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我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戒毒村當社工,而後到醫院服務十年,經歷速賜康與海洛因盛行,到安非他命席捲臺灣,又一直到 K 他命和俱樂部毒品肆虐的年代,目睹毒癮愛滋問題興起,替代療法普及,校園毒品流竄。多年前在這一場反毒戰役裡,我鮮少看見社工的身影、社工的足跡、社工的聲音。
臺灣早期戒癮工作著重精神科的治療,在同一時期,基督教戒毒村也開始在臺灣發展,強調以信仰與戒癮過來人的經驗協助戒癮,1999 年戒治所社工師投入藥癮戒治的行列,2006
年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成立,社工師不再缺席這場反毒聖戰。而今,社工師與毒品問題交手,不再止於醫院、監獄、戒毒村,幾乎在每位社工日常的服務裡都可能接觸成癮者與其家庭,不論是兒少保護、婦女保護、學校社工、遊民社工、愛滋服務、就業服務等。社會工作者是否已做好準備?包括:是否願意提供服務?是否受過訓練?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與資訊作為服務時的參考?面對這樣急迫的需求,臺灣需要一本物質濫用社會工作手冊作為臨床指引。雖然如此,我也沒想過能夠催生一本這樣的手冊。
去年接到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的邀請,我誠惶誠恐地接下主編任務,自知能力不足,仍放膽與寫作夥伴一起邁開步伐。十一位作者均有藥癮的實務經驗,是一群非常優秀的臨床工作者,分別來自精神科的醫師與社工、一般醫療社工、戒治所社工、非營利組織社工、社區青少年工作者、教師。每一次的寫作會議都有精彩的討論與分享,從前各自在崗位上單打獨鬥,如今因著寫作的目標,我們才發現臺灣的社工真是臥虎藏龍,藥癮這種過去被視為冷門的業務,在這群作者身上卻看到他們對藥癮者的接納與關愛,每次的討論都增添我們對這本書的信心,感謝上帝讓這麼優秀的一群社工人能夠一起完成這項任務。
本書的寫作範疇盡量以藥癮的處遇為主,並且以社會工作的價值與視角分享如何與藥癮者及其家庭一起工作,寫作重點不強調藥理藥性、公共衛生、犯罪防治的介紹,而是一本專為社會工作者書寫的工具書,當然其中的內容也對其他助人工作者有所幫助。全書共分為十七章,前二章希望能幫助讀者認識成癮的概念與治療,以及防治政策,藥癮工作者必須能了解成癮的特性與複雜的身心現象,癮(addiction)無法純以道德與理性來介入,助人者必須先有基礎的成癮概念,才能產生真實的理解與接納,因此建議本書可以先行閱讀第一章。本書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八章,介紹社會工作者與藥癮者一起工作時的理論、專業關係與技巧,尤其近代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處遇理論,書中所提理論都是在國外有效施行的理論,此外,如何被藥癮者接納與信任、如何與藥癮者建立關係並拿捏專業界線,本書也有很深的著墨,希望幫助讀者與非自願性案主建立良好關係。
第三部分是第九章至十二章,分別介紹社工在四種服務場域的角色與職責,包括精神醫療院所、戒治所、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民間非營利組織社區服務,社工在不同類型的機構提供的服務模式有極大的差異性,這顯示藥癮社會工作的多元樣貌,有些模式偏向病理模式,有些偏向個案管理模式,也些則偏向復元模式,實務上的操作並不是如此截然區分,我們所服務的藥癮者是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來來往往,但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寫作上還是作了區隔。
第四部分是十三章至十六章,特別將與藥癮有關的特定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例如家暴議題、女性議題、青少年議題、傳染病議題與藥癮問題交織在一起時,處理上具有特定的需求與特性,藥癮只是問題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單以藥癮處遇為唯一目的,社會工作者如何協助處理這些多重需求與複雜狀況,特別需要智慧,文中處處顯示作者們對於女性、少年、感染者的深刻關懷,希望讀者能從中受到啟發與感動。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這一群寫作團隊的共同努力,也謝謝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支持這本書的完成,這樣的寫作只是一個開始,藥癮社會工作能否建構出更好的服務,仍有待更多努力與更多經驗的累積,懷著戰兢的心情,我們誠摯地把這初熟的果子獻給臺灣社會與藥癮家庭。
佩真
于山城埔里