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像是百科全書,卻又圖文並茂並精簡得多。本書意在啟發小朋友對地球的認知與興趣,並更關注我們腳下的這塊大地。「啟發重於灌輸」,當小讀者們發現身邊的事物有趣又有用,他們就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探索,並成就不只知識,還有蒐集資料與整理的能力,將來可應用於任何學習與工作。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一個「地底下」的大主題,衍生出地質、生物、物理、礦物、地理、歷史等小主題,擴及全世界的事件探討。文末並提出警告,我們如果把地球搞得一團糟,就只能住到火星的地底下。這個論述不只環保,更將眼界擴及太空。
20世紀是資訊的世紀,21世紀是創意的世紀。擁有豐富且有用的資訊,對他人而言就是創意。獲得資訊的第一鐡律就是「有系統的廣」,本書示範的正是將「地底下」的主題有系統的條列出來。讀者可以試試別的主題的蒐集與寫作,例如「球」、「鎖」、「摺」、「糖」、「痕」等等,就能夠體會本書的出版用心,也能夠讓自己在學校的一般學習外,開展更大的能力與抱負。
文/謝迺岳(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監事、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專任講師)
編輯小語
激發想像跟好奇心的知識繪本
我把書丟給我那還不識字的三歲半兒子,然後他就自己一頁一頁讀下去,興致勃勃,不斷發問……
我第一次翻開這本地底探險的知識繪本時,是在書展會場,一打開書,我就被每章的跨頁大圖深深吸引。
圖畫得很精緻,裡面充滿了細節:地殼中移動的版塊、滾燙的岩漿、蒸騰的雲氣、翻天覆地的海嘯、被摧毀的市鎮,還有在埋藏地殼中的化石、礦藏和寶藏。這些細節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並且清楚呈現了彼此的因果關係。
在礦藏的章節,手繪圖中有礦坑爆破用的炸藥、當做警報器的金絲雀、層層開挖的露天礦坑、埋在地底最深處的油庫、海面探鑽石油的平台,以及礦災現場的救援。這些事件和物件也都構成一整幅畫面,光是看圖就可以津津有味讀上好久。
除了手繪圖,裡面還有大量照片:得運用工具才有辦法攀上的巨大水晶柱、醜到令人噴飯卻能在地底興建一整座城的裸隱鼠、受詛咒的圖坦卡門木乃伊及其「開箱照」,還有熱帶叢林中整塊突然下陷的照片,讓人真正領悟「世界上最深洞穴」的震撼。
我把書帶回家,丟給我那還不識字的三歲半兒子。原本想陪著他讀,按著書中的解說細細講給兒子聽,然而他還等不及我坐下來,就自己一頁一頁讀下去,興致勃勃,不斷發問:「媽媽,這個洞我有去過!裡面是不是很熱?」(前陣子曾帶他去過鐘乳石洞)「媽媽,這火山為什麼會噴這麼多岩漿出來?」「媽媽,這裡有恐龍耶!為什麼會變成骨頭?」「媽媽,他們在地下蓋鐵路嗎?」「媽媽,這隻是什麼啊?怎麼眼睛那麼小,長得那麼好笑?哈哈哈哈哈………」
可以想像,這本書還可以陪伴他一段不短的歲月。等他漸漸讀懂文字,他會發現裡面埋藏更多知識。他會懂得那個好笑的動物叫做裸隱鼠,眼睛那麼小是因為生活在地底,不需要視力而是靠觸鬚來感知環境,還能在沙漠下方挖出一整座屬於自己的城鎮。他會知道恐龍變成的骨頭叫做化石,而且是因為身體在湖底腐爛後,在泥沙淤積和時間及壓力下,遺骸被礦物質取代,最後變成一副完美的化石。同樣的化石還有其他海底生物、人類,甚至一整個城市!他會知道,龐貝城之所以毀滅,是因為火山爆發,而火山爆發,則跟地殼變動以及地球結構有關。他還能讀到歷代有多少人費盡心力去地底挖礦,用上了多少技術,也讀到礦災救援時,那驚心動魄的救災現場,以及成功救援的感人過程。
我自己細細讀完整本書之後,更深深覺得,倘若當年的我,可以有如此精美的圖片和詳盡的文字解說,來理解這個比地上世界神祕、令人大開眼界的地底世界,會是多麼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