球將比現在富有4.8倍,而在2100年更會達到34倍。

但如果全世界經歷另一場規模堪比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成長率劇變,持續穩定指數成長的前景與其相比,也將相形見拙。經濟學家羅賓.韓森(Robin Hanson)根據歷史上的經濟和人口資料估計,全球經濟倍增所需的時間,若以一個更新世的獵人採集社會來算的話,需要22萬4千年;以農業社會來算是909年;以工業社會來算,則是6.3年。(在韓森的模型中,當代是農業與工業成長模式的混合體──全球整體的經濟尚未以每6.3年翻一倍的速度成長。)如果真能轉型至下一個全新的成長模式,且其規模接近前兩次的改變,其產生的全球經濟成長模式將以每兩星期一次的速度倍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5
    $198
  2. 二手書
    71
    $400
  3. 新書
    79
    $442
  4. 新書
    79
    $442
  5. 新書
    79
    $442
  6. 新書
    79
    $442
  7. 新書
    79
    $443
  8. 新書
    85
    $476
  9. 新書
    88
    $493
  10. 新書
    9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