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最新的訓詁學理論撰寫,適合中文系師生、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參考
訓詁學是一門綜合文字學、聲韻學、文法學、詞彙學、校勘學、語源學的學科,為讓讀者一窺訓詁學的堂奧,本書除了介紹最新的理論外,並搭配重要的訓詁例證以及學生常犯的錯誤,力求理論與教學現場緊密結合。為了讓讀者對「出土文獻」有所認識,書中舉了不少西周金文、戰國楚簡、秦漢簡牘的例證,每條例證都附上解釋與翻譯。論述用語也力求淺顯平易,清晰易懂。本書除了是各大學講授訓詁學不可或缺的教材外,對於從事國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師以及對中國文學有興趣的讀者都是案頭必備的專業參考書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建洲
臺灣臺南市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目前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並在電視節目「國民漢字須知」擔任國學專家。
學術專長是古文字學,撰有《楚文字論集》、《清華二《繫年》集解》等書,並於兩岸三地的學術會議及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對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充滿熱情,致力於推廣「有書證」的漢字學。
蘇建洲
臺灣臺南市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目前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並在電視節目「國民漢字須知」擔任國學專家。
學術專長是古文字學,撰有《楚文字論集》、《清華二《繫年》集解》等書,並於兩岸三地的學術會議及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對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充滿熱情,致力於推廣「有書證」的漢字學。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訓、詁和訓詁
第二節 訓詁學的運用與效用
第三節 從事古籍訓詁需要具備的知識
第二章 古籍注釋概論
第一節 古書注釋的名稱
第二節 古書注疏常用的術語
第三節 古書訓詁的內容
第三章 詞義的引申
第一節 「字」和{詞}是兩個層次的符號
第二節 詞義與訓詁學的關係
第三節 詞義引申與引申的規律
第四章 訓詁的方法之一──以形求義
第一節 形訓的定義與資料的來源
第二節 《說文解字》與形訓
第三節 古文字材料與形訓
第四節 形訓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之二──因聲求義
第一節 因聲求義的類型
第二節 因聲求義的例證及缺點
第三節 因聲求義的原理及限制
第四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一──右文說
第五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二──同源詞
第六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三──聯綿詞
第六章 訓詁的方法之三──破假借
第一節 通假字的相關問題
第二節 「破通假還本字」的範例
第三節 妄說通假的例證
第七章 其他訓詁的方法
第一節 直陳語義
第二節 同義詞辨析
第三節 根據對文的句式結構探求詞義
第四節 根據異文探求詞義
第五節 根據方言探求詞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訓、詁和訓詁
第二節 訓詁學的運用與效用
第三節 從事古籍訓詁需要具備的知識
第二章 古籍注釋概論
第一節 古書注釋的名稱
第二節 古書注疏常用的術語
第三節 古書訓詁的內容
第三章 詞義的引申
第一節 「字」和{詞}是兩個層次的符號
第二節 詞義與訓詁學的關係
第三節 詞義引申與引申的規律
第四章 訓詁的方法之一──以形求義
第一節 形訓的定義與資料的來源
第二節 《說文解字》與形訓
第三節 古文字材料與形訓
第四節 形訓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之二──因聲求義
第一節 因聲求義的類型
第二節 因聲求義的例證及缺點
第三節 因聲求義的原理及限制
第四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一──右文說
第五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二──同源詞
第六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三──聯綿詞
第六章 訓詁的方法之三──破假借
第一節 通假字的相關問題
第二節 「破通假還本字」的範例
第三節 妄說通假的例證
第七章 其他訓詁的方法
第一節 直陳語義
第二節 同義詞辨析
第三節 根據對文的句式結構探求詞義
第四節 根據異文探求詞義
第五節 根據方言探求詞義
內容連載
成語「好高騖遠」的寫法困擾了很多人,其實根據句法結構分析就可以明白知曉。「騖」,《說文》曰:「亂馳也。从馬敄聲。」意思是說馬亂奔馳,是動詞。《戰國策‧齊策五》:「魏王身被甲底劍,挑趙索戰。邯鄲之中騖,河山之間亂。」鮑彪注:「騖,亂馳也。」在文中可以理解為「混亂」的意思。而後再引申為「疾馳」,《穆天子傳》卷一:「戊寅,天子西征騖行,至於陽紆之山。」郭璞《注》:「騖,猶馳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代御執轡持策,則馬咸騖矣。」再引申為「追求;追逐」,如《楚辭‧九辯》:「乘精氣之摶摶兮,騖諸神之湛湛。」王逸《注》:「追逐群靈之遺風也。」
至於「鶩」,《說文》曰:「舒鳧也。从鳥敄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舍人、李巡云:『鳧,野鴨名。鶩,家鴨名。……謂之舒鳧者,家養馴不畏人,故飛行遟,別野名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鶩。」孔穎達《疏》引舍人曰:「鳧,野名也;鶩,家名也。」《後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李賢注:「鶩,鴨也。」宋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詩之一:「夕陽人不見,雞鶩自成群。」可見「鶩」本是家鴨。晉以後亦指「野鴨」,《禽經》:「水鶩澤則群,擾則逐。」 張華注:「鶩,野鴨也。」
「好高騖遠」的「好」是喜好,作動詞用,「騖遠」的「騖」只能寫作動詞的「騖」,不能寫作名詞的「鶩」。反過來說,「趨之若鶩」的句型如同《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的「仰之若父母」,即「若」之後接名詞,可見「趨之若鶩」只能寫作名詞的「鶩」。
附帶討論前一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心無旁騖」。這個成語之所以會寫作「心無旁鶩」的關鍵是《孟子‧告子上》的一段話: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至於「鶩」,《說文》曰:「舒鳧也。从鳥敄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舍人、李巡云:『鳧,野鴨名。鶩,家鴨名。……謂之舒鳧者,家養馴不畏人,故飛行遟,別野名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鶩。」孔穎達《疏》引舍人曰:「鳧,野名也;鶩,家名也。」《後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李賢注:「鶩,鴨也。」宋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詩之一:「夕陽人不見,雞鶩自成群。」可見「鶩」本是家鴨。晉以後亦指「野鴨」,《禽經》:「水鶩澤則群,擾則逐。」 張華注:「鶩,野鴨也。」
「好高騖遠」的「好」是喜好,作動詞用,「騖遠」的「騖」只能寫作動詞的「騖」,不能寫作名詞的「鶩」。反過來說,「趨之若鶩」的句型如同《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的「仰之若父母」,即「若」之後接名詞,可見「趨之若鶩」只能寫作名詞的「鶩」。
附帶討論前一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心無旁騖」。這個成語之所以會寫作「心無旁鶩」的關鍵是《孟子‧告子上》的一段話: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79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3折$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