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影子的跟隨
生活中普遍規劃過亮的人造光,既不符合人類生理實際需求,也無法呈現空間光影層次……
十年前在紐約,甫完成建築照明研究所的學業,在開始工作後,發現專業照明設計師思考設計時,除了滿足機能亮度需求,也同時努力降低暗夜天空的光汙染及燈具眩光引起的視覺不適,讓我見識了這份「見光不見燈」的工作挑戰及魅力。隨著「見光不見燈」成為基本設計的標準後,人們開始關心生活品質及生態友善的議題,對亮度需求及降低光汙染也不再是唯一的要求,同時對空間及場域有著更多的美好想像,冀望在規劃得宜的光環境中,可以感受舒適放鬆的生活環境、調性明確的工作空間以及低生態干擾的夜間景觀照明,在生理與心理上,皆能得到機能的滿足與情感的療癒,若能由光與影的巧妙漫佈而創造出空間中的景深層次、動線引導與視覺次序……那「讀影不見光」的優質光環境時代也即將到來。
本書作者以清晨到夜晚中人們在不同活動場域產生的光線問題為主軸,按照生理及心理的不同時刻需求,來調整環境中的「光狀態」。藉由巧思調整後的光狀態,的確大大的改善人的感受與知覺。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實驗數據,正恰巧與數個常與我交流的學術單位所作之臨床實驗結果不謀而合,例如:睡覺前最適合的色溫?不同色溫對工作效率的表現差異?或是東、西方不同的蠟燭成份也左右了各自燭光的色溫表情。
這些年,體積輕巧的LED(發光二極體)有著蓬勃發展,成為節省能源與便利應用的新選擇,但也帶來相當程度的問題,例如,燈具使用無法替換維修的非通用規格光源,各廠牌光源色溫誤差值過大,廠家無法重複精準製造出同色同譜的光源以及光源與調光系統的對應問題……不過這些科技衍生出的問題無需我們過度擔心,因為人類心底那份對光線的原始情感記憶從來都不曾改變,我們會發現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最終還是回到「以人為本」的思考尺度來找出對應的方法
藉由光的療癒,人們可以找回原來生活樣貌的韻律節奏,更可在優雅的影子之間感受光線的撫慰,就讓影子伴著落下的光,重回到我們的生活吧!因為,沒有影子跟隨的空間,豈有靈魂……
肯緒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人
林世秉
前言
只要選對光線的用法,就能使頭腦變聰明
「儘管努力工作,效率卻無法提升」、「回到家也無法休息」……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呢?這不是很多人都有的共同煩惱嗎?
其實,造成煩惱的最大原因之一就在「照明」。
照明造成的影響真的很大。對視力的影響就不用說了,要讓室內設計看起來更美,或是把它糟蹋掉,也都取決於照明。這種程度的影響,應該很多人都會發現吧。
可是,若聽到只要選對光線的用法,就能使創意點子源源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增強記憶力、改善睡眠品質、消除疲勞而且容易放輕鬆、變得受歡迎……等,你覺得如何呢?一定會使很多人驚訝吧!其實,真正了解光線能夠左右我們身體與心理的人並不多。
最近「開創腦力的熱潮」中,紛紛呼籲大家從各種觀點來「提升腦力」。其實,原本在背後操控我們身體總司令「大腦」的,就是光線。反過來說,我們若能充分了解光線,就能提升腦力,促進工作效率。
那麼,光線是如何促使人們活動呢?
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原本就是沐浴在早晨的陽光下醒來,在白天青白色的光線下工作。而在太陽西沉時,沉浸在紅色溫暖的夕陽下踏上回家的路,並圍繞在柴火旁使身體獲得休息。
在這樣數萬年不斷重覆的生活中,我們的DNA裡早已埋藏著對光線指令有所反應的機制。即是在白天的光線中要活動,而在夕陽的照耀下要放鬆的反應。
一八七九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在這所謂的「夜晚太陽」的照明之下,人們變得在夜間也能活動自如。
由此可知,我們的身體連對這種照明的光線都會無意識地產生反應。
若從頭沐浴在如白天陽光般的「青白光」下,就是「活動模式」
若從低處沐浴在如夕陽般「橘光」下,就是「休憩模式」
人類的身體與心理對任何光線,不論是白天的太陽或是晚上的太陽,都同樣會產生反應。
舉例來說,你看到柴火或蠟燭的燭光,心情不是變得很放鬆嗎?這些都和夕陽一樣,是帶紅色、從低處照著我們的光線,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大腦換擋(gear change),切換成放鬆的模式。
錯誤的光線用法會引起「光線的壓力」
然而,現在日本人的生活,卻一直無視照明所發出的光線指令。
若問來日本的歐美人對日本的印象,幾乎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人很溫和、食物很美味,真的很棒!但只有照明令人無法忍受。」、「日本住宅的照明讓人無法獲得休息」,歐美人所感嘆的日本現狀,其實有其歷史背景。
這歷史可追溯到二次大戰之後。愛迪生發明電燈以來,日本人一直生活在這橘色的白熾燈燈光下。戰時的百姓家裡,都懸掛著這種裸露在外的「電燈泡」。
可是戰後,日光燈迅速在日本普及。連房間各個角落都照得非常明亮的青白色白晝光日光燈,對於因戰敗而心情低落的日本人而言,正是希望之光。
而且,此時正是日本邁入高度經濟成長的時期。總之,就是鼓勵大家拚命工作到很晚的美好時代。給予「請拚命工作」指令的白晝光色光線,恰好配合了當時的時代氣氛。日本之所以不論公司或家裡等都使用日光燈,就是這個緣故。
從那時以來,日本的人們持續了數十年連白天、晚上都處於活動模式的生活。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富裕。但這樣的代價,卻是整體社會都看得到疲憊。最近,大家都想重新慢慢檢視自我心理與生活,但心情與光的指令之間卻開始產生落差。因此,陷入「想要慢慢休息,卻無法休息」、「拚命工作,工作效率卻無法提升」的狀態。
研究者都非常關注這種光線壓力,將之視為易怒的上班族與抓狂的小孩等社會整體的壓力因素之一。據說,大腦收到的光線指令與我們的行動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所以這類的心理疲憊與疾病不斷增加。
在公司工作到疲累不堪,或是上課、參加社團活動、上補習班到很疲倦才回家,家裡的狀態卻和白天沒什麼不同。回到家之後,來自天花板白晝光色的青白光,仍一直無言地對父親們發出「工作、繼續工作!」、對孩子們發出「請念書!」的指令。
而且,大部分的人直到睡前都待在這樣的光線下。因此,就算將房間燈統統關掉、室內漆黑一片之後閉上眼睛,大腦還是無法進入睡眠的準備而很清醒。也可以說,就如同處於大白天、受到陽光的照射而翻來覆去睡不著的狀態。因此不論經過多久,大腦都無法獲得休息。
據說,若一直持續這種大腦疲憊無法消除而睡眠不足的狀態,白天就會焦躁不安,情況變嚴重時就會引起憂鬱等症狀。精神不安定時,就會對他人的一些微詞敏感。因此,只要一點小事就成為引爆點而「立刻抓狂」的孩子,比比皆是。
「療癒」的時代討論已久,現在的日本人在大腦與身體上所受到的損傷,已經到了非療癒不可的地步。
因此,最快的解決之道就是消除「光線指令」與「我們行動與心理」的不協調因素。
由於電燈的發明,人類好不容易能自我掌控光線來源。若能好好經營管理這種光線,就能使沉睡的腦力提升,得以持續過著解放壓力的舒適生活。
首先,先檢視一下你所希望的行動與光線的指令之間是否有落差。若能讓光線成為你的夥伴,那麼光線就能提升你的腦力,並提供你舒適快樂的生活。
若想要提升工作效率,就要好好管理光線、具備「光之腦」。光線的掌控就是邁向商業成功的捷徑。希望大家都能藉由這個「使頭腦聰明的照明術」,在職場和私生活裡都成為人生勝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