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
真正的文學美味
這是一本典型的「成長小說」。整篇故事的鋪陳完全合乎神話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1904~1987)在其名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對故事裡英雄(主角)冒險過程的詮釋。作者奈特莉‧芭比特沒有刻意賣弄技巧,她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敘述準則。讀者細讀後會恍然大悟。主角蓋倫的成長之旅確實按照坎伯書中的順序:先是啟程(departure, 英雄受到召喚,踏上追尋之路);接著啟蒙(initiation, 英雄在冒險途上遭遇無數考驗,以及不同事件的點化);最後回歸(return,
英雄帶著在路途上獲得的知識和力量後返家)。
然而敘述順序是呆板的,作者如何在她虛擬的主角整個冒險旅途中加枝添葉,使得作品本身變得活潑有趣,吸引讀者一拿起書,就愛不釋手,作者的功力就完全展露無疑了。
全書由十二歲男孩蓋倫擔任敘述者。透過他的雙眼和思路,讀者進入了一個雖單純卻趣味盎然的美好世界。作者不慌不忙,先簡單介紹蓋倫的身世,緊接著拋出「尋找美味」的主軸。養父首相狄克利深知孩子必須走出家門,才能蛻變成大人。他便藉由這個主軸,讓蓋倫出外旅行,見識自己國土上所有善良單純的百姓和令人驚艶的景色。這時候作者便能夠充分展示超凡的描繪功夫。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整片國土景色的刻劃,甚至於蓋倫面對不利情境時,內心的矛盾和掙扎,都毫不保留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全書壞人不多。蓋倫在旅途中,發現自己的國家由於民意調查美味一事,即將捲入一場莫名其妙的內戰,而主導者王后的哥哥何姆勒正是他最大的敵人。儘管作者沒有刻意強調,但讀者依舊可以領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成為這本成長小說的主要涵義。
作者在「序曲」中,先提到小矮人、樹精、美人魚、風,以及美人魚擁有的哨子。然後在蓋倫的旅途中,安排這些角色與物品一一出現,協助蓋倫拯救自己面臨解體的國家。哨子是關鍵,吟遊詩人的出現幫他解決了美人魚日思夜想的哨子問題。故事的頭尾都照顧到了,小讀者的種種懸念都不再是困擾。
有趣的是,蓋倫在第一城鎭的鎭長家過夜時,分享了鎮長講給女兒梅莉聽的童話故事。鎮長不相信女兒見過樹精,強調它只是童話故事的人物,不應該迷信。鎭長的想法証明成人的想像力早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現實生活的壓力而萎縮消失了。
作者創造了一個非常容易了解的世界:這是一個住了愚蠢但可愛的凡人和少許性情暴躁的童話生物世界。書寫面面俱到,十分完美,從華麗典雅的散文體和與生俱來的詩歌吟唱,到角色那些奇怪但十分合適的名字,都足以証明作者的細膩的與用心。
這本小說內含一些有分量的主題:衝突的險峻、大多數人對真正重要之事的盲目,甚至於作者在她的傑作《永遠的狄家》發展出的不朽與永恆的議題都在其中,然而並沒有令人感覺沉重。孩子會喜愛這本異想天開的童話,而成人會品嘗寓言式的細微差異。
整篇故事幽默有趣,情節奇特,不落俗套。角色很有創意,易懂易信。神話角色也與常人過著類似的生活,但各自亦有不同之處。小讀者會發現蓋倫的一舉一動最能得到他們的認同。他為他們走出家門,告訴他們成長之旅中可能會面臨那些不可預測的困難,同時也提出解決的方式。
《尋找美味》確實是那種會提醒讀者,文學為什麼會出現的好書。
張子樟/青少年文學閱讀推廣人
導讀2
尋找美味 尋找想像力
比起尋找美味,這更是一個尋找文字想像力的故事。
在故事的序曲中,作者即以美麗的文字,帶領讀者想像曾經的美麗地球:「太古時代的大地萬物,全都住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把那裡維持得相當美麗。層層山巒間住著小矮人;森林中住著樹精;湖泊裡住著美人魚,當然,空中還有飛來飛去的風。」然而,這一切早已被世人遺忘,只有在故事與詩歌中被提到而已。人們不再相信他們的存在,除了「小孩」或是「心懷不軌的壞人」,唯獨他們擁有足夠的想像力,承認世上可能真有比司空見慣的奇觀,更為不可思議的神奇事物。
在這兒,我們看見作者十分精準地點出:「小孩」,以及特別是「心懷不軌的壞人」所擁有的想像力,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想像力」確實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帶領孩子的心靈馳騁飛翔;也可以讓「心懷不軌的壞人」利用它製造紛擾、挑唆動亂。
故事開始於內戰即將爆發,「大家將忘了微笑,春天不知不覺過去也無人留意!漸漸綻放的小花只會遭人踐踏,鳥兒鳴唱,人們卻一概充耳不聞。」人們不再關注這些美好,原因居然是來自首相的編寫字典工程……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堅持,於是一場大戰開打在即。
「聽起來不像內戰嘛,只是愚蠢而已。」十二歲的國王特使蓋倫,一語道出重點。
「當然愚蠢,不過許多嚴重的大事都是愚蠢的小事引起的。」睿智的首相也一語道盡人類社會諸多紛擾的源頭。
那麼麻煩,拿掉「美味」不行嗎?「我做不到,如果要編一本像樣的字典,就不能拿掉任何一個字。」首相自有他編纂辭典的堅持。
如同《啟航吧,編舟計畫》所闡述的辭典編輯精神:「詞彙擁有力量,不是為了帶來傷害,而是為了守護、傳達,是一種想要和別人聯繫、分享的力量。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會開始探索自己的心,留意周圍人們的心意和想法。」因此,為了尋求共識,首相要蓋倫出使各地,去普查王國人民對「美味」一詞的看法。此外,首相更期望的是,趁著蓋倫年紀還輕,不容易心灰意冷,能夠到處走一走,看看世界真實的面貌。
可以想見,不同的地區、形形色色的人民,對「美味」看法各有不同,像是吟遊詩人,就交代蓋倫:「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就是在四月清晨的果園裡啃冷掉的烤雞腿,身邊有個朋友和你一起分享,還有一條棕色大狗幫忙清理剩菜殘羹。你得一字不漏寫下來,因為每個字都很重要。」蓋倫越調查越迷惑了,究竟正解為何?人們又該如何達成共識?
這真是一個讀來處處驚喜的故事,優美的文字、奇幻的傳說、對語彙的定義與想像力,令人會心一笑!
許慧貞/花蓮市明義國小閱讀推動教師、花蓮縣新象繪本館館長
譯者的悄悄話
原來如此的中英文角色對照表
讀完《尋找美味》,您可能會發現作者芭比特的文字描繪細膩,意象鮮明。但您可能不知道她在成為作家之前,已經是知名的插畫家了。這本書雖是芭比特的處女作,卻可清楚看出其作品的兩大特色:一是童話故事的元素,如美人魚,小矮人,樹精,風等等;二是她善於利用文字的多重意涵,寫出美麗、有趣、意味深長的故事。本書中每一個人物乃至於動物的名字,都是芭比特根據角色的身分、特質、個性刻意挑選的字,字義還可以延展引申,完全無法直譯,只能音譯。作者的創意流失於譯文,從來都是譯者的無奈,也是讀者的無奈。
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我特別設計了這份中英文角色對照表,讓您了解作者的巧思,希望您閱讀《尋找美味》時更能心神領會,趣味盎然。
小美人魚雅蒂絲──因為失去哨子鑰匙而激動(ardent)落淚千百年不停的Ardis。
狄克利──應該專心研究法令 (DeCree) ,卻忙著編寫新字典的首相。
范蓋倫──治好首相狄克利失眠症的「小小療癒者」(Vaungaylen),後來成為國王的信差,前往王國內四個城鎮查訪民意。
何姆勒──國王的大舅子,心硬如鐵、心腸狠毒如毒芹(Hemlock),覬覦國王妹夫的王位。
未完……詳細請翻閱作品末頁
譯者/趙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